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除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一般问题外。西部资源型城市还面临诸如交通条件差、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严酷、文化观念落后以及科技含量低和人才短缺等特殊的制约,但同时西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又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抢抓发展机遇。迎接挑战。发挥比较优势。建设两个生态环境。营造经济转型环境。积极主动地实施经济转型是西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能否顺利实现经济转型,是我国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的重大命题。以往的理论和实践,大多只关注经济转型对城市建设的推动作用,而较少关注城市建设对经济转型的引导效应。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阐述城市建设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过程中所能发挥的引导作用,并由此提出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顶层设计,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基本途径和必须处理好的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3.
有色金属资源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有色金属产业特点的分析,及对当前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回顾,认为有色金属资源型实现主导产业由依赖矿产资源的采掘和治炼业向后续加工产业的转变,是有色金属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战略选择,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与深加工产业是逐步摆脱资源有限性对经济发展制约的有效途径,文章还阐述了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与深加工产业应处理几个问题:①要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②要一手抓有色金属新材料,一手抓有色金属产品的深加工;③要统筹兼顾有色金属新材料与深加工产业和其它接统产业的发展;④要不断强化产品质量意识和品牌效应;⑤要处理好“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动力衰减型资源城市转型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对动力衰减型资源型城市进行了研究.长期以来,国内外政府、专家学者对资源桔竭型的城市关注较多,但对资源尚未枯竭、主导产业对城市拉动作用已呈衰退之势的动力衰减型城市关注不够.动力衰减型资源城市既具有资源型城市的共同特征,又与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明显区别,虽然此时资源型产业对城市的贡献已呈衰退之势,但其主导地位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城市自身尚有能力支付经济转型成本.为避免资源枯竭后被迫转型的高昂成本.政府必须主动启动此类城市转型,并依据科学发展观及早制定经济全面转型战略.邯郸市是动力衰减型城市的一个典型代表.本文在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时机与动力衰减型城市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邯郸为案例城市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其战略转型的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5.
数字经济因其“绿色属性”被认为有助于加速城市的低碳转型。然而,对于产业结构单一、能耗高的资源型城市,如何利用数字经济实现低碳转型,仍是一个关键问题。鉴于此,该研究以2011—2020年中国111个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及作用路径,并从城市类型和经济发展两个角度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对资源型城市的低碳转型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通过构造Bartik工具变量处理可能的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仍然成立。随后,通过3种不同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均证实这一结论的稳健性。(2)路径分析结果揭示,降低资源错配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数字经济推动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3)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的低碳转型效应只在衰退型和再生型资源型城市中才有体现,在成长型和成熟型的资源型城市中并不显著。此外,在经济发展程度高的资源型城市中,数字经济的低碳转型效应更加明显。根据该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并重视数字经济在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中的催化作用;二是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推进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资源配置效应和劳动生产效应;三是针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特征和状况,制定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策略和低碳转型措施。  相似文献   

6.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旅游资源开发 --以铜川市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资源型城市的共性问题是产业结构重型化、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相对停滞,居民收入水平下降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成为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发旅游资源、着力发展旅游业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在分析旅游业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作用的基础上,以铜川市为例,提出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特色旅游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是解决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异扩大及生态资源破坏严重的困境,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该研究从要素错配的新视角,探讨了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问题。理论上,构建了描述资源型城市要素投入的增长模型,考察了要素错配对城市产出效率、环境效率及能源效率的影响机制。实证方面,基于2005—2018年面板数据,利用改进后的方向距离函数(DDF),分别从劳动、资本、能源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五个维度对全国114个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效率加以测算,进而检验了要素错配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确切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配置过度还是配置不足,要素错配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效率均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劳动错配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在处理内生性问题、更换分析样本、替换被解释变量和改变回归方法后,研究结论依然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在产出增长、能源消耗和环境友好三个方向上将转型效率进一步分解,研究发现各要素错配均会阻碍能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的提升,但是不同于劳动错配和能源错配,资本错配对产出效率的负面影响并不显著。