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淡水水体溶解有机氮对有毒藻种的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溶解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是多数天然水体中溶解氮的主要组成部分。天然水体DON是许多微生命体包括有毒藻种的氮营养源,在供水安全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等方面的生态环境效应不容忽视。文章系统地介绍了淡水水体DON含量与来源、生物有效性与估算方法,以及对有毒藻种生长的影响。DON的来源是影响水体中DON含量动态特征的关键因素。DON来源包括陆地径流,植物碎屑,土壤淋溶液,沉积物释放,大气沉降,藻类、大型植物、细菌与细胞死亡或自我分解,微型及大型浮游动物捕食和排泄、分泌物释放等。研究表明约有12%~72%的DON可迅速被生物所利用,具显著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其来源组成、化学本质(分子质量与极性)、测试生物组成、是否有细菌作用等因素造成的。不同藻种具有不同氮源利用能力,DON对藻类生长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并可能影响藻类群落结构(有毒藻类成为优势种)。考虑到水环境保护与饮用水安全供水的重要性,未来研究应重视淡水水体DON生物有效性与其化学本质的揭示,尤其是对有毒藻种。 相似文献
2.
3.
石灰氮对镉污染土壤中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石灰作对比,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石灰氮用量对镉污染土壤中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量石灰或石灰氮处理均能显著提高酸性土壤的pH值,降低污染土壤中有效态镉质量分数及水稻茎叶和糙米中的镉质量分数。与不施改良剂的对照相比,石灰施用量达到1 200 kg.hm-2时土壤pH值显著提高,土壤有效态镉质量分数降低12.6%(P〈0.05),水稻茎叶和糙米中镉质量分数分别降低25.5%(P〈0.05)和28.3%(P〈0.05);石灰氮施用量达到600 kg.hm-2时,土壤pH值显著高于对照,土壤有效态镉质量分数较对照降低10.9%(P〈0.05),水稻茎叶和糙米中镉质量分数分别降低36.8%(P〈0.05)和33.0%(P〈0.05)。等量条件下(600 kg.hm-2)石灰氮对降低土壤镉有效性及水稻累积镉的效果相对优于石灰处理。因此,石灰氮与石灰一样可用于酸性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与改良,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土壤改良剂。 相似文献
4.
5.
6.
我国的土壤污染日益严重,由于污染物对土壤生物产生的毒性效应与其生物有效态含量相关,以污染物总量为指标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已无法满足当前土壤管理的需求,亟需开展以生物有效性为基础的土壤环境质量基准的研究工作。目前对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的研究较为深入,但是针对有机污染物的土壤生物有效性研究相对匮乏。本研究综述了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结构形态、吸附吸收和迁移转化,以及影响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生物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从我国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现状、土壤类型分布情况,以及物种选择3个方面对基于生物有效性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基准的制定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根据国情制定适合本土特征的生态安全土壤质量标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微塑料是环境中一类不断增加的新兴污染物,工业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是环境中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同时农用塑料薄膜的残留对其也有贡献.鉴于不可降解塑料在环境中的持久性,作为传统塑料的替代品,可降解塑料的应用越来越多.然而,当前针对陆地系统微塑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可降解材质的微塑料,针对可降解塑料作为微塑料来源的研究则十分匮乏.由于微塑料的憎水性和较大比表面积,进入环境中的微塑料能够通过分配作用和表面吸附作用大量吸附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从而改变被吸附物质的生物有效性;同时随着塑料的风化,生产过程中添加的大量助剂也会逐渐进入环境中.与不可降解微塑料相比,可降解微塑料的性质有很大不同,可降解微塑料与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及对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也与不可降解微塑料不同.另外,可降解微塑料进入环境后,粒径及表面性质可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变化,这些变化对可降解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及对所吸附有机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8.
徐兵兵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21,37(1):39-48
溶解有机质(DOM)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碳、氮、磷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流域尺度上流域特征对河流DOM输出的调控机制研究,有助于加深对DOM经由河流向下游水体迁移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的认识,为改善河流及其下游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和进行生态修复提供依据.选取南苕溪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其16个子流域开展近一年的采样调研,提取各子流域... 相似文献
9.
不同氮源对4种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实验室一次性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硝氮、氨氮、尿素和混合氨基酸等4种不同氮源对典型赤潮藻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凯伦藻Karenia sp.、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和常见浮游植物优势种类角毛藻Chaetoceros sp.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这4种海洋微藻不仅能利用无机氮硝氮和氨氮,而且也均能利用有机氮尿素和混合氨基酸。赤潮异弯藻、凯伦藻和角毛藻均在以硝氮为唯一氮源时,比生长速率分别达到最大值0.45、0.52和0.70 d-1;而球形棕囊藻在以硝氮和尿素为唯一氮源时,比生长速率均达最大值0.65 d-1。可溶性有机氮库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尿素和氨基酸均能显著促进4种海洋微藻的生长;相比较而言,赤潮异弯藻和凯伦藻更加喜好有机氮氨基酸,而球形棕囊藻和角毛藻更加喜好尿素。海洋微藻具备利用有机氮源的能力,无疑扩展了其氮营养来源,在无机氮缺乏而有机氮丰富的水体中,它们在浮游植物群落中更具有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0.
