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河流泥沙对石油的吸附、解吸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静态(搅拌)实验,研究了河流泥沙对石油乳化油的吸附、解吸和极限残留量变化的基本规律。泥沙对石油乳化油的吸附规律符合Langmuir-Freundlich等温式,吸附与解吸过程不可逆,在清水中不能完全解吸出来。吸附量与油浓度、沙浓度、沙粒径及溶液中的电解质(盐)浓度等因素有关。根据实验资料建立了吸附等温式、解吸方程、极限残留方程、以及吸附量和极限残留量随泥沙粒径的变化关系式。最后对溶液盐度对吸附的影响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河流沉积物中石油类污染物吸附与释放规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以延河沉积物和采油废水为对象 ,实验研究了河流沉淀物对石油类污染物的吸附以及污染沉积物中该类污染物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 ,当河流沉积物浓度在 2 0~ 2 0 0kg/m3,排放废水含油浓度为 1 55 7mg/L时 ,水相中石油的吸附平衡浓度可高达 70~ 5mg/L ;实验条件下污染沉积物中石油类在水相中的平衡释放浓度为 1 0mg/L左右 ;相同污染负荷下 ,含油废水直接排放 (吸附后 )对河流水质造成的污染要比污染沉积物中石油类的释放产生的污染更为严重 ,不过后者污染的作用周期要比前者长得多。  相似文献   

3.
为了治理重度污染区域中的河流,需要对重度污染区域中的河流水质进行检测,当前河流水质检测方法对重度污染区域中的河流水质进行检测时,与实际结果不符,检测结果不准确。提出一种基于随机微分方程的重度污染区域河流水质检测方法。在重度污染区域的河流中设置检测点,确定水质检测的指标,采用随机微分方程计算重度污染区域中河流水质的初始输入值、水力参数、水质参数,通过统计矩对随机微分方程进行求解,完成重度污染区域中河流水质的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准确的对重度污染区域中的河流水质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4.
应用水质模型方法研究河流污染控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应用水质模型对河流污染控制进行研究,经济、方便、有效。讨论了水质模型方法的原理、必然性、种类、建立步骤和应用范围,并以黄浦江为例,对水质模型的建立与应用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5.
小清河干流水环境容量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计算项目的选择小清河流域的主要污染物有BOD5、CODcr、NH3—N、挥发酚和石油类,属有机污染型。因此,以这五项水质指标为水环境容量的计算项目。2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研究河流水环境容量的关键,在于建立比较准的描述河流主要特征和污染物特性的水质数学...  相似文献   

6.
对国标中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实际样品时存在的采样量、萃取破乳、吸附分离步骤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和改进方法的尝试实验,并对国内外分析土壤、污水处理厂污泥、油田含油污泥样品中石油类的测定方法做了概括归纳及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应用水质模型方法研究河流污染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廖振良  宋卫锋 《环境与开发》2000,15(4):11-11,16
应用水质模型对河流污染控制进行研究,非常经济、方便、有效。文章讨论了水质模型方法的原理、必然性、种类、建立步骤和应用范围,并以黄浦江为例,对不质模型的建立与应用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中国河流水文的具体情况出发,研究了水质变化的机制。在充分取得水质系统信息的条件下。进行了模型的选择、参数识别和分段动态水质模型的建立。考虑了天然河道中随机因素对水质的影响,引进模型随机误差来体现随机因素对BOD-DO浓度的影响,然后利用自适应技术自动校正河流状态估计和预报系统,应用卡尔曼滤波技术建立伊洛河水质状态估计和预报系统。这是从天然河道特点出发,引进数学计算技术改进和提高水质模型精度的尝试,结果是很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9.
ACF吸附法处理苯酚泄漏造成的河流突发污染事故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突发污染事故给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研究污染物泄漏造成的河流污染的应急处理方法十分必要.实验以苯酚为研究对象,选用吸附容量大、密度与水接近的活性炭纤维(ACF)为吸附剂,在自制的河流模型中,研究了ACF对苯酚进行吸附的过程,考察了吸附剂投加量、苯酚浓度、吸附剂比表面积、吸附剂投加方式、水流速度与水质等对吸附速率与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ACF能以较快的速率吸附苯酚;ACF投加量是影响吸附速率最重要的因素,当ACF投加质量之比为1:2:4时,吸附速率常数之比近似为1:2:4;苯酚浓度对吸附速率的影响显著,苯酚浓度较低时吸附速率较高.苯酚初始浓度为7mg·L-1时.经过86min的吸附,苯酚浓度可以达到地表水V类水中挥发酚的限值要求(0.1mg·L-1);在吸附11min左右追加适量的ACF,能够明显提高吸附速率;河水流速和水质对吸附速率影响不大;在实际河水中,ACF对苯酚的吸附过程与在模拟河水中相似,吸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平原区二维复杂河流水质模拟计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湘江航运大源渡枢纽工程对湘江衡阳市区段水质影响的二维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河段具有河道弯曲、分汊、江心有洲的复杂特点,应用有限单元法与单元网络划分的有关理论,在河流速度场资料的情况下,建立了利用河道水下地形图进行河不质数值计算的方法,并计算出了研究河段水质的浓度场分布,应用所建立的方法,可以进行各种复杂地形条件和不同水位情况下平原区线水河流水质的数值计算。  相似文献   

