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河南省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实测主要大气污染物(PM2.5、PM10、O3)小时监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技术和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河南省2015~2020年主要大气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及归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河南省PM2.5和PM10浓度下降趋势尤为显著,近地面O3污染却在日益加剧。大规模减排和扩散条件的改善是促进PM2.5和PM10污染降低的重要原因,而近地面温度的升高是造成O3污染加剧的首要原因。研究成果可为当地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控、实现近地面大气颗粒物与臭氧的协同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空气污染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以及基于气象条件的空气污染等级报方法,以开远市为例,利用相关性分析、数值统计预报方法及《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等级》标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开远空气污染具有“冬春高夏秋低”的鲜明特点,影响污染物主要有SO2、PM10、O3、PM2.5,其中O3为首要污染物;(2)影响开远市空气质量的气象条件主要有降水、相对湿度和风向。夏季降水的湿清除作用对改善当地空气质量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调节降低SO2、PM10、CO、PM2.5浓度中作用显著。相对湿度与空气质量呈负相关,影响开远市空气污染扩散的风向主要为南向风;(3)根据《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等级》标准建立的基于气象条件的空气污染等级预报方程,比数值统计预报方法建立的AQI逐步回归预报方程具有更好的适用性,预测AQI等级对比实测AQI预报等级正确率达79.4%,对开远市空气污染防治具有一定的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分析泸州市城区PM2.5和O3时空分布特征。利用2021年泸州市4个空气监测站点PM2.5和O3质量浓度数据,分析污染物浓度水平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2021年泸洲城区PM2.5与O3浓度分别为40.6μg/m3、137μg/m3,超标天数分别为39天、18天,超标率分别为10.7%、4.9%。PM2.5浓度冬季最高,夏季最低;O3浓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在PM2.5与O3污染季节,PM2.5与O3两者不存在相关性。市环监站监测点PM2.5与O3浓度最低,分别为38.7μg/m3、131μg/m3。各站点之间PM2.5与O3浓度差异值较小(分别在0...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滨州市重污染天气形成机理,文章以滨州市2020年12月一次重污染天气为研究对象,选取12月3—14日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6种常规大气污染物,温度、湿度和风级3项气象因子及空气质量指数(AQI),同时选取重污染天气峰值当天的气象条件激光雷达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此次重污染天气形成以本地污染物排放为主,主要受气象条件影响。高湿、低风和无降水天气,大气边界层较低,垂直扩散能力较差,导致污染物的不断积累,发生重污染天气。(2)重污染天气的污染因子以PM2.5、PM10、NO2、CO为主,尤其是PM2.5、PM10。因此,在预防和应对重污染天气时,可重点考虑PM2.5、PM10的减排。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廊坊市夏季O3骤增骤降污染天气过程中VOCs浓度及臭氧生成潜势的变化特征,统计分析2016年~2020年夏季廊坊市区监测所得的53种VOCs质量浓度数据和近地面臭氧(O3)浓度数据,并采用臭氧生成潜势方法估算VOCs对O3生成的贡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个污染过程及不同时段,烷烃类总质量浓度最大,占比在62%~65%之间,其次是烯/炔烃类和芳香烃类,而烯/炔烃类的臭氧生成潜势(OFP)最大,高浓度阶段其百分比(OFP*)较骤增前、骤降后高6.5和3.8个百分点,其次是烷烃或芳香烃。O3骤增骤降污染整个过程及不同阶段,VOCs质量浓度最大的前十物种中烷烃类占有5~7种,OFP前十位中烯/炔烃占有5~6种,两种统计中相同物种有9个,OFP*前十VOCs物种相对固定,前7位以烯/炔烃为主,反-2-丁烯最高。控制或减少反-2-丁烯等重要烯/炔烃类VOCs物质的排放,可有效控制廊坊O3的生成,降低O3污染程度。通过研...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山东省冬季重污染天气成因,以2020年1月一次典型重污染天气过程为例,基于各类环境空气监测数据和气象监测数据,深入分析污染演变过程、气象条件特征、组分变化特点等。结果表明,静稳高湿的气象条件是污染过程形成的主要气象原因,各市PM2.5浓度与风速和大气边界层高度均呈显著负相关,但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呈现海陆差异,内陆城市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明显强于沿海城市,因此秋冬季时需准确识别山东省各区域的不利气象条件,并进行针对性预报。在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下,一次颗粒物不断累积,SO2、NOx等气态前体物向硫酸盐、硝酸盐的二次转化均是推高PM2.5浓度的重要原因,建议在PM2.5污染期间除管控一次颗粒物排放外,也应加强无机组分前体物SO2、NOX排放源的管控。  相似文献   

7.
