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古地震遗址的保护的申报立项和综合开发问题的决策过程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领导者应如何作出有效决策。主要是深入调查研究 ,找出关键问题 ;组织和依靠专家评审 ,选择最佳方案 ;合理冒险与避险 ,作出大胆决策。  相似文献   

2.
南海海域地震海啸潜在危险的探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杨马陵  魏柏林 《灾害学》2005,20(3):41-47
本文对南海海域的海底地形地貌、海水深度、地质构造格局、断裂活动、地震和海啸的活动等进行分析,认为南海北、西、南以及中部都不具备发生地震海啸的基本条件.而南海东部边缘的台湾南部~菲律宾以西的马尼拉海沟,不仅具备发生地震海啸的条件,而且是南海亚板块向菲律宾板块的俯冲带,强震活动频繁且倾滑型或具有倾滑分量的走滑型地震比例很高,同时历史上也曾发生多次海啸,是南海最有可能引发地震海啸的潜在地区.  相似文献   

3.
宝岛台湾,位于祖国大陆架东南海上,地处热带、亚热带,地理位置优越,风光秀丽,资源丰富,自古以来有许多美称,是我国省级行政区中美称最多的一个。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地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葆德 《灾害学》1993,8(4):86-91
为开发和利用地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本文探讨了地震旅游的内容、特点、意义和功能;列出了震迹旅游资源和震记旅游资源的主要景点目录;提出了开发地震旅游活动应作好的几项工作;以期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冯锐  肖莉 《防灾博览》2003,(6):26-27
“小的闹,大的到”。至今是临震预报中最被重视的依据之一。提起这个谚语,中国地震学者实在跟它有着难以忘怀的情结。那是1975年的年初: 镜头一 2月1—2日,从未发生过地震的海城地区,突然出现了8次小地震,震级小到只有在微震仪器上才能频频闪现,居民浑然不觉。 镜头二 2月3日,连续发生61次小地震;2月4日,地震发生的次数达459次,且集中在海城县的英落、岔沟一带,震级达4.7级,居民有感,出现惊恐紧张情绪,牲畜和鹿群开始乱跑乱撞…… 镜头三 2月4日中午过后,地震活动突然停  相似文献   

6.
溅着血泪的生存与毁灭的悲壮史诗石破天惊的大自然与人类命运的交响曲!(接上期)第八章长白天池·黄海·南海·大三峡8.九江,不是发水,而是发震!来湖北之前,先到了九江。九江不是发水,而是发震!2005年11月26日,九江县和瑞昌市交界发生5.7级地震。这是有记录以来江西九江发生的最大地震,范围波及湖北、安徽、浙江、湖南等省,死亡13人,伤680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0多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7.
地震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研究与评价 根据阪神·淡路大震灾后的《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的规定,收集、整理、分析有关行政机关(气象厅、国土地理院等)以及大学有关地震活动的调查结果,地震调查委员会是一进行调查研究和评价的组织。该组织设置在文部科学省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本部内,成员是由15名学识渊博者和有关官厅职员构成,职责是对地震活动进行现状评价和长期评价。自1995年8月起,每月召开一次例会,评价上月的地震活动现状,如遇大震或震群发生,则都召开临时会议。如2000年三宅岛火山喷发引起了新岛、神津岛近海地震群活动,就召开了5次临时会议。设置在委员会的长期评价部会,一直在努力评价活断层或海域发生大震的可能性。最近公布了活断层引起的地震、宫城县近海地震、东南海·南海地震发生可能性的概率。另外,强震动评价部会目前正根据评价结果绘制全国地震动预测地图。1998年已公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地震地质工作在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已得到充分应用、但也存在着没有统一标志、断层分段活动性重视不够等一些问题,提出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小地震地质工作的主攻方向及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1972~1997年霍山窗小震的资料,研究了小震月频次、小震空间分布、P轴取向、P波初动等特征。认为当霍山窗小震月频次增高超过40次时应注意3个月内华东地区在佛子岭东北或西南方向500km内可能发生中强地震。未来地震的大小、距离和方位与震群中的最大震级及佛子岭台记录到的P波初动符号的一致性和空间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0.
喜马拉雅学研究计划是美国基金会支持的永久性项目,其目标是通过技术手段的观测进行测图和分析,了解这座跨越印度次大陆北部、延伸2400公里满是积雪的巨大山脉是怎样形成的,它的抬升过程及其影响是怎样的,进而也许是更紧迫的未知难题是,这一山脉中蕴藏着多少未开发的矿产资源(铀、油气、稀有金属、锰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定义台风潜在破坏力(TYDP)、台风破坏时间(TYDT)和台风潜在破坏强度(TYDS)基础上,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所整理的最优路径数据集资料,分析了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上三者的分布特征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台风破坏力和破坏时间主体分布在南海中北部、台湾岛和菲律宾以东的西北太平洋;主要集中在下半年,高峰月主要分布在9月、8月或10月,南海各区台风活动期长度和高峰月有明显差异;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区域台风潜在破坏力、破坏时间及破坏强度主体呈减小(少、弱)趋势,但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台风破坏强度减弱倾向的空间一致性较好,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区域的东西两侧呈微弱的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12.
<正> 地震研究是由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大地测量学、地球化学、工程学等多种学科综合进行的,且难度相当大的研究工作。大至天体运动,小到微生物行为,都是地震研究的对象。用于研究地震的资料与信息中,又有许多是带有模糊性的。因此,新近兴起的模糊数学方法在地震研究中可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以作者们完成的研究工作为主体,并参考国  相似文献   

