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海岛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以威海刘公岛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岛屿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因发展旅游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刘公岛为例,分析了海岛的旅游资源,并对如何加强海岛的环境保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海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其动力系统,需要从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出发建立"企业+政府+社区+居民"式的投融资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以旅游业对海岛环境的影响、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度、社区参与度为重点,构建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据此对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采取相应的监控措施,主要包含横、纵两个方面,纵横两个方面的科学分析及动态调整是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4.
以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典型旅游型海岛——湄洲岛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结果表明,湄洲岛旅游资源环境脆弱性的平均值为0.6627,属于中度脆弱区;海岛脆弱性与敏感因子、恢复力因子紧密相关,尤其表现在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失衡、海岸侵蚀、旅游业的脆弱性等4个方面;海岛脆弱性治理首先必须限制旅游的无序开发,增强海岛防御环境负面影响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6.
在对海岛人地关系演进脉络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全面分析发展旅游对海岛人地关系系统的影响,构建了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系统,指出科学评估海岛旅游容量、严格监控海岛旅游对海岛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构建合理的利益相关者合作模式、推动广泛深入的社区参与是实现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系统协调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海岛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在国内海岛旅游关于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和管理方面共5个子系统45项评价因子,运用AHP法(层次分析法),通过两两因子相互比较,计算出系统层和指标层各项因子的权重(重要性),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初步分析,从而为海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海岛旅游凭借其独特魅力成为当今旅游热点.长海县作为海岛县,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海岛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立足于长海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通过运用SWOT模式对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等内外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海岛开发五项原则的指导下,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海岛旅游开发生态风险管理对策与措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岛旅游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专项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大众青睐,海岛旅游开发活动渐次兴起。海岛地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前景广阔。但是由于海岛远离大陆,面积狭小、地域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程度低、稳定性差、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因此有必要对海岛旅游资源开发产生的生态风险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分析了海岛旅游开发的特点,包括海岛旅游开发的优势、制约因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确定海岛旅游开发的生态风险源,提出海岛旅游开发生态风险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海岛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省拥有3061个岛屿,约占中国海岛总数的2/5,海岛旅游产品正由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提升.分析了浙江省海岛旅游资源的区域比较优势和开发的制约因素,探讨了海岛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环境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服务业是环保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我国环境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主要进展,分析了我国环境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我国环境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水电建设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结合一些实例,分析了目前水电建设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为了实现农业政策的生态化,即农业政策以环境保护为导向,减少农业政策对环境的影响,需要对农业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通过深入分析农业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对法治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认为在当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缺少相关政策层面环评的情况下,应当先对农业政策进行环评,通过确立政策环评范围、主体,对其进行阶段性设置,从而完善环评的法律体系,实现农业政策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试论环境意识及其对环保工作的影响和促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环境意识角度探讨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简略总结了西方进入工业社会后的人与自然观,及20世纪兴起的环境哲学概况。介绍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保护存在的认识误区。论述环境意识对环保工作的影响和促进及提高环境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