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微量金属元素及其螯合剂对厌氧消化产甲烷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氨氮是厌氧消化系统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抑制因素之一,在探讨氨氨对厌氧消化产甲烷影响的基础上,研究微量金属元素A和整合剂B对高氨氮下厌氧微生物产甲烷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氨氮对厌氧消化产甲烷的临界抑制质量浓度为2.0g/L.适量的微量金属元素A和螯合剂B可促进厌氧消化产甲烷,当金属元素A的添加量为50 mg,/L、螯合剂B添加量为10 μmol/L及氨氮质挝浓度为0.4g/L时,累积甲烷产量提高了 47.7%.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利用纳米Fe强化污泥高效产甲烷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纳米Fe最佳投放量为6 g/L,相应的甲烷产量(以VSS计)为198 m L/g。机理研究表明,纳米Fe能够促进污泥水解、酸化,进而促进甲烷的积累。  相似文献   

3.
厌氧消化需要保持在较高甲烷产量的前提下连续产气,本研究使用浸油生物质进行厌氧消化,在最佳厌氧消化实验条件下采用间歇式进料的方式,分别设置在产甲烷初期、最高期、下降期及末期进行投料,考察各个投料阶段对厌氧消化产甲烷的影响。结果表明:比较理想的间歇式进料周期为产甲烷下降期的第35 d,其甲烷产量比添加原料前提高了39.9%,产气总量为3 496.165 m L。  相似文献   

4.
利用取自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中的颗粒污泥,通过间歇试验,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SO2-4对厌氧颗粒污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O2-4对厌氧颗粒污泥性能的影响具有多重性,当SO2-4质量浓度≤3 000 mg/L时,SO2-4对颗粒污泥的厌氧生物降解过程有促进作用;当SO2-4质量浓度>3 000 mg/L时,SO2-4对颗粒污泥的厌氧生物降解过程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SO2-4质量浓度的提高而迅速增大.当颗粒污泥有机负荷为4 kg COD/(m3·d)、COD与SO2-4质量浓度比为2.7~4、SO2-4质量浓度为2 000~3 000 mg/L时,ABR反应器运行效果最佳,此时系统COD去除率和出水碱度分别稳定在85%和2 500 mg/L以上;出水挥发酸(VFA)在200 mg/L以下;污泥比产甲烷活性(SMA)最高;SO2-4的去除效果最佳.本研究为用厌氧生物处理高浓度硫酸盐废水提供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高固污泥为研究对象,探究了聚丙烯酰胺(PAM)对高固污泥厌氧消化产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低浓度的PAM对污泥消化影响不明显,但当PAM质量浓度(以总固体SS计)超过20 g/kg时,PAM的存在会严重抑制污泥消化,并且当PAM的质量浓度由20 g/kg增加至80 g/kg时,污泥的最大甲烷产量(以VSS计)由184.4 m L/g下降至72.9 m L/g,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最大质量浓度由20.1 g/L下降至8.5g/L。PAM的存在增加了分子间的团聚性,进而减少了发酵微生物与消化基质的接触。  相似文献   

