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7 毫秒
1.
种间关联性对于研究群落结构、演化及分类具有重要意义,并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群落演替的趋势和进程。为了研究生态种组的光合生理特征及其在演替过程中的变化,在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3个演替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的样地内测定群落的种间联结性,并利用种间联结性划分出生态种组;应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测量各生态种组在不同演替过程的最大光合速率(maximal photosynthesis rate,Pmax)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结果表明:演替前期和演替中期样地的物种总联结性指数VR分别为1.038和1.232,树种间总体呈正联结,但不显著;演替后期样地的物种总体联结性指数VR为2.238,群落总体联结性呈显著正相关。群落总体正关联性随着演替的进行而加强。每个演替阶段的种群可分为3个生态种组;第1生态种组内的物种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联结;第2生态种组中虽然个别种之间联结性不显著,但大多数物种两两之间也形成显著正联结,某些种与第1生态种组中的种形成显著负联结;第3生态种组内种对间两两彼此独立。各生态种组的光合能力随演替的进行而逐渐降低;第1生态种组演替前期的最大光合速率显著高于中后期(P0.05);第2生态种组前期的最大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后期(P0.05)。不同演替阶段,不同生态种组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P0.05)。光合能力是决定生态种组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2.
桫椤群落内主要乔木种群的种间联结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相邻格子抽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X^2检验、联结系数(Ac)和种间共出现百分率(Pc)等指标,分析了福建省永定桫椤群落内主要乔木种群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除少数种对外,绝大多数种群间的联结性不显著,在联结性显著的种对中,下述7个种对之间有较高的正联结性:朴树-野鸦椿、青冈-黄瑞木、青冈-油柿、翻白叶树-拉氏栲、黄瑞木-油柿、 青冈-香叶树和Song木-盐肤木,就桫椤群落而言,桫椤与猴欢喜、水团花之间有一定的正联结,与广东润楠、黄瑞木、柳叶山 茶、朴树和野鸦椿有较紧密的负联结。图3参11  相似文献   

3.
采用通过X2统计量检验,共同出现百分率(AC)和和联结系数(PC)3个指标分别分析了多枝尖山区林下主要植物的种间联结特征。结果表明:13个灌木植物中满山红Rhododendron mariesii和山霉Rubus corchorifolius、粉花绣线菊Spiraea japonica之间、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与箬竹Arundo donax以及满山红和映山红之间正联结极显著性(P〈0.01),而菝葜Smilax china和满山红、菝葜和五味子Schizandrae fructus、绿叶胡枝子Lespedeza buergeri和三桠乌药Lindera obtusiloba,绿叶胡枝子和映山红、满山红和五味子之间呈正联结达到显著水平(P〈0.05);17个草本植物中林荫千里光Senecio nemorensis和苔草Carex sp之间负联结极显著(P〈0.01),冷水花Pilea cadiere与苔草以及芒草Miscanthus sp和求米草Oplismenus undulatifolius之间负联结达到显著水平(P〈0.05),冷水花与堇菜Viola verecunda以及野青茅Deyeuxia arundinacea、求米草与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3个种对间呈正联结极显著(P〈0.01)。多枝尖山区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种间联结性较为松散,物种的生态习性、群落环境、群落演替进程和上层植物的影响等因素可能是形成该区种间联结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桫椤群落内主要乔木种群的种间联结性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相邻格子抽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X2检验、联结系数(AC)和种间共同出现百分率(Pc)等指标,分析了福建省永定桫椤群落内主要乔木种群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除少数种对外,绝大多数种群间的联结性不显著;在联结性显著的种对中,下述7个种对之间有较高的正联结性朴树-野鸦椿、青冈-黄瑞木、青冈-油柿、翻白叶树-拉氏栲、黄瑞木-油柿、青冈-香叶树和木-盐肤木.就桫椤种群而言,桫椤与猴欢喜、水团花之间有一定的正联结,与广东润楠、黄瑞木、柳叶山茶、朴树和野鸦椿有较紧密的负联结.图3参11  相似文献   