13.
我国海区辽阔,海岸线北起辽宁,经河北、山东、汀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等省,长达1.8万余公里。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沿海地带都曾发生过地震海啸灾害,较为可靠的记载始见于《后汉书》:熹平二年六月(173年6月27日*7月26日)北海地震,东莱、北海海水溢出,漂没人物。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1993年2月浙江宁波皎口地区小震群活动影响,地震部门提出经政府决策实施的对策及其效果,以及由此次地震对策实践中得出的几点启示,以期对少震区特别是东部经济发达的少震地区具有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郭增建  秦保燕 《灾害学》1998,13(4):43-46
1995年日本阪神7.2级大震损失惨重。震后日本官方改变了以预报为基础的防震减灾计划.这一改变对全世界地震预报的信心起了很大的削弱作用.本文以阪神大震极震区震前9d的氡气突跳异常以及1946年12月21日南海8.1级地震(距阪神约150km)为依据,按我们早期提出的倍九律和带头地震来讨论阪神大震的预报.我们的结论是临震预报不要放弃,应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16.
1992年2月中旬开始,宁波皎口地震发生小震群.小地震引来了大恐慌,本文对引起恐慌的谣传的类型及来源作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一个特殊的地震空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 11 0 1,山西省大同市发生了M5 6地震 ,此前 10个月在其震源附近曾发生一群震源定位结果较好的小震。从小震在三维空间的分布情况看 ,在垂直剖面上存在一个NWW向的特殊空区 ,且似乎存在围空地震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发生的现象。采用层状介质点源位错模型 ,由理论地震图拟合观测的垂直向记录 P、 S最大振幅的比值反演小地震震源机制的方法 ,使用大同地震台网和其他地震台网部分台站的记录资料 ,求得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这些震源机制解在 4个象限中呈现出了不同的性质 ,且每两个相对象限中震源机制解的性质相近。5 .6级地震发生在该空区的边缘 ,而余震序列将其填充 ,余震区的长轴方向和空区方向相同。  相似文献   

18.
地震前兆是指地震前出现的与该地震孕育和发生相关联的现象。地震是地壳运动中岩石应力应变不断积累、增加,当其超过岩石破裂强度时所发生的岩体突然破裂。所以,地震的孕育总是伴随有一个应力应变长时期积累的过程,当这个过程中应力强度增长到接近岩石破裂强度时,岩石中出现小的破裂,且其数量和长度随应力的增长而增大,并因此而导致岩石体积变形,于是在地表就能观测到地壳形变。例如,1966年邢台地震前,震区内某水准点的高程变化有明显的震前异常,从1964年底开始,一反其历年来长趋势下降的常态,而以每年100毫米的速度急剧上升,至震前又转为  相似文献   

19.
《灾害学》2016,(3)
2014年8月19日,南海热带低压在福建漳浦沿海登陆后北上,造成福建闽西北大暴雨并引发洪涝地质灾害,受灾人口近10万人,因滑坡死亡4人,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各种数值预报模式对这场暴雨强度和落区的预报都有较大误差。利用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雷达产品、常规天气图对这场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海热带低压登陆北上后与冷空气共同作用造成了此次大暴雨。大暴雨是在高空槽东移、中低层切变、锋面南压和南海热带低压北上天气背景下产生。热带低压登陆福建后靠近冷空气带来的湿斜压锋区、中低层切变附近的正涡度区和高空槽前西南急流轴之右侧的高空辐散区,强度得到维持。热带低压北上为暴雨区上空输送了大量高能高湿的水汽,并与南下冷空气相互作用,不稳定条件和上升运动明显加剧,触发了对流的发展。南海热带低压云团与西风槽前对流云团在闽西北上空合并,对流云团获得进一步发展。大暴雨落区与湿斜压锋区、对流不稳定区、高低层正负湿位涡叠加区和垂直上升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李毅 《防灾博览》2007,(5):13-13
2007年8月15日(当地时间),位于西太平洋的南美国家秘鲁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距伊卡省上钦查市140公里处的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为40公里。这是数十年来南美地区发生的最强地震。强震还带来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