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哪些场所易发踩踏主要还是空间有限而人群又相对集中的场所,例如球场、商场、狭窄的街道、室内通道或楼梯、影院、酒吧、夜总会、彩票销售点、超载的车辆、航行的船舱等都隐藏着危险。人群的情绪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而变得过于激动,置身其中的人就可能受到伤害。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人群密集场所客流安全隐患早发现,辅助管理人员早决策,人群聚集风险区早疏散,提升对灾难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在国内外人群异常聚集监测预警现状分析基础上,对比分析得出监控视频分析技术是解决人群密集场所精准预警难题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构建以视频智能分析的人群计数、密度估计、行人追踪、活动烈度识别为核心技术的人群密集场所风险预警技术框架;将该技术框架应用到某大型商圈的商业街区,获得监控区域内的人群总数、密度分布、行人轨迹和异常活动等特征。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视频分析的人群密集场所风险预警技术框架可为城市大型商圈、交通枢纽、大型活动场所等城市公共场所的安全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改善人员密集场所易造成拥挤踩踏的问题,对安全标识现场管控人群的有效性进行研究讨论,选取了4个典型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标识布设方案进行评估。首先用模糊德尔菲法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用层次分析法划分了指标权重,最后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4个方案做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人员密集场所中安全标识的使用能够有效管控人群流向,避免人群对冲情况的发生,而安全标识显著度、理解度和受众感知度的增强能够使人群管控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张玲莉  王保云  王婷  蒋茂林 《安全》2019,40(10):9-14
本文首先对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场所进行了统计,通过对场所的特征分析,总结了学校、宗教场所、体育场所、街道、歌舞娱乐场所、地铁站、公园、大型商场等人群容易聚集场所的事故高危点。然后对楼梯、过道、坡面、桥梁、出入口、地下通道等高危点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对高危点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了高危点的危险度。本文的统计与分析结果能够为人群聚集活动的安全预案制定、高危点识别、安保人员设置等提供客观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问题,定量地描述人员密集场所风险,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人员密集场所的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评估人员密集场所风险,将人群、设施、环境和管理4个方面作为主要因素,结合实测数据和专家打分数据计算人员密集场所的风险指数,并对风险指数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局部最高密度对人群密集场所的风险影响最大,利用采集到的人群数据以及专家打分的定性指标可以实现人员密集场所风险快速评估,进而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人员密集场所提出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研究人群密集场所的人群运动速度特征可以预测人群的运动趋势,在大型活动组织过程中可以对异常人群运动做出预警,避免过度的拥挤及踩踏事件的发生,保证大型群体性活动的安全顺利开展。利用国内某重要城市核心区公共场所人群运动的视频图像,通过互相关算法提取该场所人群的运动速度,并进一步比较通往景区的四条不同路径上人群运动速度的差异性,分析其人群运动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单向通道的人群运动速度较大且运动方向基本与通道的两侧边界平行,而双向通道中由于人群中阻尼效应的影响,人群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分析结果可为核心区管理者进行大型群体性活动的组织、人群疏散与引导提供建议,进而为人群拥挤踩踏事故风险防控、拥挤踩踏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制定及人群聚集活动安全方案编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哪些场所易发踩踏事件?主要还是空间有限而人群又相对集中的场所,例如球场、商场、狭窄的街道、室内通道或楼梯、影院、酒吧、夜总会、彩票销售点、超载的车辆、航行的船舱等都隐藏着危险。人群的情绪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而变得过于激动,置身其中的人就可能受到伤害。如何在踩踏事件中脱身?1、任何时候去人员密集的地方,都应当观察周围,注意是否有逃生通道,提前在大脑中规划撤离方案,如果地面湿滑、不平也要注意,尽量避免进入人群密度过大的地  相似文献   

8.
密集场所人群疏散问题直接关系到大型公共场所的安全保障能力.应用群集动力学理论方法,在密集人群群体流动过程和个体流动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对已有的人群疏散数学模型进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意义.以实际人群密集场所为例,进行数值仿真,寻求一定人流密度和疏散时间约束下的最佳疏散通道宽度以及关于开放疏散出口数量的最佳疏散策略,以达到最佳的疏散效果.为有效解决应急环境下密集场所人群疏散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可用于指导密集场所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改进,以及疏散过程中的调度管理优化等.  相似文献   

