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选用27头体重约30 kg的三元杂交(长白大白杜洛克)生长猪进行消化试验,在日粮中分别添加氨基酸铜(Cu-AA)、硫酸铜(CuSO4)、碱式氯化铜(TBCC) 10、150、250 mg·kg-1,共9个处理.分析测定猪对铜的消化率及猪粪中铜的可利用性.试验结果表明,添加不同铜源对猪铜的消化率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日粮中添加高水平铜时,猪对铜的消化率显著低于添加低水平铜(P<0.05).从粪中各形态铜的有效性来看,铜源间差异显著.CuSO4铜源猪粪可利用态铜显著低于Cu-AA铜源和TBCC铜源,但TBCC铜源和Cu-AA铜源间差异不显著;从潜在可利用态铜来看,CuSO4铜源和Cu-AA铜源猪粪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TBCC铜源猪粪;从不可利用态铜来看,TBCC铜源猪粪显著高于CuSO4铜源和Cu-AA铜源猪粪.饲料中添加高水平铜处理猪粪中各形态铜含量都显著高于添加低水平铜处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用气相色谱法研究铜与镍的测定方法,铜与镍与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在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中生成挥发性螯合物,可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铜与镍。色谱柱为1米×8毫米玻璃柱,装填5%SE—30 5%QV—17(3∶2)/Shimalite W(60—80目)。柱温为255℃,检测室及进样口温度为270℃。本法可测天然水中ppb级的铜与镍,也可测定含铜、镍量较高的污水,此外,还可测定铝合金中的铜与镍。  相似文献   

3.
在盐酸介质中,铜与巯基乙酸、邻菲罗啉的络合物干峰电位—0.53V(vs.SCE)出现一个尖锐的吸附波。最佳条件由0.6N HCl—0.02%巯基乙酸-0.0025%邻菲绕啉-0.0075%硫脲或者由0.6N HCl-0.02%巯基乙酸-0.0025%邻菲绕啉-0.0075%硫脲-0.0025%聚乙烯醇组成。测定极限0.0001μg ml~(-1)。波高与铜的浓度从0.001—0.050μg/10ml或0.03—2.00μg/10ml呈直线关系。大量的K~+、Na~+、NH_4~+、5mgFe~(3+)及一定量常见金属离子、阴离子不干扰铜的测定。该法用于天然水工业废水中痕量铜的测定,可获得快速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铜试剂)水相光度法测定微量铜(Ⅱ)的条件.在乳化剂OP(聚乙二醇辛基本基醚)存在的情况下.在pH8.5的缓冲介质中,铜(Ⅱ)与铜试剂形成棕黄色的配合物,显色体系在454nm处有最大吸收,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43×104L/mol·cm,铜(Ⅱ)含量在0-60μg/25m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该方法简便、快速,应用于土壤有效铜的测定,结果与原子吸收法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饲料中铜暴露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毒性作用,将1 080条罗非鱼幼鱼暴露于6个浓度梯度的高铜日粮中,通过60 d的暴露试验,测定罗非鱼血红细胞微核变化和组织中铜的蓄积.结果表明,铜在各组织中积累量的顺序依次为:肝脏>脾脏>肠道>鳃>肌肉,与对照组相比,其中肝脏、脾脏、肠道中铜的含量随着时间和日粮中铜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而鳃和肌肉中铜含量无显著差异;罗非鱼幼鱼血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总核异常率与日粮中铜的浓度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并且核异常率高于微核率.  相似文献   

6.
