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宜居生态市评价指标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宜居生态市的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了探讨分析.将宜居生态市概括为“人本化”、“生态化”、“持续化”、“安全化”和“节约化”的“五化”城市.在调研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凸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从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以及经济社会、生活质量、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5个方面,构建了宜居生态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TOPSIS方法对宜兴市宜居生态市的建设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宜兴市的生态宜居性在逐年提高,但与理想状况仍有一定差距;具体指标分析表明,应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改进. 相似文献
3.
基于TOPSIS的宜居生态市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居生态市建设成果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模糊性与长期性,对其作出公正的评价和排序是一项复杂和困难的工作.通过建立TOPSIS法的定量评价模型,在采集得到客观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使评价和排序更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公平性. 相似文献
4.
5.
文章针对当前“宜居城市”建设中,虽然付出重大代价,但却与城市的“宜居”目标越来越远的现象,结合建设“宜居重庆”的目标,对“宜居重庆”建设的本质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宜居社区”建设不应忽视弱势群体的利益,需要注重“人文生态”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苏州市生态宜居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赖以生存的空间质量,对居住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社区建设也日益受到人们关注。通过对生态宜居社区内涵的理解,探讨了生态宜居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运用层次分析法,从居住环境、生活方便、生活水平、生态技术、管理服务五方面选取指标,结合苏州市特征构建了一套与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老年人宜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宜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是人居环境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迎接老龄社会到来和增进老龄事业进步的必然选择。因此,以构建老年人宜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为目的,利用统一建模语言(UML)建模方法,提出获取指标的过程,最终得到体系结构,这不仅使指标体系的设置具有可操作性,也扩展了UML的应用范围,使软件系统的建模在社会学领域得以借鉴。 相似文献
9.
人居环境是建筑设计需考虑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重点地区气候特征,人居环境的要求,提出改善人居环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当前,一些地区对乡村振兴认识仍不到位,对如何实施乡村振兴生态战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缺乏系统性方案,需要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基本理念为指导,找准定位、明确思路、系统推进,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环境稳步改善。本文在阐明乡村生态系统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振兴生态战略的目标、原则和任务,按照"点、线、面"系统推进的思路提出了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生在火山下为骄”,没有煤炭和矿藏资源的大同县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部署,围绕“产业发展、平安和谐、生态宜居、文化繁荣”四大目标,创新发展理念,拓展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城郊型、生态型经济,全力打造“生态园林县、大同市后花园”,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文章分析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科学内涵和其建设的五个基本点,指出强化基础条件建设、公共服务便民、人居环境改善、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有效治理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五个关键领域;在研究谋划、统筹推进、政策下沉、发动群众上下功夫,确保乡村建设不走偏不变样、各项举措落细落实落到位等是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着力点。根据上述内容,提出国家层面建立一个统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协作机制,组织一批深入基层、实践和群众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调研,开展一批突出务实、管用并好用的高层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研究,设立一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专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推进珠海生态文明建设,将珠海打造成“环境宜居与欧美先进国家相媲美”的滨海城市,近日,珠海率先在厂东省成立首个环境宜居委员会,力争在2016年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 相似文献
14.
宜居地球、碳中和与全球可持续城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世标志人类活动已经对地球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全球大规模城市化过程伴随碳排放快速增加和下垫面改变,对地球表层影响加剧,地球宜居性遭受破坏。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共识、建设宜居地球的关键举措。基于多源数据对全球大规模城市化的地理格局与演化过程进行多维度刻画,对碳排放与城市化关联进行初步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全球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城乡人口结构增长呈分化趋势,城市规模结构整体增长,规模增长的空间热点集中在东南亚以及非洲中东部等地区,越来越多的人口生活在大城市。(2)全球城镇用地显著增长,自1992年的36.4 km2增长至2018年的79.3万 km2,增长率达126.0%。同期,亚洲增长占比45.4%,是全球城镇用地扩张的主要地区。(3)伴随快速城市化全球能源碳排放迅速增长,2018年碳排放量达到376.7亿t CO2,自1970年增长219.1亿t CO2,其中,结构上电力部门增长占比45.8%、地区上亚洲增长占比84.3%。城市化率、人均GDP与人均碳排放关联呈分异特征,高城市化率、高收入国家间分异显著。呼吁建立跨学科的协同研究,探究“碳中和—宜居地球—可持续城市化”的关联关系,认识可持续城市化对于碳中和目标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环境效益分析:以重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向政府提供可以提升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环境效益的有利政策,以促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系统角度,应用系统动力学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等方法对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的环境效益进行建模和模拟仿真.通过对环境效益模型进行情景分析,得出当非法排放单位罚款在50~60元/t,单位填埋收费取30元/t左右,建筑废弃物到资源化处置中心距离在15~25km左右,资源化的单位补贴额为25元/t左右时,可以使环境效益处于较优状态.同时政府应提高建筑废弃物相关法律的完善程度、培养相关人员的现场回收意识、促进相关科研研发,以期促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的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6.
原始之绿——成功复制大自然的精髓想象一下,大自然是怎么让一座建筑凉快下来的?看看日本大阪大学的做法吧!在这里,营造商、建筑师和设计者们都在尝试寻找一种更好更佳的“建筑绿化”模式,他们的关注迅速地转向大自然本身——原始的绿意,而这样的方案显然已被证实在真实世界里是的确可行的:在该大学的前沿理论研究中心,设计者们“偷”来了森林的“魔法”,直接把树叶用作建筑遮荫的“衣裳”。 相似文献
17.
绿色建筑-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建筑从来就是不可分的。本文从绿色建筑体系入手,论述了绿色建筑的节能、技术与形式。从建筑与环境的互动中,我们看到了绿色建筑必定成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 相似文献
18.
19.
蔺雪峰 《中国ISO14000认证》2010,(1):53-56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共同探索资源约束、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次全新尝试。 相似文献
20.
世界范围而言,评价一个建筑物的好与不好,不同的视角恐怕结论迥异.人们可以从美学、人文、历史、文化、结构、建材、位置等诸多方面来考量.但是,在今日能源和资源都存在危机,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的情况下,也许是否节能、是否“绿色”才是衡量的首要标尺.
至于何谓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抑或可持续建筑,对此也是见仁见智.建筑其实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或日系统工程,它涉及选址设计、建材挑选、房屋使用、减少排放和重复利用整个生命周期.尽管绿色建筑也存在“审美”问题,但因地制宜、环保建材、节能降耗是不变的真理,且一国政府部门还应对其建筑领域的节能及排放等制定适当的标准、规范、法规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