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到大自然中去,享受绿色的熏陶,或漫步林中,或采蝶摘花,或登山探险,其乐无穷。多年来,人们通常把旅游业誉为“无烟工业”,许多国家的旅游业甚至跃居主要国民收入来源,森林旅游倍受青睐。例如,日本每年到森林旅游的游客超过8亿人次,法国达6亿人次,美国也有3亿以上。近年来,不少游览区的游人骤增,加之管理措施不力,使“无烟工业”变成了“污染工业”。由此许多有识之士呼吁:还我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就是指在大自然生态体系内,以保护自然景观为主体,将人文特色、风土人情的社  相似文献   

2.
囿于“石屎森林”中难觅“鸟语花香”的怡人景色。大自然清新的气息日益远离我们而去,而身旁的“乌烟瘴气”却不断地烦扰我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生活中,旅游业方兴未艾。到森林中去,到草原中去,到田园中去,到沙漠中去,到高山雪峰中去,成为人们新的旅游追求方式。因此,出现了一个新的话题——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包含了“生态旅行”与“生态旅游”两层含义。生态旅行指具有一定人  相似文献   

4.
17万和7万     
二十世纪,全世界的森林以每年1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而土地沙化的速度却以每年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17万和7万,是摆在我们面前一组沉甸甸的数字。 不要以为我们在玩数字游戏,在这一组数字背后是什么呢?洪涝、干旱、台风、海啸……,大自然的“疯狂”,是降临人间的无情“天灾”。而大自然的“杰作”,正是人类无节制地砍伐森林和历代战争对森林草原破坏的“产物”,致使大片大片的森林草原相继沦为裸地。从天山脚下到大兴安岭南麓,纵贯中国西北、华北、东北  相似文献   

5.
自七十年代环境问题引起国际重视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一个人们追求“森林浴”的热潮。越来越多的人要求到美好的绿色环境之中去沐浴;越来越多的人们要求到“森林医院”去疗养。  相似文献   

6.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这个主题不禁让笔者想起近日在香港出差时见到的”两片森林”,其中一片森林便是臭名昭著的“石屎森林”.“石屎”意为混凝土,因此地高楼林立,街道狭窄,生活在其中的人被冷冰冰的建筑包围,因此得此“臭名”.“石屎森林”的最初出处虽已不可考,但久而久之,已与另一个词“文化沙漠”成为香港的别称,也成为习惯了大房间、大广场的内地人来港最普遍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他喜欢在大自然中写作,他把大自然作为一生唯一的创作对象,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他不是凭记忆,而是像画家写生一样,铺纸在潮湿的树桩或光滑的石头上,照着自然界的模样,“在森林的口授下写作”……这就是人们对俄罗斯“绿色作家”米·普里什文的生动描述。  相似文献   

8.
黄晓卉 《环境》2009,(6):52-59
原始之绿——成功复制大自然的精髓 想象一下,大自然是怎么让一座建筑凉快下来的?看看日本大阪大学的做法吧!在这里,营造商、建筑师和设计者们都在尝试寻找一种更好更佳的“建筑绿化”模式,他们的关注迅速地转向大自然本身——原始的绿意,而这样的方案显然已被证实在真实世界里是的确可行的:在该大学的前沿理论研究中心,设计者们“偷”来了森林的“魔法”,直接把树叶用作建筑遮荫的“衣裳”。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大兴安岭是一部尘封已久的巨著,那么莫尔道嘎森林就是这部巨著中最瑰丽的篇章。让我们从大自然的书架上抽出这部巨著,用亿万万年前的劲风翻开书页。去读大兴安岭,去读莫尔道嘎,走进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大森林。这片大森林是中国最北部的原始森林,是中国最大,最具寒温带特色的明亮型针叶林带,是镶嵌在中国版图鸡冠之顶的绿宝石。  相似文献   

10.
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时间表”已经确定。去年举行的“地球峰会”——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在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多个项目上设立了“时间表”。这些时间表包括 :在 2 0 1 5年之前 ,将全球无法得到足够卫生设施的人口降低一半 ;到 2 0 1 0年大幅度降低生物多样性消失的速度以及到 2 0 0 5年开始实施下一代人资源保护战略等。这次会议还确定了 2 2 0多个涉及水、能源、森林等领域的“伙伴关系”项目 ,涉及总金额达 2 .35亿美元。权威专家指出 ,公众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这并不是让所有的人去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而是…  相似文献   

