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概述了目前较为常见的微塑料检测方法,包括目检法、光谱分析法和热分析法,归纳分析了各种方法的技术进展、研究成果及优缺点,指出微塑料形状、大小、聚合物种类等方面的定性、定量分析尤为重要,能够为微塑料污染防治、溯源和影响评估提供依据。通过对现有方法的调研总结,提出多种检测分析方法联用将成为研究微塑料的发展方向,未来仍需要改进现有技术或者开发新的检测方法,结合图像处理、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等手段,缩短识别时间,提高检测精度,进而为微塑料污染防治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系统梳理土壤微塑料监测全过程技术方法,包括样品采集和制备、识别与定量、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等环节,比较各方法优缺点,探讨土壤中微塑料监测方法标准化措施,建议完善土壤微塑料监测全过程QA/QC,制定涵盖全流程的监测技术规范,有序建立针对不同监测目标的分析方法标准体系,为土壤微塑料的监测与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环境中微塑料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数量浓度和质量浓度2种不同的量化角度,对现有的微塑料定量分析方法(目检法、光谱法和热分析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综合阐述,其中,目检法操作简便但准确度低,光谱法准确度高但耗时过长,热分析法简便快速但不利于溯源分析。在系统综述的基础上,对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作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自然环境中微塑料样品的采集与分离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自然环境中微塑料样品采集与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水环境、土壤与沉积物、环境空气、生物体等不同介质中微塑料的采集方法、技术原理和使用条件,以及密度分离、筛选分离、滤膜过滤等分离提取和预处理方法,提出了建立统一的微塑料采样指南,开展空气中微塑料富集、采样、分离和检测标准方法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微塑料污染已广泛覆盖了全球海洋和淡水环境的表层水体、深层水体以及沉积物,沉积物中的泥沙和其他杂质颗粒会严重影响对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实验分析.因此,将微塑料从沉积物中分离出来至关重要,而目前我国微塑料分离方法暂无统一的系统程序和检测标准.该研究在岷江成都段选取4个采样点采集沉积物样品,通过对比研究基于密度分离法的3种分离方...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个人护理品及废旧塑料直接或间接产生的微塑料不断地在各种环境介质中被检出,且微塑料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各种危害,因此对微塑料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阐述了微塑料在水体、沉积物、沙滩和生物体中的赋存情况,介绍了微塑料的采集与分离方法,以及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指出微塑料对环境及生物体产生的危害,提出现阶段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于2021年对镇江市3家典型污水厂水样开展微塑料调查,采用电子显微镜和拉曼光谱仪对水样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检出14种微塑料,其中聚乙烯(PE)占比在40%左右,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的占比在5%~40%,尼龙(PA)、聚碳酸酯(PC)、聚甲醛(POM)、聚甲基丙烯酸...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一种泥沙水样中分离微塑料纤维和去除泥沙的方法。选取聚酰胺6(Polyamide 6,PA)、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copolymers,ABS)、聚丙烯(Polypropylene,PP)颗粒,制备长度(1±0. 25) mm,宽度(200±30)μm的微塑料纤维;分别混合不同质量(0,0. 01,0. 05,0. 25,1. 25,6. 25 g)经30%过氧化氢消解和饱和氯化钠(1. 2 g/m L)、碘化钠溶液(1. 8 g/m L)浮选后的自然泥沙;以探究在不同泥沙质量下,静置阶段投加氯化钠颗粒对玻璃漏斗中微塑料纤维分离效率以及泥沙去除率的影响,并与不投加氯化钠和容量瓶浮选法作比较。结果表明,在静置阶段添加氯化钠颗粒效果较优,对3种微塑料纤维的平均分离效率和泥沙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 78%和98. 33%。实验结论可为微塑料分离提取方法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微塑料作为一类新污染物,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欧美国家微塑料污染防治工作启动较早,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对完善我国微塑料污染防治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制度建设、国际合作、监测评估、科学研究等方面梳理了国际社会微塑料污染防治的先进做法和实践经验,对比我国开展微塑料污染防治的相关政策和举措,分析了存在问题和短板;在此基础上,从强化顶层设计、健全协调机制、完善监测体系、重视科技支撑和加大宣传教育5个方面提出了对我国微塑料污染防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水域、陆地和空气中的微塑料污染不仅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有潜在危害,而且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存在持续性危害。针对这些污染问题开展研究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需要鉴定微塑料的成分,从而明确可能产生污染的源头以及引起污染的途径。分子光谱技术是鉴别微塑料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尤其是红外光谱法和拉曼光谱法。建立了基于分子光谱技术的水体微塑料检测方法,可实现对水体中1~5 000μm尺寸范围内的微塑料的自动化测试。其中,尺寸大于10μm的微塑料颗粒物可以通过显微红外光谱仪进行检测,尺寸大于1μm的微塑料颗粒物可以通过显微拉曼光谱仪进行检测。该方法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结果呈现直观,可作为微塑料检测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1.