5.
桂花次生林群落主要树种种间关联及其对混交度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2×2联列表,运用方差分析、χ2统计量度量、Ochiai指数系列技术,测定福建省长汀县桂花次生林群落14个主要树种间的总体联结关系、种对间联结显著性和关联系数,并首次引入混交度,阐述种间关联性与种间空间隔离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桂花次生林群落14个主要树种的总体种间关联性呈无关联,反映该群落处于演替的初期阶段;14个主要树种的种间联结关系中,7对具显著正关联性,2对具极显著正关联性,4对具显著负关联性,2对具极显著负关联性.91个种对中,有76个种对未达到显著水平,种对间的相互独立性较强.根据群落特征,以混交度贡献率为辅助指标,探讨呈显著关系的种对与混交度贡献率的关系,得出具生态位重迭性且呈显著正关联的种对表现出高混交度贡献率,具生态相似性且呈显著正关联的种对为避免竞争表现出较低混交度贡献率,呈显著负关联的种对表现出低混交度贡献率,混交度贡献率可为判别种间关联性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表2参17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桦木林木本植物种间联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龙  孙学刚  段文军  王俊 《生态环境》2007,16(4):1211-1218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与青藏高原高寒区的交汇地带,该区既兼具3大自然区的特点,又具有边缘地带气候波动不稳定性和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全球变化重点监测的地区之一。研究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亚高山桦木林的种间联结,不仅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该地区桦木群落的结构、功能和演替,对于维持该地区群落稳定性以及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桦木林中20个优势种,采用方差比率法(VR)检验多物种间的联结性,2×2列联表分析共同出现百分率(JI)、点相关系数(Ф)、Dice指数(DI)来表示种间联结程度,用重要值的Pearson相关和Spearman秩相关来检验相伴出现的机率等方法分析其种间关联性。结果表明:群落总体联结VR值为1.094,说明20个种群间表现出净正关联,其统计量W值为10.94说明20个种群之间在总体上的正关联不显著;大多数种对的JI值、DI值在0.4以下,说明种对之间联结程度不显著,Φ值大部分处于[-0.2, 0.2]值域内,说明种对之间的正或负的联结性较弱;而Spearman秩相关所测得的正负关联比要大于Pearson相关所测得的,且Spearman秩相关要优于Pearson相关。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三种桦树天然次生林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即演替的中期阶段,其逐渐会被地带性植被所取代。  相似文献   

7.
金城山植物群落优势种群的种间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2×2列联表的χ2检验、Ochiai关联度指数、Pearson 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研究了南充金城山植被24个优势种群共276个种对的种间关联(或相关).结果表明: 1) χ2检验有15个种对呈正相关, 3个种对呈负相关,正负关联比为5.0,其余258种对联结程度不显著; 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23个种对正相关, 1个种对呈负相关,正负关联比为23.0,其余252种对联结程度不显著; 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24个种对呈正相关, 5个种对呈负相关,正负关联比为4.8,其余247种对联结程度不显著; 2)χ2检验只能反映出种对间联结性显著与否,经χ2检验不显著的种对并不意味着其间没有联结性,故只有与Ochiai关联度指数结合,结论才比较合理; 3)与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相比, 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4) 按照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和主导生态因素,24个优势种可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同一生态种组内,各种间具有较强的正联结,表明其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态要求相似,而不同组间联结较为松散,主要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对生境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性和相互分离的生态位所致.桤木、千筋树、插田泡、乌蔹莓和小叶菝葜等呈独立分布.图4表4参19  相似文献   

