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黄土中CaCO_3含量的快速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CaCO_3是黄土中含量较多而且有一定特征的化合物。它在黄土剖面中的分布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黄土堆积时的古环境条件,因而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黄土物质成分分析中极重要的测定项目。黄土中CaCO_3含量的测定,一直沿用土壤中CaCO_3含量的分析方法。土壤中CaCO_3的测定,有重量法、容量法、气量法等。重量法和容量法的结果比较精确,但装置及其操作较为繁琐,不易掌握。一般的土壤分析,常用气量法。气量法操作简单,易  相似文献   

2.
作物和土壤中DEHP测定的前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金梅  杜荣平 《环境科学》1995,16(4):72-74,56
介绍农田土壤和农作物样品中微量DEHP测定的前处理方法。该法选用三氯甲烷为抽提液,加入吸水剂进行革取、抽提和浓缩。与北京、丹麦和美国等测试方法相比较,革取时间为0.5—0.7h,缩短了2—11h;溶剂用量为75—90ml,节省溶剂110—1200ml;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样品中DEHP的回收率除棉花籽实外,其余均达90%左右,变异系数约土3%。该法适宜在酞酸酯监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聚合絮凝剂电解制备过程的极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沙壤土柱实验,用TDR结合土壤抽提液的溶质分析,研究了在非饱和灌溉条件下的硝化和NO^-3的迁移,测得的土壤体电导率与土壤抽提液的电导率之比和土壤含水量成线性关系,籍此用TDR可以确定非饱和灌溉条件下土壤中溶质浓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本方法描述了用原子捕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TAAS)测定0.05M 土壤氯化钙萃取物中的镉。把 ATAAS 法用于象镉这样的测定上,这是因为镉的浓度太低,以致用一般的火焰原子吸收法是不能测定的。存在于土壤萃取物中的主元素对镉的响应实验说明了此种方法可以避免干扰。同时,把用此种方法所测的结果与用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的目的是开发从污染过的土壤中除去重金属的技术。试验是将六种不同的荷兰土壤用人工污染上五种不同的重金属,然后将污染过的土壤用三倍的0.1M的HCI溶液进行抽提,可将土壤中的Cu、Pb与Zn抽出90~99%,将Ni抽出80~90%,但是三价铬(Cr)只能抽出0~25%,可用次氯酸(HOCI)溶液在pH为8时抽出大部份铬(三价)。在水力旋流器中进行了固液分离试验。用化学凝聚与絮凝试验表明,几种絮凝剂都可收到很好的分离效果,这种絮凝并不影响抽提结果。在抽提与分离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安装了一套实验室规模的连续装置。抽提是在几只装有搅拌器的槽内进行,也可在有筛板的柱子中进行连续抽提。絮凝剂可以帮助  相似文献   

6.
内标法测定土壤中乙草胺残留的气相色谱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利用内标法进行土壤中乙草胺测定的气相色谱法。以邻苯二甲酸二正戊酯为内标并于土壤样品振荡提取前加入。样品经丙酮、水提取,石油醚萃取、中性氧化铝-无水硫酸钠层析柱净化后,利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土壤中乙草胺含量利用相对较正因子计算。该方法定量准确,精密度高,变异系数<5%,可有效消除因实验操作和仪器波动等引起的测定误差,尤其适用于复杂样品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使用超临界CO_2流体抽提技术(SFE-CO_2)抽提岩石中有机质的方法可较好代替通常用于分析生物标志物的有机溶剂抽提技术(SE)。在温度为55℃、压力为31MPa条件下,用超临界CO_2流体抽提粉状岩样。用毛细剂管调节器减压,使CO_2挥发,将抽提物收集到盛有己烷的容器中。然后,将一定量的试样直接进样到GC-FID-FPD或GC-MS体系中进行分析。整个抽提过程仅需45分钟。藿烷和甾烷的分析结果与用溶剂法抽提的结果非常一致,但后者需要几个小时。本文也比较了热解脱附法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用过硫酸盐氧化法同时测定水中的总氮和总磷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目前,封闭性水域的富营养化问题已相当严重,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水中总氮,总磷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水环境富营养化的情况,为了获得一个测定总氮和总磷更精确、简便的方法,人们做了大量工作。以往的凯氏法操作烦琐,耗电量大,而且不包括硝酸氮和亚硝酸氮。1965至1977年报道用碱性过硫酸盐氧化测定总氮,用酸性过硫酸盐氧化测定总磷已成为常规方法。1983  相似文献   

