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守杰  柴政  崔彦军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9):169+171-169,171
本文依据卫星影像MSS、TM和ETM数据高分辨率、连续性好、获取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以1973年的MSS影像、1992的TM影像为数据源,在ERDAS8.4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和ARCINFO10.0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下,分析了保护区荒漠化现状及动态变化监测的方法,并获得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数据、类型间转移的面积数据。同时本文根据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土地覆被变化的动态度,找出自然干扰和人类活动中引起荒漠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
3S技术在海域使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把握海域使用状况是依法实施海域使用管理的基础,3S技术因具有快速、准确、实时、大范围对地观测能力及强大的空间信息加工、处理和分析能力,而成为海域使用状况动态监测的首要技术手段.本文以辽宁省海域使用状况动态监测过程为例,详细介绍了3S技术在海域使用信息的判别、提取、勘测、分析和处理等环节中的作用和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3.
雒建中 《能源环境保护》2012,26(2):49-52,48
以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的大柳塔煤矿为研究区域,采用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3S"技术,以2002年航空遥感数据和2009年美国快鸟(QuickBird)卫星遥感数据为依据进行矿区土地利用动态研究。  相似文献   

4.
3S技术是信息化时代的优秀产物,它已经在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文中主要探讨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多方面应用,以证明它对于人类自然生态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分析了 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如在城市生态环境监测、空气和水土质量监测、生态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结合应用实例,对某区域进行生态环境评价,进一步验证了 3S技术的可靠性,提升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效率,促进生态环境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性。但是,传统监测工作无法满足环境监测要求,需要采用3S技术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推进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本文对3S技术以及其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使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更具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森林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不仅有丰富的物质资源,为人们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为人们的生存提供氧气,使得自然生态环境达到平衡状态。中国的森林资源管理中,监测是重要的环节。当前的森林监测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对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起到了阻碍作用,这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本文针对3S技术在森林资源监测中的应用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8.
基于3S技术的河流水污染监测信息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河流水污染的特点及其影响,简要介绍了3S技术的概念及其应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3S技术的河流水污染监测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说明,以期有利于我国河流水污染防治和控制技术与手段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3S技术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桂  李计英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2):2060-2071
在G IS、RS等软件的支持下,对福建省闽江流域、九龙江流域和晋江流域的MOD IS数据、气象数据和地形数据进行处理,建立三大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模型,研究分析福建三大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动态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口聚集、经济发达、地势较为平坦和交通便利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较差,而在人口稀疏、经济欠发达的丘陵山区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福建三大流域中九龙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最好,晋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最差。随着时间的推进,三大流域的生态质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缓和趋势,这是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所取得成绩的印证,也可为今后制定更加有效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措施和政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为核心技术,采用了ETM/TM卫星数据、印度卫星数据、航空机载对地观测数据,结合地面测试和综合调查的方法,完成了延河流域面积7647.923Km2的生态环境本底调查,建立了1990年-2000年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查明了区内主要物种和植被分带情况,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现状和十年来的动态变化,划分出5个生态区,25个生态系统,提出了延河流域建设生态,治理水土流失,发展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3S技术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现如今已经于多个领域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均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首先对3S技术进行了简要的论述,随后针对其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具体应用实施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和分析,希望可以为有关人员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为促进3S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监测整体水平的提升做出一些贡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式发展,我国人口逐年增加,资源日益短缺,更面临着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做好生态环境监测已刻不容缓,同时更是发展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以"3S"技术为视角,对该技术进行简要介绍,并分析其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全面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监测的范围与深度也在不断扩展。把3S技术有效地运用于生态环境监测中,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本文概述了3S技术和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路线,并具体阐释了3S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14.
工业生产日益加剧、城市发展不断完善,在迅速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问题存在一定忽视,不仅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更会使污染问题日益复杂化,增加环境治理工作难度.迅速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应给予环境监测工作高度重视,引入3S技术,结合空间、传感、定位与通信等多种技术手段,做好环境监测与分析工作,进而提升环境监测能力,明...  相似文献   

15.
草原荒漠化是导致沙尘暴频发的重要原因,为掌握中蒙毗邻草原区荒漠化的时空动态,利用2001年、2010年和2020年的Landsat和Modis遥感影像、Albedo-NDVI特征空间及荒漠化监测差值指数(DDI)对该区域荒漠化动态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①2001—2020年中蒙毗邻草原区荒漠化现状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空间特征. 其中,蒙古苏赫巴托尔省典型草原区以未荒漠化(ND)和轻度荒漠化(LD)为主,东戈壁省荒漠草原区以极重度荒漠化(ESD)和重度荒漠化(SD)为主;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荒漠草原以中度荒漠化(MD)和重度荒漠化(SD)为主. ②2001—2020年研究区荒漠化总体呈逆转态势,净逆转面积(荒漠化逆转面积与加剧面积之差)约147 220 km2,其中2001—2010年逆转面积占34.89%,2010—2020年逆转面积占65.11%. ③研究区荒漠化逆转程度总体呈现“东高西低”格局,其中,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草原区逆转趋势最为明显. ④研究区荒漠化程度与年降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1),表明降水增加有助于区域荒漠化逆转;近20年来降水量波动增加决定了中蒙毗邻草原区土地荒漠化总体呈逆转态势,而中国在中蒙毗邻草原区实施的多项生态保护工程有效加速了荒漠化逆转速率. 研究显示,实施荒漠草原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政策可有效遏制荒漠化的发展并促进荒漠化逆转,在巩固我国荒漠化治理政策的同时,应加强与邻国合作,以防治境外荒漠化程度加重导致的沙尘暴灾害.   相似文献   

16.
以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1)和美国陆地卫星TM(Landsat TM)遥感信息为数据源,采用3S(GPS、RS、GIS)技术对抚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景观空间格局基本构型以森林为主的景观结构,生态体系功能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3S技术及其在环境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包括全球范围的环境监测与环境演变模拟和在区域环境规划、环境动态监控、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了基于3S的环境信息系统的结构体系和3S技术在环境信息系统中应用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准确把握县级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状况具有重大意义。结合国家“九五”重点课题“包头市郊区县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技术系统”,介绍了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县级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集成理论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遥感发现了全县土地利用变化靶区的962%;GPS的数据采集方法、“假54”解算方法和“2D异常数据”处理方法提高了数据精度和处理效率;相对于传统的土地变更调查方法,整个系统带来了20多倍的质量-经济效益。最后讨论了建立地区RS判别模型、多时态地理信息系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3S技术逐渐运用于生物环境的动态监测中,并发挥了其绝对的运用优势.本案通过对3S技术的特性进行着手分析,系统探究了3S技术在生物环境的动态监测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20.
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3S技术逐渐运用于生物环境的动态监测中,并发挥了其绝对的运用优势。本案通过对3S技术的特性进行着手分析,系统探究了3S技术在生物环境的动态监测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