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石化行业产生的腈纶废水是难降解难处理的有机废水之一,经生化工艺处理后均不满足排放要求。比较了微气泡-臭氧工艺和微孔-臭氧工艺对该废水进行深度处理的效果,并对其降解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COD、UV254、NH3-N的去除及废水可生化性提高方面,微气泡-臭氧工艺优于微孔-臭氧工艺。微气泡-臭氧体系的气含率、臭氧传质系数和臭氧平均利用率分别是微孔-臭氧体系的11倍、3倍和1.5倍,特别是微气泡-臭氧体系的羟基自由基数量和溶解性臭氧浓度均高于微孔-臭氧体系,即前者的氧化能力更强,使含双键和苯环类物质更多地氧化成烯酸、羧酸等小分子有机物,从而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深度处理某石化化工污水处理厂废水,考察了此工艺对化工污水的处理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求得臭氧处理的最优性价比。  相似文献   

3.
针对2-萘酚生产废水p H值低、色泽深,亚硫酸盐和萘磺酸盐高、COD浓度高的特点,采用酸化脱硫-两级络合萃取-氧化絮凝工艺处理,介绍了专利工艺的流程设计,给出了主要工艺设计参数及投资运行成本。工程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设计合理、技术成熟、处理效果稳定,2-萘酚生产废水经处理后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排放标准要求;回收的萘磺酸钠固体可返回2-萘酚生产系统套用;反萃取黑液经蒸发浓缩,合成的减水剂产品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GB 8076—2008《混凝土外加剂》高效减水剂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4.
2-萘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及废水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2-萘酚生产现状、市场形势及污水特点,在总结当前2-萘酚生产废水处理工艺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处理2-萘酚污水的双效蒸发-冷凝结晶工艺。该工艺回收2-萘磺酸钠并加以再利用,回收率可达到50%以上,余下的浓缩液可用于生产硫酸钠。实践表明,经该工艺处理的排放污水,其净化程度达到国家污水排放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5.
对废水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活性污泥法以及吸附-再生工艺作了简要介绍。吸附-再生工艺是对活性污泥法的重要改革,它将活性污泥反应的2个阶段分别置于不同反应器内进行,优点在于所需容积减小并对水质水量的冲击具有一定耐受力,缺点是不利于处理溶解性有机废水。  相似文献   

6.
物化-厌氧-好氧工艺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物化-厌氧-好氧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的工程实例。通过必要的小试对关键工艺流程单元及设计参数进行验证。数据表明:该工艺成熟、可靠、CODcr去除率高,出水能够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臭氧-活性炭工艺深度处理电子废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和TN,通过小试实验及实际工程案例分析研究发现,臭氧-活性炭工艺对于电子产业废水中的COD和TN均具有一定处理效果。原水经前端生物处理工艺及臭氧-活性炭工艺深度处理后,COD可由50mg/L降至20mg/L以下,TN可由70mg/L降至5mg/L以下。根据小试优化结果,建议工艺臭氧最佳投加量为10mg/L。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采用电解-厌氧-好氧-气浮组合工艺对难生化降解的分散染料废水进行高低浓度分治处理的工程实例。工程运行结果表明:实行高低浓度废水的分治处理能有效提高整体系统的处理效率;电解预处理工艺不但能去除高浓度母液废水中75%~90%的色度和25%~40%的COD,还可提高母液废水的可生化性;混合废水再通过厌氧-好氧-气浮处理后,各项水质指标均达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9.
采用UASB-兼氧-接触氧化-气浮工艺处理高浓度生物制药废水,以废水中BOD5、COD和SS为主要因子,进水浓度为15000、8800和2500mg/L的条件下,经4个单元的处理,出水浓度可达164、20.3和38mg/L。该工艺具有系统稳定、污泥量少,产生沼气和综合利用等特点,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杂排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膜 -生物反应器处理小区生活杂排水进行了试验研究 ,膜 -生物反应器的生物处理单元是生物接触氧化 ,膜分离单元是中空纤维超滤膜。试验表明膜 -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杂排水具有稳定高效的特点 ,在试验确定的工艺条件下 ,出水可达到我国《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2 5 1- 89)  相似文献   

11.
钢铁工业综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我国钢铁工业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论述综合废水处理的重要性、必要性。提出该处理与回用技术方案选择原则,提出综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的工艺组成与框架,以及该工艺组成的技术特点与关键,经试验与工程实践表明,该工艺组成是合理的、有效的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倒置A2/O工艺生物脱氮除磷原理及其生产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毕学军  张波 《环境工程》2006,24(3):29-30,9
在阐述倒置A2O工艺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对倒置A2O工艺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及其脱氮除磷处理效果进行分析,实际生产应用结果表明,倒置A2O工艺是适合我国城市污水实际情况,具有简捷、高效特点的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  相似文献   

