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主城区16条黑臭河道2020年1月至9月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扬州市黑臭河道整治效果和现存问题。结果表明:采用清淤疏浚和人工曝气方式整治后,各河道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浓度得到显著改善,均值分别为48 cm和6.6 mg/L;氧化还原电位和氨氮浓度波动较大,分别为-105~238 m V和0.123~19.4 mg/L。  相似文献   

2.
为全面提升城市水体质量水平,要针对黑臭河道予以集中治理,落实规范化生态环保技术方案,共同打造可控化技术管理机制,为城市环境基础建设工作的优化予以支持,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和谐统一的目标。本文简要介绍了黑臭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并对关键技术内容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
黑臭河道对水域周围的经济、社会、民生发展有着十分恶劣的影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了进一步去除黑臭河道,文章选取郑州市城郊区域的一段黑臭河道利用生态修复技术,通过生态构建、景观提升、底泥净化等手段改善河道水环境,经过三个月以上时间发现,通过该工艺可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使河道水体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4.
沈阳细河水体黑臭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9-2008年监测数据,应用黑臭评价指数对沈阳细河水体进行黑臭评价。结果显示,细河水体黑臭指数,在1999-2003年间呈上升态势,2004年起逐年下降;1999-2006年,细河水体污染较重,呈严重黑臭状态,2007和2008两年,水质状况有所好转,呈微黑臭状态。  相似文献   

5.
黑臭河道治理是城市水污染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生态法是当前治理黑臭河道的主要技术,具有可重复、廉价,生态效益好等优势,按照技术种类又可分为植物净化与修复、微生物修复、生物膜法,近年来生态草技术开始成为研究热点,特别是随着材料学技术的进步,许多新的生态草设计得以涌现,并使生态修复技术向定制化、专业化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常州市老城区典型河道—北市河的黑臭现象发生原因,采用自主研发的一套滞流型河道沉积物污染释放与抑制装置,通过综合黑臭指数分析表明黑臭现象的发生耗时很长,由此推断导致水体黑臭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外源污染物的排入。此外还从曝气深度和净化剂2个方面出发,研究其对黑臭的控制作用。在实验装置中选定距表面50 cm、100 cm、150 cm 3个深度,采用间歇纯氧曝气方式对水体进行处理,水质变化情况表明采用100 cm深度进行曝气对水体黑臭的控制效果最好。在净化剂比选实验中,在实验柱中分别投加商品钝化剂、过氧化氢、过氧化钙,并设置空白对照实验,监测水质参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净化剂的优选,分析结果表明过氧化钙的净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许宽  刘波  王国祥  马久远  曹勋  周锋 《环境科学》2013,34(7):2642-2649
以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和城市缓流河道黑臭底泥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实验方法,探讨了苦草对城市缓流河道黑臭底泥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苦草可以显著改善城市缓流污染河道底泥氧化还原环境.实验期间表层底泥Eh从-70 mV升高至90 mV;减少致黑物质亚铁的含量,实验组表层底泥降低25%,而对照却升高38%;促进铁、硫的自然循环,防止亚铁、H2S的累积;明显改善底泥黑臭现象,实验组表层底泥第7 d出现约3 mm厚灰黄色氧化层,氧化层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厚,第28 d厚度为11 mm.该氧化层无明显恶臭气味.对照则在实验第14 d出现1 mm氧化层并维持至实验结束,期间恶臭气味未消减;种植苦草可显著提高沉积物致密程度,降低底泥含水率,有效改善表层底泥流动状态,且在段头浜、河湾、人工湿地景观等处不影响防汛等功能,对减少河道底泥冲刷迁移和抑制黑臭物质悬浮具有积极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心城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的可行性措施和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上海浦东新区水环境的现状,并对新区黑臭河道的数量、分布和污染程度作了详细的分析,探讨了新区河道黑臭的成因,针对新区已基本消除黑臭的骨干河道和黑臭的中心城区镇(街道)、村级河道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污染防治可行性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由单项技术联用而形成的复合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黑臭河道治理中。将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ABR)和微生物菌剂联用的复合微生物技术应用于小型黑臭河道实际治理工程中,结果表明:调试运行61 d,河道水体透明度、氧化还原电位(ORP)和溶解氧(DO)浓度上升,氨氮浓度和化学需氧量(COD)下降,但在调试运行期间水质存在反复现象;降水时水体透明度和ORP降低,氨氮浓度和COD反弹,雨后7 d均恢复正常,该技术有一定的抗冲击能力。稳定运行42 d后,河道的水体透明度、ORP和DO浓度分别提高了157%、57%和308%,氨氮浓度和COD降低了65.0%和71.4%,河道黑臭消除。该复合微生物技术消除河道黑臭的工程实际治理效果良好且系统能维持较长时间,但提高水质的能力有限,进一步提高河道水质还需通过系统化、生态化、智慧化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0.
CaO2已广泛应用于黑臭河道底泥原位处理中,但现有研究较多集中于CaO2对底泥中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cidic volatile sulfide,AVS)的去除效果,缺乏对其他污染指标影响的研究。通过小试,考察了CaO2原位处理黑臭河道底泥AVS和有机物的效果,同时对底泥的颜色、ORP、pH和重金属含量及形态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CaO2原位处理黑臭河道底泥污染物具有明显的效果,AVS去除率可达98%以上,TOC含量可降低0.4%左右;同时底泥颜色由黑色转变为土黄色,ORP从-150 mV提高至100 mV左右,pH从中性变为碱性(pH=11左右)。投加CaO2对底泥重金属含量变化无影响,但会将底泥中部分较稳定形态存在的重金属转化为较不稳定化的赋存形态。  相似文献   

