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日本气象厅发表,南极大陆上空继续出现臭氧洞,今年9月臭氧洞已扩大到1859×10~4km~2。破坏臭氧层的氯氟气数量,在对流层的增加开始趋缓,而平流层依然在增加。据美国宇航局等的观测,臭氧层的面积为南极大陆1400km~2的1.3倍左右,高度17km附近的臭氧量已比臭氧洞出现前减少约40%,  相似文献   

2.
据世界气象组织报告,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面积如今已扩大到20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欧洲面积的两倍。1995年是臭氧减少速度最快的一年。  相似文献   

3.
据新华社电 最新观测表明,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面积目前为 1700万平方公里,比去年同期少 250万平方公里。   俄联邦高空气象中央观测台台长切尔尼科夫介绍说,南极上空今年开始形成臭氧层空洞的时间比 1999年提前了 12天,这种情况是由于地球大气同温层高度上出现的低温造成的。其结果是今年 9月南极上空出现了迄今最大的臭氧层空洞,面积达到创记录的 2830万平方公里。   俄通社-塔斯社援引切尔尼科夫的话说,自 9月份以来,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面积已开始缩小,到 10月 11日已减小到 2300~ 2400万平方公里,近日又进一步缩小到 17…  相似文献   

4.
1985年首次报道南极上空15~20km处出现“臭氧空洞”后,臭氧衰竭一直是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过去10年大气平流层臭氧浓度约减少2.5%,仅1991年就减少约2%.同年9月臭氧值达到历年同期最低值、“臭氧空洞”出现得早,在11~13km、25~30km高度首次观测到臭氧衰竭,衰竭量达50%.南极站也发现在25~30km高空,9~10月臭氧混合比比正常恒定的混合比低30~50%,臭氧降低时间约40天,速度为以往春天“臭氧空洞”形成速度的1/2.25~30km高度 此高度臭氧衰竭发生在9月上旬,主要与极区平流层云(PSCs)有关.PSCs可能是威德尔海和帕默半岛地区的大气移动所致,由高山背风面气流在平流层25~30km高度产生.这一现象1991年比以往严重得多.PSCs使无活性氯转变为活性形式,没有阳光时也可使臭氧减少;使活性氮变成硝酸冰粒子,并在表面与含氯化合物反应释放出氯,春天阳光照射时变成活性氯致使臭氧显著减少.另外.30km高空臭氧衰竭也可能通过单纯化学反应发生,但只能部分解释此高度臭氧衰竭.11~13km高度 此高度臭氧衰竭发生在9月下旬,由大量硫酸气溶胶导致.气溶胶对臭氧的作用在1982年墨西哥EIChichon火山爆发后引起广泛重视.1991年6月和8月分别发生了菲律宾Pinatubo火山和智利哈德孙火山爆发.Pinatubo火山爆发后的几周内,气溶胶(95  相似文献   

5.
ENN精粹     
正2015年南极臭氧空洞继续扩大Enn环境新闻网新闻2015年10月30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科学家表示,2015年南极上空臭氧空洞面积变得更大,并且证据显示扩大的空洞不是最近几年形成的,而是近期刚刚形成的,其面积已达历史记录以来的第四大水平。2015年的臭氧空洞  相似文献   

6.
关于臭氧空洞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已列入“十大环境问题”之一,早在1984年开始,南极春季(即9月至11月)平流层中出现了臭氧空洞,其后,美国“雨云—7号”气象卫星观测到这个“洞”大如美国,高愈珠峰,臭氧已经被破坏掉一半以上,不仅如此,目前全球各个纬度平流层的臭氧,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因此,保护臭氧层已刻不容缓.1987年9月16日,46个国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开始采取保护臭氧层的具体行动.并设立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旨在唤起人们保护臭氧层的意识,并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以保护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健康.臭氧是地球大气的一种正常成分,含量仅占空气总量的百万分之几,且主要分布在上空10至40公里范围内,它的总量常以厚度来表示:cmSTP(标准状态下千分之一厘米)或Dobson单位(多布  相似文献   

7.
小康 《环境科学》1992,(3):17-17
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集的一个科学家小组所进行的臭氧最新研究,包括这一铁证:在臭氧空洞已导致春季射至地面的紫外线强度增加一倍以上的南极,已发现浮游植物生长量下降12%。这种微小的单细胞植物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这一下降减少了其他海  相似文献   

8.
1985年5月英国南极考察队成员乔·法曼(Joe. C. Farman)及其同事第一次指出,在南极正上空大约12—20公里高处,每年春季(九、十月份)大气臭氧层中的臭氧含量明显减少,大气臭氧层变得稀薄,好象形成了一个洞。从十一月开始臭氧浓度又逐渐回升,这个洞逐渐消失,这种现象自八十年代以来在南极地区年复一年,日趋严重,现在,南极十月份臭氧总含量只有在1950—1973年期间所观察到的十月份臭氧含量的一半左右,自乔·法曼披露这一事实后,南极臭氧洞便赫然出现在人们面前,引起了世界人民的普遍关注,并吸引着各有  相似文献   

