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新 《防灾博览》2015,(1):56-59
光污染已经成为继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之后的第五大污染,是21世纪直接影响人类健康的又一环境杀手!不少科学家认为,长期疲劳、偏头疼、视觉障碍、偶发性情绪波动、内分泌失调等疾病都与光污染有直接关系。光污染直接威胁环境及人类的健康:视力下降,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人工白昼破坏人体正常生物钟,人工白昼伤害鸟类和昆虫,影响动植物的正常生长繁殖。然而,人们对"光污染"这个隐形的健康"杀手"的认识还比较肤浅,防范措施还非常有限,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隐性危害,应该引  相似文献   

2.
基因污染不可不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丽萍 《灾害学》2002,17(4):82-82
时下,“基因”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不过,基因也和原子能一样: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对环境亦具有破坏性。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的基因,其化学“建材”几乎都是一样的。基因构成材料的这种通用性,使人为重组的基因有可能污染自然界生物的基因库——我们这颗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自从人类掌握了对生物基因进行手术的技能,人类就学会了一种本领,也就是被一些人斥之为“任意篡改上帝作品”的本领。这些“作品”现在已经不单是密封在实验室的试管内,它们早已撒播在几千万hm2的庄稼上。这些新型的庄稼,我们称之为“转基因作物”,即其基因是经过工…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人类将面临的环境灾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根栋 《灾害学》1998,13(3):76-79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本文就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发展一些环境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开展研究工作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4.
持续农业,气候变化与有害生物持续治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淑华 《灾害学》1997,12(2):92-96
21世纪,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首先将面临着对粮食及其它农产品的需求量的增加。要达到粮食稳定和人类的需求量,其制约的因素很多。本文就气候变化、有害生物的持续治理、对持续农业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民防苑》2010,(1)
所谓光污染,简单来说,就是光对人类及自然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大部分来自低效率、非必要的人造光源。早在20世纪初期,天文学家就发现城市室外照明光对天文观测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于是逐渐提出了光污染或光害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郭安宁  魏德宏 《灾害学》2003,18(2):79-84
现代农业的成就是建立在石油化学工业上的,所以被称之为“石油农业”。但是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石油农业也将终结。作者讨论了这个危机,研究了替代石油的煤及相关的农业问题。结论是石油和煤的枯竭及开采困难;21世纪中晚期中国的粮食问题将面临严重困难。  相似文献   

7.
新概念武器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才发展起来,这是在全面禁止使用原子核武器,以及国际公约禁止使用生物武器和化学战剂武器,在维护和平与反暴乱的条件下,演变而发展起来的新型装备。这种新型武器在设计思想、系统结构、总体优化、材料应用、工艺制造、部署方式、作战样式、毁伤效果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武器。预计21世纪初的20~30年内,将会有一大批新概念武器诞生,将为未来高科技战争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和变化。  相似文献   

8.
实现环境保护工作的超前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管理对象是对水环境与大气环境的管理。水、气是生命之源,这二者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存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质量恶化具有不可恢复和不可逆转的特点。昆明滇池和淮河水质恶化投入巨资,治理效果不佳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环保专家叹息,淮河流域小造纸产值累计不过500亿元,而治理其带来的污染需要3000亿元的投入,达到生态功能水标准还要100年的时间!这个事实证明,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是一条死“胡同”,是得不偿失、后患无穷的愚蠢做法。鉴于以上特点和原因,环境管理超前执法,超前管理很有必要。面对水资源逐渐枯竭,人类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要量快速加大的严峻形式,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实现超前管理,把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的污染程度限制在国家规定的容许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日前,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传出信息:上海将启动建设健康城市的“三年行动计划”,成为我国第一个提出建设健康城市的特大型城市。 建设健康城市是个什么概念?这是世界卫生组织面对21世纪城市化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的挑战而倡导的一项全球性行动战略。上海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将着重加强城市生态和环境建  相似文献   

