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研究福建龙海深澳变质岩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特征,探讨研究区变质岩的源岩、原岩和构造动力变质的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该区变质岩属副变质岩,原岩为火山—沉积岩类。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的结果主要有:(1)1572±39 Ma及2149±39 Ma,为中元古代和古元古代基底的区域变质年龄;(2)248.1±8.1Ma及250.4±2.4Ma,为早、晚三叠世火山—岩浆年龄;(3)186.4±6.6 Ma,为早侏罗世火山—沉积岩形成年龄;(4)156.7±2.0Ma,为晚侏罗世韧性剪切变形、变质形成二云石英糜棱岩或片岩的峰期年龄。  相似文献   

2.
1地质概况研究区──大红山地区位于滇中新平县境内,大地构造位置居于康滇地轴南端西缘,处在南岭纬向构造带、藏滇歹字型构造带与川滇经向构造带的交接复合部位,介于安宁河—绿汁江深断裂与红河深断裂夹持的三角地区。研究区地层由基底和盖层两部分组成。基底主要为下元古界大红山群,盖层则由中、下三叠统、佛罗系、白玉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组成。大红山群含矿沉积建造为一套细碧角斑岩一砂页岩一碳酸盐岩建造,其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的古地理环境、海底火山作用和海水的正常沉积作用密切相关。大红山铜矿床、铁矿床产出明显受火山岩岩…  相似文献   

3.
<正> 混合岩的成因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讨论和争论的题目。下面四种作用之一或四种作用的结合,一般可用来解释混合岩的发育:(1)分离结晶作用各个阶段的岩浆贯入作用;(2)地壳岩石的深熔作用;(3)交代作用;(4)亚固相变质分异作用。贯入作用是Pitcher和Berger(1972)作为形成混合岩(发现于爱尔兰地区多尼戈尔的托尔和法纳德深成岩体中)的机械作用提出的。Winkler(1976)指出了“贯入混合岩”和“原地混合岩”的区别,赞成原地混合岩为深熔作用成因。  相似文献   

4.
小西弓矿床是北山地区最重要的金矿床。金矿化在中元古代糜棱岩化绿片岩和长英片岩中呈脉状或蚀变岩团块产出,并且同海西期花岗岩类侵入岩体具密切时空联系。详细的硫、氧、氢和铅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金矿床成矿物质和含矿流体主要来自海西期花岗岩类侵入岩、中元古代变质岩地层与大气降水。晚古生代时期,哈萨克斯坦—北山与塔里木板块沿柳园—大奇山深大断裂发生碰撞与地体拼贴,其中挤压与伸展转换期的构造变形作用不仅致使前海西期岩体(层)发生深熔,形成花岗质熔浆,而且诱发含矿流体向低温与低压构造破碎带运移,进而形成小西弓金矿床。  相似文献   

5.
<正> 1 概况土外山金矿区位于海南岛昌江县城西南10km处,该区出露了一套由斜长角闪片岩、白云母石英片岩、石英二云母片岩以及混合花岗质片麻岩组成的高级变质杂岩系(即抱板群)。这套岩石呈北东向展布,倾向北西,倾角60~  相似文献   

6.
“东火”项目“福建永泰—德化地区火山地质及含矿性研究”课题组科研取得新进展,通过专题研究,基本查明了永泰及石牛山火山洼地的火山岩地层层序吸时代。发现石牛山火山洼地的火山岩是由一套红色沉积——火山岩系组成。底部为紫红色砂砾岩、超覆不整合于晚侏罗世南园组及早白垩世石帽山群之上;下部为凝灰质砂砾岩、砂岩、粉砂岩夹凝灰岩;上部为高硅、高钾的英安岩、流纹岩、熔结凝灰岩、粒状碎斑熔岩。它与下伏永泰早白垩世石帽山群由玄武岩——高硅高钾流纹岩为主组成的双模式火山岩系有极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对粤西进行金银成矿作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该地区存在两类不同成因的混合岩类,第一类为基底混合岩,第二类为断裂变质混合岩,两者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本文从它们的形成时间、分布空间、成岩方式、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以及与金银等元素的成矿作用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别阐述了两者的各自特点,并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基底混合岩化作用与金银的成矿作用关系主要表现为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断裂变质混合岩化作用与金银的成矿作用关系则主要表现为前者或其邻近的构造带对后者的空间上的控制,其次才表现为成矿作用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侵入岩长石Pb同位素组成和Nd同位素模式年龄研究,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由几个晚太古-早元古代和中元古代块体组成的变质基底;其地壳的形成具有多阶段演化的特点,大致是:晚太古代(>2500Ma)形成古陆核,早元古代(2500-1900Ma)陆壳初步形成,中元古代(1800-1200Ma)陆壳快速增长,晚元古代(1000Ma)以后区内陆壳增生基本趋于停止。  相似文献   

