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城乡交错区是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土地类型变化频繁,人地矛盾突出。以北京市城乡交错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林木树冠覆盖这一新指标,以覆盖研究区域的分辨率为0.5 m的2002年8—9月真彩色航片和2013年8—9月的WordView-2卫星影像为基础,探讨2002和2013年该区域农村居民点林木树冠覆盖的变化情况,以期为目前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与实践指导。研究结果显示,2002—2013年间,城乡交错区整体的林木树冠覆盖率由19.54%增加到22.15%,农村居民点数量减少428个,居民点平均林木树冠覆盖率由17.78%增加到25.01%。从林木树冠覆盖等级来看,2013年高覆盖度和极高覆盖度农村居民点数量所占比例比2002年分别提高14.27和6.45百分点,极低覆盖度农村居民点数量占比减少0.13百分点。在空间分布上,无论是2002年还是2013年,农村居民点林木树冠覆盖率均呈现随着环路增加而增加的变化趋势。11 a间,一直保留存在的居民点林木树冠覆盖率由19.03%减少至16.39%,对其的土地转移概率矩阵分析发现,该类村庄中,建设用地最稳定,保持自身不变的概率达到84.50%。新增农村居民点林木树冠覆盖率(25.70%)明显高于消失农村居民点林木树冠覆盖率(15.54%)。对不同变化模式农村居民点变化部分的统计分析显示,扩张、新增和边缘新增模式的农村居民点林木树冠覆盖率分别为25.05%、25.70%和27.71%。  相似文献   

2.
澳门松山市政公园物种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实际情况.将澳门松山市政公园植物群落分为阴香群落、假萍婆群落、假萍婆+石栗群落,调查并分析了各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水平表现为灌木层较高.草本层与乔木层较低.但总体而言.这些群落的植物种类都较少,物种多样性水平尤其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水平低.因此,应加强抚育,可通过生态恢复改善环境条件,为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创造条件;通过林分改造促进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能丰富森林景观.  相似文献   

3.
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武夷山市为案例区,选取54个珍稀濒危物种为指示物种,在物种栖息地评价基础上采用系统保护规划工具MARXAN模型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结果表明,武夷山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总面积为734.7 km~2,占武夷山市国土面积的26.1%,并集中分布于东北部、西北部及东南部地区;在保护优先区内,8个一级保护物种栖息地的保护比例均超过各自栖息地总面积的50%。空缺分析发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与现有自然保护地存在空间不匹配的现象,建议优先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一级优先区范围内补充扩建和新建自然保护地,包括向东补充扩建武夷山国家公园、向南补充扩建武夷山黄龙岩省级自然保护区,在吴屯乡吴屯溪、东溪水库及其周边新建森林、湿地及水生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在上梅乡和五夫镇建设森林保护类自然公园。  相似文献   

4.
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探讨   总被引:57,自引:1,他引:56  
生物多样性是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前提和城市多样化景观的基础。通过保护自然遗留地,建立绿色生态网络,开发利用地带性物种,尤其是乡土植物,并有节制地引进外域特色樾的,扩大多样性物种的种群增加绿地规模,促进公园和环城绿带的自然化,营造生物多样性高的复层群落结构,形成具有地域性植被征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提高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面向21世纪城市绿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以上海为例,探讨了生态平衡、生态位配置、互惠共生和物种多样性等生态学原理在绿地生态建设中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意义,并从城市绿地指标确定、合理规划布局、丰富植物材料、城市自然公园建设及立体绿化等方面分析讨论了面向21世纪我国城市绿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对南岳上封寺森林群落野外实地考察以及研究结果,选用了24个有代表性的物种多样性测定公式,并采用重要值、株数或鲜重、优势度或盖度作为测度指标对南岳上封寺森林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岳上封寺森林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水平较高,但又低于南岳广济寺。此外,不同测度指标对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结果并无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7.
针对武汉市城市森林的抽样调查分析表明,城市树木树种构成集聚性明显而多样性相对较差、长势一般;城市扰动因素明显影响了树木的自然生长过程。在所调查的93种植物中,其总体多样性指数为0.727 8;行道绿地为0.187;公园绿地为4.296。结果表明武汉市城市森林的基本格局、树种结构,以及树种分布上均有待于改善。  相似文献   

