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正>地理学蕴藏着丰富的环境教育思想和内容,高中地理有着开展环境教育的“天然”优势。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导入,借助典型案例,加强跨学科合作,可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的意义中学地理教学把人地关系作为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加强中学生环境教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地理教育者必须勇担时代赋予的使命,不遗余力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3.
环境教育 师范先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要向环境索取资源,这是人与环境关系的最基本向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类对自然的索取极其有限,自然主宰着人类,人类听命于自然。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进入本世纪中叶以后,世界人口急剧膨胀,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升级,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失去了节制。面对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陷入了恐惧、迷茫和反思。《只有一个地球》其实就反映了当时一批有识之士对环境问题的普遍忧患,“人类生活的两个世界——他所继承的生物圈和他所创造的技术圈——业已失去了平衡,正处…  相似文献   

4.
王竞 《环境教育》2003,(1):36-37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作文是学生生活的镜子。”习作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落脚点之一。如何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环境的科学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关心环保,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利用习作教学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环境道德意识行之有效的途径。1.指导观察生活,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心在平日教学中我十分注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除了与生活、社会相结合外,还要充分利用课本里的观察范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譬如通过学…  相似文献   

5.
陈锋 《环境教育》2002,(2):21-22
现行浙江省编初中《自然科学》综合教材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心概念,专门在《自然科学》第五册中辟出“能源”、“生物与环境”、“人类与环境”等大量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旨在第一课堂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生态观、资源观和人口观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科学素养。1 教学目标在初中《自然科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自然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掌握一些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初步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帮助他们养成爱惜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和环境道德观念,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义务感,从而生成自觉…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人类经历了从等待自然的恩赐、适应大自然,到向自然索取(以至掠夺)的三个历史阶段。今天正在进入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新时期,也可以说人们正在迎接的是环境文明的新时代。世界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现在对环境的认识和采取的行动。本文分“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环境就是经济发展本身”“产业发展与环境”和“走向环境文明的新世纪”四部分阐述。分两期刊登。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本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  相似文献   

7.
技术是人类在为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调节、控制、改造的知识、技能、手段、规则、方法的集合。技术是人们用来向自然界索取的手段,在未破坏自然界本身的调节机制以前,即在大自然环境容量的允许范围以内时,大自然是显得很慷慨的,你索取的本领越大,大自然就给你越多。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先进技术,企图用最小的消耗获得各自最大的所需。但是,长期超负荷的索取,特别是许多竭泽而渔的现代技术,把人类置于一个矛盾的世界中,即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制造了一个威胁人类本身生存的恶劣环境。一、技术变异  相似文献   

8.
正通过考察、调查和课堂辩论等地理活动,构建"行走课堂",促进高中生之"行"——在真实情境中行人地协调之事。真知课堂和行走课堂的综合即为"行知课堂"。立足高中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结合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创设真实情境,构建"真知课堂",通过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促进高中生之"知"——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人地协调观的高度认同;通过考察、调查和课堂辩  相似文献   

9.
中学环境教育中的自然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人通过中学生物课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认为,中学生的环境教育的最根本的目标是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教会学生关心自然,关心人类生存的环境,也就是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自然观。所谓自然观,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和态度。有什么样的自然观作为指导,对待人类生存的环境态度是不一样的,直接影响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如何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   中学生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自然观的教育十分必要。我认为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的自然观,应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的教育。 正确认识生物…  相似文献   

10.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环境教育既要遵循教育整体系统的发展规律,又因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事业的特殊性而具有自身的发展特点,这包括环境教育的社会性、全球性、科学性、综合性、道德性、多样性、实践性。 环境教育的社会性   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人类长期向大自然掠夺索取造成的。人类在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途径中,逐渐认识到,在造成环境问题的诸多因素 (如人口增长、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等 )中,总是以人类活动为开端,又以对人类的影响为结果的。环境污染的产生和解决与人类自…  相似文献   

