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重大危险源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及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17  
本文论述了重大危险源的定义,辨识标准及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介绍了国外重大危险源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对建立我国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尽快制定我国重大工业危险源控制法规、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以及建立分级监察和控制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危险源辩识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阚绪之 《安全》1996,17(4):15-19
探讨了危险源的含义和重大危险源标准的制定。介绍了几种实用性较强的辩识危险源的方法,强调辩识危险源应从实际出发,力戒繁琐、空洞的运算。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积聚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重大危险源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城市的安全发展。本文论述了城市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分析西安市重大危险源和应急救援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西安市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体系,提出了西安市应对重大危险源事故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控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危险源控制是安全工作的中心任务。为了有效地控制危险源,首先必须辨识危险源,评价其导致事故的危险性,寻求其控制方法和措施。本大提出了两类危险源的概念,并以某乙烯厂B罐区为例,探讨两类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探讨危险源评价分级、控制和管理,提出了企业危险源应按轻重缓急原则进行和控制管理,阐明了加强危险源动态信息管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系统运行模式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依据《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对重大危险源监控工作要求,结合监控的概念,分析了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的内涵。通过分析生产经营单位与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在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中的地位和职责,提出了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系统的架构,分析了企业端和政府端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发展历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的现实需求出发,对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及时掌握重大危险源监控技术的发展进程,是安全科研工作的必需.本文对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与总结,指出各类监控系统的优缺点,便于科研人员及时了解与掌握重大危险源监控技术的最新进展,为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8.
六城市重大危险源现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六城市重大危险源普查所获得的大量数据基础上,对重大危险源的状况进行了进行了详尽地分析和总结,对今后我国的重大危险源控制工作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六城市重大危险源普查所获得的大量数据基础上,对重大危险源的状况进行了详尽地分析和总结,对今后我国的重大危险源控制工作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探讨危险源评价分级、控制和管理,提出了企业危险源应按轻重缓急原则进行整治和控制管理、阐明了加强危险源动态信息管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相变储能光伏太阳能热泵干燥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相变储能光伏太阳能热泵干燥系统实验平台,介绍了系统的运行方式以及太阳能光伏集热蒸发器与直流压缩机的匹配计算,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阳能辐照量为800 W/m~2、光伏集热蒸发器面积为12 m~2的条件下,系统制热功率为10 k W,太阳能光伏集热蒸发器发电量为6.2 k W·h,大于直流压缩机的耗电量,满足供电要求;实验所得系统COP为3.25。相变储能可以解决太阳辐照波动导致的系统运行不稳定问题,具有显著的节能性和环保性。  相似文献   

12.
区域生态安全演变机制与过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提出基于隐患因素的区域生态安全概念,阐述了隐患因素的作用机制:触发传递机制越弱,控制响应机制越强,系统安全状态相对最好;触发传递机制越强,控制响应机制越弱,系统安全状态相对最差;触发传递机制越弱,控制响应机制越弱,系统安全状态中等;触发传递机制越强,控制响应机制也越强,系统安全状态中等。根据突发性隐患因素与渐发性隐患因素作用的动态变化,基于安全科学的“R-M”基本理论,分析了区域生态安全渐变—突变过程,渐变正相变过程,渐变—突变的突变过程,渐变—突变的正相变过程,突变过程,正相变过程。最后总结生态安全渐变和突变的方法研究,并提出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气体扩散数学模型在安全评价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工业生产、储运过程涉及储存大量气态和液态的危险性物质,该类物质大都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民用燃料的输送和储藏,也涉及易燃易爆。气体或液体物质发生泄漏事故,可能对附近居民和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气体物质一旦发生泄漏,很难将其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势必造成大面积的危害。因此,事故状态下有毒气体的扩散,是安全评价中灾害后果评价的重要内容。笔者通过梯度输送理论,建立了无风条件下气体扩散的动态模型。在限定容器中气体介质是中性气体的情况下,由于中性气体在扩散过程中各向同性,扩散方程获得了简化。进一步限定容器形状为最常见的圆柱形,确定了模型的边界条件,求出了该条件下扩散方程的解析解。开发的扩散模型建立的理论依据是梯度输送理论即单位时间内物质通过单位面积的输送的通量与浓度梯度成正比。同时对建立的模型在安全评价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初探,结合实例提出了该模型的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4.