9.
利用地球物理参数块体填图并结合地表资料,推断浙东南中生代火山岩覆盖层下的中深部构造特征:变质基底呈东西向展布,为早元古代华夏板块的一部分。其后,发展为浙西钱塘裂陷槽、华夏古陆和沿海裂隙槽,进而形成巨形花岗岩环、中生代酸性火山岩以及沿NW向深断裂活动的双峰式火山岩。现尚处于脉动式裂解,蠕散的初级阶段。因此,构造活动非常活跃。  相似文献   

10.
宁蒗地区地处扬子准地台西缘与松潘-甘孜褶皱系的接合部位.其东为南北向的康滇地轴.西为近南北向的三江构造带。这种特定的区域构造背景决定着本区基本的菱形构造格局。区内北东向金棉-木里断裂将本区划为两个不同的建造-构造区:宁蒗西北区和宁蒗东南区。宁蒗东南区受四条北东向与北西向深断裂为界的宁南菱形构造控制,形成了叙方对称型的宁南反凸双孤联合构造。该宁南反凸双孤联会构造东弧带追踪基底南北向构造所形成的包都-波罗弧形断裂构造,控制了本区喜山期斑岩带的形成和分布。区内斑岩群(体)主要分布于该主干控岩断裂带与其它多方向构造的复合系统中。通过模拟实验,进步验证了区内斑岩带的控岩造机制。  相似文献   

11.
政和—大埔断裂带经历多期复杂的构造变形变质作用,不同地段的时空演化特征有所差异,总体上可划分为四个演化阶段。即:①前加里东期(?)—加里东期韧性剪切变形变质作用(D_1),发生于中、下地壳,是顺层剪切(固态流变)的结果,为纯韧性变形,②印支期韧性剪切变形变质作用(D_2)——政和—大埔断裂的形成,以平移型剪切为主,形成S——C糜棱岩,为半韧性变形环境;③印支末期—燕山早期逆冲—推覆作用(D_3),为多层次逆冲推覆,东部所谓的“天窗”部分为这一时期逆冲岩片的残留体,随着早燕山期花岗岩的侵入逐渐过渡到伸展拆离环境,同时西部推覆体后缘出现拉张,形成有限的火山岩盆地,为半脆性—脆性变形环境;④燕山期(—喜山期)伸展—拆离作用(D_4),在相对年轻的拆离断层之下出露变质核杂岩(如稻香组和熊山岩体),并形成裂陷盆地堆积(梨山组),东部部分“天窗”属这类成因,形成环境跨度大,为半韧性→半脆性→脆性。  相似文献   

12.
<正> Condie(1984)在“太古代地热梯度与上地壳岩组合”一文中指出,太古代地体通常可分为两类:1)高级变质沉积-深成绿岩;2)花岗岩-绿岩带。Condie认为,高级变质地体的特点是地热梯度为25—40℃/km,而低级变质地体的特点具有高得多的地热梯度,可达50—70℃/km。虽然这种最高级变质岩石具有最低的地热梯度,最低级变质岩石具有最  相似文献   

13.
浙江诸暨陈蔡地区的陈蔡群为一套付变质岩层,它由中深变质的片麻岩、片岩、变粒岩、角闪岩及大理岩等组成,总厚度可达8500m,不整合伏于乌灶组之下。浙江省区测队将该群分为a.b.c.d四个岩性段,各岩性段间均为整合接触。a段,以含榴夕线黑云斜长片麻岩及含榴变粒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透辉石大理岩及少量石墨片岩,有时可见含磁铁石英片岩。与双溪坞群呈断层接触;b段,以黑云二长变粒岩及斜长角  相似文献   