阳极溶出伏安法直接测定酒中微量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在NH_4Ac-NH_4Cl-NH_3·H_2O体系中,阳极溶出伏安法直接测定微量铜。灵敏度达3×10~(-9)M,回收率在70ppb溶液中为96—98%。方法具有灵敏、准确,样品预处理简便等优点。可直接用于酒品类中微量铜或痕量铜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对生长于云南鸡冠山铜矿渣上的艾蒿(Artemisiaargyi)和湖北铜绿山铜矿渣上的滨蒿(Artemisiascoparia)进行调查和铜含量测定,结果表明,2种菊科植物具有比较高的生物量,均为铜矿区的优势植物,其根周围土壤的铜含量高。艾蒿根和叶的铜含量都较高,其根部铜含量为41~156mg·kg-1,平均83±29mg·kg-1;叶部铜含量为58~464mg·kg-1,平均216±96mg·kg-1。滨蒿根部铜含量较高,其变化范围为58~513mg·kg-1,平均183±101mg·kg-1,而茎叶部铜含量相对于根部较低,为42~259mg·kg-1,平均97±52mg·kg-1(含铜量均以干重计)。研究还发现,2种植物对铜的耐受机制不同,艾蒿表现出较强的蓄积铜的潜力,而滨蒿表现出对铜污染土壤的植物固定潜能,因此2者均可作为植物修复铜污染土壤的先锋物种。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了一种分光光度同时测定铜、铁、锌的新方法.在弱酸性介质及抗坏血酸和乳化剂OP存在下,以5-Br-PADAP为显色剂,根据形成的配合物光谱特征,选择545,566和760nm为测定波长,按系数倍率法和两波长标准加入法原理处理测量数据,直接测定了人发中铜、铁、锌的含量,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鲤鱼鱼鳃微环境酸碱条件与铜形态分布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鱼鳃微环境测定装置和化学平衡计算方法,研究了在人工河水中暴露于铜的鲤鱼鳃部微环境的pH、碱度、粘液含量和铜形态分布.结果发现,鱼鳃pH平衡点为6.92,人工河水pH高于或低于此值时,鱼鳃微环境pH偏低或偏高.变化幅度约达-0.6至0.4 个pH单位.根据实测结果分别建立了计算人工河水和鱼鳃微环境碱度以及鱼鳃粘液分泌量随暴露铜含量和pH变化的定量模型.化学平衡计算结果说明,在pH6至9范围内,人工河水中优势态铜从游离态铜过渡到羟基络合态铜.由于粘液和pH差异的影响,鱼鳃微环境中生物有效态铜含量显著低于人工河水.这样的差别在酸性条件下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同时测定人发中铜,铁,锌的分光光度法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书林  夏心泉 《环境化学》1996,15(6):560-563
本文提出了一种分光光度同时测定铜,铁,锌的新方法,在弱酸性介质及抗坏血酸和乳化剂OP存在下,以5-Br-PADAP为显色剂,根据形成的配合光谱特征,选择545.566和760nm为测定波长,按系数倍率法和两波长标准加入法原理处理测量数据,直接测定了人发中铜,铁,锌的含量,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城市污泥中微量铜的催化光度法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HAc-NaAc缓冲溶液中痕量铜(Ⅱ)对抗坏血酸还原二溴对甲基偶氮羧褪色反应有催化作用,催化程度与Cu(Ⅱ)量线性相关;基于此,建立了一种光度法测定微量铜(Ⅱ)的新方法。结果表明,在pH为4.5~6.5的HAc-NaAc介质中,有色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80nm,方法检出限为0.048μg·L-1,催化程度与Cu(Ⅱ)量在0~0.080mg·L-1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该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结合萃取分离,用于测定城市污泥中的微量铜,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若干江湖水体中铜的表观络合容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颖  张正斌 《环境化学》1997,16(4):354-358
本文对内蒙古若干江湖水样中天然配体与铜的表观络合容量进行了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并计算总条件稳定常数和络合容量指数。实验表明,富集电位,pH值,碳酸根对络合容量的测定影响不同;天然pH值下,铜的表观络合容量为呼伦湖最大,乌梁素海最小,其余水样相近。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国产填料YWG-C18柱对铜、钴、镍、硒和汞等金属的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合物的色谱行为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影响分离效率的条件,确定了甲醇-水-乙醇(88:12:0.2)体系为最合适的流动相。建立了同时测定铜、钴、镍的快速、灵敏方法,可用于天然水及标准参考物质中ppb级铜、钴、镍的测定。铜、钴、镍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4,0.1及0.8ng。  相似文献   

14.