微塑料(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颗粒和碎片)普遍存在于水体、陆地表层土壤和空气中,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安全及人类健康。微塑料污染监测是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数据基础。首先,在介绍国内外微塑料监测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微塑料污染的来源及其在陆地和水环境中的赋存状态、迁移转化路径。其次,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微塑料原位监测网布设、样品采集、分析测试和数据模型等方面的技术特征,对国内微塑料监测技术与方法进行了总结。最后,结合现阶段我国在微塑料监测和污染防治方面的不足,初步提出了针对我国微塑料污染监测技术发展和监测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阐述了数据模型方法在微塑料污染监测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十四五”期间微塑料监测网络和监测体系建设等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利用科学计量与可视化相关工具,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27种环境科学类核心期刊发表的2016—2020年生态环境监测论文数据为基础,从载文量分布、高被引论文、高产机构分布和技术主题分布等方面分析了"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研究热点。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监测论文数量有所增加,主要载文期刊分布于《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监测》《环境科学与技术》;主要发文机构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科学院大学;排名前10位的技术主题词分别是PM_(2.5)、重金属、土壤、污染特征、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生态风险、臭氧、沉积物、多环芳烃,结合"十三五"前期和中后期热点主题词变化分析了生态环境监测研究关注点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2个土壤环境质量新标准在评价应用时,可能存在对新标准适用范围理解有误、将土壤污染风险分类误用为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过于追求单次监测达标或超标评价等误区,建议对与新标准有关的评价方法应进行相应修订.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1-2020年武汉市社会经济发展、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秩排序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经济指标与环境状况指标的变化趋势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武汉市社会经济发展呈现持续健康发展态势,工业废水、废气和固废排放量年均变化率为-6.7%~1.5%,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年均变化率为-24%~-16%,与主要社会经济指标显著负相关。环境质量整体状况持续好转,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河流综合污染指数显著下降,年均变化率为-9.0%和-6.3%。主要环境质量指标浓度均显著下降,但河流中化学需氧量浓度下降趋势不显著。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环境质量显著好转,其中环境空气改善水平高于地表水。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武汉市环境空气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处于良性促进、持续好转的阶段,但地表水环境质量好转趋势相对平缓,改善过程中有波动,改善难度相对更大。  相似文献   

15.
沈浩 《干旱环境监测》2007,21(2):121-123
土壤布点是土壤污染普查前期工作的一个重要技术部分.为了以最省时、最省力的办法布设采样点,本文结合新疆的实例,介绍了在普查区ARCGIS软件不同模块综合利用进行布点的方法,利用此法能够宏观、准确和快速完成布点,既可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又可提高工作效率和调查精度.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江苏南通某乡镇土壤铅的污染以及水稻对土壤铅的吸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与稻米铅污染严重。通过盆栽实验建立了水稻对铅的吸收积累及评估模型,提出了符合该地区大米安全生产的土壤铅临界含量值,为土壤铅环境质量标准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实例。同时结合国内外环境质量标准的对比,提出无污染农产品对土壤铅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的变化,建议制/修订土壤铅环境质量标准值。土壤环境二级标准值由现行的250~350mg/kg改为80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