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从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等多方面分析了滇中城市群的环境脆弱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滇中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范峻恺  徐建刚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2):2875-2887
城市脆弱性是评价城市发展韧性状况的有效测度。目前我国对于城市脆弱性的研究以运用统计学方法评价特殊城市为主,尚未形成对区域城市群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科学客观评价方法。以滇中城市群为例,从环境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三个方面综合构建城市脆弱性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和BP神经网络综合建模方法,对2007—2016年10年间滇中城市群的城市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滇中城市群的城市脆弱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城市组团之间差异较大,呈现出发展中的不均衡性。评价结果对滇中城市群韧性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区域城市群发展脆弱性研究提供一种科学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滇池水环境污染治理的综合分析和认识,说明滇中地区既需举全力综合治理水环境污染,更需及早实施区外引水,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云南省政府提出的"一极三向五群"的发展战略,及早决策,治污和引水双管齐下,以促进和谐云南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滇池治理与滇中调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滇池水环境污染治理的综合分析和认识,说明滇中地区既需举全力综合治理水环境污染,更需及早实施区外引水,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云南省政府提出的“一极三向五群”的发展战略,及早决策,治污和引水双管齐下,以促进和谐云南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城市群作为区域发展战略核心和经济建设的引擎,是城市间相互协同,发挥聚集效应一体化城市群体。城市代谢系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物质、能量、货币和人类劳动力综合协调的自组织系统。城市代谢系统失调被认为是导致城市人口负荷过载、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和资源过渡消耗等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因而通过社会—经济—生态等多维度指标构建对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评价尤为重要。本文以闽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能值分析方法结合城市代谢理论,从不同维度系统分析闽三角城市群能值代谢状况及可持续发展水平,并对不同城市群间和城市群内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2010—2017年闽三角城市群总能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不可更新资源能值比重增幅较大,表明经济发展以资源消耗为主,对城市群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人口增长、土地空间限制和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矛盾。(2)从不同城市群之间对比来看,闽三角城市群与环太湖城市群在资源利用率和经济产出方面略有差距,但在能值货币比率和环境承载力等指标方面表现较好,反映出闽三角城市群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较为协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较好效果。(3)从城市群内部结构对比来看,厦门、泉州、漳...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环境风险评价缺乏系统性及对于区域环境化学背景值的忽视,联合富集因子法与地球化学背景值,综合考虑环境化学背景、区域类别、城市群发展、元素特征4个方面因素,并以京津冀、黄淮河、长三角、长株潭4大城市群为例,分别对5类建筑垃圾,8种不同重金属元素进行环境污染风险分析。结果表明:1)建筑垃圾中重金属元素污染与城市群发展过程密切相关;2)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富集情况具有地域性差异且受地球化学背景值的影响;3)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重金属引入对建筑垃圾重金属元素总量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滇中经济区为研究对象,探讨和分析了滇中经济区目前的土地石漠化、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矿业污染以及重金属污染的生态环境现状,并从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从水土保持、石漠化的治理和开发、科技推广力度、生态环境建设的执法力度以及环保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滇中经济区生态环境改善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以昆明市为重点,调查了昆明、玉溪、曲靖等滇中3个主要城市的PM2.5监测与污染现状,初步分析认为:滇中城市PM2.5污染主要来源于建筑施工扬尘、汽车尾气排放和工业排放,且在不同的城市,上述3项PM2.5污染主要来源所占的比重有所不同。据此提出了滇中城市PM2.5污染综合防治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以昆明市为重点,调查了昆明、玉溪、曲靖等滇中3个主要城市的PM2.5监测与污染现状,初步分析认为:滇中城市PM2.5污染主要来源于建筑施工扬尘、汽车尾气排放和工业排放,且在不同的城市,上述3项PM2.5污染主要来源所占的比重有所不同。据此提出了滇中城市PM2.5污染综合防治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 根据辽宁省自然生态的破坏状况,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以及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出现,要实现到2000年使国民经济产值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在保护自然与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然与自然资源的最大潜力,将是极为重要和迫在眉睫的大问题。自然保  相似文献   

11.