11.
如何开展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环境的科学观、价值观,关心环保,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已经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我们在科学课教学中重视环境教育内容的渗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谈几点具体做法,意在与广大同行进行交流。一、课前做好准备在备课时,我们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环境教育的因素,联系周围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平时积累的环保信息,准备好学生上课用的教具、学具包括图片、录像、动画、实物、实验材料、采集的标本等。二、课堂上有目的的引导和渗透1.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环境…  相似文献   

12.
人文环境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科学有别于传统科学的最基本特点就是综合性。环境保护不仅属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同样还属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范畴。人文环境意识是反映人、社会、自然环境、经济的相互关系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包括环境道德观、环境价值观、环境经济观和环境整体观。这些观念必须在大、中学校的人文类课程中有效“渗透”才能得以形成。环境道德观:传统道德观认为,所谓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只有人是大自然中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道德的唯一相关因素是人的利益,因此,人只对人类才负有…  相似文献   

13.
环境问题被作为当代人类面临的四大问题之一的提出,是人类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也是人类与宇宙中唯一已知可维持生命的星球——地球之间关系继续恶化的反映。环境的破坏有两种原因,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自然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对人类和生物有害因素如地震、火山爆发、台风等灾害造成环境的破坏称为原生或第一环境问题;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在发展工农业生产的  相似文献   

14.
<正>对于英语学科而言,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不仅符合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还有利于促进任务型教学的真正落实。从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到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再到日本水俣病和痛痛病事件等环境问题(公害事件)的喷发直接促使了环境教育的应运而生。自诞生之日起,环境教育就与人类社会的未来密切联系在了一起。不管是1948年在巴  相似文献   

15.
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是环境教育的基础。学习地理环境知识,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和人地协调意识。1.环境意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处在四大圈层的交错地带,是由日光、大气。水、岩石、矿物、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自然环境系统。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资源和环境条件,同时又被人类排放的废弃物污染。但环境这种承受破坏和污染的能力却是有限的。当人类的影响在环境承受力范围内时,环境可以自我调节,恢复功能,持续地为人类提供资源和舒适的条件;反之就会造成环境问题。如学了“…  相似文献   

16.
<正>地理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环境中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与环境教育有着本质的联系,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尤为重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造便利的同时,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地理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与环境教育有着本质的联系。因此,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自然生态平衡下的环境资源是只具有使用价值不具备价值的物质财富,因而在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之间的物质交换中,环境资源不具有商品的属性,也就谈不上环境资源的价格和价值,其无偿占有自然环境资源也因此而变得“合理”。在这种不包含有价值量的物质交换过程中,拥有环境的人类不需要付出“社会机会成本”的代价,便可占有自然环境资源,从中获得“收益”。人类为了生存发展,总是要不断从环境中索取资源,并通过各种活动来满足无止境的需要,其结果只能是使大片的森林消失;土地沙化;许多矿产资源枯竭;地下水位下降;水体和大气遭…  相似文献   

18.
<正>通过挖掘地理教材,抓住切入点;拓宽视野思维,提升着力点;注重实践体验,找准落脚点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以及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教育活动。具有正确的环境观已成为未来世界公民的必备素质之一。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19.
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初探贵州省水城矿务局汪矿中学张洪斌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空气”一节中,教师应向学生讲述,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这对于人类和其它动植物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1传统生产力概念的缺憾传统生产力概念把生产力只理解为人类社会向自然界索取的能力,而不同时理解为人类社会对自然界必须有所偿还,维护和保持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的能力。这种生产力观的片面性是造成当代环境危机的思想根源,使人类社会在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以往的生产力概念出发,历史上人们认为自然资源是无限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也同样是元限的,这必然导致在经济发展中采用了一种粗放式、资源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对自然资源的大肆浪费。这种掠夺式经营只关心近期和局部的经济利益,无视资源环境和长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