10.
《民防苑》2003,(5)
20世纪的重大科学发现之一是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在发展中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科学是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学阐述的最主要内容就是生态平衡。要维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持和维护生态平衡,一旦生态失衡,人类将面临一场灾难。  相似文献   

11.
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拓展,水源污染情况日益严重,全世界的淡水资源变得越来越匮乏了。于是人们才认识到世界上的淡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东西,它理应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来珍惜。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全世界淡水不足的危机已经初露端倪,它将严重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了迎接淡水危机的挑战,根据联合国《21世纪议程》第18章有关水资源保护、开发、管理的原则,1993年1月18日,第47  相似文献   

12.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已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世界首次环境会议,这是人类第一次共同研究和讨论人类生存环境的盛会。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议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在第27届联合国大会上这个提议获得确认。  相似文献   

13.
文摘     
《民防苑》2014,(3)
正中国科学家发现肥胖症致病基因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巍课题组发现,位于人类6号染色体长臂D6S1009位点旁侧的SLC35D3基因是人类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的致病基因。学界认为,肥胖症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有关,其中,遗传因素的贡献约占2/3。不过,研究人员虽已发现了一些单基因肥胖症的致病基因,如瘦素基因(LEP)等,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或连锁分析发  相似文献   

14.
环保人士警告说,一次持久的伊拉克常规战争,将导致数万人死亡的后果,数十万人将成为战争诱发的生态灾难的直接受害者。燃烧的油田,战乱的废墟和被炮火毁坏的饮用水过滤设备,将使人类和养育人类的大自然,面临受毒害的危险。如果一些基础设施全面瘫痪的话,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初塑料面世以来,以其轻质、防水、高强度、耐腐蚀、低成本等特性,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废塑料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俗称"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是对废塑料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是指不可降解的塑料废弃物对于环境的污染。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白色污染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16.
土壤盐碱化的灾害学定义及其风险评价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明土壤盐碱化的灾害学概念提出的必要性,并分析土壤盐碱化传统概念在风险评价和其造成的灾害损失评价中的局限性。从深入剖析土壤盐碱化成因出发,以对区域内整体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造成损失为判别依据,提出了土壤盐碱化的灾害学定义并论述其概念的内涵与组成。通过与传统土壤盐碱化概念的比较和分析,进一步阐述新概念所具备的进步性和实际应用意义,最后建立了土壤盐碱灾害风险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1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研究背景1.1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有一定的国际经验对人类争取生存空间而言,地下空间具有现实的开发前景。国际上有学者预测21世纪是全球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人类越来越多的活动将会转入地下;并认为这是解决越来越严重的土地紧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塞、能源浪费、防灾安全等问题的战略性方向。在工程实践方面,加拿大、日本、美国、法国、瑞典、挪威和芬兰等国在城市地下空间利用领域已达到相  相似文献   

18.
《民防苑》2003,(6)
科学家从研究中发现,有些动物对环境污染的反应要比人类敏锐得多,当污染物尚未达到人体最高允许浓度之前,有些动物已表现出“可视性”被害状态。因此,他们常被人们用来监测所面临的各种污染,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目前,人类对未来的最大担忧是环境问题。为此,美国趣味科学网站向全球数百名科学家发出调查问卷,征询能够改变世界的环保技术。通过对这些调查问卷的梳理,网站列出了大家最为看好的十大环保技术。这些技术之中,有大家比较熟悉而且开始应用的技术,也有正在研发之中的新技术。正在应用的环保技术效率相对高一些,提出多年而尚未应用的环保技术则大多是效率低下或成本太高。  相似文献   

20.
郭耕 《防灾博览》2004,(1):41-42
就目前所知,20世纪里没有哪种灵长类动物走向灭绝。这似乎是一个令人欣慰的记录,因为当今世界每天都有约100种物种在灭绝。可是,千万不要高兴太早,刚刚进入新世纪就有一种非洲疣猴灭绝了。可以说,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王国正日益面临生态环境全面退化的厄运。原因很简单,人的数量和人的欲望正在急剧增长,这使十余种人类的表亲,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