6.
餐厨垃圾固渣厌氧发酵产甲烷潜力及Logistic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餐厨垃圾经提炼生物柴油处理后的固渣厌氧生物处理的可行性,在中温条件下,研究固渣批式厌氧发酵的产气特性和物质转化过程,并结合Logistic方程分析该固渣厌氧消化产甲烷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该固渣具有较高的厌氧发酵产甲烷潜力,在2:1的物料比条件下,单位质量固渣产气效率最高,甲烷产量达633 NmL/gVS.稳定状态下,Logistic方程可以较好地分析餐厨垃圾固渣厌氧发酵产甲烷过程(决定系数R2> 0.99),经过拟合,产甲烷潜力为661.33NmL/g VS,最大产甲烷速率为106.78 NmL/(g VS-d),无滞后期,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随底物负荷提高,总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氨的质量浓度分别达到14 800 mg/L、2 500 mg/L,pH值降至5.0左右,产甲烷菌活性受到总挥发性脂肪酸(VFAs)、高浓度氨氮(NH4+-N)及低pH值的严重抑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究了影响微藻厌氧消化的因素(有机负荷、酶预处理、温度)并优化了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微藻生物质的最佳有机负荷为10. 0 g/L,相应的氢气最大产量为18. 8 m L/g (以单位挥发性有机质计算),挥发性脂肪酸最大产量为789 mg/L。蛋白酶预处理能够强化微藻水解酸化,且蛋白酶最佳剂量为1. 0g/L,氢气最大产量为20. 5 m L/g,pH最低值为5. 4。最后在产甲烷相中优化微藻厌氧消化的温度,35℃是产甲烷相最佳温度,甲烷的最大产量为238. 9 m L/g,高温环境产生的过程产物反馈抑制了产甲烷菌的活性从而导致甲烷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究了热水解预处理对剩余污泥(WAS)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70℃是热水解的最佳温度,热水解预处理能够促进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2 561 m L,是原污泥实验组的1.5倍。此外,热水解预处理能够促进挥发性脂肪酸的积累和挥发性悬浮固体的减量化,挥发性悬浮固体(VSS)的最大减量率为34%。热水解促进与甲烷有关关键酶的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热水解促进Firmicutes和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其相对丰度分别为35.6%和3.9%。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含油污泥进行铝溶出实验和制备聚合氯化铝(PAC)及其应用研究,实现含油污泥的资源化处理及再生利用。结果表明,在70℃下,采用4 mol/L的硫酸30 m L,铝溶出率达到最大值44.04%,加入少量乙醇,其溶出率更大,但实际应用中会消耗很多能量,应予以考虑。对含油污泥进行再生利用的方法研究,采用盐酸处理含油污泥进行PAC制备并用其处理模拟染料废水,结果表明,在盐基度80%条件下,对于低浓度模拟染料废水,PAC最佳投加量为2.5 m L/L;对高浓度模拟染料废水,PAC最佳投加量为15 m L/L。  相似文献   

10.
以厌氧/好氧交替运行培养的具有脱氮除磷功能的颗粒污泥为对象,研究不同碳源条件下对除磷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醋酸钠为单一碳源培养的颗粒污泥呈淡黄色,粒径分布较均匀,主要为双球菌和短杆菌,磷平均去除率为84.77%,厌氧末端释磷量平均为89.76 mg/L,最大释磷和吸磷速率分别为106.33mg/(g·h)和50.92 mg/(g·h);乙酸钠葡萄糖为复合碳源培养的颗粒污泥呈白色和淡黄色,粒径分布不均匀,主要为单球菌,磷平均去除率为93.06%,厌氧末端释磷量平均为75.52 mg/L,最大释磷和吸磷速率分别为92.84 mg/(g·h)和28.23 mg/(g·h),两种碳源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除磷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运输过程中液氨罐车在隧道内泄漏的危险性,利用Fire Dynamics Simulator(FDS)软件模拟氨气在隧道内的扩散过程,发展了隧道内氨气泄漏扩散体积分数分布特征经验公式。采用大涡模拟处理湍流流动,以便兼顾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考虑储罐车发生泄漏后停止不动,液氨在泄漏瞬间转变为气体,模拟在连续点源泄漏情况下的氨气射流及扩散过程。结果表明,高体积分数危险区域主要集中在隧道顶棚附近,更高截面的体积分数处于爆炸极限的区域更长。泄漏源与洞口之间的隧道中段区域的体积分数梯度相对两端较小,此中段区域也是人员安全高度截面最高氨气体积分数发生位置。最大泄漏量情况下氨气在沿纵向扩散过程中平均运动速率保持在0.63~1.06 m/s,扩散速率随纵向距离增加而降低。顶棚氨气体积分数升高程度随纵向距离增加呈幂函数降低,体积分数沿纵向衰减规律适用于其他泄漏量的情况。后期工作可考虑开展缩尺试验,并同时考虑通风条件等因素对氨气泄漏扩散的影响研究。发展的氨气在隧道内泄漏扩散的体积分数分布经验公式可为氨气事故后果评价、应急处置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从宏观层面上把握我国建筑安全生产水平的差异,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优化资源配置,在分析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状况的基础上,利用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原理,从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两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建筑安全生产水平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引入时间加权平均算子"TOWA"进行二次加权,对2009-2016年我国30个省域的建筑安全生产水平进行了相对优劣排序。结果表明,中部地区建筑业安全生产水平总体高于东部、东北部及西部地区。根据综合评价值将30个省域划分为建筑安全生产水平良好、不足、低下3个层次,进而提出了技术优先策略、管理优先策略及政策优先策略。  相似文献   

