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对(劳动保护》杂志情有独钟,纯属缘分。每月一次的安全生产学习,班长总拿《劳动保微杂志上的事故来分析。开始我漫不经心.认为只不过吓唬人而已,谁知学习时和我吹牛的同事小李第二天出了事故,落下终身遗憾。望着病床上的同事,一阵惊悸自心中传过。从此,工间休息,安全学习,捧上《劳动保护》,读后感到文章很有说服力。事故现场我没见过.但事故现场的文字描述和照片常在《劳动保护》上看到。我深深感到,经济发展离不开安全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离不开《劳动保护》。《劳动保护》杂志探索生命意义,导引人生旅程,把点安全生产迷津…  相似文献   

2.
劳动保护﹄我的启蒙老师在《劳动保护》杂志创刊45周年的时候,作为通讯员,有很多很多的心里话要说,但又不知从何说起。还是把时间的镜头退回到1985年吧。那年8月,我从党校大专班毕业后,被组织部分配到矿务局机关局长办公室从事秘书工作。到办公室工作后,领导...  相似文献   

3.
“要我安全”与“我要安全”它们之间仅仅是一字的错位,含义却不相同。“要我安全”是一个无主语的被动句,“我”处在被动的位置,它所产生的效果是被动的意识。“我要安全”是一个主动句,“我”作为语句中的主语,体现了“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与“要我安全”相比,它产生的效果则是主动的意识。 安全监察是我们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它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并纠正各种不安全的因素,实现安全生产。对象主要是从事生  相似文献   

4.
1984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原劳动部,从事劳动保护工作.近30年来,始终与《劳动保护》杂志保持密切联系,既是工作需要,也是缘分使然. 我没学过劳动保护专业,刚工作时单位阅览室这方面的书籍刊物不多,翻阅最多的要算《劳动保护》杂志,其全面性、政策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适合各类读者,尤其像我这样的初学者.在她的引导下,结合学习日本学者青岛贤司的《安全管理学》《安全工程学》《安全教育学》,我顺利地度过了劳动保护专业启蒙教育阶段.渐渐地,《劳动保护》杂志成为我每期必看的杂志和工作中必备的参考书,她不仅是我专业学习的引路人,而且是我工作中的亲密导师.  相似文献   

5.
如何才能把搞好安全生产变成每个职工的自觉行动?鞍山钢铁公司答,要把”要我安全”变成“我要安全”。 这口号缘起第一发电厂。工人解学东是个老工人,先后有四次险些出事故。他在最后一次说:“过去,我总认为安全生产是领导的事,出了事干部有责任。我怕扣奖金、写检查,是别人要我搞好安全生产。其实,安全不仅是别人的事,更是自己的事。本人不出事,家庭得团圆。不是别人要我安全,应该是我要安全。”公司抓住这个典型,在全体职工中讨论,使广大职工提高了认识。 为了使伍个职工都有“我要安全”这个认识,公司还出了四个题目;1.不出事故对谁有利?…  相似文献   

6.
1989年,由于工作关系,我调到矿安环处工作。刚到安环处时,领导就嘱咐我趁着年轻,要赶快掌握业务知识,平时要多看一些安全类的报刊、杂志,这样会提高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劳动保护》是一本好刊物,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内容丰富、可读性强,是我们安全管理的好老师、好朋友。”我的同事们这样说。  相似文献   

7.
由《现代职业安全》杂志社与“安全文化网”共同推出的“我最信赖的PPE排行榜”评选活动已经拉开了帷幕。作为专业主流媒体,本刊与“安全文化网”举办此次活动的大背景,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已使中国安防市场成为世界最大的潜在市场。中国安全装备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如今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同时,中国政府与企业越来越重视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  相似文献   

8.
据《扬子晚报》最近报道,江苏省政府日前召开全省安全生产紧急电视电话会议,陈必亭副省长要求各地各部门都要从烟台海难事故中吸取深刻教训,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把安全生产工作做得更好。 笔者闻之,不禁为这种他人“亡羊”我“补牢”的明智做法叫好! 古人说得好: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但  相似文献   

9.
我在溧阳市竹箦镇政府当门卫时,经常听到抱怨声:每月《江苏劳动保护》杂志刚分发到信报袋里就会不翼而飞了.有的分管领导和安全环保员还没看到就“失踪”了。同样的情况也常发生在镇安全环保办公室归档保存的那一份杂志上。在镇政府机关,《江苏劳动保护》这份杂志常常是借出易、归还难,即便归还了.也多是缺面子少页数的旧杂志。为这,我没有少费心思,有时还急得跟那些不大自觉的同志争论一番。  相似文献   

10.
《劳动保护》杂志社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喜好“爬格子”的人 ,平时生活工作当中 ,接触的书刊、报纸也不少 ,可在半年前与《劳动保护》相识 ,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发现自己与她有一份难以割舍的爱。与《劳动保护》是在一个喜好笔耕的朋友那里邂逅相遇的。她图文并茂、琳琅满目、囊括广阔、各栏目版块特色鲜明、形态各异、色彩纷呈 ,让人不看则已 ,一看就爱不释手了。《劳动保护》是由国家经贸委主管的刊物 ,看到这本刊物就感觉非常亲切。在琳琅满目的栏目里 ,笔者非常喜爱看《集思广益》、《法制与权益》、《工伤保险》、《安全文艺》、《…  相似文献   