11.
《沿海环境》2000,(9):22-22
近代以来,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张和城市环境的 不断恶化,越来越多的园林、环境和医学专家纷纷提出建立森林城市的设想,盼望“结庐在闹市,而无车马喧”的幽静景象早日在城市中出现。按照这些 “前卫专家”的设想,葱绿的森林、清新的空气、婉转的鸟鸣、沁人的花香……凡大自然原有的“野趣”都应在城市中出现,并充满新的魅力。 有人说这种设想无疑是“科幻”世界,但也有人认为,随着DNA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设想中的“人间仙境”完全可能出现在未来的城市中。 早在八十年代,美国芝加哥就捷足先登,一举建成了一座宏伟壮观、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的实践和研究表明,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绿化的主要目标,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建成以林木为主、多种植物、多种效益的绿色系统,是城市绿色建设的必然选择;而回归大自然,回到森林环境之中,则是人类社会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13.
根据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资源清查数据和土地变更数据,按照国家正式颁布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生态系统评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及联合国“SEEA—EEA”推荐的生态产值核算方法对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森林GEP进行了核算,并进行比较分析。核算结果表明:按照《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2020年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GEP总价值为139.01亿元。按照《生态系统评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2020年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GEP总价值为138.02亿元。按照联合国“SEEA—EEA”推荐的生态生产总值核算方法,2020年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森林GEP为71.76亿~77.30亿元。三种核算方法核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认为,建立统一的GEP核算标准体系,提高生态系统的产出效率,提高森林资源的实物量,加强相关数据的统计监测和基础研究等,是未来GEP核算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应是改善生态环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黄枢 《环境保护》2002,(7):22-24
国内外的实践和研究表明,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绿化的主要目标,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建成以林为主、多种植物、多种效益的绿色系统,是城市绿色建设的必然选择;而回归大自然,回到森林环境之中,则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展望。  相似文献   

15.
马文 《环境导报》1995,(5):34-35
长期以来,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不断改造大自然,让大自然为人类服务。但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意大利塞瓦崇化工厂事故及森林死亡和臭氧层遭破坏都表明:不受约束的技术改进对人类并非完全有利;先进技术的发展和世界人口的剧增,会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灾难。因此科学家们呼吁在“一体化技术”的基础上促进质量的提高,大力推广预测和预防环境污染的技术。  相似文献   

16.
大自然象一位慈祥的母亲,无私地奉献给人类的一切。正如中医经典著作《素问·六节藏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天地就是自然界。人类生活在大自然母亲的怀抱里,“朝友麋鹿,暮猿与栖”,从吃到穿到用,哪一样不来自于大自然?森林是人类诞生的摇篮,水是人类万物之母,因此,人与自然,鱼水相依。然而人类出于无智或自私吧,对自然界不仅拼命地吮吸、挥霍,还丧心病狂地猎杀珍禽异兽。曾几何时,  相似文献   

17.
吴文娟 《环境导报》2003,(14):32-32
抓住幼儿兴趣,探讨水污染问题我们让孩子们在平日生活中多观察、多比较见到的各种水源,把观察的结果通过图画和口述的形式展示出来,再把自己的疑问讲出来。通过老师的演示、观察、讲解,让幼儿了解水污染的严重性。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的活动由此展开了。结合具体问题开展环保实践活动让幼儿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我们带领孩子们到公园远足,他们自发地去捡地上的垃圾。在这过程中,他们对环境污染有了初步认知。我们又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垃圾,让他们知道垃圾必须分类。孩子们随即又产生了新的想法:“路边的垃圾筒为何都一样?人们肯…  相似文献   

18.
郑重 《环境》2001,(8):14-15
古人陶渊明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用“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勾勒出千百年来被奉作人间仙境,至今仍教人心驰神往的世外桃源;才子苏东坡一阙“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不但尽现其清雅脱俗之本色,更触动了多少人思慕久长的心弦。从大自然中来,回大自然中去,这,是一个规律,也是一种呼唤,是源远流长的历史江河里激荡不息的浪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一项宏伟的生态建设工程,这项工程将用30~40年的时间,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计划新增林地面积3亿亩。第一期工程到2000年,造林1亿亩,第一期工程建成后,将使长江中上游的森林覆盖率由现在19.8%提高到41.7%,水土流失基本控制面积达7.4万km~2,年土壤侵蚀量减少4亿吨,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都将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放慢脚步     
又是一年的夏天,周围的好多同事利用休假外出旅游来放松自己,而越来越多的人又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去远离城市自然风光优美的地方,摆脱钢筋水泥的围城,放慢自己的脚步,投身大自然之中。当从大自然中获取的闲情逸致离我们越来越远,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使我们疲于奔命的时候,我们越来越渴望“慢生活”。“慢生活家”卡尔·霍诺指出,“慢生活”不是磨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