11.
李彤  李适宇 《环境科学学报》2012,32(6):1424-1435
基于拉格朗日油粒子模型、溢油风化模型以及三维水动力、泥沙和吸附质模型构建了溢油双层数学模型.模型不仅能够模拟油膜的运动轨迹、岸边吸附与冲刷、油品性质变化过程,而且通过耦合泥沙吸附及沉积动力学过程,能够更加客观地模拟溢油从水体向底泥环境的迁移过程,更全面地反映溢油在环境中的归宿.此外,本文以假设溢油事故为背景,模拟和分析了洪、枯季节条件下珠江广州段溢油事故对河网陆地边界、河网水质及底泥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如忠  钱家忠 《环境科学学报》2010,30(12):2430-2438
针对河流-地下水环境系统的模糊性、不精确性及随机不确定性,采用梯形模糊数描述和表征河流水文、水质及水文地质参数,构建了集成地下水渗流补给与内源释放耦合影响的一维河流水质模糊模拟模型.在此基础上,就地下水渗流补给与内源释放的可能组合,设置5种情景,分别进行水质模拟,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实例研究表明,对地下水渗流补给与内源释放耦合作用下的河流水质衰减变化规律,梯形模糊数有较好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丰水期环太湖河流与湖区水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高永霞  蔡琳琳  赵林林  朱广伟 《环境科学》2011,32(10):2840-2848
鉴于环湖河流水质在汛期对太湖的关键性影响,以藻类对不同形态营养盐的利用程度为标准,2008年丰水期对太湖周边32条主要河流的水质进行了细化研究,旨在为太湖的外源河流综合整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采样河流中望虞河水体的营养盐和悬浮物(SS)浓度都居于最高,水质为劣Ⅴ类;太湖北部河流水体除了营养盐浓度为劣Ⅴ类外,有机质污染在...  相似文献   

14.
悬浮泥沙是重要的水质参数之一,对水体透明度、浑浊度、水色等光学性质及水生生态条件产生直接影响,水体的含沙量及其动态变化对区域水下地貌的发展及冲淤变化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以巢湖为例,通过对不同含沙量的水体进行光谱特征分析,提出了用泥沙指数来提取泥沙分布的方法. 利用ETM+(TM)数据得到了巢湖湖区2个时相的泥沙分布图,并对巢湖悬浮泥沙分布的环境背景进行分析,指出巢湖泥沙的来源主要是各入湖河流携带的泥沙,其次是岸坡崩塌物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江阴市河流底栖动物中重金属含量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0年10月对江阴市7条主要内河及长江江阴段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江阴市主要河流水体、表层沉积物及底栖动物对重金属的富集情况.结果表明,江阴市主要河流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都好于地表水Ⅲ类水标准;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也较低;根据底栖动物体内重金属含量、生物浓缩因子BCF和生物-沉积物富集因子BSAF,底栖动物对重金属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尤其是分布较广的水丝蚓,指示了张家港河、应天河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6.
南海东北部考洲洋海洋渔业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1999年考洲洋12个调查站的观测资料,按我国有关的环境质量标准,用质量指数法分级评价考洲洋的环境质量。结果表明:考洲洋的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但轻微污染偶有发生,石油类是主要污染物,其次为PO4-P。2月(枯水期)在5测站的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略有超标,3测站海水和2测站表层沉积物受石油类轻污染,1测站的海水受Cu轻污染。8月(丰水期),5测站的海水受PO4-P轻污染。  相似文献   