水体氮浓度、形态对黑藻和狐尾藻光合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黑藻和狐尾藻研究了水体氮浓度和形态对沉水植物光合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狐尾藻在TN≤3mg/L、黑藻在TN≤4mg/L范围内其净光合速率、最大净光合速率和暗呼吸速率均随水体总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对光合作用有利,超过这个范围时,这两种供试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净光合速率和最大净光合速率降低,暗呼吸速率急剧上升;在本实验条件下,这两种供试植物的光合补偿点和光合饱和点随氮浓度的变化没有表现出规律性.在总氮一定的条件下黑藻和狐尾藻的净光合速率和最大净光合速率均随水中铵氮的增加而降低,暗呼吸速率和光合补偿点随铵氮增加而升高,说明水体铵氮的增加对黑藻和狐尾藻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抑制了光合作用;在本研究条件下光合饱和点对氮形态比例的变化没有明显的响应.结合我国湖泊N营养现状,可初步推断我国大部分湖泊氮浓度不会对黑藻和狐尾藻的光合作用产生直接的危害,但在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中,要根据水生植物对不同氮形态的喜好特性和水质情况选择先锋物种.图2表3参27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Total dissolved nitrogen (TDN), including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 and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 (DON), is of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aquatic systems due to its roles in numerous environmental processes, such as nutrients for agriculture activities, sources for lake and estuary eutrophication, and one of the major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disinfection byproduct formation. The distribution and impact of DIN on these processes are relatively well-understood; however, information on DON is extremely limited, as there is no direct method for its quantification. DON is conventionally determined by subtracting DIN from TDN. However, significant errors may be introduced if DIN is the predominant species in samples with high concentrations of TDN.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is challenge, pretreatment method for nitrogen gas stripping was investigated using 56 water samples collected from various ecosystem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fter nitrogen gas stripping pretreatment, removal % of ammonia nitrogen (NH3–N) was more than 87.5%, and the ratios of removal of NH3–N/removal of TDN (β) were over 86.5% for most of 56 samples with high [NH3–N], indicating a high efficiency for removal of NH3–N, and that NH3–N was the predominant nitrogen species removed for the samples with high [NH3–N]. Therefore, nitrogen gas stripping is an appropriate pretreatment method for DON testing when NH3–N is the dominant inorganic nitrogen species. 相似文献
12.
生物修复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土壤和地下水生物修复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污染物的可利用性对生物修复速率和生物强化效率有重要影响。生物可利用性是指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微生物或其胞外酶对有机污染物的可接近性,它受土壤理化性质、污染物和微生物性质、污染接触时问等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污染物的介质吸附、多相分配、老化和形成非水相基质,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吸附、过滤和沉降作用降低了污染物的可利用性。促进土壤中污染物和微生物的解吸附,增强非水相基质的溶解,加速土壤污染物与微生物之间的质量传递,可以增强污染物的可利用性和生物降解的速率。施用表面活性剂和电动力学方法可有效地增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 相似文献
13.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土壤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多介质多界面体系。现有的研究表明,DOM作为环境中重要的天然配位体和吸着载体,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化学物质,它将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与生物成分联系在一起,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改变金属与外源性化合物的环境行为,促进温室气体的排放,调节土壤养分流失,指示土壤质量,并对成土过程、微生物的生长代谢过程、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过程有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土壤科学、生态科学和环境科学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系统地评述了DOM的组成特点及其环境效应,同时介绍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及一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概括了环境中可溶性有机物的特点,并系统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关于可溶性有机物对土壤中主要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可溶性有机物对农药、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及分配等环境行为所起的作用。最后指出了该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应加强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溶解性有机质在红壤水稻土碳氮转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溶解性有机质(DOM)是土壤中活跃的C、N库,在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等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在水田土壤C、N转化过程中究竟起多大作用仍不明确。本研究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观测了DOM和红壤水稻土C、N矿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去除DOM显著降低了培养期间土壤有机质的累计矿化量。其中土壤有机碳的累计矿化量下降了11.4%~20.8%(平均15.4%),且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培养前期;土壤有机氮的累计矿化量下降了16.4~22.9%(平均19.2%)。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虽然DOM只占土壤有机质的很少一部分,但在红壤水稻土C、N矿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有机氮比例和光强对赤潮藻球形棕囊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室一次性培养的方法,研究了有机氮比率和光照强度相互作用对赤潮藻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光条件下(120μmol.m-2.s-1),有机氮含量为20%时,其细胞密度、比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处理组,球形棕囊藻生长最好;在低光条件下(10μmol.m-2.s-1),有机氮含量大于50%时,其细胞密度要高于硝态氮和有机氮为20%的实验组。无论是高光还是低光条件下,有机氮含量变化对球形棕囊藻Fv/Fm影响不大。但在高光条件下,不同氮源对其Fv/Fm有显著的影响,硝氮组显著高于尿素组而在低光照条件下,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对照组达到最大光能转化效率0.752,但与硝氮组差别不显著。对于既能利用无机氮又能利用有机氮的海洋微藻来说,有机氮的存在可能显著促进其增殖,从而改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并可能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形成赤潮。 相似文献
18.
Discharges of nutrients, urea,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and heavy metals by a sewage underwater pipeline are analysed in comparison to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a shallow coastal zone. Variable thermo-haline stratifications of the water column and currents in upper (2.62-34.97 cm s-1) and deeper (0.83-10.91 cm s-1) layers drive vertical diffusion and lateral transport of wastewaters. Loads of reactive phosphorus (0.13 tons d-1) and ammonium (1.62 tons d-1) by the pipeline are not negligible compared to the major river loads in the gulf. High concentrations of urea (≤11.51 μmol N dm-3) were found in the area of wastewater release. Ammonium uptake (6.14-534 nmol N dm-3 h-1) strongly exceeded nitrate uptake (0.19-138 nmol N dm-3 h-1), indicating that discharges of ammonium by the pipeline are actively assimilated by plankton community even at low levels of light. Distribution of Zn (≤27.7 ppb), Cu (≤25.6 ppb), Cd (≤0.80 ppb) and Pb (≤13.5 ppb) in the water column and the measurement of their complex-forming capacity in seawater did not indicate a persistent perturbation of the pelagic environment due to heavy metal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