13.
染色废水处理工艺设计的比选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废水的成分 ,通过对废水处理方法的比较以及生物污泥的分析选用 ,采用“水解酸化 生物接触氧化 混凝沉淀 氧化”工艺流程处理印染废水。通过研究同类工程的运行情况 ,分析工艺潜在的净化能力 ,提出了进一步的优化措施 ,出水水质可达到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4.
热水活动在岩石圈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地质和成矿作用,热水作用的动力学类型主要有深部岩浆作用、碰撞挤压作用和沉积物自生高压脱水作用。根据热水成矿的特点,在传统的三种成矿作用分类范围之外列出热水成矿作用,并进行了次级分类。我国南方主要发育有四期热水沉积作用.其特征是:在演化方式上从震旦纪到二叠纪有从沉积作用向交代和充填作用演化的趋势,在元素组成上有从稳定元素向活泼元素演化的趋势。在时空分有模式上,热水沉积矿床主要发育于张性构造背景中裂陷盆地充填层序碳酸盐岩向细碎屑岩的过渡部位.这个过渡时期正是盆地演化到深部与表层物质和能量强烈交换的时期,也是盆地海平面最高、陆源物最少的时期,同时由于盆地沉积基底碳酸盐岩的较早因此共产生裂隙和层间空隙,有利于形成热水集中供给的通道。  相似文献   

15.
降雨──产流过程与氮、磷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以于桥水库流域为例,通过人工降雨模拟实验与天然降雨径流过程监测,对所获主要营养盐物质──氮、磷的监测数据进行归纳、分析、验证,得出氮、磷随径流过程的输出特征,变化趋势、共性与差异,以及主要影响因子对氮、磷流失的影响过程与原因分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降雨──产流过程与氮、磷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以于桥水库流域为例,通过人工降雨模拟实验与天然降雨径流过程监测,对所获主要营养盐物质-氮、磷的监测数据进行归纳、分析、验证,得出氮、磷随径流过程的输出特下,变化趋势、共性与差异,以及主要影响因子对氮、磷流失的影响过程与原因分析,为水体富化的防治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焚烧法和厌氧消化法都是利用制革污泥中热量的有效方法。比较两种方法所产生的热量,以及污泥处理过程中向大气排放的硫和铬,同时对铬的迁移作了初步的讨论。试验表明:焚烧法产生的热量多于厌氧消化方法,而厌氧消化方法中硫以及重金属铬的排放量明显小于焚烧法。  相似文献   

18.
加压曝气生物反应器及其工艺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加压曝气生物反应器及其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 ,包括反应器原理、工艺流程、运行参数 ,工艺设计特点等  相似文献   

19.
农药化工废水水质复杂、可生化性差,采用传统生物工艺的处理难度大且效果不理想。针对国内某农药化工废水蒸发后产生的污凝水,采用常规生物处理后,出水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及氨氮(NH3-N)不能达到当地污水处理厂收纳标准的问题,该项目采用外部投加工程菌以提高原生化单元的污水理效能,并增设超滤和反渗透双膜工艺以保障出水水质。改造后的工艺系统调试表明,工程菌增效提升了生化处理单元对污水COD及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5%与67%),双膜工艺保障处理后,水质[ρ(COD)<500 mg/L,ρ(TN)<70 mg/L,ρ(NH3-N)<45 mg/L]达到下游污水处理厂的收纳标准。经成本核算,该厂污凝水处理项目运行成本为52.77元/t。工程菌增效/双膜工艺改造方案实现了对该厂污水的达标处理排放。  相似文献   

20.
针对厌氧甲烷氧化过程,考察了填埋场稳定化过程中气态物质(H2、N2)的影响,阐明了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响应。结果表明:在N2氛围下,存在甲烷氧化、固氮、硝化、反硝化的循环过程;通入H2对于厌氧甲烷降解过程有一定影响,CH4含量呈先下降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CO2含量则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表明H2可将CO2还原为CH4。经过N2和H2长期驯化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放线菌门中具有硝化、反硝化及固氮作用的菌群增加,出现了具有甲烷氧化功能的Methylococcale菌群。好氧菌(如甲烷氧化菌、硝化菌)对O2的消耗有利于反硝化和厌氧甲烷氧化的进行,为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研究揭示了填埋场稳定化过程中气态物质影响厌氧甲烷氧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