9.
自从南极臭氧空洞被发现以来,北极同温层的臭氧是否减少,如果减少,又减少到什么程度等则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最近,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一个科学小组回答了这一问题。他们对于从1989年1~2月初的AASE(北极同温层飞机探测)结果进行了解析,得到在17~20公里高度的空气中臭氧浓度,在冬季期间减少50%甚至更多。  相似文献   

10.
1992年9月16日,世界气象组织发表南极上空臭氧剧减的信息后,9月21日,日本气象厅根据昭和基地的观察结果,又发表南极上空连续4年发生臭氧洞的消息,预计臭氧洞发展最盛的10月,将和历史上最大的去年一样,而去年10月,南极的臭氧洞面积达1700万平方公里,约相当于日本国土面积的46倍。  相似文献   

11.
仲民 《环境科学》1990,(1):93-93
英国科学家计划把采用太阳能的臭氧发生器由气球携带到极地高空试图修补臭氧空洞。伦敦有一个名为“臭氧教授”(Ozone Help)的新组织发起了这项计划。据其组织者J.Cleary说,在今年(1989)晚些时候将在南极放出三个价值十万英镑的气球,以测定这些臭氧发生器对添补臭氧的效果。每个气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推广无CFC制冷剂势在必行 提起氟里昂(CFC),几乎人人都知道它是家用冰箱、空调、大型冷柜及中央空调中的“雪种”。没有“雪种”,制冷设备便无法制冷。但是1978年美国科学家在南极上空发现了臭氧空洞,并进而证实了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就是氟里昂类物质(CFC)。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空臭氧每减少1%,  相似文献   

13.
荷兰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认为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正在北移,这一变化对地球表面所造成的危害现已影响到智利的中部和北部。最近一段时间,透过北移的臭氧层空洞危害智利中部和北部的强紫外线辐射有增无减,增加了当地居民在长期遭到烈日暴晒后使其皮肤受伤或患上皮肤癌的危险。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正在北移  相似文献   

14.
据发现在美国上空的同温层中臭氧也变得稀落,其问题比以前要严重得多。从东南部佛罗里达州到加拿大中部地带的上空,臭氧层在夏季减少了2.9%~3.3%;在冬天变薄的速度较过去估计的快了一倍。由于南极上空出现臭氧沿,使到达地表的紫外线增强,南冰洋浮游植物的生产率已下降了12%。科学家们担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介绍了迄今为止对南极进行的观测及其现状,并呼吁各国应将南极资源视为人类的共同财富,更好地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对大气臭氧的损耗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研究,指出了这一全球性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众所周知,大气臭氧层能够吸收99%由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紫外线,它能对地球形成天然屏障,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紫外线的强烈辐射。然而近年的科学研究发现,地球的臭氧层正在遭受破坏,臭氧层变得稀薄了,甚至出现了“空洞”,这不能不引起全球的关注。一、大气臭氧层破环的程度及其危害据1985年5月英国南极考察队报道,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出现了面积近于美国大陆的  相似文献   

17.
卫星数据证实硝酸限制北极臭氧损耗在北极和南极寒冷的冬季,在极地平流层云上进行的非均相反应会将相对无害的氯化合物(如HCl)转化成一氧化氯(ClO)。后者可催化破坏臭氧,并在南极有足够长的ClO存在时间时,使臭氧耗竭形成臭氧空洞。在北极,由于缺少除掉硝...  相似文献   

18.
南极作为世界上最后一块“净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内在的科研、美学等价值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在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科学考察、商业捕捞、旅游等)因素的影响下,南极出现了海冰面积区域性增减,南极生物物种数量波动,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而现有的以“南极条约体系”为基础的管理政策因理念抽象等问题尚不能完全规范人类活动,南极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国际社会应通过跨学科间的国际协作,加强科学研究与管理之间的联系,完善南极生态环境管理政策,最大限度减少人类对南极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19.
采用改进的小波变换的南极冰盖冻融探测算法,利用微波辐射计1978~2013年的SMMR和SSM/I数据对南极冰盖冻融状况进行监测,分析了南极冰盖近34年的整体冻融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来看,南极冰盖的融化区域主要分布在南极边缘的各个冰架区,融化强度受地物覆盖类型、地理位置和海拔等因素的影响;从时间分布上来看,南极冰盖的融化面积年际变化较大,1991年的融化面积最大,为1518750km2,1999年融化面积最小,为565000km2,且融化面积的年际变化具有周期性;南极冰盖的融化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融化一般集中在11月至次年2月,在1月达到融化顶峰.  相似文献   

20.
目前大家都认为同温层的臭氧是由人为因素产生的氯,即由于氯氟烃类破坏的。臭氧层破坏最严重的是发生在南极的春季。由于北极的气象条件与南极不同,故过去未观测到北极臭氧层因氯破坏的现象。但是怀俄明州立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介绍他们观测到在北极上空也有类似南极上空发生的氯化物破坏臭氧的现象。他们在瑞典北部释放装载探测仪表的气球,在1990年1月8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