9.
杜川  陈素云  牛耕 《环境工程》2017,35(12):189-193
土壤气相抽提(SVE)技术在污染土壤修复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结合不同区域的地层条件,通过不同梯度的抽提真空度试验,分析了各因素的影响关系,并确定了相关参数来进行SVE系统设计。试验结果表明:抽气流量随抽提真空度提升而增大,但超过40 k Pa后,增大趋势缓慢;在地层均质情况下,试验井真空度与径向距离呈正相关,但非均质时,有可能出现距离远真空度反而高的情况;当抽提真空度为35 k Pa时,试验井真空度整体效果达到最优;利用公式法和直线图解法分别确定试验区土壤空气渗透率及影响半径,计算结果在经验值范围内,且符合试验区地质条件。对土壤气相抽提技术在实际应用层面进行了说明,为以后类似地层条件下污染场地的原位修复工程提供了技术及工艺参数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土壤重金属含量测定过程中,消解方法的选择对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比三种不同的消解方法对Cr测定结果的影响,其中采用微波消解土壤,然后用石墨赶酸仪进行赶酸的方法对土壤样品进行前期处理得到的结果最好,但耗时最长。该法样品溶解完全、消耗试剂量少、相对误差均小于1.5%,具有较好的准确度与精密度,适用于土壤中Cr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生物通风堆肥法修复原油污染土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模拟实验考察了生物通风堆肥方法修复吉林油田原油污染土壤的效果,探讨了石油污染物去除的途径和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向原油污染的土壤中添加生物有机肥接种、采用生物通风堆肥法进行修复,效果较好.当原油污染土壤的含油量为7.00×104mg·kg-1时.经过40d处理,原油的去除率达45%以上,最大生物降解速率常数达到了0.0333 d-1,半衰期仅为20.82d.生物降解是污染物去除的主要途径,挥发去除的油低于土壤初始含油量的0.1%.在油污土:生物有机肥(干重)以8:2、7:3和5:5三个不同比例混合的实验中,以7:3比例混合时污染物的去除最彻底,完全生物降解率占总去除率的比例约为17%.原油组分含量的变化证实了原油生物降解的发生.原油的生物降解去除率与生物降解产生的CO2存在线性关系.污染物生物降解的速率和程度与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The widespread contamination of soils and aquifers by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 (NAPL), such as crude oil, poses serious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hazards globally. Understanding the infilt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APL in soil is crucial in mitigating or remediating soil contamination. The infilt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rude and diesel oils into undisturbed loessal soil cores, collected in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cylindrical columns,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a constant fluid head (3 cm) of either crude oil or diesel oil. The infiltration rate of both crude and diesel oils decreased exponentially as wetting depth increased with time. Soil core size and bulk density both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NAPL infiltration through the undisturbed soil cores; a smaller core size or a greater bulk density could reduce oil penetration to depth. Compacting soil in areas susceptible to oil spills may be an effective stratage to reduce contamination. The infiltration of NAPL into soil cores was spatially anisotropic and heterogeneous, thus recording the data at four points on the soil core is a good stratage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Our results revealed that crude and diesel oils, rather than their components, have a practical value for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loessal soils.  相似文献   

