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理论研究目前很少 ,为了更好地编制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 ,其理论研究日益显得重要。本文阐述了我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理论研究的意义 ,以及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的理论应用 ,并率先提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的生态社会学理论 ,最后就加快生态示范区建设理论研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开展生态市建设规划成效评估是检验规划实施成效的重要方法,文中以福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为例,探讨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实施评估的原则和评估技术路线,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回顾,对规划实施的主要措施、规划指标体系和重点项目进行成效评估,分析了规划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下一步规划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生态示范区、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规划编制导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卞有生 《环境保护》2003,(10):22-26
生态示范区、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是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本文概述了建设规划编制的依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时限,以及建设规划编制的程序、方法手段,同时还介绍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及编制规划时应注意的有关事项。为了更好地指导和规范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规划的编制而制定了本导则,以供编制和审定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规划、检查和考核建设成效时使用。  相似文献   

4.
应急避难场所是通过规划和建设从而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和能够临时生活的场所。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是城市防灾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应对地震等突发灾害事件中能起到关键作用,是城市公共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唐山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工作,阐述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在城市防灾中的必要性。论述了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管理与使用的原则。本文可为其他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框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生态市建设规划是加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与国内其它城市相比,深圳市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较高的环保意识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等优势。结合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提出建设国际化、高水平、精品生态市的规划目标并分解到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规划建设阶段,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生态深圳“五个三”规划研究体系和规划思路以及21项重点研究内容,以此作为生态深圳建设规划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6.
滨海区域雨水综合利用规划研究——以青岛高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雨水综合利用规划是区域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区域给水、排水、防洪排涝等各专业规划同步进行。结合滨海区域建设现状及规划布局,针对不同下垫面及建设进度提出"分散式"与"集中式"雨水综合利用模式,在已经大规模建设城区,采用"分散式"雨水利用模式,可对雨水有效利用。在雨水利用规划中提出规划相关指标要求,对类似滨海区域进行雨水综合利用规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传导思维是一种逻辑响应度强的思维方式,依托定量理据分析,层进式推导出合理结论,促使目标可达。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编制要求因地制宜、理性务实。以上海市松江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为案例,研究传导思维概念和内涵,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编制思路、内容、技术方法,探讨传导思维在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应用,并初步总结了基于传导思维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编制方法,以期为科学编制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提供方法参考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生态建设规划的核心内容,生态功能区区划和重点保护区域、生态分区建设规划、主要建设领域和重点任务规划几个层面规划内容,实证分析证明,生态建设规划促进了务德镇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生态县建设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生态县建设在规划和管理工作中的特点和难点的分析,从规划与管理一体化的角度提出了生态县建设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并对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功能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为制定和落实生态县建设规划和政府的综合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我国生态县建设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环境的规划对于城市的建设,以及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很好地将规划的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衡量,从而对规划进行改善。我国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方面可以对国外的先进经验予以参考,形成为符合我国国情的指标体系。本文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滁州市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源解析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系统了解滁州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和生态风险,采集滁州市4 360个表层土壤样品,并分析Cr、 Zn、 Pb、 Cu、 Ni、 Cd、 As和Hg这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利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解析重金属来源,采用富集因子法、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该地区表层土壤重金属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滁州市表层土壤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平均值均大于安徽省江淮流域土壤背景值,其中Cd、 Ni、 As和Hg空间变异较大,受外界干扰显著;(2)综合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8种重金属污染来源可划分为4类,其中Cr、 Zn、 Cu和Ni来源于自然背景源,As和Hg主要来源于工农业污染源,Pb主要来自交通运输和工农业污染,Cd主要来源于交通源、自然源和工农业污染源;(3)富集因子法、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都表明该区域表层土壤Cd污染较为严重,Cd污染点位空间分布较多;(4)污染负荷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综合指数法表明,研究区内重金属污染程度较小、生态风险水平较低,但Cd和Hg的生态风险总...  相似文献   

12.
海绵城市监测与评估涉及科学、技术、工程、设备及管理等多个方面,现阶段监测评估工作面临一定的困惑和挑战。根据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监测评估实践,分析海绵城市监测评估中在监测目的、监测方案、评估分析方法、模型率定和验证等方面存在的误区及若干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针对建设,片区、项目、设施等不同尺度,从效果评估、科学研究、模型率定、运行维护等方面对监测目的和内容进行分析。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的核心指标应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黑臭水体消除比例、内涝积水点消除比例、内涝防治标准达标情况、天然水域面积变化率等,鼓励采用"监测+模型"的评估方式。  相似文献   

