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噪声,就是各种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声音,呈无规律的杂乱组合,其波形呈无规则变化,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噪声的危害噪声对人体的作用可分为特异作用(对听觉系统)和非常作用(对其他系统)两种。长期接触强烈噪声会对人  相似文献   

2.
我厂二车间吊运烟丝用的电动葫芦(又称吊箱)曾多次因钢绳拉断而导致吊箱坠落事故。其原因是吊箱上、下行均无实用的限位装置,加上操作过程中操作者不认真瞭望,往往是吊箱下行到位时钢绳还往下放,放完后在卷筒上作反向盘绕,呈无规则排列状态。出现跳槽和磨边现象,致使钢绳严重磨  相似文献   

3.
系统安全风险描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安全风险研究角度系统描述部件状态、部件状态向量、系统状态、风险和风险矩阵、风险分类、系统状态风险、风险状态集、风险状态概率、风险转移概率、临界状态、关键部件和风险重要度,对系统安全风险有了更加全面深刻而准确的呈现,得到基于部件状态向量的系统安全风险描述,给出系统处于低中高风险的概率、风险转移临界集和安全风险重要度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大采深条件下厚煤层大巷孤立煤体频繁发生冲击地压的原因,以梁宝寺煤矿35000采区为工程背景,采取现场实践、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不同采深、煤厚、大巷间距等因素对大巷孤立煤体冲击地压的影响,提出深井厚煤层大巷孤立煤体冲击地压的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大巷孤立煤体的采深与垂直应力峰值呈正相关,采深1 200 m时煤体的垂直应力峰值是采深500 m时的3倍左右;大巷孤立煤体随着煤层厚度的增加,其应力集中程度不断升高,且应力峰值向煤体弹性承载区转移;大巷间距越小,孤立煤体弹性承载区应力越集中,发生冲击地压可能性越高;包含开采影响因素和煤层冲击倾向性的大巷孤立煤体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符合现场实际情况,可为大巷孤立煤体冲击危险性评价提供1种思路。  相似文献   

5.
利用XRF,XRD和SEM+EDS对转炉、电炉和LF精炼炉三种工艺钢渣的物相组成及其显微形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转炉渣和电炉渣主要物相组成较为相似,为β-C2S、钙铁相以及RO相,但RO相的成分不同;LF精炼渣主要物相为γ-C2S、钙铝相以及RO相。转炉渣和LF精炼渣的钙硅相多呈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电炉渣的钙硅相多呈长板形状;转炉渣和电炉渣的钙铁相均以延伸的状态分布在其它物相之间,RO相主要分布在钙铁相内,无规则形状,尺寸大小不一;LF精炼渣的钙铝相以及含硫钙铝相也以连续延伸的无定形状态分布。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绝大多数省份的高速公路从孤立的单条道路跨入了纵横交错的路网化时代,而与之相适应的,高速公路视频联网监控系统作为高速公路机电"三大系统"的核心之一,也取得了巨大的技术进步,目前新建高速公路的视频联网监控系统几乎都已采用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的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并向深入化发展。本文将对目前高速公路监控联网的系统建设做  相似文献   

