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在研究地光成因和地壳运动静电效应的基础上,近年系统研究了北京明末王恭厂灾异事件,归纳出这次事件的四大特征,指出这是一次地震、火药和可燃气体静电爆炸三位一体的旷古奇灾。1908年6月30日苏联西伯利亚通古斯事件也有前兆和明显的地质因素参与,也可以肯定是地震和震区逸出的大量天然气静电爆炸相互迭加的巨大灾害。这两起重大灾异现象表明,地壳运动和低层大气物理化学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地震的时、空、强特征进行研究,并与地球旋转运动进行对比,发现它们之间有这样一些相关规律:1.中国和欧洲地区的地震活动具有相同的年变化,并与地球自转加速度同步;2.全球M≥8级大震的月频分布曲线与日长(△P)曲线一致,但频度曲线超前一个月;3.南北半球M≥7级地震活动的逐月时序迭加具有高低潮的反向呼应关系;4.地震沿纬度分布状态表明,在北纬35°处和赤道偏南的纬度带上是两个地震活动高峰带.认为日地距离的变化使地球处于周期性的太阳引力场中,是地震活动出现规律性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论日食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灾害性天气之所以发生是与大气环流的反常变化有直接的关系,而大气环流的基本动力是太阳辐射能在地球上纬向分布的不均匀,由于辐射能在纬向分布不均匀而形成的两极与赤道的温度差,形成了大气环流的运行。大气环流是两部巨大的热力机,两极为低温热源,赤道为高温热源。外层空间能影响地球接受太阳辐射能,必然会影响大气环流的运行而形成一定的灾害性天气,而日食则是外层空间影响地球接受太阳辐射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地球上用常规仪器均可以测得其影响。从天文学知道,每年在地球上最少发生两次日食,最多发生五次日食,日食的发生是频繁的。如1805年(清嘉庆十年)、1935年都发生过五次日食。1805年1月1  相似文献   

4.
地壳运动与灾异群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七方面的实际资料直观地论证了地壳运动与灾异群发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对地震预报、气象预报、灾异的系统研究都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作者在《地球表面气温、新星和宇宙线环境》一文中指出,宇宙线大的地面增强事件(GLE)和亮新星对地球表面气温有影响。可以预料,在引起气温变化的同时必然会伴有降水的异常变化,从而引起旱涝灾害的发生。根据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编辑的《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等资料,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大GLE事件及亮新星和我国本世纪旱涝灾害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清代的瘟疫类型主要有霍乱、鼠疫、伤寒、天花等。据《清史稿·灾异志》记载全国共发生大、小瘟疫149宗。疫区范围大小不一,有的限于一个县,有的则是一个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太阳活动对地球表面温度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近年来对地球表面温度变化特征、原因研究的意义及研究进展。许多研究表明,20世纪全球地表气温的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多种反映太阳活动的代用指标拟合的气候模型指出,太阳活动可以解释1850年以前气温变化的大部分情况。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成为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太阳活动对气候影响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仍然是有待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施宁  周正行 《灾害学》1996,11(1):73-77
探析了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效应、太阳变化、火山喷发、对流层气溶胶等外部强迫效应,以及导致大气和海洋间能量再分配的埃尔尼诺事件等所引起的气候变化。进一步讨论了气候系统内部的、涉及地球生物学和化学的几种气候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农作物病虫害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俊香  延军平 《灾害学》2001,16(2):27-30
分析了陕西省降水、气温变化以及厄尔尼诺事件、拉尼娜事件、太阳黑子活动与农作物病虫害的关系,认为:陕西省农作物病虫害与气温变化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气候条件是病虫害发生或流行的主要控制因子;厄尔尼诺事件、拉尼娜事件以及太阳黑子活动与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或流行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恐龙,这一为人们所熟知且在地球历史上曾极度繁盛的生物,却在6500万年前生物大规模集群灭绝事件中从地球上消失了。为什么地质历史时期许多繁盛的生物不再与人类生活在一起?地史上发生过几次这样的大灭绝?大灭绝的起因是什么?我们人类正经历生物大灭绝时期吗?生物大灭绝是地球上所有生物都绝灭了吗?大灭绝后哪些物种能劫后余生并占领新的空间,继而发展壮大?追寻史前全球性的灾难事件,是为了更理性、客观的认识生物怎样应对环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热带海洋、大气的相互作用,着重描述了它们与地球自转年际速率变化的关系和物理过程的联系,以及用天文观测的日长变化资料预测ENSO事件的方法和尝试.  相似文献   

