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Ru-Ta/Ti三元电极为阳极,以不锈钢电极为阴极对垃圾渗滤液生物处理出水进行了电解处理研究,以COD为控制指标.重点研究了电解电压、电解时间、pH值、曝气量、电解质的添加等因素对电解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压为7 V、处理时间为30 min、pH=9、曝气量为0.04m3/h、添加电解质为MnⅡ的条件下电...  相似文献   

2.
采用Fe/C微电解-Fenton氧化联合工艺处理某固体废弃物处理企业填埋区的垃圾渗滤液,以降低其COD与浊度值,并去除渗滤液中的重金属离子。结果表明:当pH=4~5,铁炭复合材料投加量为30~40 g/L,曝气量为40 L/min,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 h时,微电解方法对垃圾渗滤液中的Ni2+、Cr(Ⅵ)、Pb2+的去除效果较好,其去除率分别达到 96%、97%和96%,垃圾渗滤液色度去除率为92.41%,COD去除率为62.33%,浊度由40.73NTU降至3.09 NTU,COD由579.2 mg/L降至218.16 mg/L。对微电解工艺出水进一步采用Fenton氧化工艺处理,结果表明:当Fe2+浓度为0.007 mol/L,氧化时间为90 min,n(H2O2):n(Fe2+)=1.2:1条件下,COD去除率为67.50%,浊度为53.20%,处理后的出水浊度为1.47 NTU、COD为69.49 mg/L,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3.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odium dodecylbenzene sulfonate,SDBS)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电解工艺对其进行了研究,考察pH值、进水浓度、曝气量、空床停留时间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分析表明,在填料体积为500 mL,模拟废水初始pH为3的条件下,进水浓度为500 mg/L,曝气、空床停留时间(EBCT)为2 h时SDBS的去除率大于72%,反应出水投加石灰后可使SDBS去除率均保持在80%以上,此时且最短EBCT可达到5 min。通过成本运行估算表明,微电解处理SDBS废水运行成本低、效率高,可应用于此类工业及生活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4.
三维电极处理腈纶聚合废水的条件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填充粒状活性炭的三维电极处理腈纶聚合废水,考察实验条件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以及废水处理前后可生化性的变化.阳极为Ti/SnO2-Sb2O3网状极板,阴极为网状钛电极,分别考察了停留时间、 电解电压、 pH值、 曝气量对废水中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解电压和pH值对废水有机物的去除率影响较大,在最优实验条件:电解电压为15V,pH值为3,曝气量400 mL/min的条件下电解120 min,腈纶聚合废水的COD、 TOC和丙烯腈的去除率分别为32.59%、 22.17%和89.70%,并且经过电解处理,废水BOD5/COD值从0.02上升至0.42,可生化性显著提高,为生物处理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采用单因素试验分析了多功能复合微生物制剂MCMP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反应条件,结果表明:投加MCMP能促进渗滤液COD、NH3-N、TP的去除,在反应时间72 h,间歇曝气36h,接种量(VMCMP:V水)为1/8000,进水pH值8时处理效果较好,去除率分别达到37.56%、72.74%、51.56%。MCMP技术与生物膜法联合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试验表明:同单纯使用MCMP菌处理渗滤液相比,以陶粒为填料的MCMP生物膜系统,对TP的去除效果有明显提高,去除率达到65.23%,对COD和NH3-N去除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采用高压脉冲放电产生的活性自由基处理渗滤液,研究了投加铁屑、电极间距和放电电压对去除垃圾渗滤液中COD和BOD5的影响。在电极形式为尖一尖式、电极间距4—6mm、放电电压36kV-46kV、废水体积71条件下对渗滤液进行放电试验,结果表明:投加铁屑和升高电压可提高COD和BOD5的去除量;在放电电压一定的条件下,存在最佳的电极间距。  相似文献   

7.
采用高压脉冲放电产生的活性自由基处理渗滤液,研究了投加铁屑、电极间距和放电电压对去除垃圾渗滤液中COD和BOD5的影响。在电极形式为尖一尖式、电极间距4—6mm、放电电压36kV-46kV、废水体积71条件下对渗滤液进行放电试验,结果表明:投加铁屑和升高电压可提高COD和BOD5的去除量;在放电电压一定的条件下,存在最佳的电极间距。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自制的铁系絮凝剂聚硅酸硫酸铁(PFSS)对垃圾渗滤液进行预处理,再用电解法进行深度处理,实验考察了絮凝剂投加量、电解时间、电压、pH等因素对垃圾渗滤液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絮凝法/电解法对垃圾渗滤液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在絮凝剂聚硅酸硫酸铁(PFSS)投加量为3.7mL/L、电解时间40min、电压4.0V、pH值为3.0条件下,其COD、NH4+-N、色度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76.47%、54.95%、93.89%。其中COD、色度已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一种无机高分子混凝剂聚硅酸铝铁(PSAF)对垃圾渗滤液进行混凝预处理后,再用电解法对其进行深度处理。考察了混凝剂投加量、电解时间、废水pH值和电解电压等因素对垃圾渗滤液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剂投加量为5mL/L、电解时间为40min、pH值为4.0、电解电压为4.0V时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效果最好,其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2.6%和93.8%,COD和色度均已达了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1997)中渗滤液二级排放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以多孔结构的多元合金为填料,采用微电解耦合催化氧化深度处理制药废水。研究了废水初始pH、微电解时间、填充率、H2O2投加量、催化氧化时间等对废水COD去除效果的影响。试验最佳工艺为:充氧曝气条件下,初始pH 2.5,微电解90 min,填充率1∶1,H2O2投加量2‰,催化氧化120 min,COD的平均去除率为52.25%,出水COD平均质量浓度为276 mg/L。  相似文献   

