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人工浮岛技术在污水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浮岛是一种污水生态修复处理技术。该技术通过在污染水体设置漂浮基质,模仿植物自然生长规律,利用植物根,浮岛基质及植物根际微生物菌群对污水中各种有机物质进行降解,达到生态修复目的。本文综述了人工浮岛国内外发展现状,从污水处理效果,处理成本等方面将该技术和传统人工湿地进行比较,对人工浮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河道水体生态净化剂及修复技术是目前河道治理中研究和应用的热点。综述了当前国内外污染河道水体生态净化技术特点、应用及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近自然河岸带、生态滤坝、生态浮岛、生物膜净化和水生植物修复等河道原位水体生态净化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指出了河道水体生态净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技术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生态工程技术防治河湖污染具有相对成本低,无环境副作用且具有良好景观效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国内外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重点领域。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河湖污染防治的生态工程技术改进设计方案,主要包括城市污染源头处的雨污净滤储存、径流廊道及节点的污水净化工程设计以及汇水尽端即河湖的自净生态系统修复等三方面的改进设计。研究结果可应用于城市内河湖污染的生态治理。  相似文献   

4.
富营养化湖泊原位生物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述了目前广泛应用的生态修复技术,包括水生植被恢复、生物浮岛技术,以及不造成二次污染的生物控藻技术,包括氮、磷循环菌和溶藻菌。分析了各技术的优缺点,对各自适用条件进行了比较,并对浮岛新材料开发以及溶藻菌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富营养化湖泊原位生物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目前广泛应用的生态修复技术,包括水生植被恢复、生物浮岛技术,以及不造成二次污染的生物控藻技术,包括氮、磷循环菌和溶藻茵。分析了各技术的优缺点,对各自适用条件进行了比较,并对浮岛新材料开发以及溶藻茵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在自然水体经历了从重度污染到微污染转变的过程中,生态浮岛技术具有投入少、操作性强、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在湖泊、池塘、景观河道等微污染水体治理中被广泛应用。分别从净水系统的构建、污染物去除机制、净水效果与成本分析、微生物群落变化及其功能分析方面来阐述生态浮岛的发展现状。提出今后有关浮岛技术研究中应阐明浮岛的建造及运行成本、发掘微生物信息,解释浮岛微生物降解机制,为进一步优化浮岛运行效果、为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维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2,4-和2,6-DNT是爆炸物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主要目标。文章以该技术的基础研究为背景,对DNT降解菌及其降解性能,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开发与处理效果、DNT生物降解途径以及降解菌的基因分析与基因工程改良等诸方面,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将DNT降解菌与原位土壤生物修复技术以及反硝化脱氮技术有机结合,研究开发适合爆炸物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工程化的工艺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市面源污染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严重影响河湖健康体系构建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国内外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现状,基于镇江市面源污染调研数据,提出了LID源头削减、过程控制、多功能调蓄池末端处理、水体生态修复等技术路线,并利用镇江市给排水数字化管理系统对其技术应用进行科学决策及评估,研究结果对镇江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铜污染废水具有危害范围广、作用强等特点,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水体的铜污染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因此研究铜污染水体的修复方法对于治理含铜废水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采用复合介质人工浮岛技术对铜污染水体的处理效果进行研究.试验采用沸石和火山灰两组复合介质人工浮岛,浮岛植物均为菖蒲.试验研究了4个控制参数,即不...  相似文献   

10.
城市污染河湖的综合整治技术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城市污染河流和湖泊污染的原因,将污染河流和湖泊治理的方法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生态法"共四大类,介绍了常用技术方法的原理和特点。根据河流和湖泊的污染现状和治理目标,提出了城市污染河湖的综合整治分为"治理"与"生态修复"两个阶段,探讨了采用"截污、清淤、曝气、生物载体、水生植物"等综合应用技术治理河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结合近年来国内河湖综合整治的典型案例,总结了河湖整治过程的"基础措施"和"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从材料比表面积、承载植物量、耐低温能力和成本价格等角度对比塑料材质花盆式浮床和无纺纤维浮床的差异,确定无纺纤维浮床为构建生态浮岛的最佳载体基材。在无纺纤维浮岛上栽种泽泻、慈姑、茭白、香蒲、美人蕉、凤尾蕨、芦苇7种本土水生植物,考察其存活率、去污效果、管理难易以及美化景观等因素,并进行综合指标评分,确定香蒲和茭白为构建生态浮岛的最优植物。在此基础上,构建1个兼具水体净化和景观环境美化的新型生态浮岛,并以水体富营养化的校园人工湖作为处理对象,考察生态浮岛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生态浮岛系统出水中的COD、TN和TP均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2.