整合珠三角     
忠言 《环境》2003,(9):4-5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创造了发展的奇迹,现已形成国内最密集的城市群。但是,由于规划滞后,目前这一地区正面临区域协调不够、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珠三角要在新一轮发展热潮继续发挥排头兵作用,就必须编制高水平的区域规划和环保规划,整合区内资源,努力寻求城镇密集型地区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典型城市群PM2.5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城市区域大气PM2.5污染防治方面的研究成果,基于我国31个城市PM2.5污染现状,以城市群为视角,总结了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与川渝城市群PM2.5组成与污染特征,分析了PM2.5及其含碳气溶胶、水溶性无机离子、地壳元素等的整体特征,并在城市群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3个城市群的ρ(PM2.5)高低顺序依次为京津冀城市群>川渝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距离传输使PM2.5污染成为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与川渝城市群面临的共同问题.②3个城市群的PM2.5中均以SNA和OC为主,尽管ρ(PM2.5)水平有下降趋势,但个别污染物(如SNA)略呈上升趋势.③京津冀城市群与川渝城市群的ρ(OC)接近,并且均高于长三角城市群的80%,较高的ρ(OC)/ρ(EC)反映我国城市群普遍存在SOC污染.④各城市群PM2.5监测网(如监测时间和采样方法)发展水平迥异,城市群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传输机制尚不清楚.建议今后的研究向以下几个方面扩展:①对城郊乡村等大气背景点,以及水库、湖泊等地化循环的重要源汇区域开展研究.②针对同一区域开展采样时段更长且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上保持一致的研究.③借用国外经验公式时需考虑我国国情,对基础研究方法开展一系列优化,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标准化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绿色发展是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深入推进黄河流域城市群绿色发展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本文以黄河流域上游的兰西城市群为例,梳理了兰西城市群绿色发展现状与成效,深入剖析了兰西城市群在绿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环境保护压力大、绿色发展协同布局薄弱、绿色示范引领作用不足、体制机制创新不强等问题,精准提出今后甘肃、青海两省深入推进兰西城市群绿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大气是环境污染研究领域重要的介质之一,大气被动采样技术在近10年来已发展成为主动大流量采样的重要补充手段.利用聚氨酯泡沫(polyurethane foam,PUF)被动采样技术在区域尺度上对长三角城市群大气中的多环芳烃(PAHs)进行监测.通过对31组采样点的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大气中PAHs的浓度在10.1~367 ng.m-3之间,苯并[a]芘(BaP)年平均浓度高达2.25 ng.m-3,超出GB 3095-2012规定限值两倍多.PAHs季节变化趋势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秋冬季节长三角城市群大气中BaP的超标范围较大,其中冬季有明显的BaP排放.交通石油源、煤和生物质燃烧和焦炉排放源是该区域大气中PAHs的主要来源,贡献率依次为38.1%、42.4%和19.5%.  相似文献   

15.
从生态系统和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构建了由自然资源要素、环境质量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组成的城市群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层次分析-熵权法与综合指数模型相结合,依据2009年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和环境质量数据,对中原城市群各地区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新乡、漯河、平顶山生态环境状况较好,济源、开封较差;对于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郑州市,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污染压力大是威胁其生态安全的三个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城市群建设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依靠城市群内的网络关系实现城市群的协同减排是建立城市群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该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三大城市群的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的网络密度较小、网络等级度较大,长三角城市群的网络密度最大,网络等级度较小,珠三角城市群网络密度和网络等级度均较大,三大城市群的网络效率均较高,维持在0.7左右的水平;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关联关系主要受到地理位置和技术创新的影响,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的空间关联主要受到地理位置、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和城镇化水平影响,珠三角城市群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对其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城市群不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但涉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还关系到城市化和城市群发展。城市群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对于我国按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刻把握城市群发展融入碳达峰、碳中和的长期趋势与战略作用,高度重视并正确认识城市群在脱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要坚持站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科学谋划好重点城市群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协调好城市群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互促、互通关系;要坚持站在城市群发展全局,科学谋划城市自身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和路线,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与差异;要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平衡好城市群高碳产业脱碳改造与零碳、低碳产业的培育;要高度重视城市群零碳、低碳能源系统对城市群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先锋引领作用;要坚持城市协同、优势互补的原则,平衡好城市群中心城市和周边中小城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的建设将对区域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产生影响,且部分影响具有一定的累积性、长期性及不可逆性。本文从废水、废气、噪声、固废4方面分析工程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为减小滇中引水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中游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其绿色低碳协同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首先运用SBM分析方法测算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武汉城市圈、荆襄宜城市带、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及其所包含的28个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投入产出效率,对各城市及各城市群之间绿色低碳发展的投入产出效率值进行对比,再利用绝对收敛检验,通过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可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低碳效率是显著发散的,从而得出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低碳弱协同发展的结论,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提倡从消费领域入手,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实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助推“两型社会”建设的良好作用机制。回顾了能源消费领域的研究进展,阐述了长株潭城市群推进绿色消费的背景,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城乡居民日常消费现状与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长株潭城市群推进绿色消费的政策重点与政策建议,能够为“十三五”时期长株潭城市群绿色消费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