11.
对上塘河浙工大梦溪桥(S1)、大关胜利河闸(S2),沈半路善贤坝(S3)、欢喜永宁桥(S4)、半山衣锦桥(S5)、丁桥赤安桥(S6)等6个点位的底泥重金属进行了采样监测。结果表明底泥重金属含量分布不均,且范围波动较大,除1个点铅、3个点锌超过《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其它重金属含量均达标。该河底泥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顺序依次为汞〉镉〉铅〉铜〉砷〉锌〉镍〉铬,各点位的潜在生态风险污染顺序为S1〉S2〉S3〉S5〉S4〉S6,汞是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从底泥利用角度,上塘河艮山门—半山衣锦桥段底泥不宜农用,而半山衣锦桥—丁桥赤安桥段底泥可以考虑农用。  相似文献   

12.
流域水环境累积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水环境累积风险属于多层次、多准则的复合系统问题,具有一定的模糊和突变特性,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对流域进行水环境风险综合评估与防控十分必要.建立基于16项底层指标的流域水环境累积风险评估综合指标体系,将突变理论应用于表达和计算累积环境风险,可以形成系统完整的流域水环境累积风险评估研究方法.以流溪河流域为例,通过分区计算分析流域水环境累积风险形势,得出流溪河流域上游水环境累积风险水平较低,流域中游和下游均有较高的水环境累积风险.  相似文献   