8.
以MODIS遥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对泾河流域植被覆盖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泾河流域植被覆盖类型以退化草地和草地为主,二者占流域总面积的53.30%;地面覆盖程度较高的森林、疏林仅占流域总面积的9.83%,流域植被覆盖程度较低。(2)受自然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退化草地、稀疏灌丛、郁闭灌丛和疏林破碎化程度较为严重,对地面覆盖程度最低的退化草地除集中分布于流域北部外,主要零散分布于流域中、南部,其斑块形状复杂多样,数量最多,应成为流域植被恢复的重点。(3)各植被覆盖类型的斑快数量组成以小斑块所占比例最大,最小斑块比率均在50.0%以上;森林的斑块面积多样性最大,草地的斑块面积多样性最小。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及其统计分析结果,选用了24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公式,并采用重要值、株数或鲜重以及优势度或盖度等作为测度指标,对南岳广济寺森林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岳广济寺森林属落多样性较高,接近山地季雨林的水平;此外,不同测度指标对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值并无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0.
晋西黄土区封禁流域植被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封禁26年的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样线调查技术,对其植被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结合1996年的调查资料,对6种生境类型在不同封育年限条件下群落的物种组成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运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以及生态优势度对调查区域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乔木树种的比例有所上升,灌木的比例有所下降,群落中乔灌木物种更为均衡;研究区域群落整体上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有显著提高,生态优势度有所下降,群落朝着更为丰富、均匀、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采用样线调查法、样方调查法及文献资料分析法,获取苍山花甸坝亚高山草甸植物名录,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域植物多样性、植物区系及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苍山花甸坝共记录到维管植物315种,隶属于87科240属;2)种子植物科的区系以世界分布型为主(32科),无中国特有科分布,属的区系以北温带成分为主,种的温带成分则表现的更为明显,中国特有种较多;3)花甸坝草甸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较高,特别是人为活动少及封育区的α多样性指数较高,采取保护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物多样性。总体而言,花甸坝草甸生态环境保护相对较好,但应加强对生态环境及外来入侵物种的监测,及时开展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治理。  相似文献   

12.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典型分布区选取10个典型样地进行采样调查,采用Whittaker β多样性指数、多物种间总体联结性、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种百分数与累积相对频度比等指标,研究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植物群落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植物群落β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非常小,反映物种的更替速率较慢;群落植物种群间总体联结性为显著正相关,说明群落处在较为稳定的生长阶段;垫状卷柏(Selaginella pulvinata)、高山韭(Allium sikkimense)和披针苔草(Carex lanceolat)3个生态位宽度值较大的优势种形成共优群落,植物种群间存在广泛的生态位重叠;种百分数与累积相对频度比为11.13/80.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国家与湖北省的相关政策、规定,以土地利用图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为基础,利用GIS对武汉市的生态用地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可用土地规模为51 028.75~113 537.77 hm2,如能全部用于林业建设,则全市的林木绿化率仅此就可以增加6.01%~13.37%。其中未利用土地如全部用于林业建设可以增加森林覆盖率4.1%,其他的水岸、道路、坡耕地等的绿化潜力为1.91%~9.27%。目前的林业生态建设应该首先以挖掘未利用土地的绿化潜力为主,适当增加其他类型用地向林业生态用途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基于遥感的泾河流域植被覆盖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MODIS遥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对泾河流域植被覆盖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泾河流域植被覆盖类型以退化草地和草地为主,二者占流域总面积的53.30%;地面覆盖程度较高的森林、疏林仅占流域总面积的9.83%,流域植被覆盖程度较低。(2)受自然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退化草地、稀疏灌丛、郁闭灌丛和疏林破碎化程度较为严重,对地面覆盖程度最低的退化草地除集中分布于流域北部外,主要零散分布于流域中、南部,其斑块形状复杂多样,数量最多,应成为流域植被恢复的重点。(3)各植被覆盖类型的斑快数量组成以小斑块所占比例最大,最小斑块比率均在50.0%以上;森林的斑块面积多样性最大,草地的斑块面积多样性最小。  相似文献   