13.
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安全风险,城市旅游安全管理水平决定了控制和降低风险的能力。首先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城市旅游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随后通过对在杭州居住10年以上、长期从事旅游安全管理的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杭州市旅游安全风险为中等,风险主要来自灾害性天气,建筑物和娱乐器械的可靠性,以及水源污染等方面;最后,针对上述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烟草企业烟叶仓库磷化铝杀虫的原理、特点及对火灾探测器的影响,根据现行的消防技术和各种火灾探测器的特点,提出了适用于烟叶仓库的火灾探测器选型方案,并提出了对火灾探测器进行防磷化铝腐蚀的改进方法。经过在杭州卷烟厂的试用表明,这种改进型的火灾探测器具有很强的防磷化铝腐蚀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冶金用嗜酸性硫杆菌的驯化材料多为单一重金属,为了解决驯化后菌种在处理多种类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时存在效果不佳的问题,将电子废弃物拆解地实际污染的土壤作为驯化材料,分析了不同驯化周期内嗜酸性硫杆菌对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电子废弃物拆解地土壤以Zn、Cu、As、Cd、Pb、Ni污染为主。经不同代时的驯化,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A. f菌)和嗜酸氧化硫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A. t菌)的生长pH值下降幅度不同,培养液中氧化还原电位(φ)均有所上升,表明其生物活性有所提高。重金属质量比对菌种的生物活性和产酸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多级驯化可提高菌种对重金属的去除能力。A. f菌对Zn、Ni、Cd、Cu、As的去除率均优于A. t菌,其中A. f菌对Cd的去除率高于A. t菌2倍以上,为79. 2%,但A. t菌对Pb的去除率优于A. f菌,可达66. 6%。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杭州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了2003—2006年杭州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资料并对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①2003—2006年期间,发生交通事故8906起,涉及车辆12692辆,死亡115人,受伤1976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5亿元;②交通事故以10月和1月发生最多,每周事故数呈逐渐上升趋势,9:00—11:00点和14:00—16:00点为事故的高发时段;③因驾驶员造成的交通事故超过事故总数的90%,主要原因为未保持安全的纵向距离和操作不当;车辆原因主要为爆胎和制动问题、天气及照明对事故有一定影响;④在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中,乘客与驾驶员受到的危害程度相同。结论:研究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流行病学特点将有利于采取科学的措施减小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城市生态系统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探讨其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对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城市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文尝试将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扩展到城市生态系统,以分析其内部诸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提出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的水桶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定量评估模型,并以长江三角洲具有代表性的八城市为操作对象进行了研究.案例结果表明,长三角八城市的综合承载指数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 无锡、南京、杭州、上海、常州、宁波、苏州、扬州.  相似文献   

18.
从技术角度分析地铁坍塌事故发生的机理,以安全事故致因层次为基础,将管理因素分为4部分,即人员因素、环境因素、材料因素和设备因素;进一步分析地铁坍塌事故发生的原因,构建地铁坍塌事故致因的鱼刺图;实证分析杭州地铁坍塌事故的致因,并构建杭州地铁坍塌事故致因的鱼刺图;在实证分析基础上,从地铁施工前与地铁施工时两时间段,针对人员因素、环境因素、材料因素和设备因素4方面管理因素,提出地铁坍塌事故的防范措施。以事故机理研究为基础,以管理因素研究为核心是研究地铁坍塌事故的必由之路,将对地铁工程的安全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城市公共安全综合试点"历时4年的研究,杭州市以消防部队为主要处置力量,以消防指挥为主要应急体系,对该市公共安全应急系统的硬软件建设进行了探索;借助现代通讯、网络、信息、图像处理与传输、监控等先进技术,通过城市高空望网络、远程监控系统、自动报警系统、移动通讯指挥平台和灭火救援辅助决策系统、危险源辨识、风险和力量评估、综合安全规划等方面的建设,为其他城市的公共安全应急系统的硬软件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从而提高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能力。  相似文献   

20.
对杭州市部分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完备性评价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故障树分析方法,从灾害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响应、后期处理4个方面,对2008年以前杭州市编制的部分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完备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类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完备度不一,一些应急预案具有较高的完备度,而一些应急预案完备度偏低;大部分应急预案在灾害监测与预警方面具有较高的完备度,部分应急预案在灾害预防与应急准备、灾害后期处理完备度偏低;各应急预案中志愿者队伍的建设、灾害风险评价、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灾后的保险理赔、重要设施的安全防护、启动应急避难场所等基本事件的缺失率较高,反映了部分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灾害全过程管理理念的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