13.
典型河流表层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Hakanson的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湘江株洲段丰、平水期和枯水期采集的72个表层底泥样品进行分析,评价重金属Pb、Zn、Cd、Cr、As及Hg对河流水域的污染程度及其对河流造成的潜在生态风险影响。结果表明:从朱亭断面到白石断面枯水期底泥重金属污染程度较丰、平水期低;底泥疏浚后霞湾断面底泥中的重金属在短时期内得到控制,但是一段时间后重金属污染仍然存在。湘江株洲段各采样断面污染程度排序为:马家河断面>霞湾断面>白石断面>一水厂断面>枫溪断面>朱亭断面。各断面表层底泥总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都达到了重度或者严重的强度。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路桥区在乡镇河流交接断面考核实践应用情况,分析取得的成效和作用,并进行水质对比分析,证实乡镇河流交接断面考核的有效性,研究实践中发现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深入推进乡镇河流交接断面考核工作的思路建议,为在全国推广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以2008年-2015年茂名市4条主要干支流的监测数据为基础,选取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总磷为监测对象,对同一条河流不同断面及同一时段不同河流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河流综合水质的污染情况及功能区达标情况,并对鉴江、罗江、袂花江和小东江的综合水质随时间变化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2015年鉴江上游与下游单元对干流的污染贡献最大,中游单元的污染程度最小,由中游至下游污染程度逐渐加重,即鉴江的污染主要来自下游;支流中小东江污染程度最高,袂花江与罗江的水体相对较好.2008年-2015年期间鉴江、罗江、袂花江、小东江的年综合水质变化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改善、恶化,其综合水质曲线呈波浪式并在一个水质类别之间上下浮动,综合水质均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认识河流NH4+-N的转化降解过程,以生物量、温度和c(NH4+-N)这3项因子为对象,开展河流底泥潜在硝化速率模型研究.采集典型污染河流底泥样品,设置3个生物量梯度(高、中、低)、5个c(NH4+-N)梯度(0.13、0.63、1.13、2.13、4.13 mmol/L)、4个温度梯度(15、20、30、40℃),测定不同条件下河流底泥潜在硝化速率,并进一步构建了潜在硝化速率模型,定量分析了生物量、温度和c(NH4+-N)对潜在硝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生物量对底泥的潜在硝化速率有显著影响,高、中、低生物量条件下,河流底泥潜在硝化速率范围分别为0.10~0.26、0.03~0.16和0.02~0.07 μmol/h.②底泥潜在硝化速率随温度呈现指数增长,但高温具有抑制作用,各温度梯度下k(硝化速率常数)分别为5.9、9.3、18.1、10.6 μmol/(g·h),15~30℃范围内θ(温度校正系数)为1.074.③c(NH4+-N)对潜在硝化速率的限制作用符合Monod方程,高、中、低生物量条件下Ks(半饱和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02、0.05、0.13 mmol/L.研究显示,潜在硝化速率模型较好反映了生物量、温度和c(NH4+-N)对河流底泥潜在硝化速率的影响,为定量认识底泥硝化能力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淮河闸坝对河流生态影响评价研究——以蚌埠闸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论文以历史时期淮河干流水生态调查与2006年全流域重点闸坝水生态调查资料为依据,通过分析水生态指标与同期水质指标之间的关系,建立淮河水文-水质-生态耦合模型,提出了一种水利闸坝工程对水生态影响的评价方法。利用该模型分析了淮河中下游重点闸--蚌埠闸对其下游水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蚌埠闸对下游水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影响最大,浮游动物次之,对底栖动物的影响最小;②与历史时期水生态状况对比发现,蚌埠闸下游的水生态质量比历史时期有所降低;水利工程闸坝修建后对其下游水生态系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③通过加强闸坝的调度,增加下泄水量,满足生态需水,可以缓解对下游水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玲玲  李云梅  吕恒  徐杰  杨子谦  毕顺  许佳峰 《环境科学》2020,41(11):5060-5072
水体黑臭程度遥感监测是了解城市水质现状和综合评价城市水环境治理效果的重要手段.以南京、常州、无锡和扬州为研究区,共采集171个样点,同步测量水质参数和光学参数,分析黑臭水体与一般水体的水色和光学特征,构建决策树模型进行重度黑臭水体、轻度黑臭水体和非黑臭水体(记为一般水体)识别.结果表明:①根据色度可将水体分为1~6类水体,其中,类型1~4为黑臭水体,分别为灰黑色、深灰色、灰色和浅灰色水体,类型5和类型6水体为一般水体,分别为绿色系和黄色系水体;②类型1水体的非色素颗粒物和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含量高,但色素颗粒物的吸收并不占主导,类型2和5水体的吸收以色素颗粒物吸收占主导,类型3、4和6水体的吸收以非色素颗粒物吸收占主导;③根据六类水体的反射光谱差异用黑臭水体差值指数(difference of black-odorous water index,DBWI)、三波段面积水体指数(green-red-nir area water index,G-R-NIR AWI)、绿光波段反射率和归一化黑臭水体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black-odorous water index,NDBWI)构建的水体分类识别决策树,能够有效识别出重、轻度黑臭水体和一般水体;④将决策树模型应用于2019年4月9日扬州的PlanetScope影像上,并利用10个同步过境点进行验证,整体识别精度达到80.00%,K值达到0.67.通过水色分类后的城市水体分级模型方法,可推广应用于类似的水体,为黑臭水体监管提供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