13.
田中科  王芬  闫钊 《环境科学》2020,41(11):5106-5113
通过分析中温厌氧消化+机械脱水以及热水解预处理+高温厌氧消化工艺过程中重金属含量与形态的变化,研究了中温厌氧消化与高温厌氧消化工艺对污泥重金属风险、形态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温厌氧消化工艺增加了污泥中Cd、Cr、Cu、Ni和Zn的含量,重金属污染等级和潜在生态风险增强.高温厌氧消化工艺降低了污泥Cd和Cr的含量,重金属污染等级和潜在生态风险降低.其中,N厂污泥主要致污染金属为Cd和Zn,S厂污泥主要致污染金属为Cd;Cd是6种重金属风险系数最高的,是污泥潜在生态危害的最大贡献者.中温厌氧消化后,污泥中Cd、Ni、Pb和Zn的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所占质量分数之和降低;Cd、Cr、Cu和Ni的残渣态所占质量分数降低.可见,中温厌氧消化后,污泥重金属的潜在毒性和稳定态向直接毒性转化.高温厌氧消化后,污泥Cd、Cr、Cu、Pb和Zn的可交换态所占质量分数降低;Cd、Cr、Cu、Ni、Pb和Zn的残渣态所占质量分数亦降低,可见,高温厌氧消化后,重金属的直接毒性和稳定态向潜在毒性转化.  相似文献   

14.
基于"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基础信息和工业行业VOCs源成分谱,建立了重庆市2017年主要工业源VOCs组分清单,并估算其臭氧生成潜势(OFP),识别工业源VOCs重点管控物种及其来源.结果表明,重庆市2017年工业源VOCs排放总量及其OFP分别为144.12 kt和477.34 kt,汽车制造、装备制造、塑料制造和...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麻江县蓝莓基地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Hg、Cd、As、Pb、Cu、Ni、Cr和Zn)的分布特征、污染程度、潜在生态风险及其来源。采用ICP-MS和AFS分别测定了麻江县6个蓝莓基地18件土壤样品中的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富集因子法、潜在生态污染指数法对蓝莓基地土壤重金属元素富集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同时结合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对麻江蓝莓基地土壤重金属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麻江蓝莓基地土壤Hg、Cd、As、Pb、Cu、Ni、Cr和Zn的平均值分别为0. 24、0. 30、35、35、22、27、62、79 mg/kg,Hg、As和Pb平均值高于贵州省土壤背景值,Hg和As污染严重。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富集因子法、单项污染指数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其评价结果表明,麻江蓝莓基地土壤中的Hg、As、Pb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陡坡坪、乌卡坪和白竹林蓝莓基地土壤已受到重金属的轻度污染;陈家山、乌羊麻和甘溪蓝莓基地土壤已受到重金属的中度污染。潜在生态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陡坡坪、乌卡坪和白竹林蓝莓基地土壤8种重金属存在轻微潜在生态风险,陈家山、乌羊麻和甘溪蓝莓基地土壤8种重金属存在强潜在生态风险。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Ni、Zn、Cu、Cr和Cd相关性显著并聚为一类,主要来源于自然地质背景; As和Pb相关性极显著并聚为一类,主要受动物粪便、农药、汽车尾气等复合因素的影响; Hg与其他7种重金属之间无相关或相关性不显著,单独聚为一类,主要来源于燃煤。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农地重金属基线值的厘定及其积累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伍福琳  陈丽  易廷辉  杨志敏  陈玉成 《环境科学》2018,39(11):5116-5126
为了确定重庆市农地土壤重金属基线值,了解重金属积累情况,明确优先控制元素,本研究基于地球化学基线原理,根据分层抽样采集6个土壤类型的表层土样共214个;在严格质量控制下,测定各个样品As、Cd、Cr、Cu、Hg、Ni、Pb、Zn的含量.采用数理统计法、迭代剔除法和累积频率曲线法确定8种重金属的基线值,并应用地球化学基线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估了重庆市农地土壤重金属积累状况.结果表明,重庆市农地土壤As、Cd、Cr、Cu、Hg、Ni、Pb、Zn的基线值分别为5. 83、0. 25、66. 78、25. 45、0. 069、29. 90、26. 18、78. 44 mg·kg~(-1).地球化学基线因子指数法评估表明土壤As、Hg、Zn积累最为突出,分别有14. 65%、11. 82%、3. 88%样点达重度积累;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估表明Cd、Cr、Cu、Ni、Pb超过93%的样点处于无积累,Hg、Zn、As轻度积累比例分别为26. 60%、21. 84%、21. 21%,仅As和Zn有5. 56%和0. 49%的样点为中度积累.水稻土、紫色土与潮土、黄壤、石灰岩土相比重金属积累程度轻.渝东北大巴山石灰岩中低山区、渝东南武陵山石灰岩低山区As、Zn点位积累率较高,渝西窟窿丘陵台地区、渝中中高丘平行岭谷区Hg、As点位积累率较高.两种评估方法均表明重庆市农地土壤主要积累重金属为As,其次为Hg、Zn,应加强管理防范.  相似文献   