冯程  肖况  贾凤菊  李琳 《四川环境》2023,(1):114-120
成都市2020年4月15~16日和4月28~5月6日分别发生了细颗粒物(PM2.5)污染过程和臭氧(O3)污染过程,利用2020年4月13~5月10日成都市区57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小时数据,研究两次污染过程中VOCs对PM2.5污染和O3污染的影响。通过计算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以及使用比值分析法,探讨成都市VOCs优先控制物种及来源。结果表明,污染时段VOCs浓度较清洁时段均有所升高,但烷烃占比有所下降。污染时段的OFP和SOAFP较清洁时段均有所升高,间/对二甲苯和甲苯对SOA生成和O3生成贡献均排名前列,控制这两种组分的排放是成都市控制O3和SOA前体物的有效途径。比值分析结果得出,VOCs气团受本地排放影响较大,PM2.5污染时段和清洁时段的VOCs受机动车尾气排放影响较多,O3污染时段的VOCs除受到机动车尾气排放影响以外,还受溶剂使用的影响。作...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5~2017年攀枝花市污染因子和气象要素实测数据,运用GIS技术、相关分析以及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攀枝花市空气污染因子和气象要素的时空特征及相关性。结果表明:攀枝花市首要污染物为PM10,其次是NO2;秋冬以PM10和NO2污染为主,春夏PM10和O3为主。不同季节,各气象要素对本地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及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弄弄坪一带PM2.5和SO2、CO浓度偏高,市中心炳草岗一带PM10、O3和NO2浓度偏高。结合本地发展规划和实际情况,根据气象要素分析,为攀枝花市分区分季节的防污减排决策提供气象参考。  相似文献   

9.
索有芳  王娜 《青海环境》2022,(4):174-179
利用西宁市区4个国控站点2016—2021年臭氧(O3)浓度监测数据,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O3浓度变化特征、超标情况和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从2016—2021年,O3作为首要污染物的占比从15.6%上升至35.1%,上升了19.5%;O3平均浓度上升了26.4%,O3-8h-90per浓度上升了26.8%。夏季西宁市O3浓度最高,浓度最低值出现在12月。O3浓度日变化呈现为单峰型,最低值出现在晨间08:00左右,到下午16:00左右达到峰值。青海师范大学城西校区O3超标率最高(2.05%),西宁市世纪职业技术学校和城北区政府次之,第五水厂(对照点)最小。4个站点O3超标率表现为上升的趋势,表明西宁市O3超标现象逐渐恶化。O3浓度在120~180μg/m3出现的频率逐年增多,说明西宁市O3浓度有向高浓...  相似文献   

10.
孙楠楠  刘伟 《青海环境》2023,(3):142-146
为了解沈阳市大气污染物传输路径和浓度变化规律,利用NCEP气象再分析资料与HYSPLIT模式结合,计算了不同季节抵达沈阳市的气团轨迹,并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得到每个季度气团轨迹的代表性传输路径,并将其与对应污染物浓度数值结合。结果表明:夏季,偏南方向的轨迹1气团对应O3浓度最高,为90.59μg/m3,而来自西北方向的轨迹2气团,其AQI数值较低,为42.59,显示较清洁的空气质量。冬季,来自北偏西方向的轨迹2气团,其PM10浓度最高,为97.28μg/m3,而来自北偏西方向的轨迹3气团,其AQI数值最高,达到100.5,表明污染较为严重。除O3外,冬季各项污染物平均浓度均高于其他季节。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天津市南开区冬季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基于颗粒物浓度及组分在线监测数据,分析大气污染特征,对细颗粒物(PM2.5)进行了来源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南开区2021年12月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74,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和二氧化硫(SO2)浓度分别为53μg/m3、89μg/m3、49μg/m3、1.2mg/m3、55μg/m3和6μg/m3。PM2.5、PM10和NO2对综合指数贡献占比较高,是冬季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PM2.5与PM10、CO和NO2的相关性较高,PM2.5化学组分中硝酸根(...  相似文献   

12.
