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针对山区高速公路长纵坡路段大型车事故多发的问题,依托云南罗富高速公路交通安全保障项目,围绕对大型车辆下长坡时有效控制车速的方案,建立了"人体-车身-车轮"系统振动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断面减速带对汽车平顺性影响的理论研究,设计了适合高速公路使用特点的减速带,并辅以道路试验进行方案优化,最后给出了减速带布置方案.结果表明,轿车车速为60~70 km/h,货车车速为30~40 km/h时,减速带对汽车平顺性的影响既在乘员可承受范围内,也不会降低汽车的行驶安全性,同时有效降低了事故多发路段的事故率,减少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
交通事故发生规律与城市道路系统的规划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笔者分析了城市交通事故发生率与道路等级、道路断面形式、路网密度、交叉口形式、道路车速的关系及交通事故人群的分布规律,认为道路宽而稀、支路缺乏、街道功能不清是我国城市道路网与用地微观布局的基本特点。大量数据分析表明,这种路网体系与我国的城市交通事故率偏高有着密切关系。路网规划是城市路网建设的基本依据,笔者认为,应当将降低城市交通事故率作为路网规划的考虑内容之一,同时指出,应在路网规划中合理选择道路断面形式、交叉口形式,建议适度加密路网、健全支路体系、理清街道功能,并考虑城市道路的车速控制与驾驶心态调整。  相似文献   

3.
109国道宁夏石中段交通事故特性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搜集了平原微丘区二级公路109国道宁夏石中段2001—2003年间的道路交通事故资料,分析其交通事故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肇事驾驶员等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早晚交通高峰小时过后是交通事故高发时段,交通事故月分布规律受季节影响较大,路段交通事故形态中以尾随相撞类事故居多,发生于路段的交通事故数高于交叉口处的交通事故数,驾龄小于4年和年龄18~25岁的驾驶员最容易造成交通事故。进而提出加强交通管理,增设减速震动线等交通安全设施降低主线车速,加强易发交通事故的驾驶员人群的后期培训和教育等防控措施。以期有助于缓解我国二级公路严峻的交通安全形势,增强交通事故预防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过境道路有着城市道路和公路的双重功能,其特定的功能导致交通事故频发,为了有效减少过境道路的交通事故,从时间分布、事故形态、事故原因、事故对象和驾驶员年龄分布等方面分析了过境道路的事故特性,并针对事故特性从路段和交叉口两方面提出过境道路事故预防对策。可为过境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过境道路有着城市道路和公路的双重功能,其特定的功能导致交通事故频发,为了有效减少过境道路的交通事故,从时间分布、事故形态、事故原因、事故对象和驾驶员年龄分布等方面分析了过境道路的事故特性,并针对事故特性从路段和交叉口两方面提出过境道路事故预防对策。可为过境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道路条件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道路上发生的相关交通事故情况与道路条件安全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比分析了大量国内外事故绝对数、事故率等统计数据.结果表明,简单的交通事故的绝对数反映的道路条件安全性不够准确;交通事故的事故率能够很好地反映道路路面、道路线形、道路横断面、道路交叉口以及道路照明等道路条件的安全性;其中路面摩阻系数是道路条件安全性的一个重要表征指标;道路平纵曲线的重合对道路条件安全性的影响较大.揭示了道路交通事故多发与各种不利道路条件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证明了道路条件的安全性可以用道路上发生的相关交通事故情况来分析与评价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TCT的平面交叉口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事故率法是评价平面交叉口交通安全水平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因其存在基于事故统计方法固有的因事故的稀有性而使评价周期过长、因事故统计的不完全性致使评价结论欠真、缺乏事故严重性程度的考虑等缺点。笔者针对事故率法评价交叉口安全水平存在的上述问题,在概要介绍交通冲突技术并对交通冲突技术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使事故率法与交通冲突技术相结合,用交通冲突代替交通事故改善交叉口事故率法的理论设想。进而,结合质量控制法,研究了同类型交叉口的交通冲突率的临界值的确定,提出了基于交通冲突技术和交叉口交通冲突率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分析不同情况下的易燃液态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演化为火灾、爆炸事故的可能性,统计了近年来746起相关事故,对事故发生时间、道路、初发事故形式、运载危化品燃爆危险性及事故演化情况进行总结,利用变异系数法得出量化后的评价指标权重,通过事故过程中多因素耦合对燃爆演化率的综合影响强度计算其燃爆演化概率,结合质量控制法划分该类事故的高、低事故率阈值,评价燃爆演化概率危险水平。  相似文献   

