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大陆未来几年的地震形势与灾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依据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必将受到全球地震活动的制约,要分析中国大陆未来的地震趋势必须研究全球的地震活动的思路,通过对全球地震活动趋势以及近期大陆和周边地震活动的概况分析,认为大陆第五活跃期已基本结束,但并不意味着地震灾害水平随之降低,防震羊城灾任务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开发了多项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自动扫描程序,能以屏幕显示及打印输出的方式给出各参数的二维等值线图和三维曲面图,使地震活动性强弱的空间分布直观化与形象化。利用本项新技术,对晋冀蒙地区近20年地震活动性系统地进行了多参数的空间动态扫描追踪。结果表明,本区6级左右地震前1、2年,震中区附近A值、E~(1/2)值等参数明显呈高值(峰区),而b值则为低值(谷区),未来强震发生于其中或边缘;在无强震发生时段,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图象则一般呈现相对均匀分布。此过程似显示了强震前区域地震活动性由“白脸”向“花脸”的转化,反映了孕震系统有序度的增加。由此认为,应用这一技术,可以系统追踪地震活动性的演化全貌,获取较完整的地震孕育的空间动态信息,从而有助于选择未来1、2年左右的强震危险区,以及实现源的过程追踪和场的动态监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 ,分析该带近期的地震形势 ,并预测闽粤交界及其沿海地区为该带未来 1~ 3年内可能发生 5~ 6级或 6级左右地震的重点危险区  相似文献   

4.
5.
研究了 190 0年以来我国东北北部地区浅源中强震活动的特征。结果表明 ,地震活动具有突发性、成组性和序列地震数量少的特点。应根据本区地震活动特点 ,开展震后早期趋势预测 ,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 1994年 9月 16日台湾海峡南部 7 3级地震对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活动性的影响。从地震学角度出发结合这一地区地震地质背景对这次地震的震前背景空区的客观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其震后背景空区演变进行了追踪 ,以期从震后各断裂带受其应力调整的影响中 ,找出应力有可能再次集中的地段 ,这对缩小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中强地震的时间、地点、强度范围的预测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华东地区1300年以来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利用强震组增益P、强震组效能R和强震组分布变异值S等三种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该区不同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活动呈现不同的特征和分布类型; 同时用b值方法分析了目前地震活动状态;在此基础上应用泊松模型对未来地震趋势进行了概率预测.  相似文献   

8.
用上海华亭宾馆强震观测台记录到的“常熟-太仓5.1级”和本次“南黄海6.1级地震”的强震观测资料分析了场地条件对地面运动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全概率公式出发 ,运用古登堡公式对滇东地区震级频度关系、地震活动性及地震复发周期进行了统计分析 ,认为该地区未来 3~ 4年内有发生M≥ 6.0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防灾博览》2014,(1):14-17
正2013年,全球地震活动频繁,7级以上强震频发,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我国地震活动也十分活跃,5级以上地震达50次,显著超过历史平均水平。2013年全球大震活动2013年共发生7.0级以上地震23次,高于1900年以来的年平均水平(18.3次,年),全球地震保持活跃态势,其中5月24日,在鄂霍次克海发生的8.2级地震,为2013年全球最大地震。  相似文献   

11.
用BP神经网络技术研究华东地区(29°~37°N,114°~124°E)地震时间序列的规律,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得出,对于华东地区当输入层节点数目为12、隐层的节点数为16、输出层节点数为1时可以得到较好的收敛结果。根据选取的参数采用两种方法对华东地区进行地震预测,结果表明利用BP神经网络处理华东地区的地震时间序列有较强的容错性,进而认为将该方法用于华东地区地震时间序列的短临预测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河淮地震带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活动特征的研究 ,初步认为研究区地震活动存在准周期性变化。研究还发现 ,该区地震活动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震害信息遥感获取技术历史、现状和趋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回顾了基于遥感进行的震害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历史,总结了各个遥感技术发展阶段所采用的震害识别技术,对震害识别技术进行了分类,给出了每种分类方法的划分标准和原则,并对每一种震害识别方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了其各自的技术关键、优势和不足.根据现行各种识别技术的特点,结合遥感技术发展状况和地震灾害的特点,分析了震害信息获取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运用极值分布理论对1970~1999年间台湾和华东地区的地震资料进行统计性研究,得出其地震相应震级的复发周期[T(M)]、理论发震次数(η)和华东地区中强地震的发震概率阈值(PO)。通过对T(M)的同比分析,发现两地中强地震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用以上研究的结果对华东地区5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概率、发震时间和地震强度进行综合判定,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大量地震震例研究表明,巨大的城市地震灾害主要是由隐伏于城市地域之下的活动断裂上发生的地震造成的,因此,探测城市地域内的活断层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一项工作。浅层人工地震是一种分辨率高、探测结果可靠的断层探测方法。通过试验,确定了用浅层人工地震探测长春市地域内断层的探测方法和采集参数等。在长春市的断层探测中,大量采用了浅层人工地震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地震应急指挥技术体系初探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7  
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是防震减灾建设的核心内容。”十五”期间,将建设中国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其体系结构,关键构成、设计和实现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根据所从事的项目建设过程,对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体系结构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在此基础上开展的首都圈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工作,并就今后的发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Post‐disaster recovery is a constantly changing and developing process. The authors conducted three real‐name follow‐up surveys at 1, 12 and 18 months after the Yao'an earthquake, which had a surface wave magnitude of 6.0. They also calculated recovery ratios at different times and drew post‐earthquake domestic life recovery curves. Based on the recovery curves, the time trajectory of domestic life recovery takes on an approximate S‐typ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process. The recovery time process of domestic lif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emergency period (weeks 0–2(5)), early recovery period (weeks 2(5)–24), rapid recovery period (weeks 24–34) and late recovery period (weeks 34–60(80)).  相似文献   

18.
杨军  宋峰 《灾害学》2001,16(4):27-32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有其明显的自然属性,而地震灾害则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地震灾害是相对于人类活动而言的。本文借用胡焕庸线,将中国大陆分成东区和西区两个区,并初步探讨了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的中国东部地区的防震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9.
华东地区地震危险性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概率统计方法对华东地区2001至2005年发生不同震级的地震概率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地区仍处于地震活跃时段,发生5级地震的概率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