8.
岷山地震带山地坡面的植被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演替过程是有序进行还是随机发生,这不仅是植物生态学界一直关注的热点之一,也是植被恢复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川西岷山地区频繁、强烈的地质构造活动常常引发滑坡,使得这些发生于不同年代的滑坡体坡面上生长着处于不同演替年限的植物群落,从而为验证植被演替模型理论提供了理想场所.选取海拔、坡度、坡向、土壤母质大致相同的17个坡面,对其植被进行群落调查,并将其划分为3个演替年限组——演替4年、演替30-60年、演替60年及以上.研究发现:(1)随着演替推进,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优势度均呈上升趋势,表明群落发展过程中物种显著增多;(2)从演替4年到30年这一演替早期阶段,群落明显存在着物种替代现象,但主要功能群(固氮、耐旱、耐贫瘠植物)的重要值在演替4年到演替60多年过程中并未有所下降,表明当地的环境资源条件(水分和养分)通过决定功能群构成强烈制约着坡面群落的物种集合;(3)在演替4年的群落组内,群落物种相似性系数为0.515,而在演替60多年的群落组内该值降为0.251,表明植被演替较晚阶段存在着随机过程.因此,机体论演替模型不足以完全解释当地植被演替过程.  相似文献   

9.
天然针阔混交林优势种群间联结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2 ×2 联列表,通过方差分析、χ2 检验、联结系数C、Ochiai 系数、Czekanowski 系数和Jaccard 系数等系列方法,测定了天然针阔混交林15 个优势种群间的总体联结关系,各种对间联结显著性和关联系数.研究表明:中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的种间联结测定使用上述系列技术效果很佳.运用方差分析揭示出多物种整体间的联结关系;χ2 检验揭示出成对物种间联结的性质和程度;Ochiai、Czekanowski 和Jaccard 系数可表明种对的联结程度和相伴随出现的机率.结果表明:多物种间的整体联结关系为显著的正联结;χ2 统计量检验了105 个种对,其中9 个种对呈现极显著的正联结;2 个种对为显著的正联结;4 个种对呈现显著的负联结.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与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间的联结关系很弱,反映出天然针阔混交林的成熟性  相似文献   