改良剂对中国两种典型土壤铜锌有效性的影响及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宝奇  李淑芹  徐明岗 《生态环境》2007,16(4):1139-1143
研究了改良剂对土壤铜锌有效性的影响,以期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红壤与黄泥土中施用石灰、重钙和沸石,观测土壤有效态铜锌含量及pH,并测定了不同pH值下土壤有效态铜锌含量,以阐明改良剂影响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的机理。向供试土壤中外源加入一定量的铜锌溶液,制成铜、锌污染土壤,稳定平衡30d,采用CaCl2浸提法测定土壤有效态铜锌的含量。结果表明,施用改良剂能显著降低土壤铜锌的有效性,其中石灰的效果最佳,沸石次之,重钙最差。两种土壤中,复合污染下铜锌有效态含量均高于单一污染,其中铜单一污染有效态含量与复合污染差异显著(P<0.05),而锌单一污染与复合污染差异不显著(P>0.05)。可能是因为锌比铜竞争力更强,更易于被土壤吸附固定。随着土壤pH升高,两种土壤的有效态铜锌含量均显著下降,且复合污染高于单一污染;而在相同pH值下,两种土壤中有效态铜锌含量的差异不显著。可见,pH值是影响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改良剂影响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的主要机理在于其能显著提高土壤pH值,致使有效态重金属含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磷酸盐和石灰对污染红壤与黄泥土中重金属铜锌的钝化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外源加入重金属铜锌硝酸盐的方法,制成铜、锌单一及复合的三级污染红壤和黄泥土(Cu 200 mg·kg-1、Zn 400 mg·kg-1),平衡2个月;分别施入磷酸盐、石灰,稳定4个月后测定土壤中有效态铜、锌的含量,以阐明磷酸盐和石灰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中铜锌的钝化作用.结果表明,施入磷酸盐稳定120 d后,两种土壤中有效锌含量都显著降低,红壤中有效铜含量降低了8.3.6%,而黄泥土中有效铜含量变化不明显;施入石灰后,红壤中铜锌有效性含量降低了87.6?.3%,黄泥土中有效锌含量降低了90%,而有效铜含量最大降低幅度为47.4%.由此可见,磷酸盐对红壤中铜锌的钝化作用较强,对黄泥土中铜的钝化作用弱;石灰对两种土壤中铜锌的钝化作用都很强;磷酸盐和石灰对单一污染土壤铜锌的钝化固定作用要强于复合污染.  相似文献   

16.
一株铜抗性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铜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微生物修复铜污染环境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筛选铜污染环境生物修复的菌种,研究其耐铜机制对铜污染土壤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铜矿附近的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较强铜抗性的细菌,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及系统发育分析,鉴定该菌株为不动杆菌属,命名为Acinetobacter sp. MA9.为探索MA9对铜的耐性、富集及其可能机制,研究不同浓度铜处理下菌株的生长和细菌对培养基铜的去除效率,同时分析铜胁迫下MA9胞外聚合物的含量、菌体表面形貌和官能团的变化.结果表明,铜处理细菌36 h后,以培养基铜浓度表征的半数效应浓度(EC_(50))值为251mg/L,细菌对溶液铜的去除量最高达到了溶液铜浓度的68%.与对照相比,铜胁迫使得MA9产生了更多的胞外聚合物,其中多糖增加62%,蛋白增加185%;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与无铜处理的菌株相比,铜处理菌体表面存在大量颗粒物;能谱分析也显示,MA9细胞表面检测到铜,这说明铜可能与细菌代谢物结合产生胞外吸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菌株在铜处理后细胞表面与醛基官能团相关的吸收峰消失,说明铜主要和菌体表面的醛基官能团结合.本研究表明胞外吸附和胞外沉淀是不动杆菌MA9主要的耐铜机制,醛基是参与MA9和铜反应的主要基团;结果可为MA9在铜污染环境修复中的应用提供数据和基础.(图6表2参36)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在差异很大的4种水样(京密引水渠、北京地下水、长江南京段和汤旺河)中铜对虹鳟(Oncorhynchusmykiss)的半致死浓度,同步分析了各类水样参数和鳃铜蓄积量.用生物配位模型计算了铜在水相的形态分布和在鱼鳃表面的吸附量.研究了铜的水相形态、鳃表吸附量和鱼鳃蓄积量及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铜的毒性与水相游离铜含量并无线性关系,但与鳃组织蓄积量成正比.图6参10  相似文献   

18.