7.
正一、中间件产生的背景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起步的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有个显著特点——IT系统建设是根据企业各个阶段的需求完成的,缺乏整体规划,由此导致各IT系统是相互孤立的,无法有效连接。当业务规模变大、跨系统的需求增多时,信息孤岛效应变得十分突出。因此,以SOA为代表的中间件技术开始大量应用,对各类IT信息的整合逐渐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8.
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对安全状态评价模型构模原理进行阐述;根据评价系统状态的模糊性特征,结合人们对安全状态的认识、理解和接受方式,提出了评价系统状态程度与状态存在的可能性多值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9.
准确监控和预测系统所处状态,在危险发生之前发出告警对于防止飞机进入危险状态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飞行安全系统复杂性特点,以飞行失控为例建立了系统状态空间模型,用主元表征系统状态简化了系统知识表达。通过判别分析确定系统状态点与失控区域重心的距离,判断系统所处状态,并设计了飞行失控告警的软件框架。结果表明,多元统计分析能够准确判断飞机是否可能进入飞行失控状态,可以推广到其他安全状态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
为保障内孤立波作用下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隔水管系统的安全,同时解决海洋平台系统设备失效数据的缺失问题,提出1种风险优先系数(RPN)与贝叶斯(BN)结合的定量风险分析方法。首先,基于故障树和安全屏障方法,建立平台-隔水管系统Bow tie模型和贝叶斯风险演化模型;其次,根据贝叶斯推断和风险优先系数中的事故发生频度估计,得到平台-隔水管系统失效事故的发生概率;最后,通过贝叶斯网络的逆向推理能力辨识内孤立波作用下引起平台-隔水管系统失效的主要风险节点,实现对平台-隔水管系统失效事故的定量风险分析。结果表明:RPN-BN法可应用于平台-隔水管系统遇内波的定量风险分析;加强对平台漂移量的控制,提高动力定位系统控制设备的可靠性可有效抵御内波对系统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危险品工作区域中孤立导体静电防护的必要性,分析了孤立导体的静电放电模式,给出 了危险品工作区域中孤立导体静电隐患的一些有效防护措施,指出了预先评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大家必须知道,一个系统运行的好坏和安全状态如何,除了机械设备本身的性:能和其它外部因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的可靠性。安全管理便是要控制和消除人一机系统中不安全因素,使人一机关系更加匹配。事故发生主要是人、机器、环境三要素协调不良所致,而这三个子系统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可以影响机器、环境子系统,如设备等物的不安全状态要靠人去改变,良好的工作环境要靠人去创造,反之亦然。所以,在这三要素中,人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进行安全管理,最重要的是做人的工作。而铁路职工安全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铁路的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区域生态安全机理与扰动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针对P-S-R(压力—状态—响应)框架在生态安全评价中存在的局限性,在剖析区域生态安全和生态安全空间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状态—隐患—响应(S-D-R)的生态安全机理框架。隐患越小,危害效果越弱,系统响应能力越强,系统生态安全状态最好;隐患越大,危害效果越强,系统响应能力越弱,系统生态安全状态最差;隐患越小,危害效果越弱,系统响应能力越弱,系统生态安全状态中等;隐患越大,危害效果越强,系统响应能力也越强,系统生态安全状态中等。根据评价对象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的隐患因素出发,结合其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生存方面的多维空间结构构筑了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梁德亮  常天海 《安全》2005,26(2):35-37
阐述了危险品工作区域中孤立导体静电防护的必要性,分析了孤立导体的静电放电模式,给出了危险品工作区域中孤立导体静电隐患的一些有效防护措施,指出了预先评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对前期研制的在线监测系统不足之处进行优化,研制出SF_6电气设备绝缘状态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单对多的监测目标。一台系统可同时监测3台SF_6设备中SO_2含量、SF_6纯度及湿度,并通过61850转换模块,将监测信息接入贵州电网变电设备在线监测及状态评价系统主网平台,全网远程监控,便于对设备状态进行综合评估。经第三方检验和现场应用,研制的SF_6电气设备绝缘状态在线监测系统满足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6.
机车司机行车安全监控系统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系统的复杂性和现状;设计分局机车司机行车安全监控系统和数据流向;研制车载的机车司机工作状态实时监督系统;采用视频监控、图像处理技术以及人脸识别技术对机车司机工作状态进行识别并实时报警。经过实验证明:对司机长时间离开座位、睡眠和呆木状态有较高的识别率;同时对司机工作状态的图像信号进行压缩储存;管理人员可以回放检查。采用CDMA技术设计了地面对机车司机工作状态的视频监控子系统,可以把司机的工作状态图像及时传送到车站或调度中心。实际线路实验表明,该系统可以大大提高司机工作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能量回馈式系统是变频曳引电梯广泛使用的一种节能系统,如何通过正确判断变频器状态来判断电梯处于电动状态还是发电状态,对能量回馈式节能系统的自动运行工作十分重要。因此设计一种能判断变频器实时工作状态的节能系统,利用在曳引设备变频器输出端任一回路中接入电流传感器,检测其是否有电流以判定变频器的运行状态。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每月的用电量比原系统减少了38%以上,实现了变频曳引设备系统准确判断变频器运行状态并自动完成势能回收及反馈供电的节能控制。  相似文献   

18.
为预防控制地铁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以人员信息跟踪、人群密度监测、应急疏散及广播信息为子系统,构建旨在智能疏散的地铁拥挤踩踏事故应急联动系统。对地铁站内安全实际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记录、计算、分析;引入层次关联系数法对地铁的无预警状态、人工预警管理状态、智能预警管理状态进行系统评估,并对地铁拥挤踩踏事故应急联动系统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地铁拥挤踩踏事故应急联动系统,在地铁拥挤踩踏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方面,相较无预警状态和人工预警管理状态更为可行可靠,可为下一步应急联动系统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网络化SCADA系统安全防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CADA系统在电力、给水、石油、化工等领域的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以及过程控制等诸多领域应用广泛。一直以来,很多工程师和管理者认为SCADA系统是一个相对孤立的物理隔离的系统,有着强有力的访问控制,是相对安全的。然而,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SCADA系统逐渐发展成开放式透明运作的标准系统,由此造成系统的安全性降低。针对当前的开放式SCADA系统,本文介绍了系统构成和系统的网络化结构特点,分析了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一种层次结构的"防御圈"安全策略。该策略从企业网络和SCADA网络两方面实施具体的安全防护措施。通过对"防御圈"中各个层的合理配置,可以有效地保障SCADA系统安全。  相似文献   

20.
生产系统的状态与危险源结构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描述了生产系统存在的三种状态 ;即安全状态、危险状态和事故状态 ,把危险源分为固有型危险源和触发型危险源进行了分析研究 ;提出了构成生产系统重大事故的危险结构 ,认为人们可通过对系统固有型危险源和触发型危险源的有效监控和管理 ,达到使系统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