10.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自然恢复过程中微生物量碳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璟  杨宁 《生态环境》2012,(10):1670-1673
以典型的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不同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方法,选用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裸荒地、草本群落、灌木群落和乔木群落等4类典型样地,分别代表群落演替进程中4个不同的演替阶段,通过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探索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微生物量碳(MBC)的大小与活性。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SOC)与MBC呈先下降后增大的趋势,其差异在各演替阶段达显著水平(P〈0.05),SOC与MBC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2)微生物熵(MQ)与代谢熵(qC02)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随着演替的进行,MQ整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各演替阶段其值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3)MQ与MBC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并随着演替的进行,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各演替阶段qCO2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4)在演替初期,土壤有效基质逐渐降低,而在演替后期有效基质不断增加,此有利于SOC与MBC的提高,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研究结果将丰富该地区植物生态学与恢复生态学的内容,为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岷江上游大沟流域驱动植被退化的人为干扰体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研究了岷江上游大沟流域内的人为干扰体,分析了干扰的类型、强度、频率及其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了不同干扰类型及其特性对植被退化的作用、干扰体与人口增长、植被退化等的关系.结果表明:大沟流域人为干扰类型多达8种,但优势的干扰类型是砍伐薪材和牲畜放牧.从近30a的干扰强度变化看,以80年代初的干扰强度最大,并在近20a内保持很高的干扰强度水平;干扰强度的年内变化表现为春末、夏、秋大而冬、早春小.近40a来的干扰频率愈趋增高,年内表现为春秋季干扰频率最高,夏季中等,而冬季最小.人为干扰的空间差异十分明显,反映出人为干扰的现状及其对植被的破坏强度差异,即由村寨向沟尾和高海拔区、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形成“钟形”干扰格局.认为大沟流域植被的严重退化是所有人为干扰长期共同驱动的结果,与该区人口及其需求迅速增长密切相关.结果还表明,不同性质的干扰对植被的影响作用具协同性,同一干扰体长期连续对植被的影响具累加和放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气相色谱对北京市几种典型道路空气中非甲烷烃(NMHCs)的浓度进行了监测,讨论了道路空气中非甲烷烃的浓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市各种典型道路空气中非甲烷烃浓度都呈双峰形,分别在早晨8:00左右和下午5:00左右,车流量是影响非甲烷烃浓度的最主要因素,狭窄道路空气中的非甲烷烃浓度要明显高于十字路口和平直道路的非甲烷烃浓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1987年2月至1988年2月每月一次的调查资料,通过测定pH和碱度计算了珠江河口二氧化碳各分量,讨论了ΣCO_2,溶解CO_2与盐度、温度,叶绿素-a 和溶解氧饱和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发电厂附近大气气溶胶元素浓度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新福  沈新尹 《环境化学》1996,15(6):505-509
用Streaker时间顺序采样器在火力发电厂附近连续收集大气气溶胶样品,这些样品在2×1.7MV串列加速器上用2.5MeV的质子进行PIXE分析,得到了大气气溶胶粗,细颗粒物中21个元素浓度及其时间的短时变化,显示了主要污染源方向的信息,结果表明,元素Si,K,Zn和As的浓度高于北京地区冬天的水平,Br/Pb的比值为0.16(n=44),高于一般地区。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农业生态系统害鼠种群测报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四川盆地农业生态系统害鼠种群数量连续3年的统计结果:方差分析证明种群数量在年周期间变化不显著,(F<F0.05)而年内存在着显著的统计学差异(F>F0.05)种群数量季节消长呈明显的双峰型模式,年周期内出现6月和11月两个数量高峰,两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t<t0.01).依据农田灭鼠的实际情况,用3月份的数量来预测6月份的种群数量,是理想的预测方案故本文依据该3年的数据,采用数学拟合方法,组建预测6月份数量高峰的短期预测模型.统计检验表明具有准确、可靠和实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采用地表采集到的天然云母样品(不做蚀刻),直接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观察到与传统方法同样的微米数量级腐蚀坑.并分析了腐蚀坑的成因,指出了这些新发现的腐蚀坑的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气中还原态硫化合物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一套简便易行的还原态硫化合物的采集及分析方法,该方法可分离和检测11种还原态硫化合物。利用该方法测定了北京市和青藏高原地区还原态硫化合物的混合比,结果表明,北京市和青藏高原地区存在较强的COS和CS2人为和自然排放源。  相似文献   

18.
反应性气体观测中标准气的误差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伟立  徐晓斌  张晓春 《环境化学》2011,30(6):1140-1143
通过制定严格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在实验室对不同的国产标准气与同一的具有NIST标准的进口标准气进行定量比对.结果发现,国内不同厂家生产及同一厂家生产不同批次的标准气,特别是SO2和NO标准气,其出厂浓度与比对后的浓度间存在较大的偏差.在所有比对结果中,有2/3的SO2标准气样品超过±5%的相对偏差,有1/3的SO...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城市内涝的公共卫生特点,本文分析了广西梧州1994年的抗洪经济:(1)城市内涝是一种特殊的暂时性的废水;(2)水质可在3-5天内恶化变臭,从而在中心城市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93)应防止垃圾烘便及有毒化学物质污染水质,防止居民中毒和传染病发生。最重要的是迅速排除城市内涝废水。  相似文献   

20.
沉积物中酸挥发硫对上覆水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梁涛  林健枝 《环境化学》1998,17(3):212-217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装有新鲜河流沉积物和上覆水且可控制环境参数的模拟体系及参比体系,通过定时定量投放重金属溶液,研究了富含酸挥发硫的河流沉积物对上覆水中重金属(铜,镉,铅,锌)含量的影响,并观察了模拟体系更换为清洁上覆水后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静态释放;随后考察了同一沉积物样品经酸化后对上覆水重金属含量的影响能力的变化及在更换为清洁上覆水后沉积物的静态释放。研究结果表明:水相金属迅速转移到沉积物中,被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