17.
污染底泥是水体最主要的内源,存在污染物二次释放的风险,而环保疏浚可以有效地清除污染底泥、降低内源污染负荷及其释放风险,因此近年来该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环保疏浚的主要目的是有效清除河流、湖泊(水库)水体污染底泥中累积的污染物,并对浚后污泥进行安全处理处置,为污染河流、湖泊(水库)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发挥工程作用.作为湖泊、河流水污染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疏浚是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之一,也是湖泊河流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手段;但底泥疏浚同时也存在疏浚效果不理想、可能造成原位扰动与异地污染、改变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生态风险.研究显示,未来环保疏浚的主要发展方向应包括:① 基于调查评估基础上的污染底泥分区、分类环保疏浚及处理处置研究;② 污染底泥环保疏浚与区域生态修复一体化设计研究;③ 污染底泥环保疏浚-浚后干化-处理处置-资源化集成技术研究;④ 污染底泥环保疏浚、处理和资源化全过程监管评估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8.
苏州古城区域河道碳氮磷类污染物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苏州是水质型缺水城市,节水、减排、控源和截污等工程实施后,水质问题依然严峻.为了解苏州古城区域河道中碳氮磷类污染物的总量及分布特征,提出河道疏浚决策依据,于2019年春季在苏州古城区域采集了20个代表性断面的河道底泥和水体样品,测定了河道底泥的深度,分析了河道底泥和水体样品中碳氮磷类污染指标的含量,评价了河道底泥和水体的污染程度,并预测了换水、引水、降雨和疏浚情境下水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苏州古城区域河道底泥深度在22~1025 mm之间(均值为266 mm),底泥总质量约为5.2×105 t.底泥中总有机碳、总氮、氨氮、总磷和有效磷平均含量分别为3.4%、2074 mg·kg-1、140.2 mg·kg-1、1765 mg·kg-1和57.2 mg·kg-1,属中度污染,总磷含量超标点超过90%,环城河污染程度最高,建议优先疏浚.水体中总有机碳、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氮、氨氮、凯氏氮、总磷和磷酸盐平均浓度分别为7.8、0.6、13.1、2.5、0.643、1.3、0.18和0.09 mg·L-1,属重度污染,为劣V类地表水,总氮浓度严重超标.基于沿程碳氮磷类污染物总量的分布情况,苏州古城区域河道疏浚推荐顺序为环城河、古城北部河道、干将河和古城南部河道.降雨情景下,初期径流污染物浓度高,将导致河道水质急剧下降;换水和引水情境下水中总氮总量均减少0.2 t,完全疏浚后水中总氮总量分别进一步减少4.58 t和2.19 t.底泥磷以外源输入为主,可受纳部分水体中的磷,故疏浚后,水体中总磷总量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19.
北京城区水体中PPCPs的分布特征及潜在风险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集北京城区河流34个表层水样和23个沉积物样品,采集后海、前海和西海这3个城市湖泊10个表层水样和5个沉积物样品,应用HPLC-MS/MS技术对表层水样及沉积物样品中10种药物及个人护理品(PPCPs)进行检测分析,发现河流表层水样和城市湖泊表层水样中PPCPs的浓度范围分别为N.D.~655 ng·L~(-1)和N.D.~252 ng·L~(-1).在河流表层水样中,10种PPCPs的检出率范围为0~100%,其中咖啡因的检出率为100%,磺胺甲唑、地尔硫卓和泰乐菌素均未检出;在湖泊表层水样中,10种PPCPs的检出率范围为0~100%,其中对乙酰氨基酚、林可霉素、咖啡因和阿奇霉素的检出率为100%,磺胺甲唑、地尔硫卓、泰乐菌素及卡马西平都未检出;河流沉积物和城市湖泊沉积物中PPCP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N.D.~1 709ng·g~(-1)和N.D.~35.9 ng·g~(-1),在河流表层沉积物中,10种PPCPs的检出率范围为4%~96%,其中甲氧苄啶的检出率最高,泰乐菌素的检出率最低;在湖泊表层沉积物中,10种PPCPs的检出率范围为0~100%,其中地尔硫卓的检出率最高,咖啡因、泰乐菌素和卡马西平均未检出.从各河流看,永定引水渠、凉水河、通惠河及坝河表层水体及沉积物中PPCPs的含量较高,永定河、昆玉河表层水体中PPCPs的含量较低.应用风险商值(RQ)模型评价北京城区各河流及湖泊表层水体与沉积物中PPCPs残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发现北京城区河流及湖泊表层水体中的10种PPCPs的RQ值均低于0.1,对河流生态环境具有低风险.城区河流及湖泊沉积物中,对乙酰氨基酚对永定引水渠、通惠河及坝河底栖生态环境具有中等风险;林可霉素对永定引水渠、温榆河、通惠河、护城河、坝河、凉水河及后海底栖生态环境具有中等风险;甲氧苄啶对永定引水渠、清河、温榆河、通惠河、护城河、坝河、亮马河、凉水河及后海底栖生态环境具有中等风险;阿奇霉素对亮马河及凉水河底栖生态环境具有中等风险,对永定引水渠、清河、温榆河、通惠河、坝河及后海底栖生态环境具有高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