15.
城市野生草本植物种类构成的特征——以宁波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野生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在全球城市化的背景下,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为剖析城市野生草本植物的种类结构特征,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法调查宁波市野生草本植物及立地条件,分析多样性、来源、区系等植物种类结构特征,并通过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LSD多重比较等方法计算不同立地条件下样方植物多样性的差异显著性。结果显示:(1)宁波市野生草本植物物种丰富,60个样方中共记录到野生草本植物48科101属127种;(2)植物地理区系分布广泛,涉及12个地理区类型和4个地理区系变型,其中泛热带分布属的比例最高,占总属数的30.8%;(3)乡土植物占调查植物的大多数,占总种数的89.9%、总盖度的83.3%、总株数的83.3%;(4)多年生与一年生草本是主要的生活类型,占总种数的73.4%;(5)优势种具有明显的优势性,种的频度分布曲线显示,高频植物种仅占少数,频度1.0%以内的低频植物种类则占到81.1%;(6)立地条件因子的分析结果,仅Pilou均匀度指数和Patrick丰富度指数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文章系统剖析了宁波市城市野生草本植物的种类结构特征,揭示了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的潜在影响作用,可为城市规划及设计过程中保护野生草本植物以提高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城市生态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北京九龙山植物群落的样地调查数据,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指标对九龙山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异做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物种多样性较低,基本维持在0~3.62,均值为2.40,乔木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高于天然灌丛;九龙山林下物种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垂直及水平分异,其中垂直分异主要表现为:南山随着海拔升高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降低,中山随着海拔升高林下物种多样性呈“V”型变化,北山海拔300 m以下随着海拔升高林下物种多样性降低,海拔300~400 m林下物种多样性波动较大,650 m以上林下物种多样性较高且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高;水平分异主要表现为:在海拔400 m以下地区,林下物种多样性表现为油松>侧柏>黄栌>侧柏-元宝枫混交林;海拔400~650 m地区为天然灌丛物种多样性最高,元宝枫最低;海拔650 m以上地区,华北落叶松林林下物种多样性最高,荆条林最低。京西九龙山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而造林树种、立地条件、人为干扰强度是影响该地区林下物种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矿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变化规律,采用二元指示种分析(TWINSPAN)方法将巴音华矿区的植物群落进行数量化,同时也运用SPDIVERS.BAS物种多样性分析软件分析巴音华采矿干扰下的物种多样性变化,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Alatalo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和Patrick丰富度分析了物种综合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离矿中心距离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采矿干扰影响的减弱,物种丰富度显著升高,均匀性显著降低,综合多样性显著升高。巴音华矿干扰比较大的110 m处,主要以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等杂草为主;220m处以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为主;300~500 m处以冷蒿(Artemisia frigida)为主;离矿中心的660~1 100 m处,植被开始恢复,主要以羊草(Aneurolepidium chinense)与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为主。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中国北方地区成熟林、次生林和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了解不同森林类型对物种的保育作用,可为生物避难所的选取和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研究中国温带地区不同森林类型生物多样性,采用陷阱法对张广才岭森林中人工落叶松林、次生白杨林、次生混交林、成熟混交林和成熟针叶林5种典型森林生境中的地表步甲群落进行调查,在每种森林中设置4个重复样方,共20个样方,在每个样方中设置4个陷阱,在步甲的主要活动期(6—8月)内每隔2周收集1次陷阱内的昆虫样本,共捕获9 073头步甲。采用生态学多样性指数对群落组成进行分析,基于和弦标准化的预期物种共享(CNESS)相异指数的非度量多维标度法(NMDS)分析步甲物种周转率,并统计不同时间动态下步甲群落多度、丰富度和多样性变化,旨在分析并比较成熟林、次生林和人工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结果表明:次生白杨林步甲群落物种多样性最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2.37,人工林步甲最低,仅为1.99;人工林步甲群落结构与天然林差异较大,天然林中多样化的生态环境维持较高的步甲群落β多样性;在天然林中,步甲多度、丰富度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随时间变化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而与人工落叶松林差异明显。由此认为,天然林对物种的保育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目前大规模种植单一种类的树木对维持森林生物多样性是不利的,改善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是任林地自然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GIMMS NDVI3g数据为基础,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和Intensity analysis方法,从时间间隔、植被覆盖度等级变化和转换3个层面分析了1982─2010年内蒙古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由像元二分模型估算的植被覆盖度与实测值有较高的相关性(0.914)。1980s─1990s植被覆盖度增加的面积(49.2%)大于其减少的面积(43.3%),而在1990s─21世纪初植被盖度减少的面积(57.1%)大于增加面积(35.6%),表明1990年代的植被长势比其他两个年代好。1990s─21世纪初的植被年平均变化速率相对1980s─1990s较快。1980s─1990s,高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活跃,减少较平缓,而低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和减少均较平缓;1990s─21世纪初,高覆盖度和低覆盖植被的增加较平缓,而减少变化较为活跃。研究期内低覆盖度植被以向高一等级转变为主,而高覆盖度则以向低级转换为主。  相似文献   

20.
海南岛吊罗山植物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吊罗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6个植物群落的样方资料,分析了吊罗山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同时比较了吊罗山植物群落与邻近地区植物群落的组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吊罗山低地雨林乔木层以蝴蝶树、青梅、高山榕、粘木、长脐红豆、海南柿、肉实树和海南木莲为主,灌木层以白颜树、白茶、柏拉木和九节为主;山地雨林以陆均松、鸡毛松、黄叶树、阿丁枫、扫把青冈和海南杨桐为优势种;山顶常绿矮林则以山地常绿阔叶林陆均松、琼崖柯、岭南青冈和油丹等种类的矮化为特征。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吊罗山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空间的变化基本上表现为随海拔梯度增加而降低,次生林物种多样性最低,山地雨林和山顶矮林物种均匀度指数最高,群落优势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