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多目标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给出区域的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状太怕定量分析结果,本文探讨了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成,给出了一个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讨论了多目标评价的具体并对评价的可能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发挥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工程是一项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也是一项宏伟的环境工程,在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三峡工程以其优越坝址和防洪、发电、航运和旅游等巨大效益成为对流域资源、环境、生态系统进行人工调控的不可替代工程,可以对长江在自然演进中已被破坏的旧生态系统进行协调,促进长江流域新的生态平衡的建立。因此,三峡工程是基于保障洪泛区人民生命安全、发展社会经济和改善生态环境而提出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11程和库区情况三峡工程位于湖北省西陵峡的三斗坪,下距葛洲坝工程38km,是一座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 相似文献
3.
长江流域环境问题与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长江流域因生态经济失调,导致资源环境质量下降,水域污染加重,酸雨扩大,灾害增多,自然资源衰退。制订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与资源环境法,依靠科技进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搞好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推行清洁生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本文从经济、法律、教育等方面就加强长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作了详尽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6.
7.
可持续发展与战略环境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需要具体的手段和方法。在对可持续发展和战略环境评价(SEA)的概念、内涵和特征进行概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着重考察以SEA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和方法。结果表明:SEA能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提供整体性方法,全面考虑战略替代方案,系统分析累积环境影响,建立环境监控计划及运用适应性环境管理方法,扩展决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认为SEA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工具。为了贯彻实施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在我国进一步开展SEA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8.
9.
10.
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削弱对后代人发展的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保护相互协调,本文论述了我国的环境资源状况及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实现长江大保护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持续推动长江经济带实现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系统研究长江大保护的环境与经济可持续性,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查阅分析文献资料和对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开展实地调研访谈的基础上,梳理长江经济带11省市大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分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①当前长江大保护各项工作稳步高效推进,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和成效.②长江大保护面临生态环境保护系统性不足、资金缺口大且渠道窄、运营效率低、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③建议长江经济带在规划、管理、模式等方面系统推进,拓宽长江大保护资金渠道,增强规模化运营效益,加大对长江大保护的政策支持和倾斜.研究显示,长江大保护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形势依然严峻,需要在生态环境系统保护、投融资、项目建设运营、政策支持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域人居环境的地方性与适应性:挑战和机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黄河流域由于自然环境、地理区位的特殊性,其人居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中,并且始终面临着严峻挑战。而人居环境空间与自然、社会各要素的耦合过程,源于人地关系变化进程中呈现出的动态、综合、系统性的适应机制。因而揭示系统适应性机制是解决黄河流域人居环境困境的关键。为此,本文以“地方性与适应性”为视角,邀请来自黄河流域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的专家学者,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城乡发展、遗产保护等视角解读黄河流域的人居环境特征,并为适应中国新型城镇化路径寻找可持续策略。核心观点如下:总体而言,黄河流域的人居环境适应性具有多尺度空间关联性和历史地理依赖性;黄河流域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但不同区段的自然环境面临着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推动人地耦合关系的绿色化;黄河流域特别是上游沿线聚落具有鲜明的开放性、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交融性特色,多民族协同共荣发展是必由之路;黄河中上游因复杂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窑洞等特殊的聚落空间,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转变和消失,留住传统聚落的文化基因,亟需分级分类推进其演化进程;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内外辐射带动是流域全境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城市结构的优化提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的水资源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人类必须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生存环境,而对于生命支持系统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水资源实行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原则,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物质保证。全球水文循环使世界各地的环境连成一个整体,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必须从总体出发综合开发和管理水资源,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注意对水文循环过程的干扰,并服从人类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全面需要,不能只就水论水。本文就可持续开发水资源的规划思想及其原则,阐述一些基本观点,并指出促其实现必须依靠全社会共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15.
基于产业调整的太湖流域生态环境优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流域为单元进行水资源综合管理,是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产业调整能控制污染源的数量和种类,是区域环境治理的关键环节和有效手段. 从湖泊流域产业的特有结构分析出发,以太湖为例,分析了当前太湖流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存在的产业不合理性,探讨了点源污染、线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的成因及其对污染总量的贡献、治理方案并加以对比分析;探讨了湖泊流域产业调整和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及污染控制治理中的作用,基于污染总量恒定或稳步下降、经济发展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对流域产业升级和优化调整提出了具体的产业结构和政策,这对指导湖区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生态-生产-生活功能协调的长江岸线资源开发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岸线作为沿江区域开发的依托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诸多问题。以实现安徽长江岸线资源的合理、高效开发为目的,应用3S技术、综合分析法、限制因素法,分析评价岸线资源条件,并从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开发方向入手,确定今后长江岸线开发的三大主体功能:满足生态保护、提高生活质量、提升沿岸生产能力的生态、生产和生活三大功能,提出"生态-生产-生活"功能协调的长江岸线资源开发模式,并进一步提出皖江岸线资源开发规划管理建议,试图为皖江岸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沾益县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需解决工程型和水质型缺水问题,从水资源开发利用原则、饮用水源保护、水环境整治、控制污染源、节水(能)改造5个方面来解决。应以污染总量控制指标建立水资源安全系统和预警机制,保障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长江特大洪灾是生态破坏危及环境安全的典型例子,直接与流域内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围湖造田,经济开发过速,倾倒垃圾堵塞江湖和温室效应使海平面上升有关。根本的防治对策,在于改变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长江流域涉及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但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是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策略研究具有重大意义.长江流域的环境管理策略大致经历了以水量管理、污染物排放总量管理和水质目标管理三个阶段.在统一生态环境监管职能、实现五个“打通”的新形势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管理策略必将由水质目标管理快速向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转变.在分析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取得的积极进展和面临的严峻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策略:①规划和建设服务于应急预警和管理决策的长江生态系统观测网络,推动不同层级、不同职能部门、空天地一体化的多源数据融合,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数据时空精度和反应速度,开展水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综合观测;②加强长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和服务的综合性、整体性研究,主要开展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综合研究、重点区域生态系统研究和突出生态问题专题研究,不断创新科研与管理深度融合的科研模式,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③制定长江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可持续发展目标及分阶段分区域目标,促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陆域生态和水陆交错带的持续改善以及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持续协同;④提出长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整体性、综合性和针对性、差异化的解决方案,推动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早日实现和重点区域、突出问题的尽快解决. 相似文献
20.
在长江流域河流区域共布设了130个采样点开展着生藻类调查,范围涵盖了自长江源区至入海口的干流重点区域、八大一级支流和三峡支流.长江干流着生藻类密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长江上游、长江源区、长江中下游和金沙江,整个干流自西向东着生藻类群落空间格局呈现硅藻门和蓝藻门交替占优的形式,硅藻(舟形藻)在干流具最大竞争优势,干流着生藻类群落分布与总氮、总磷和pH密切相关.长江支流中,三峡支流着生藻类密度显著高于八大一级支流,所有支流着生藻类群落主要为蓝藻门,蓝藻(鞘丝藻)在长江支流具最大竞争优势,支流着生藻类群落分布与溶解氧和pH密切相关.着生藻类的多样性分析及水生态评价显示,长江源区物种丰富度较低,但均匀度指数较高,因此是α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也是水生态评价较好的区域(β中污型);长江中下游尽管评价也为β中污型,但着生藻类群落均匀度显著低于源区,导致其α多样性低于源区.水质评价显示长江流域各区域均为良好,但区域间的WQI指数仍具显著差异,而且其差异结果与水生态评价结果不一致,因此建议结合水生态和水质两种评价结果从而更全面地评价水生态系统健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