11.
《江苏劳动保护》2011,(3):33-33
笔者从工作中体会到,抓安全必须坚持查思想、找问题、摆道理、抓整改四轮驱动,全方位编织可靠的安全防护网。 查思想。就是要看领导干部和安全管理责任人是否把安全职责当作重中之重的责任来履行,就是要看基层职工是否树立“我的安全我负责,企业安全我尽责,他人安全我有责”的自律意识和责任共担意识。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自从认识《江苏劳动保护》以后,我就把她当作我的良师益友,每当收到《江苏劳动保护》后,我都会在第一时间从头到尾仔细品味,感到轻松时.越看越有味道,越读越有精神。好多次妻子儿子弄不明白,说我在单位看不够,回家还要看.不知道你能看出个什么名堂.我说服妻子儿子看书不能光看题目.还要看内容才行。我看的时间长了,有空就着手写点稿子给编辑部寄去。有一次一篇章被《江苏劳动保护》刊登了,中午下班我就兴冲冲地叫妻子儿子看,当他们看到我写的一篇言论章后说:这就是你看《江苏劳动保护》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我与《劳动保护》缘笃情深,《劳动保护》让我一生受益匪浅. 记得那还是1990年夏天,作为刚刚进入劳动安全监察队伍的一名新兵,我第一次读到《劳动保护》杂志.当时的杂志,还是小16开版本,共60页,虽然很薄,但从政府重点工作动态、新法新规解读、典型案例追踪、专业知识介绍,到他山之石、论坛等,内容丰富多彩,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都非常强,让我爱不释手,特别值得欣赏和珍藏. 1994年夏天,在杂志社各位老师的关心培养下,已是《劳动保护》特约通讯员的我接受指派,在河南省劳动厅张昕同志指导下,与洛阳市劳动局的同志一起,对有关进城务工农民的安全状况进行了调研,完成并在当年第10期上发表了《要生存不要毁灭,务工农民的安全警钟急待敲响》的文章.这篇稿子虽并没有多少值得夸耀的地方,但这次撰写和发表开启了我热爱新闻宣传、喜欢舞文弄墨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4.
我的怀念     
我爱《劳动保护》,因为从它的前身《劳动保护通讯》诞生之日起,我的工作始终是和它连在一起的。如今它已逾而立之年,而我呢?即将踏上古稀之年了。五十年代办刊的一些人和事,留给我无限的眷恋。 难忘毛齐华、章萍、邸作之、王亦清、江涛等劳动部和全国总工会的领导同志,他们是刊物的创办人和支持者。他们不仅为刊物的成长指明了方向,也不辞辛劳地撰稿。他们还教导我,要关心工人的安全健康,热爱劳动保护工作,努力编好刊物,为广大群众服务。 难忘1955年《劳动保护通讯》的改版工作,全总劳动保护部的同志们曾掀起了一次小小的热潮。在曹奇峰科长…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我们厂是上海的一家大型企业,全厂有35名设备安全员,负责各部门的劳动保护工作。以往,厂里给每位安全员都订一份《劳动保护》杂志,大家工作中等于有了“指导老师”。今年起,领导上变了主意,为了压缩经费,把《劳动保护》杂志也纳入了压缩对象,把原先给安全员订的《劳动保护》杂志全部“压缩”掉了,只保留了厂劳资科的一份。为了一个月节省0.56元钱,把我们的“指导老师”给卡掉了。不知到底是“安全第一”,还是“0.56元第一”。据了解,这个情况在其他企业中也有,安全员们很有意见。 《劳动保护》杂志是国内外发行的第一家劳动保护专…  相似文献   

16.
《劳动保护》2006,(10):33-33
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保护部联合主办,《劳动保护》杂志社承办的“全国劳动安全防护知识竞赛”活动从5月份开始启动,截至8月50日,活动的宣传、发动、组织答题工作告一段落,现将标准答案公布于此,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一位主管安全监察的领导,到基层单位检查工作,有关人员向他汇报时,他摇摇头说:“让我到车间、工地走走,先听听工人师傅的意见。”笔者不禁为之叫好! “先听听工人师傅的意见”,实乃领导的明智之举。工人师傅是生产的实践者,单位安全生产搞得如何,设备存在什么事故隐患,劳动保护存在哪些问题等等,他们心里最明白。  相似文献   

18.
安全意识是安全工作的灵魂。企业要想保证安全生产,就需要有多方面因素的支持。在诸多因素中,员工是安全工作的关键因素。员工的安全意识对安全责任心和安全行为的制约作用又是直接的。在这里我提出"我要安全"的管理思想也就是构建一个人人参与的HSE管理体系,无论中方还是外方、甲方还是乙方、前方还是后方,人人都有很高的安全意识,都是安全员,个个都是监督员。要想提高每位员工的安全意识,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就必须要建设良好的安全文化。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位从事林业劳动安全管理工作的青年,1990年走上这个岗位后,我在如饥似渴地搜集有关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知识过程中,与《林业劳动安全》“邂逅相遇”了。那时,她刚“诞生”不久,可以说还较幼稚,但作为全国林业系统唯一的林业劳动保护、劳动安全与卫生方面的综合性刊物,对指导全国林业安全生产工作已起到重要作用,而对我这样的初生牛犊,更是“善莫大焉”,受益匪浅。《林业劳动安全》成了我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业务指导老师。从此,每期一到手,每篇文章我都认真地学习一遍,使我及时了解国家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学到了安全管理先进经验  相似文献   

20.
读了《劳动保护》2002年第 1期“安全知识长廊”关于《什么是‘三不放过’的原则?》后,想提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