按资源型城市所处的不同地理区域进行分类,研究发现要素错配对转型效率的影响会因地理区域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该研究根据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问题,从国家、城市和产业三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并强调要注重提高劳动要素的配置效率。该研究不仅能够为解释资源型城市面临的转型困境提供一个新思路,而且为新时期推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制定和政策调整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绿色增长理念和“分类引导、特色发展”的指导原则下,如何科学地识别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压力,从而确定未来转型升级方向,是引导资源型城市摆脱传统发展模式的关键。本文在绿色增长的理论框架下构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能源节约、附加值提升和环境友好三维空间,从方向向量内生化、引入相对距离和外生权重三个方面对方向距离函数加以改进,提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压力的测算方法,讨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选择问题,进而以2008—2016年中国283个城市(包括115个资源型城市和168个非资源型城市)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①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在0.4~0.5区间内,明显低于非资源型城市;②根据修正后的转型升级压力测算结果,考虑能源和环境因素后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压力巨大,80%以上处于中效区和低效区,49个城市选择单向转型,53个城市选择多向转型;③来自不同地理区位和成长阶段的测算结果表明,东部资源型城市的绿色生产率水平最高,东北地区要致力于附加值提升和节约能源,衰退型资源型城市应选择多向转型,不同主导资源型产业的城市则需因地制宜,选择差异化的转型升级策略。  相似文献   

9.
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内涵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发展观要求资源型城市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实现绿色转型.本文构建了绿色转型三维结构模型,在比较分析一般经济转型与绿色转型差异的基础上,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内涵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表明:绿色转型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企业、产业、政府七方面与一般经济转型存在显著不同.相较而言,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强调绿色经济的实现而非仅为避免"矿竭城衰";强调产业内劳动力质量的挖掘提升而非产业间劳动力数量的转移安置;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而非脱资源化发展;强调生产过程对环境的保护而非生产过后对污染的治理;绿色转型注重企业绿色运营制度和绿色创新体系的构建;注重资源型产业的绿色改造及产业体系整体的绿色重构;注重转型过程中政府角色的转换及其自身的绿色约束和监管.总之,绿色转型明确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目标及方向,是更加切合实际的先进转型模式,值得我国资源型城市参考并推广.  相似文献   

10.
供给侧改革驱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实现要素资源的最优配置,消除过剩产能,提高有效供给,是经济新常态下维持经济中高速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不仅面临着传统"城市病"的威胁,还面临着"资源诅咒"的困境,制度保障不足、产业刚性严重、要素创新低下已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大瓶颈。资源型城市迫切需要提升供给质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破解城市转型难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全面提升供给质量的角度,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新思路。文章首先结合宏观、中观、微观的整体分析思路,从制度供给、产业供给和要素供给三个层面分析了供给侧改革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驱动效用,有助于完善制度保障体系、产业结构体系和要素创新体系。其次,界定阐释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驱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因子,主要包括:行政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制度等5个制度供给因子;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环境、区域产业差异等4个产业供给因子;人力资源水平、科技创新、资源供给、生态环境、资金供给等5个要素供给因子。最后,以制度改革为保障,要素创新为手段,产业转型为核心,构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驱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综合机制,调控不同生命周期下不同层面影响因子的协同主导作用,实现制度、产业、要素三方供给要素的良性互动,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城市三位一体的转型,为顺利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源型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为借鉴国外相关领域最新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国外资源型城市研究中引用率较高的文献作为主要参考,结合一些新近发表的相关论著,对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国外资源型城市研究经历了理论奠基与初步发展、理论规范性研究、转型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四个阶段,各阶段在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理论基础、研究重点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进而开展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研究的对比分析,发现它们在资源型城市的定义和范畴、城市特征、企业与城市关系,以及研究领域和研究传统、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联系与差异.最后提出应从完善研究内容、改进研究方法等方面出发,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资源型城市特征的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中国多数资源型城市来说,改善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增长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一些研究认为治理环境污染可能加重"遵循成本",进而不利于经济增长;也有研究认为环境规制会通过"创新补偿"效应,增进当地产品竞争力,弥补企业成本负担并促进经济增长;此外,还有研究认为环境标准提高有助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带动经济增长。为验证中国资源型城市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本文基于2004—2014年资源型城市数据,以样本城市GDP为被解释变量,以工业污染治理设备运行费用为解释变量,进行了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并观察了科技行业人员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1)资源型城市工业污染物治理对GDP总量和人均GDP的影响均显著为正;(2)在环境规制与GDP(或人均GDP)的正向关系中,科技行业人员比重的提升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即存在显著的创新补偿效应;(3)除了传统观点看到的创新补偿效应,污染治理对产业结构的积极影响也在二者正向关系中有重要的中介作用,而且比创新补偿效应的作用更显著。本文的结论是,资源型城市环境规制未对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主要是由于经济资源从效益不佳的工业企业流向了第三产业,同时工业部门自身的创新潜力也已逐步凸显。因此,面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压力,资源型城市要取得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双赢,应当强化污染治理成本对企业技术进步的倒逼机制,进一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同时要构建多元产业体系,促进资源型行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效对接和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3.