17.
The cycling characteristics of nitrogen(N), phosphorus(P) and potassium(K) of the Quercus acutissima and Pinus massoniana mixed forest, which is the most common forest type in the Three Gorge Reservoir areas in China,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 P and K accumulated in the plant pool and in the litter pool, while total N, P, and K were deficient in the soil pool and in the forest systems. Contents of N in the soil of depth 20-40 cm were the key factor limiting growth of trees. The biological outside cycling coefficients were 8.78, 72.5 and 11.7 times of inside cycling coefficients of N, P and K, respectively. 33.92, 10.26 and 15.88 kg of N, P and K return to the litter pool from branches, leaves and throughfall per year, but, 14.31, 1.32 and 10.48 kg of N, P and K return to the soil from litter pool per year respectively. It is clear that 58% of N, 87% of P, and 34% of K are lost by surface runoff per year. 5.49%, 1.30%, and 8.34% of N, P and K withdraw from leaves to branches, 4.99%, 1.99% and 7.30% of N, P and K withdraw from branches to trunks per year,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8.
人员、物资、能源资源等要素在不同层级空间的频繁流动,持续重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并对国土空间安全产生影响。从流动性视角进行国土空间安全探讨,提出在活动承载安全、资源与生态安全基础上,应考虑要素流动与人类活动、资源环境的耦合性及其潜在风险。流动性与国土空间安全的关系可以从“流”空间与场所空间耦合、“供—流—需”协调与资源配置安全、要素流与国土空间系统韧性三个方面来表征。以生态、水、粮食、经济、社会等安全塑造为目标,立足于各类要素流对人地关系系统影响的不确定性,以及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等极端条件下的流动性风险,通过合理引导资源配置、科学布局国土空间要素等手段,实现人类活动、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自适应与良性反馈调节,形成安全韧性的国土空间格局与框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需要进行要素流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耦合协调性分析评价,建立“形”与“流”结合的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分析方法,增强不同空间的功能弹性以适应要素流动和活动集聚的不确定性,建立供需协同的国土空间支撑体系。研究对提升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及保障人类生存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河流底泥DOM、营养盐与重金属空间分异特征及响应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艳春  于会彬  宋永会 《环境科学》2022,43(5):2489-2499
为探究河流底泥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OM)和营养盐对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以沈阳市新穆河、南小河和老背河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PARAFAC)、主成分分析(PCA)和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了底泥中的DOM、营养盐与重金属的空间分异特征及DOM与营养盐对重金属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3条河流底泥中的总氮(TN)和总磷(TP)呈重度污染状态.南小河底泥中的ω(Zn)、ω(As)、ω(Cu)、ω(Ni)和ω(Cd)分别是辽宁省土壤背景值的2.48、 1.02、 3.45、 3.00和39.05倍,老背河的ω(Zn)、ω(Cu)和ω(Cd)分别是背景值的2.56、 1.92和8.00倍,新穆河的ω(Zn)和ω(Cu)分别是背景值的1.40和1.10倍,总体上3条河流均存在重金属累积现象,累积严重程度为:南小河>老背河>新穆河,其中南小河和老背河Cd污染严重.应用PARAFAC共解析出5类DOM组分,分别为类色氨酸、酚类络合物、微生物代谢产物、类富里酸和类胡敏酸,其中类富里酸和类胡敏酸丰度较高;基于PCA分析,新穆河底泥污染的主控因子为TN、 TP、类富里酸和类...  相似文献   

20.
李晓曼  李青青  杨洁  黄沈发  张施阳  吉敏 《环境科学》2022,43(12):5687-5697
针对上海市3类典型工业用地(化工、金属加工和危废治理)土壤和地下水中有毒有害6种重金属(As、Cd、Cr、Pb、Hg和Ni)的污染程度、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效应开展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3类工业用地30个潜在污染区域土壤和地下水均受到重金属污染,Cd、Cr、Pb、Hg和Ni在表层土壤中存在明显累积,As、Cr、Pb和Ni在地下水中存在明显累积,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和变异系数随着垂直深度的加深而逐渐降低,表明受人类活动扰动影响趋小.不同重金属污染来源不同,土壤中Cr和Hg主要来源于金属加工和危废治理业,Cd、Pb和Ni在3个行业土壤中均有累积;地下水中As主要来源于化工和危废治理行业,Cr主要来源于金属加工行业,Ni主要来源于金属加工和危废治理行业,Pb在3个行业地下水中均有累积.金属加工行业土壤和地下水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最高,重金属Cr、Pb和Ni存在明显的水土复合污染现象,可能与土壤重金属含量、迁移性和企业管理水平有密切关系.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处于轻度~中度范围,土壤中重金属Hg和Cd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较高,主要受重金属毒性影响,地下水中重金属Ni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较高,主要受重金属含量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