闻怡  陶澍 《环境化学》2000,19(5):401-407
用鱼锶微环境测定装置和化学平衡计算方法,研究了在人工河水中暴露于铜的鲤鱼部微环境的PH、碱度、粘液含量和铜形态分布,结果发现,鱼鳃PH平衡点为6.92,人工河水PH高于或低于此值时,鱼鳃微环境PH偏低或偏高。变化幅度约达-0.6至0.4个PH单位,根据实测结果分别建立了计算人工河水和鱼鳃微环境碱度以及鱼鳃粘液分泌量随暴露铜含量和PH变化的定量模型,化学计算结果说明,以PH6至9范围内,人工河水中优  相似文献   

19.
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但其过量摄入可能对人体健康带来潜在危害。为研究江西省乐安河流域铜矿开采区附近城市居民膳食铜暴露量及其健康风险的特征,在乐安河流域的上、中、下游选择3个典型城区(德兴市、乐平市和鄱阳县),分别采集蔬菜、大米、肉类、鱼、蛋和牛奶共6类食物(蔬菜、大米、肉类、鱼、蛋和牛奶)样品66份。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食品的铜含量,并根据居民膳食结构特征,以危害指数为评价指标评估3个典型地区的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由铜摄入导致的非致癌风险。结果表明,6类食物中铜含量分别为(4.40±2.23)、(2.61±1.13)、(0.48±0.21)、(0.74±0.26)、(0.80±0.09)、(0.05±0.02)mg?kg~(-1)。蔬菜和大米中铜含量远高于肉类、鱼、蛋和牛奶,两者对人群的膳食铜摄入量贡献之和占总体的90%以上。3个研究城区膳食铜摄入量顺序为德兴乐平鄱阳。乐安河流域城市人群膳食铜摄入导致的非致癌风险大于1的比例顺序为儿童(68.8%)青少年(38.6%)成年人(16.9%)老年人(12.3%),其中,德兴市区儿童HQ1的比例为78.0%,乐平为69.0%,鄱阳为59.4%。表明该流域低年龄人群的铜暴露值得重点关注。本研究根据膳食结构全面考虑多种食物类型对膳食铜摄入的贡献,并将研究人群按年龄划分不同年龄段,分别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研究结果对居民健康饮食和政策制定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论文采用污泥和土壤外源铜的活性差异系数法研究了农用污泥中铜的生态安全阈值。首先通过比较确定不同土壤条件下污泥中铜和水溶性铜的活性差异的系数,然后利用系数法得到相应土壤条件下污泥铜HC5值(即能够保护95%物种的浓度),并建立了土壤理化性质参数与污泥铜HC5值的量化关系和预测模型。最后与我国现行污泥农用标准值进行了比较,提出了修改建议。结果表明,土壤中来源污泥的铜活性均值约为来源水溶性盐的40%左右。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是影响土壤中污泥源铜的毒性的主控因子,可影响污泥铜HC5值变异的84.6%,而土壤pH值和有机碳含量(OC)分别可影响污泥铜HC5值变异的8.4%和1.8%。基于土壤pH、OC和CEC的三因子模型进行预测优于基于土壤pH和CEC的两因子模型,其相关性达到94.8%。与模型预测值相比,我国现行污泥农用标准GB4284-84与CJ/T309-2009中对铜限值的规定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保护不足或保护过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