13.
王田丽  杨阳  韩霞 《环境工程》2022,40(12):173-179
为探究原油对土壤团聚体粒径和稳定性的影响,以模拟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不同原油污染量(2%、5%、10%)和污染时间(2,15,30 d)条件下,土壤机械稳定团聚体和水稳定团聚体的粒径和含油量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原油提升了土壤粒径>2 mm的机械稳定团聚体和水稳定团聚体含量,降低了粒径<0.25 mm的机械稳定团聚体和水稳定团聚体含量。随着污染时间增加,粒径>2 mm的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粒径<0.25 mm的团聚体含量显著降低。相同粒径团聚体的含油量随着土壤总原油量的增加而增加,原油量为10%的土壤各粒径团聚体的含油量最高;原油在不同粒径团聚体中的分配顺序为:2 mm以上>0.25~2 mm>0.25 mm以下,且粒径>2 mm的团聚体中分配的原油量占原油总量的60%以上。总体来说,原油污染改变了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布,增加了团聚体的稳定性,促进了土壤中粒径>2 mm的大团聚体的形成,而原油主要赋存在大团聚体中。  相似文献   

14.
生物技术处理冀东油田含油土壤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实验采用生物技术处理冀东油田含油土壤。采用加菌、加水、增加土壤孔隙度等措施,处理从1998年5月4日到11月3日,历程183 d。土壤原油浓度从85 g/kg下降到16 g/kg,降解率为81.6%,7块试验田原油日平均降解速率为0.15~0.49 g/(kg.d),加降解菌、加水、增加土壤孔隙度等措施均采取的降解效果最好。土壤的油降解率与土壤细菌的呼吸强度有一定正相关,淋滤的部分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5.
原油在土壤中的吸附和解吸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振荡平衡法研究了原油在土壤中的吸附和解吸行为,测得了吸附常数,给出了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Linear吸附关系可较好地描述原油在土壤中的吸附状况;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原油的吸附量;其解吸行为则明显受到溶液pH的影响,表面活性剂的加入有助于原油解吸。  相似文献   

16.
原油作为主要能源之一对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其所带来的污染危害同样不容忽视.通过自制的有机玻璃水槽,建立模型模拟自然地层的非均质性,模拟了原油在沿海土-水系统中的运移过程,探讨了局部非渗透性透镜体、底部隔水层、土壤初始含水率、土壤质地、岩性突变界面对原油在砂土中运移速度和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局部非渗透性透镜体和底部隔水层对原油的运移具有阻碍作用,会改变其运动速度和路径.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初始含水率越高,原油的侧向运移速率和垂向运移速率越大(模拟成层性土层中原油垂向运移速率随含水率增大,由0.43 cm·min~(-1)增大到1.00 cm·min~(-1),在低含水率区域原油侧向运移速率分别为0.08 cm·min~(-1)(粗-细界面)和0.10 cm·min~(-1)(细-粗界面),而在含水率较高的区域则为0.14 cm·min~(-1)),而过高的含水率又会阻碍原油的运移.土壤孔隙越大,垂向运移越快,侧向运移越慢,反之,垂向运移越慢,侧向运移越快(模拟成层性土层中,原油在粗砂中的垂向平均运移速率为0.54 cm·min~(-1),而在细砂中仅为0.33 cm·min~(-1),自然泄漏时原油在粗砂中的最大扩散范围为9.10 cm,在细砂中为12.50 cm).原油在土壤中运移遇到岩性突变界面时,会产生聚集效应,在聚集处产生侧向运移,试验中在粗-细界面扩散宽度为6.70 cm,在细-粗界面扩散宽度为29.00 cm.  相似文献   