傅贵  郭孝臣 《安全》2019,40(9):1-4
阐明事故致因理论的重要性和应用情况对于促进其发展、应用及提高事故预防效果十分重要。通过分析国内外的重要观点得知,安全科学是事故预防的科学,事故致因理论是发现事故原因、有效预防事故的工具,当然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但事故致因理论研究在我国开展较晚,所以目前的研究与应用并不充分。综合以往文献,给出了事故致因理论的实质性科学含义是事故的原因定义、原因间、原因与事故间的逻辑关系,它们可形象地综合表达为事故致因模型,其获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方法是对以往事故案例的原因分析;通过观察安全管理实务认识到,社会组织要有效管理其安全健康和环保业务,选择一种事故致因模型作为总体思路且连续运转,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从安全问题、安全化入手,探讨水资源问题安全化,解释了安全、安全问题及安全化的内涵;指出水资源问题来源于人类活动与水资源之间不和谐的运动,及其运动的逐渐升级,将产生一些危害性较大的水资源问题,水资源安全问题是水资源问题严重化的终极形态,其安全化是水资源问题转变为水资源安全问题的过程。在水资源安全化过程中,水资源问题是起点,安全化是过程,水资源安全问题是结果和终点。研究结果表明,水资源问题安全化的本质是水资源的稀缺性,安全的基础是健康的水循环。  相似文献   

16.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在制药废水处理中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将厌氧折流板反应器控制在酸化水解阶段处理高浓度乙酰螺旋酶素制药废水,经过长时间的运行表明:该反应器结构简单,启动时间短,有效地提高了废水中挥发酸的浓度,缩小了pH值的变化范围,稳定了水质,改善了废水的可生化性.确保了甲烷发酵阶段的长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7.
研究建立固相萃取-气相色谱-FPD法检测生活饮用水中的氧乐果、甲拌磷和二嗪磷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将采集的生活饮用水过滤后上自动固相萃取仪,选择HLB固相萃取柱净化、富集,丙酮洗脱,洗脱液氮吹至近干,丙酮定容至1.0 mL,上气相色谱-FPD仪检测,外标法定量。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快速、准确、高效等特点,可以用于生活饮用水中的氧乐果、甲拌磷和二嗪磷等有机磷类杀虫剂残留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可吸入性粉尘对环境、人体具有较大的危害,但由于粒径小而难以被除尘器直接捕集。电凝并是通过电场的作用使粉尘粒子荷电而发生凝并,使之有效直径增大从而便于捕集的简单、易行方法。研发采用偶极荷电凝并器并利用重力沉降作用测试可吸入性粉尘电凝并效应的实验装置,在测试段设置沉降板放置若干载玻片作为取样点。采用粉煤灰为实验样品,分别在未荷电、电压18 k V,20 k V 3种状态下进行对比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研发的实验装置可以有效测试粉尘在测试段的沉降效果,显微镜直接观察和图像粒度分析处理以及中位径分析表明,荷电凝并后的粉尘粒径明显增大,大粒径粉尘百分比明显提高,平均粒径亦有所增大,且电压越高,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研究碳源和硝酸盐对填加聚氨酯载体的SBBR反硝化除磷的影响。在SBR中填加聚氨酯载体,将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相结合,形成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在厌氧/缺氧交替运行条件下利用NO3-作为电子受体,研究NaAc浓度、NaAc与丙酸钠的比例、NO3-浓度及NO3-投加方式等因素对除磷效果的影响。PO43-质量浓度在9~11 mg/L之间,COD质量浓度为200 mg/L时,SBBR有较佳的除磷效果;当进水NaAc与丙酸钠配比为2时,进水COD自身降解速率较慢,且不影响除磷效果;分批次(这里分2次)投加硝酸盐有利于硝酸盐向亚硝酸盐的转化;NO3-质量浓度为65 mg/L左右时,能获得较好的除磷、除氮效果。填加聚氨酯载体的SBR装置除磷效果较理想;碳源和硝酸盐对SBBR反硝化除磷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0.
铁路运营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铁路预警研究综述的基础上,进行了铁路运营监测预警系统研究。从指标内涵、地位、政策相关性、表现形式、数据可得性及指标间关系等方面,确定了铁路运营监测预警系统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引入机车辆数指数、旅客列车坐席指数的概念,从运输量、货车和机车运用、生产能力改善、经济、服务水平5个方面,构建铁路运营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对警限和警度的确定原则、方法进行探讨,提出预警信号评价模型。结合具体案例,对铁路运营水平进行评价,将运营水平状况的判断与决策取向相融合。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为铁路运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