潘俊  孙舶洋  魏炜  张晋  谭帅晨  李瑞昉 《环境工程》2020,38(5):49-53,209
针对传统的曝气-生态浮岛技术搅动水体剧烈,破坏微生物挂膜与根际圈稳定,影响污染水体氮、磷的去除效果等问题,构建了新型微纳米曝气-生态浮岛,在实验室通过微纳米级橡胶曝气管产生微纳米级气泡来提高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新型浮岛在20 d内曝气组的NH4+-N去除率为99.8%,TP去除率为93.03%,NO3--N去除率为78%,使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劣Ⅴ类水经过处理后可达到Ⅲ类排放标准,水体的弱酸性也可改良至中性。实验证明,微纳米曝气-生态浮岛联合技术能够在短期内有效提升水体的溶解氧含量,且对水体的搅动程度小,有助于提高生物填料挂膜的稳定性,氮、磷去除效果明显高于传统生态浮岛。该成果可为微纳米曝气-生态浮岛联合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人工浮岛对城市景观用水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浮岛对城市景观用水的水质净化效果,用美人蕉制作了人工浮岛,分别在大连市某小区户外水塘和实验室内进行了实验。对其水样进行化验、观察、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植物浮岛对水质净化有明显的效果,在室内对总氮、总磷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1.35%、45.46%和56.49%;在户外对总氮、总磷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60%、84.33%和24.25%。实验证明了人工浮岛在城市景观用水处理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随着海岛的开发和利用,海岛生态破坏形势日益严峻,急需开展海岛生态修复研究工作。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海岛生态修复研究的一些成果,对海岛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生态修复的模式、修复技术方法进行了总结,指出海岛生态修复仍处于基础性研究阶段,修复理论、模式及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尚不成熟,还需进行深入研究。并对海岛生态修复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海岛生态修复的研究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国家非常重视海岛保护工作,对被破坏的海岛进行生态修复对于维护生态安全、改善岛民生活环境、促进海岛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海岛生态修复的研究相对滞后,特别是有关海岛整治修复前评估方法的研究较少。本文在梳理海岛生态修复发展现状和PSR模型在生态评价领域应用现状的基础上,从海岛生态胁迫、海岛周边海域健康状态和海岛资源环境管理机制三个层面介入,提出生态保育海岛评估指标体系,旨在为此类海岛生态整治修复与管理的目标制定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6.
海洋生态岛建设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以崇明岛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界定生态岛概念和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基于均权法,以集约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科技创新作为五大目标层,确定了49个基础指标,构建海洋生态岛建设指标体系,并以崇明岛为评价对象,结合资料收集情况,选取出36个指标评价其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结果显示,在崇明海洋生态岛建设中,森林覆盖率、COD排放强度等10项指标未达标,建设得分为0.925,评价结果为良。评价结果与崇明岛现实情况较为一致,说明本文构建的评价方法体系具有良好的显示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混合型植物人工浮岛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浮岛无土栽培的方法,以人工水桶为模拟场所,通过在桶内的生活污水水体表面混合种植各种植物,研究植物的吸收和吸附作用、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以及水体中TN、TP、COD的降解等,结果表明混合型植物人工浮岛对TN、TP的去除效果比单一植物要好,COD的去除率也达到80%,对于生活污水的处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叶祖超  孙燕  高劲松  申友利 《海洋环境科学》2018,37(6):843-848, 856
结合广西无居民海岛的特点,建立了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防城港市六墩岛为例,从生态保护重要性和经济开发可行性两个方面评价其开发利用适宜性。结果表明,六墩岛属于限制开发型的无居民海岛。生境保护和生态脆弱性对六墩岛生态保护的意义重大,尤其是生境保护;旅游资源是六墩岛将来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经济开发可行性由大至小排列为:旅游资源>土地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区域开发条件>港口资源>可再生能源>矿产资源;基于生态保护角度出发,六墩岛适宜发展生态旅游,但应严格控制开发力度,控制旅游容量,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城市下垫面的改变和人为热的增加是加剧热岛效应的重要原因,研究城市热岛效应对揭示城市景观的生态过程、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城市热岛效应与景观格局息息相关.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景观生态学理论共同形成了对大尺度城市空间格局独具特色的研究模式.卫星遥感数据反演法在城市热环境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实现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动态监测和内部结构分析.城市热岛与景观格局的相关研究往往转化为地表温度与土地覆盖/利用的相关研究,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是其重要研究方法,但仍存在界限不清、表现不敏感、生态学意义不明等问题,最后针对此类研究的重点难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