中国资源型城市CO_2排放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特别是资源型城市,作为践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行动的重要主体,在绿色发展转型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正面临诸多现实挑战。资源型城市能否实现低碳发展转型,关乎我国在国际社会上承诺的中长期碳减排目标能否最终实现。为此,本研究基于中国高空间分辨率网格数据(CHRED),综合运用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分类比较研究和情景分析等方法,对我国126个资源型城市的CO_2排放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这些城市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方面面临的诸多挑战,分析了这些城市未来碳排放趋势和碳减排潜力。研究结果显示:在正常达峰情景下,2030年126个资源型城市将以72.65亿t的CO_2排放量达峰,约占当年全国CO_2排放总量的60%;在提前达峰情景下,资源型城市将在2025年以53.78亿t的CO_2排放量达峰,约占当年全国CO_2排放总量的45%左右。最后,针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以及碳排放达峰管理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加强能源统计工作,促进资源型城市碳排放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二是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健全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制度体系;三是改善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燃料利用的比重;四是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4.
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273个样本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全国、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三个层次考察了样本城市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分析了资本、劳动力、土地三大投入要素和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等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影响,并在控制以上变量的条件下侧重考察了城市区位差异的影响。发现我国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明显,具有区位优势的城市土地效益平均高于缺乏区位优势的城市;沿海水陆口岸的区位优势十分显著,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相对较高,而内陆地区水陆口岸的区位优势有待发掘;航空口岸对提高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未发挥积极作用。分析结果表明,生产要素投入、科技水平、市场环境和城市发展阶段是影响土地效益的主要因素,但不同区位条件下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为提高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不同区位条件的城市着力点应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5.
Using 1995-2006 panel data for 210 cities, this article firstly measures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for Chinese cities with constant return to scal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odel,and then describes the feature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nging trend displays four "reversed U" shapes. A turning point of widening gap occurred among cities in 2000 and there was a certain convergence among four regions. Urban energy efficiency level is unstable. Cities with low efficiency and high energy input will be the focus of energy-saving and reducing emissions. According to Tobit model, resource endowment, tempera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technology level and variety of policy factors should be treated differently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Cities based on mining are distinctive from other cities in China. Their heavy dependence on minerals, a relatively undiversified industrial structure, seriously damage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rather low degree of openness have all reduced their competitiveness, and severely constrained and hindered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will study mining-based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rst by having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ir features, and then by researching into strategic options to support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7.
Cities based on mining are distinctive from other cities in China. Their heavy dependence on minerals, a relatively undiversified industrial structure, seriously damage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rather low degree of openness have all reduced their competitiveness, and severely constrained and hindered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will study mining-based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rst by having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ir features, and then by researching into strategic options to support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