11.
温度对WAO/CWAO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催化湿法氧化 (CWAO)是用于处理有机废水十分有效的物理化学方法 ,本实验将该方法用于垃圾渗滤液的处理 .使用CWAO处理垃圾渗滤液 ,温度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因此本研究着重研究温度对污染物去除效率、降解速率的影响 ,建立了温度与速率常数之间的定量关系 ,并初步考察了催化剂 (Co/Bi)在降解垃圾渗滤液过程中的作用 .实验中利用高压反应釜并使用催化剂 ,在封闭条件下对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 ,研究温度对降解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 :有、无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 ,随着温度的升高 ,总有机碳 (TOC)和COD的去除率均显著增大 ;用Elovich方程可以描述垃圾渗滤液降解反应的动力学过程 ,速率常数k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 ,并建立了速率常数k与温度的定量关系式 ;反应液 pH值在反应过程中先迅速降低 ,之后缓慢上升 ,主要由于反应初期生成了大量的有机酸 ,而随着有机酸逐渐被降解 ,反应液 pH值缓慢上升 .通过本研究可知 ,以Co/Bi作催化剂 ,利用CWAO降解稀释后的垃圾渗滤液 ,可以在较为温和的条件下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 ,但本研究仅探讨了温度对催化湿法氧化降解垃圾渗滤液有较大的影响 ,其它反应条件如氧化剂、催化剂用量以及垃圾渗滤液浓度等对CWAO法降解效率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一种复合型絮凝剂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氯化铝、双氰胺、甲醛等为原料制备出一种有机无机复合型絮凝剂(OICF),并用于福州市红庙岭卫生填埋场垃圾渗滤液的预处理试验,系统考察了其对渗滤液进行处理时的最优条件。试验发现,OICF对渗滤液原水、厌氧池出水和二沉池出水有很强的絮凝和脱色效果,废水的COD去除率可分别达到81.0%、34.86%和48.74%以上,色度去除率均可达到50%以上。对比试验结果表明,OICF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絮凝综合性能明显优于聚合氯化铝(PAC)。  相似文献   

13.
电化学法用于微污染水脱氮处理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电化学方法,以轻度污染的温榆河河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电化学方法对微污染地表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探讨极板间距、反应时间以及板间电压对氨氮去除的影响。研究表明:反应时间为10min,板间距为1.0cm,板间电压为11V时,该方法对去除微污染水中氨氮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对氨氮的去除由原水的8~36mg/L降至2.4~11mg/L,去除率能达到70%以上,同时总氮的去除与氨氮去除呈现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前置MAP-SBBR工艺处理早期及晚期垃圾渗滤液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垃圾填埋渗滤液水质随填埋时间的延长而日渐恶化的特点,设计前置MAPSBBR耦合工艺处理早、晚期垃圾渗滤液。试验结果表明,在最佳运行条件下,对早期垃圾渗滤液NH+4N的总去除率为99.6%,CODCr的总去除率为94.0%;对晚期垃圾渗滤液NH+4N的总去除率为99.3%,CODCr,的总去除率为87.1%。前置MAPSBBR耦合工艺适用于各期垃圾渗滤液的处理。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钙基蒙脱石为原料,经钠化后与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又称1831,简称STAC)进行离子交换反应,合成有机膨润土,通过XRD、IR 、SEM等测试仪,对有机膨润土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改性后的STAC有机膨润土对某垃圾填埋场中的渗滤液进行处理,用GC/MS对处理前后垃圾渗滤液中主要有机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6.
不同填埋时间、不同季节的垃圾渗滤液生物毒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武汉市7个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填埋时间、不同季节渗滤液的生物毒性变化以及理化指标与生物毒性效应的相关性.毒性实验采用嗜热四膜虫(Tetrahymena thermophila)作为试验生物,进行了渗滤液对受试生物的24 h半数致死浓度LC50和生长抑制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填埋时间的渗滤液LC50在0.84%~12.15%之间;随着填埋时间延长,渗滤液LC50有增大的趋势,急性毒性逐渐减小,但渗滤液对嗜热四膜虫种群的生长抑制没有减少的趋势.不同季节渗滤液的LC50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夏季的渗滤液LC50较小,急性毒性较强;不同季节的渗滤液对嗜热四膜虫的生长抑制情况不同,春季渗滤液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小.渗滤液理化指标与LC50无显著相关性,而渗滤液对嗜热四膜虫种群的生长抑制作用随着COD、BOD5、NH4+-N和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7.
以临界通量表征膜污染趋势,利用响应面模型考察污泥浓度、膜间距和曝气量对上下层膜组件的膜污染影响,发现响应面模型具有较好的显著性和拟合性,且污泥浓度、膜间距和曝气量均对上下层膜组件膜污染有显著影响。同时发现,随着污泥浓度的增加上下层膜组件临界通量大幅下降;而在不同污泥浓度下,曝气量和膜间距的变化对上下层膜组件膜污染的变化有不同的影响。利用模型模拟获得了不同污泥浓度下的最优化参数,在四段式平板膜污泥浓缩中试运行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了考察曝气生物活性炭滤池(BACF)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效能,研究了填料填充度、曝气位置、气水比、水力停留时间和p H等影响因素对滤池去除有机物、氨氮和总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工艺运行条件为:填料填充度为80%,底部曝气,气水比为3:1,水力停留时间为8 h,p H为7~8。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运行反应器,COD、氨氮和TN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5%、90%和57%,出水可达到实验设定水质要求。BACF具有较强的抗有机负荷能力,进水COD浓度在323至3 000 mg/L之间时,COD去除率稳定在80%。反应器受氨氮冲击负荷影响较大,氨氮进水浓度低于90mg/L时,出水可达到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