14.
根据近期15万区调和科研成果,认为大别山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可划分两期一期为前寒武纪变质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另一期为中生代未变质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前者由橄榄岩、橄辉岩、辉橄岩、榴辉岩、角闪石岩、斜长角闪岩等组成,原岩是由基性-超基性侵入岩或火山岩经过构造就位的;后者由辉石岩、辉闪岩、辉长岩、闪长岩组成,属于燕山期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具有同源岩浆演化序列.通过对其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等详细研究表明,大别山目前还不存在蛇绿岩套,北大别榴辉岩及燕山期基性-超基性侵入岩的确定,为认识大别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东南沿海陆相多旋回双模式火山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闽东永泰地区为实例,具体阐述东南沿海陆相多旋回双模式火山岩及其区域性分布特点。早白垩世为主要形成期,与世界其它地区以太古代为主体有所不同。区内双模式火山岩为主元结构,Ⅰ旋回(下组合)为沉积岩——玄武岩——流纹质凝灰岩;Ⅱ旋回(上组合)为沉积岩——碱性玄武岩——流纹质凝灰岩;Ⅲ旋回为沉积岩——玄武岩——火山集块岩及钾长流纹岩,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板内拉张环境,岩浆结晶温度大约在970—1156℃,估算过渡岩浆房形成深度约3.5—5km。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新近发现的连云山杂岩空间分布特征、岩相学、变质作用期次等的深入研究,表明它们经历了五期变质作用,即吕梁运动导致初始的埋藏变质作用以及随后深埋到33km深度的近高压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和角闪岩相作用。此后因基性岩浆多次底侵和基底活化,连云山杂岩在晋宁期和燕山期遭受过多期次的局部高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最后随湘东北盆-岭构造的形成和发展而进入退变质阶段,整个过程为近顺时针方向演化的P-T轨迹。其P-Ttd轨迹揭示了湘东北地区壳幔间相互作用过程和热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17.
<正> 在库尔斯克地磁异常区(KMA区)的前寒武系内,查明井研究了某些被米哈伊洛夫群火山形成物所充填的晚太古代绿岩带。剖面下部岩石由喷出的科马提岩建造组成,并呈科马提玄武岩、辉石料马提岩和橄榄科马提岩等的岩流互层产出;剖面上部产出的是拉斑玄武岩流组成的厚地层,这些拉斑玄武岩已转变为阳起角闪显微角闪岩和角闪显微闪岩。该群总的厚度为1500—3000米。超基性岩(蛇纹石化橄揽岩、变辉岩)  相似文献   

18.
江西德兴新建英安玢岩岩筒中的捕虏包体,象深钻一样提供了扬子准地台深部岩石构成的信息。其中最重要的两种捕虏体是铁矿浆屑和铁铝榴石黑云母片麻岩。片麻岩所经历的变质作用事件,由老到新可表示为:PT_1~1—P_1~2—TP_2~1—P_2~2—TC_3—P_4~1—C_4~2。与TP_1~1和TP_2~1两个主要事件相应的变质矿物共生分别是Alm—Bi—Mt—Kf—P1—Q和Hc—Sill—Alm,相应地大致形成于600—700℃,3×10~8Pa,深12km和700°—800℃,>3×10~8Pa,深度≮20km。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构造一地层法重新厘定了苏北变质地层层序,系统研究了变质岩群序列及其接触关系、区域变质岩和变质作用、混合岩及混合岩化作用、变质变形序列和构造演化等几个主要问题。新建了东海群和“石桥群”。在特征变质矿物的研究基础上,确定了东海群是中压低角闪岩相为主,海州群和“石桥群”属高压高绿片岩相到低绿片岩相,各群都具多期变质变形。  相似文献   

20.
胶东地块的地层组合、构造型相、基底变质时期、地壳结构及地质发展史与鲁西地块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它以深大断裂与其围区地块相衔接。其晚元古代古纬度为3.16°S,上侏罗世为18.5°N,早白垩世为34.92N。本文提出胶东地块是一经过长距离漂移搬运的外来地体(Exotic Terrane),它于晚侏罗世末与鲁西地块碰撞拼接之的起,沂沭断裂带便开始了错综复杂的演化历史,青山组火山建造与王氏组沉积建造性质表明,白垩纪它为一典型的大陆裂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