9.
为合理制定道路交叉口人流分配规则,考虑道路交叉口处人群聚散特点,建立疏散人群分流模型。根据人群疏散过程,构建带容量限制的人群疏散路网;耦合后序路段实时拥挤度和最短剩余路长,计算交又节点处的人流分配概率,分析疏散路段人流传递关系,厘定疏散路网人群移动规则;考虑路段实时拥挤程度,修正路段人流疏散速度,计算疏散路网人流疏散时间,表征分流人群疏散效率;以上海市某中学人群紧急疏散为例,对比分析疏散人群分流模型和传统基于最短路径人群疏散模型的应用效度。结果表明:与基于最短路径人群疏散时相比,在道路交叉口引导疏散人群分流使疏散时间减少13.34%,疏散效率更高,人群时空分布更加均衡,充分发挥了疏散路网的疏散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研究高速公路收费站交通事故及其安全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选择收费广场渐变率、收费站服务水平和收费广场入口段纵坡作为模型参数,以收费站年交通事故发生次数为模型的标度,通过样本数据的回归分析建立高速公路收费站安全评价模型。经实地采集的收费站事故数据验证表明:该模型用于高速公路主线收费站交通事故预测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评价收费站安全水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方案,从而降低收费公路事故率。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双车道公路事故预测模型研究中数据采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事故预测模型的研究可为公路设计人员提供有效的安全设计工具。该研究需要大量基础数据的支撑,数据采集量的大小、数据质量和数据分析水平直接决定研究成果的优劣。笔者在双车道公路事故预测模型研究过程中,对我国双车道公路安全影响要素进行分析,确定基于现有条件下比较理想的数据采集对象,总结了数据采集的方法及其不足之处。具体包括数据采集的范围,样本量的需求,事故数据、交通组成数据、路侧、接入口和路线数据采集的方法、数据处理方式等。  相似文献   

12.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特征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6,他引:6  
针对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现状,在分析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特点的基础上,从交通事故的发生机理出发,分析研究了道路交通事故的宏观规律。从安全系统工程的角度,提出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和建立健全城市交通事故紧急救援系统、加强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综合协调道路—交通流—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以消除道路交通系统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明确指出当前乃至今后交通安全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规划长远、决策当前,彻底改变目前交通安全工作的事后处理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对提高交通安全宏观管理整体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北京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以及事故特点的基础上,运用交通冲突理论分析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机理,论述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过程。并从安全系统工程学角度,使用交通事故显性/隐性致因模型对道路交通事故的致因因素进行分析,强调管理因素的重要性。最后,结合北京市道路交通现状,综合运用3E对策,讨论了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的控制策略。通过加大违章行为惩罚力度、培养安全文化、建立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以及应用智能交通技术等措施,消除道路交通系统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提高北京市道路交通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的现状,以模糊Petri网为工具,以对道路交通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因素为基础,模拟给出其因果关系,建立了基于模糊Petri网的道路交通事故致因分析模型,设计最长路径算法分析模型中某个致因要素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可信度。最长路径上的致因要素即为最易引起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案例分析表明,这个模型能够体现各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达到了通过数量指标分析道路交通事故主要原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对道路交通事故的预防研究仍停留于技术装备研发、事故起因分析、预防措施探讨的层面,缺乏从整个体系的层面对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的内在机制与结构框架进行分析和讨论的现状。笔者提出,沿着事故预防体系规划、事故预防管理、事故预防实施为横向研究轴,以规划、管理、实施各阶段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与管理实施体系为纵向探研轴,并在纵横研究的基础上对各子体系间相互关系及各体系的具体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进行了分析讨论,从而从体系框架上对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的研究内容及层次结构予以搭建界定。该体系的建立为现实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系统的规划、设计、管理与实施提供了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16.
道路交通事故BP神经网络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分析道路交通事故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确定道路交通事故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交通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3个输出指标及12个影响因素。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具的强非线性逼近、模糊推理、自学习的优点,建立道路交通事故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模型对我国2006年、2007年、2008年的交通事故情况进行预测,其中,2006年、2007年预测精度较高,2008年预测误差稍大,可能的原因为2007年12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对减少交通事故起到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事故车辆影响下城市道路交通的特征,构建考虑车辆抢道行为的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研究给定冲突区域长度下不同进车率和不同事故持续时间对城市道路交通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事故车辆会诱发交通瓶颈,对城市交通产生显著干扰并形成拥堵带,且拥堵带向事故车辆上游传递。不同事故持续时间下交通流演化存在差异,道路平均车流量、车流平均密度随着事故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车辆平均速度随之减小。当道路中车辆较少(pin=0.3)且事故持续时间达到15 min时,交通处于严重拥堵状态;当道路中车辆较多(pin=0.5)、事故持续时间达到5 min时,交通即处于严重拥堵状态。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城市交通事故处理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从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对比谈预防措施   总被引:11,自引:11,他引:11  
笔者通过对比我国与世界上部分发达国家近十年来在道路交通事故方面的统计数据 ,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与机动车保有量的正比例关系及当前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现状 ,分析得出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与人、车辆、道路、环境信息及管理等因素具有密切关系 ,其中人 (尤其是驾驶员 )作为交通行为的主体 ,是道路交通事故诱因中一个关键性因素。由此 ,作者提出了要有效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必须将人、车、路、环境信息和管理等诸因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思考 ,且在未来的道路交通发展中应引入交通稳静化理念 ,以实现道路交通的安全、畅通与高效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道路交通事故因素和事故伤害的相关性,以2 467起涉及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为数据集,运用Apriori算法分别挖掘事故伤害关联规则,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的可视化和核心-边缘分析构建受伤事故和死亡事故的关联规则网络。结果表明:事故伤害程度与事故时间、道路条件和交通环境等因素关系紧密,尤其死亡事故与碰撞固定物、人行横道事故、高速公路、高速道路、非市区、酒驾和超速存在高相关性。基于树型贝叶斯网络(TAN)构建事故伤害程度的预测模型,预测结果准确率可达87.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