9.
为预防城市公共空间安全事故,基于城市空间环境布局与人群行为对城市空间安全的重要影响,从建筑规划与人群活动特征的视角,选取人群密度、人群聚集度、人流冲突度和空间场所危险度等4个评估因子,根据经典风险评估理论,建立城市街巷型公共空间人群聚集安全风险量化评估模型。以厦门市中山路为例,经现场观测统计,获取真实状态下的人群活动数据,评估各路段空间的人群聚集安全风险。结果表明,城市街巷型公共空间人群聚集高风险是人群密度、人群聚集、人流冲突及空间场所布局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空间场所危险度权重系数最高,且人群密度结合人群聚集度才能更准确地反映其对人群聚集安全风险的影响。建议采取规划设计和管理措施降低所研究区域的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0.
公众聚集场所人群疏散基础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直接利用国外的人群疏散基础数据进行我国公共聚集场所人群疏散的模拟将会产生不准确的预测结果、导致这些场所人员安全得不到保证的问题,通过对大量国内外相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确定了6种基础数据是建立疏散模型和开发疏散模拟软件的必备基础,包括:人员类型和人群的组成、人员水平投影面积和形状、人员密度、人员行走速度、边界效应宽度和预动作时间;总结出获取基础数据的4种主要方法,即直接观测和录像观测、人群疏散演习、个体试验和问卷调查;并确定了可在现有资料中直接获得并使用的数据以及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的数据。研究结论为公共聚集场所人群疏散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胡成 《安全》2009,30(2):59-59
大型公共设施常常也是大规模人群集散的场所,节假日、大型活动等特定条件下,可能聚集大规模的密集人群。为保障人群的安全,需要对人群流动做出规划,预测人群的运动及可能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道路、台阶、通道等设施和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12.
《安全》2008,29(8):58-58
大型公共设施常常也是大规模人群集散的场所,节假日、大型活动等特定条件下,可能聚集大规模的密集人群。为保障人群的安全,需要对人群流动做出规划,预测人群的运动及可能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道路、台阶、通道等设施和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13.
NEC于近日发布了一种通过弱无线电波来准确侦测目标形状、人或物体运动轨迹的监测装置。这种装置应用NEC公司专门开发的可铺设于地面的片状传感器,通过片状传感器及自动分析技术来监测某个地区或场所的物体移动及目标人群,而整个监测系统没有任何摄像头装置。NEC预计该系统未来将被应用于公共场所监测潜在突发事件,并且可以很好的保护大众隐私。  相似文献   

14.
《安全》2023,(2):7-9
<正>1研究背景与意义在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车站、广场、商场、体育场馆及学校等人群密集度较高的场所数量急剧增加,容量规模不断扩大。各类人群聚集活动频繁出现,这些聚集活动通常具有人群高度密集、人员构成多样、流动性强等特点。高密度聚集且流动的人群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极易发生拥挤踩踏等突发公共事件,给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特别强调“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的技术支持,以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应用为先导,发展国家公共安全多功能、一体化应急保障技术,形成科学预测、有效防控与高效应急的公共安全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前成都市避难场所应急能力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判断地震避难场所紧急避难能力是否满足居民灾后紧急避难阶段的需求,提出基于L-A模型的避难场所应急能力评估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紧急避难场所容纳能力、居民空间分布状况、紧急疏散路径因素,采用空间网络分析方法确定避难场所服务范围,将区域未能接纳人数及地震避难场所利用率作为避难场所评估分析的重要因素,并综合运用GIS技术实现评估分析的可视化。最后以成都市现有避难场所布局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震后紧急避难阶段成都中心城区有一定数量的人群未能安全避难且紧急避难场所资源分布不均衡。  相似文献   

16.
<正>健康传播是传媒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指以"人人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渠道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而制作、传递、分散、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1]。旅客列车作为一个大众交通工具,也是一个特殊的公共场所,在旅途运行时间、环境空间暂时性滞留社会人群以及人群大趋势流动性等多方面综合因素界定,尤其适合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场所。  相似文献   

17.
<正>在空间有限,而人群相对集中的场所,如体育场馆、影院、酒吧、狭窄的街道、楼梯等,遇有突发情况容易发生踩踏事件。国内外有过不少惨痛的教训,如2004年2月,麦加朝觐踩踏事件造成500人死伤,2006年1月,麦加朝觐又发生踩踏事件,死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公众聚集场所潜在的火灾隐患因素的具体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人群疏散设计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9.
春节长假将至,人们出行和各类庆祝活动增多,许多场所容易出现人群密集的状况,这些都势必增加火灾发生的诱因,因此要提高警惕,严加防范。勿在候车室和列车、客车车厢等场所吸烟,勿乱扔烟头和火种;切勿携带易爆物品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车站、码头、商场、影剧院、宾馆、饭店等公众聚集场所要加强单位内部的消防检查和防火巡查,始终保持安全出口、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推进,城市商业街、旅游景区、交通枢纽、周期性的庙会、宗教活动等导致城市人员密集的场所愈发增多,加之社会矛盾问题的不断积累,密集人群已成为城市公共安全重点关注的对象。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控制人群聚集风险最有效的方法是预警和提前干预。传统的人员密集场所预警技术大都是视频监控系统,必须依赖管理人员24 h不间断的观看视频监控图像,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是不可靠的。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