乌鲁木齐市作为天山北坡城市群重点首府城市,空气质量虽逐年改善,但改善幅度不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任重道远。基于乌鲁木齐市2021年10个监测站点逐日污染物浓度数据,对大气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O3、PM10和PM2.5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PM10和PM2.5浓度夏季低、冬季高;O3在夏季浓度较高,冬季浓度较低。米东区处于PM2.5和PM10等大气污染物高浓度分布区。降水越大对PM2.5和PM10的清除作用越强,PM2.5浓度随着风速增大呈降低趋势;特别是风速在>5 m/s时,污染物降低的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十三五”期间泸州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情况,通过对“十三五”期间泸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统计、污染负荷计算和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泸州市SO2、PM2.5和PM10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NO2、CO和O3浓度呈缓慢上升趋势。泸州市环境空气质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颗粒物总体负荷降低,细颗粒物二次贡献增大,大气污染类型以复合型污染为主。上述分析结果对泸州市、川南片区以至成渝地区其他城市进行大气污染治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成都平原西郊冬季颗粒物污染特征,采用离子色谱仪对选择点位冬季PM2.5载带进行离子测定。结合空气站点PM2.5、SO2、NO2质量浓度,分析其浓度特征、酸碱度、相关性及主要来源等情况。结果表明:采样期间,该区域大气PM2.5质量浓度均值为73.1μg/m3,主要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均值为27.42μg/m3,占比为37.5%;阴阳离子当量比为1.003,PM2.5呈酸性;二次离子(NH+4、SO42-、NO-3)占总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比值为71.7%且相关性较好,污染期间SNA主要以NH4HSO4和NH4NO3两种形式存在;主成分分析可知燃烧排放、建筑施工扬尘及机动车排放二次转换是造成西郊冬季...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大气污染物超标指数、水污染物浓度超标指数、污染物浓度综合超标指数等3个指标,针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10个县市,评价了区域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的支撑能力。结果表明:10个县市中,环境承载力超载的县市有7个,接近超载的县市有3个。其中,9个县市的大气存在环境质量问题,4个县市的水环境质量存在问题,整个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形式更为严峻。10县市的大气污染物中,O3、PM2.5、PM10普遍超标或接近超标,是影响区域大气质量的主要因素。在3指标中,又以PM10和PM2.5超标情况最为严重。大气污染在10个县市中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都江堰市、彭州市、安县、绵竹市、什邡市等环成都城市圈的5县市大气污染物浓度超标指数普遍高于远离成都经济中心的5县市。根据影响水质的水污染物性质,及水环境影响因子排序分析,彭州市、什邡市在CODCr、P、N-NH3上有较高载荷,平武县在CODMn、DO两因子上载荷较大;汶川县的主要水环境影响因子是BOD5。根据在水污染因子上的载荷,10县市水污染特征归为集中污染型和面源污染型,以及混合污染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了解眉山市不同气象要素对大气污染过程的影响,基于空气质量数据、地面气象资料、探空数据和NCEP提供的再分析资料,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法、相关性分析和Holzworth提出的干绝热法等,从不同气象条件对眉山市2020年11月9~18日这段污染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静稳的天气环流背景非常有利于污染物的积累和维持,过程中AQI与PM2.5浓度变化表现为高度一致,8:00~12:00、19:00~23:00、0:00~2:00是污染易出现时段;ρ(PM2.5)与不同气象要素间的相关性有明显差异。研究结果为眉山市大气污染潜势预报提供了依据,也为大气污染治理和开展成都平原经济区区域联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荣昌是重庆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分析该区域大气污染特征对荣昌及周边区域大气污染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数理统计、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荣昌大气污染特征及其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荣昌首要污染物为PM2.5(65.6%),主要出现在冬半年(11~2月),其污染状况呈逐年减弱趋势,其次为O3(30.8%),主要出现在夏半年(5~8月),其污染状况呈逐年增加趋势。(2)在水平风力为1级(0.3~1.5 m/s),降水量≤0.5 mm,日最高气温为10~15℃,相对湿度为70%~80%的条件下易发生PM2.5污染事件。在水平风力为2级(1.6~3.3 m/s),降水量≤2.0 mm,日最高气温≥30℃,相对湿度为60%~70%条件下易发生O3污染事件。研究显示荣昌空气质量状况逐年改善,污染类型由颗粒物污染逐渐向光化学污染转变,同时在特定气象条件下更易发生大气污染事件,研究为荣昌及周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依据深圳市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2019年全年的SO2、NO2、PM10、PM2.5、CO和O3逐小时监测数据及对应空气质量指数(AQI),分析了深圳市空气质量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并研究了社会经济因素和人为活动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旨在梳理深圳市空气质量状况及主要空气污染物变化规律,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13—2015年唐山、秦皇岛环境与气象观测资料,对冀东地区冬半年重污染天气及气象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污染天气呈现西部多于东部,山区和沿海略少的分布特征;地面气象要素分析表明,重污染天气与优良天气相比,日均气压低4 h Pa,日均相对湿度高30%。重污染天气下以静风和小风为主,风速小于2.0 m/s的占71.8%;平均风速大于2.0 m/s且持续3~4 h的大风对重污染天气消散有主要作用,弱降水或短时降水对重污染天气的消散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的发展,大气污染呈现局地密集性特点。针对人群密集、污染严重的“乌-昌-石”区域进行分析,选取2020年“乌-昌-石”区域大气常规污染物月平均数据,通过A值法计算该区域各个城市的大气环境容量。结果显示:(1)“乌-昌-石”区域总体SO2、CO、O3、NO2年排放尚在可容量范围内,PM10、PM2.5均超过该区域可以容纳的量,分别超出961.45 t/a、98.15 t/a。(2)“乌-昌-石”区域颗粒物污染十分严重,全年允许排放容量极少,全年多呈现负值或在0点基线的附近徘徊,整体形状呈“N”型,春、冬超出环境容量,呈现负值,夏秋含有部分容量,与之相反O3污染易发生在炎热、光照强的夏季且环境容量较少,整体形状“U”型。(3)“乌-昌-石”区域城市中,SO2污染较轻,其中乌鲁木齐市和阜康市大气环境容量相对较大;NO2污染较为严重,其中乌鲁木齐在全年中有5个月环境容量超出允许排放的量,在非采暖季尚有部分余量;C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