12.
地貌是研究地球表面成因、形态发生发展的科学,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地貌是主导因素之一。因为它影响着水、热、光、气的重新分配。地面物质的迁移和积累,制约着水文、气候、土壤、植被的特征、类型、分布和发展变化, 以及“旱”、“涝”、“风沙”等灾害的发生,水土流失的强度,地下水的贮存等自然地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地球的脱气过程及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系统。地球的脱气是岩石圈与大气圈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也对人类生活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地球的脱气场所与地质构造关系密切。大规模的脱气在空间上是不均匀分布的,在时间上是非匀速有起伏的。灾变事件往往伴随有气体异常,气体异常溢出有可能酿成灾变。监测重点地区的地球脱气过程,可为防灾减灾及研究地壳活动提供丰富信息。  相似文献   

14.
地球早期资料的缺乏使得我们很难知道早期地球的状况,即便是专业研究人员也未能回答地球早期的一些基本问题。其中也包括像地球磁场起源、地球与月球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相对变化以及氧气首次出现在大气中的时间(生命的起源)这二三个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徐好民 《灾害学》1992,7(2):88-90
随着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展开,人类对灾害的重视与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我国蓬勃展开的减灾活动中有一个问题是亟宜引起重视或目前我们尚重视不够的,那就是灾害与灾异研究的区分与对待。灾害(这里指自然灾害)是自然因素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害的现象、事件或过程。灾是指造成损害的现象或原因,害是它的结果。灾和害互为因果,相互依存。因为它们是和人类生存愿望相反的行为,所以人类总是想控制它,减少它。趋利避害是减灾活动的首要目的,人们以极大的注意力关注灾害是理所当燃的。但任何灾害都不  相似文献   

16.
地球早期资料的缺乏使得我们很难知道早期地球的状况,即便是专业研究人员也未能回答地球早期的一些基本问题.其中也包括像地球磁场起源、地球与月球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相对变化以及氧气首次出现在大气中的时间(生命起源)这三个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杨萍  刘伟东  侯威 《灾害学》2011,26(1):60-64
利用北京地区20个气象观测站1978-2007年逐日平均温度资料,分析了近30年北京地区极端温度事件的变化趋势以及年代际空间演变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北京观象台近30年的两次迁站对研究极端温度事件并无太大影响;近10年夏季显著的热岛效应,是城区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次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重要原因;尽管北京地区冬季平均温度的空间分布形态变化甚微,并始终存在着明显的热岛效应,但城区极端低温事件的发生频次有可能发生了与热岛效应无关的突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京津冀地区174个气象台站1981—2020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数据资料,统计计算了京津冀地区极端高温事件相关指标(极端最高温TXx、高温日数Htd和闷热日数Swd),利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地区近40年极端高温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究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两个典型年代Htd和Swd的空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近40年年极端最高温(TXx)、高温日数(Htd)和闷热日数(Swd)均呈上升趋势,京津冀地区极端高温事件强度增强、频次增加,并且年代际呈波动变化特征。(2)京津冀地区极端高温事件主要集中发生在6—8月份,其中TXx和Htd主要发生在6、7月份,Swd集中发生在7月份;冀北山区的高温、闷热日集中发生在7月份。(3)京津冀地区高温日和闷热日初(终)日呈提前(显著推迟)趋势,高温和闷热日更早发生且持续时间更长、同步性增强。(4)京津冀地区极端高温事件多发生在南部,TXx和Htd空间分布均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Swd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极端高温事件显著增加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人口发展较快的北京、天津和石家庄三个大城市。(5)M-K突变分析发现京津冀地区极端高温事件...  相似文献   

19.
公元1581~1670年是地球上自然灾害最为频繁的时段之一。本文分析了在这90年中发生的几种主要自然灾害的特征和成因,认为除了地球本身的内部因素外,地外空间因素首推太阳活动,其次是月球和行星相互位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天文因素与中国大陆大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面分析了20世纪发生于中国大陆的7.0级以上大地震与天文因素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中国大陆71%的大地震发生于月亮轨道(白道)与赤道交角变小的阶段,这说明月亮轨道运行至这一位置时将会是中国地震的活跃期.太阳活动及地球自转亦均与中国大地震的发生密切相关,太阳活动的谷年普遍都有大地震发生;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大地震多,20世纪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段发生的大地震占72%.经互相关分析发现,中国大陆大震活动滞后于太阳黑子相对数峰年约6年,滞后于地球自转最快年约12年.文中最后根据目前月亮白赤交角的变化,以及太阳活动与地球自转预测中国大陆下一个大地震活动幕可能开始于2006年,并有可能延续至2015年.在此期间内,中国大陆将会有多个M≥7.0的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