17.
油田污染土壤残油组成与特征参数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坚  张旭  李广贺 《环境科学》2012,33(4):1352-1360
为揭示石油在土壤中的降解规律、残油组分特征,筛选土壤残油的生物降解性评价参数,选取大庆、胜利、百色3个油田区共18个深度降解的石油污染土样,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了土壤残油中链烷烃(正烷烃+姥鲛烷+植烷)、多环芳烃(PAHs)、萜烷、甾烷及三芳甾烃等5类超过100种石油烃单体.结果表明,经长期降解后残留在土壤残油中总烷烃残留率低于10%,总PAHs残留率低于30%,而萜烷、甾烷及三芳甾烃等生物标志物较难降解.正烷烃降解性随碳数增加有下降的趋势,但碳数<37的正烷烃降解率平均值>80%;PAHs中2~4环PAHs降解率平均值>70%,5~6环PAHs较难生物降解;萘系列、菲系列、系列及苯并[e]芘系列中随烷基取代数增多而残留率增高.残油中可被GC-MS识别的组分<3%,主要为碳数高于20的正烷烃、烷基取代萘和菲、萜烷、甾烷及三芳甾烃等生物标志物.基于烷烃及多环芳烃组成特征,筛选出6个由易降解组分含量与总油或难降解组分含量的比值构成的标准残油的特征参数,可用于判断污染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性.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原油泄漏后在非均质土层中的重分布过程及影响因素,建立3种不同组合的非均质土层物理模型(编号分别为L-a、L-b、L-c)进行原油泄漏后重分布过程的室内模拟,分别代表局部非渗透性透镜体(浅层泄漏)、大面积弱渗透性粉质亚黏土(内部泄漏)和土层界面(浅层泄漏)存在条件.待原油重力渗透稳定后分别进行升降水位和降水的模拟试验,由PET聚酯膜绘制、CCD相机拍摄和基于CMYK的灰度分析等图像采集和分析法获得平面运移分布图、纵剖面灰度变化图,采用风干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获得采样点含水率和含油率对比图,分析原油泄漏后在非均质土层中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①在水位波动下,局部非渗透性透镜体和大面积粉质亚黏土弱透水层可有效截获原油,使原油在其左右及上侧大量聚集;3组试验中原油的重分布过程以垂向运移为主,但在粗-细界面和细-粗界面会因油水驱替和毛细压力导致其部分横向运移.②模拟降水时,受到淋滤和水位波动的综合效应,原油油聚区不能在短时间内随水位线移动,体现其滞后性;在模拟降水结束后油聚区大量分布于水位线位置和细-粗界面处;降水对土壤中的原油具一定稀释作用.③L-a和L-c组表层泄漏的原油分布面积(分别为800、538 cm2)较大,采样点含油率极差(分别为6.23%、6.80%)较大;而L-b组内部泄漏的原油分布面积(235 cm2)较小,采样点含油率极差(2.99%)较小.研究显示,地下水位波动及降水对非均质土层中原油的周期性聚集和释放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局部非渗透性透镜体、大面积弱渗透性粉质亚黏土及岩性界面存在土层中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9.
消油剂的水下使用是水下溢油应急处置的一种潜在的有效手段,但是消油剂对水下溢油分散效果的定量评估还比较少见。本研究采用自制的1 m×1 m×2 m(长×宽×高)的水下溢油模拟实验装置,开展消油剂作用下的蓬莱19-3原油水下喷射实验,以油滴体积分布和体积中值粒径为指标,考察不同消油剂使用量对水下溢油油滴破碎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使用消油剂相比,使用消油剂时的水下溢油分散效果更加显著,表现为油滴体积分布最高点向小粒径方向移动,大粒径油滴的体积分数减小;消油剂使用量越大,大粒径油滴的体积分数越小,最终完全消失。油滴体积中值粒径也随消油剂使用量的增加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20.
通过自制三维有机玻璃水槽建立非均质土层,设立浅层和内部两个泄漏点,模拟流动相原油在含水土层中的运移及水位波动条件下的重分布过程,并利用自制高密度电极排及电法仪揭示相应的电阻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原油在土壤中运移受泄漏源位置、泄漏量及土层结构的影响.同一土层内部泄漏点横向扩散较垂向明显,浅层泄漏点为四周扩散,泄漏量越大污染范围越宽,土层渗透性越高污染深度越深.原油泄漏后存在高阻和低阻异常2种情况,土层结构简单且含油率较高时高阻异常明显;土层组分较复杂尤其是盐分和粘土矿物含量较高,或含水率和含油率较低时,易出现低阻异常.水位升高后土层整体电阻率降低,原油向污染区中心集中;水位下降后电阻率升高,原油向四周分散,水位波动使原油进一步弥散.受内部泄漏点影响,垂向深度上离泄漏点越近(0.08m)污染越重,除此之外泄漏点下部(0.15m)原油含量高于上部(0.04m),显示内部泄漏点原油下移较上移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