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广州市土地总面积为7434.4km2按1995年户籍人口统计,全市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为0.15hm2,居广东全省人均水平线以下,仅及全国人均土地面积的1/6,历来是一个人多地少、"寸土寸金"的大城市.特别是在近一个时期内,土地资源开发一度失控,致使资源与环境问题更趋于激化,给本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现作如下的初步分析探讨,供研究与决策参考.1广州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广州及所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十分迅速,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目前广州市平均每65km2就有一个…  相似文献   

2.
广州土壤养分变化概况叶美俭,李育琴,梁文兴,谢汝君(广州市农业局土肥总站,广州510030)1广州市土壤地力定位监测设置简况广州市的土壤地力监测以水稻土为主。这项工作始于1984年冬,1986年建立了市、区和县级市二级监测网点。1990年在按省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东部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土地遥感解译图,对广州市东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广州总体发展战略规划,进行了东部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如果2020年广州市东部地区耕地保有面积达到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则城市发展所需的土地资源可以满足规划要求。城市发展建设应先占用那些质量较差的农用地。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PM10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州市的空气颗粒物污染呈逐年加重趋势,因此利用2001-2004年广州市空气自动监测点(国控点)监测的PM10日平均质量浓度资料,分析了广州市PM10的时空变化特征.统计结果表明,广州市PM10年平均质量浓度逐年递增,月平均质量浓度和季节变化趋势也较明显,秋冬季节污染较重,春夏季节污染较轻;污染较重的是海珠区和黄埔区,污染较轻的为越秀区、天河区和花都区;主成分分析显示各监测点对广州市PM10污染的贡献相当,不同监测点之间PM10质量浓度的变化主要受大尺度上的天气现象影响.  相似文献   

5.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分析——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广州市为案例,从城市生态学观点出发,通过对广州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辨识与评价,明确了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6.
广州地区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状况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研究了广州市不同功能区VOCs的污染状况,以及广州地区外围主导风向通道上大气环境中臭氧前体物的种类和浓度分布,初步探讨了广州地区光化学污染来源。  相似文献   

7.
基于ARIMA模型的区域水生态足迹时间序列分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20世纪末以来,生态足迹理论应用研究成为生态经济学的一个热点,而生态足迹指标的可预测性一直是研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通过分析1949—1998年广州市的水生态足迹变化,并对计算结果进行ARIMA模型时间序列预测分析,以揭示广州水资源利用和水产品消耗的发展变化规律,并根据其发展变化规律预测广州市未来水生态足迹的变动。结果表明,ARIMA(2,2,2)模型能较好的拟合广州市1949—1993年期间水生态足迹变化,经1994—1998年实际计算结果验证所建模型,误差在5%左右;应用ARIMA(2,2,2)预测广州市1999—2008年的人均水生态足迹,结果分别为:0.5935,0.656 2,0.714 7,0.779 0,0.840 2,0.901 55,0.964 11,1.025 57,1.087 44,1.149 43 hm2,预测结果表明广州市1999—2008年期间的人均水生态足迹仍呈较快上升趋势,居民对于水产品的需求提高以及城市发展、人口增加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导致这种趋势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广州城市人工水系统中军团菌的发生和分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综合运用平板分离法、半巢式PCR和EnviroAmp PCR反向杂交检测试剂盒,对广州市部分人工水系统中条件致病菌军团菌属细菌进行分离和检测.结果表明,虽然阳性率随着采样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广州市人工水系统中存在较高程度的军团菌的污染,中央空调冷却塔水中军团菌阳性率平均为84%,个别路段甚至达到了100%,自来水池中则达到了35%,,但在后者的水样中没有检测到最常见的致病菌嗜肺军团菌.对各种培养方法的优劣及军团菌的季节性发生和分布进行了初步讨论.图2表2参16  相似文献   

9.
以广州市为例,重点分析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现状与危害。广州市的水土流失类型可分为自然侵蚀和人为侵蚀,其中自然侵蚀主要有面蚀、沟蚀两种形式,在广州市范围面积分布相对较广,但侵蚀强度内并不严重;而人为侵蚀突出,侵蚀类型和强度也更为复杂多样。人为侵蚀的成因主要有:采石取土、交通道路建设、开发区建设以及坡耕地。人为侵蚀已经成为广州市水土流失灾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以广州市为例,重点分析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现状与危害。广州市的水土流失类型可分为自然侵蚀和人为侵蚀,其中自然侵蚀主要有面蚀、沟蚀两种形式,在广州市范围面积分布相对较广,但侵蚀强度内并不严重;而人为侵蚀突出,侵蚀类型和强度也更为复杂多样。人为侵蚀的成因主要有采石取土、交通道路建设、开发区建设以及坡耕地。人为侵蚀已经成为广州市水土流失灾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的宏观经济效益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环境经济学观点出发,运用系统论,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环境噪声污染的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达标区建设的硬件与软件投资、达标区建成后的直接与间接效益,建立了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中损失-投资-效益三者的分析法,以价格机制和价值规律,促进环境噪声污染防治。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下游重点江段水质污染及对鱼类的毒性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长江下游安庆、南京、镇江、南通4江段水质污染及其对鱼类毒性影响的调查监测可发现,长江下游江段主航道水质较好,符合国家地面水Ⅱ类水质标准.但近岸带水质由于受污染带的影响,水质污染较严重,其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和挥发酚等.上述这些污染物质对鱼类具有一定的毒性影响,其不但可引起鱼类的急性中毒,而且可诱发鱼类产生微核,并对鼠伤寒沙门氏菌TA98菌株表现出一定的致突变性.同时在上述几个江段鱼体内可检出较高的蓄积性污染物的残留量.研究结果显示,长江下游江段正在遭受沿江诸多工业废水的污染,尤其是污染带的作用,并且这种污染对区域性渔业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城市的低空气温分布特征及其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城市热岛和城市逆温两个相互联系的不同侧面,分析城市低空气温的分布特征,并结合城市实际污染分布特征,讨论这种局地城市小气候效应对城市大气污染的形成以及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认为热岛效应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低空温度层结和局地风场影响等的小气候效应是形成城市大气污染分布特征的主要气象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1988年全国农业环境质量状况调查资料,选取我国部分商品粮基地县粮食重金属污染数据,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揭示了各商品粮基地粮食重金属污染的差异与分类。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各商品粮基地粮食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了相对污染程度的排序。  相似文献   

15.
沈阳市大气颗粒物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沈阳市环境监测及科学研究的有关信息,简要综述了沈阳市区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水平、物理和化学性质及针对性的防治颗粒物污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工业污染问题,我国早有“把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的提法,在有关法规中也已有明文,但是防止污染的思想并没有成为有组织的社会行动,污染处理(控制)的管理思想仍然占据着环境管理的主导地位.由此而引发的把末端处理处置作为追求目标的控制污染的社会行为不能不引起忧虑.本文从对我国现行污染控制政策评述出发,剖析了环境管理实践中现行污染控制政策遇到的障碍,提出了我国工业污染防治政策的调整方向和行动计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区建筑施工噪声主要来源于建筑机构,其产生的噪声一般均超过国家施工临界噪声限值,影响周围居民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为此,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部分城市污水的95%未经处理排放入水体,城市地区的水质有继续恶化的趋势,甚至许多城镇的下水管网尚不完善.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城市污水将继续增加.我国在污水处理中投资不足和水污染规模大这一不相适应的矛盾将会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存在.解决我国水污染的根本原则是供求最大的费用—有效性.未来水污染防治的政策要点是:1.集中力量于源头削减污染产生量;2.建立按总量控制的流域级水污染防治的方法和示范工程;3.在投资和管理体制上建立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的市场经济刺激机制.  相似文献   

19.
Noise pollution is a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many rapidly urbanizing areas of Orissa, India. Transportation sector is one of the major contributors to noise in these areas. The present study is an attempt to estimate traffic noise pollution at five places on the way from Vyasa Vihar Campus to Gyan Vigyan Vihar Campus of Fakir Mohan University, Balasore, Orissa. The sources of noise at the studied sites are predominantly attributable to motor vehicular traffic. The noise levels of all the five locations were found to be beyond permissible limit during the day time. The contributions of different types of vehicles to environmental noise were found to ranging from 70.4-94.2, 79.0-96.1, 77.8-110.2, 70.8-90.3, 71.0-87.5, 71.1-84.4, 72.5-86.9 and 74.0-85.4 dB (A) by cargo carrying Trucks, Tractors, Dumpers, Town Buses, Motor cycles, Bolero/Trucker, Pick up and Tempo respectively. The contributions of individual vehicles towards noise pollution were found to be more than the road traffic noise-limit i.e., 70 dB (A). On certain local inhabitants interviewed, the impact of noise was observed in the forms of alterations in their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 aspects. This study warrants attention from all sections of people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noise pollution.  相似文献   

20.
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沿线交通噪声对环境的污染分析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在我国一些中心大城市,道路交通量迅猛增长,交通污染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主要阐述了交通噪声对道路沿线环境污染的危害,并提出了降噪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治理的方法以及措施:采用多孔隙低噪声沥青路面,设置声屏障以及在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带降噪声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