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用5种多样性指数对祁连山圆柏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测定了乔木种群及其各立木级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偏低,而草本层多样性较高,群落总的物种多样性(以丰富度表示)较高.群落总的物种多样性较高是由于较低的灌木层多样性与较高的草本层多样性综合作用的结果,与放牧影响、阳坡的干燥环境有关,可能是林草交错区固有的特点.乔木种群的分布格局呈现出集群分布,但在其发育过程中显示了动态变化的特征,即在幼苗和小树阶段为集群分布,到了大树阶段转变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表6参32  相似文献   

2.
桫椤群落内主要乔木种群的种间联结性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相邻格子抽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X2检验、联结系数(AC)和种间共同出现百分率(Pc)等指标,分析了福建省永定桫椤群落内主要乔木种群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除少数种对外,绝大多数种群间的联结性不显著;在联结性显著的种对中,下述7个种对之间有较高的正联结性朴树-野鸦椿、青冈-黄瑞木、青冈-油柿、翻白叶树-拉氏栲、黄瑞木-油柿、青冈-香叶树和木-盐肤木.就桫椤种群而言,桫椤与猴欢喜、水团花之间有一定的正联结,与广东润楠、黄瑞木、柳叶山茶、朴树和野鸦椿有较紧密的负联结.图3参11  相似文献   

3.
天然针阔混交林优势种群间联结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2 ×2 联列表,通过方差分析、χ2 检验、联结系数C、Ochiai 系数、Czekanowski 系数和Jaccard 系数等系列方法,测定了天然针阔混交林15 个优势种群间的总体联结关系,各种对间联结显著性和关联系数.研究表明:中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的种间联结测定使用上述系列技术效果很佳.运用方差分析揭示出多物种整体间的联结关系;χ2 检验揭示出成对物种间联结的性质和程度;Ochiai、Czekanowski 和Jaccard 系数可表明种对的联结程度和相伴随出现的机率.结果表明:多物种间的整体联结关系为显著的正联结;χ2 统计量检验了105 个种对,其中9 个种对呈现极显著的正联结;2 个种对为显著的正联结;4 个种对呈现显著的负联结.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与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间的联结关系很弱,反映出天然针阔混交林的成熟性  相似文献   

4.
桫椤群落内主要乔木种群的种间联结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相邻格子抽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X^2检验、联结系数(Ac)和种间共出现百分率(Pc)等指标,分析了福建省永定桫椤群落内主要乔木种群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除少数种对外,绝大多数种群间的联结性不显著,在联结性显著的种对中,下述7个种对之间有较高的正联结性:朴树-野鸦椿、青冈-黄瑞木、青冈-油柿、翻白叶树-拉氏栲、黄瑞木-油柿、 青冈-香叶树和Song木-盐肤木,就桫椤群落而言,桫椤与猴欢喜、水团花之间有一定的正联结,与广东润楠、黄瑞木、柳叶山 茶、朴树和野鸦椿有较紧密的负联结。图3参11  相似文献   

5.
九龙山南方铁杉群落物种多样性及乔木种种间联结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研究南方铁杉(Tsuga tchekiangensis)群落物种多样性.同时在2×2联列表基础上,应用x2检验、联结系数AC、种间共同出现的百分率PC研究南方铁杉群落19个乔木种群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1)物种丰富度的大小均表现为灌木层大于乔木层,乔木层中物种丰富度为乔木中层>乔木下层>乔木上层.(2)乔木层、乔木层上层和乔木层中层的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在1 300~1 500 m随海拔升高而增大,在1 500~1 620 m随海拔升高而减小,物种随海拔梯度变化呈现"中间高度膨胀"现象;乔木下层和灌木层则表现为相反规律.(3)x2统计度量值表明,在162个种对中,147对联结关系未达到显著水平,种间的独立性较大;共同出现的百分率PC表明多数种对之间联结程度不显著,南方铁杉、猴头杜鹃(Rhododendron simoarum)、木荷(Schima superba)三者联结是比较紧密的;联结系数AC表明,南方铁杉与厚皮香(Temstroemia gymnanthe)、多脉冬青(Ilexpolyneura)、红花油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浙江樟(Cinnamomum chekiangense)、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等种对存在显著负联结,表明这几个树种对南方铁杉的生长存在重要影响,在营造林工林时应重点加于考虑.  相似文献   

6.
张忠华  胡刚 《生态环境》2011,(8):1209-1213
采用2×2列联表的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了喀斯特山地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群落22个优势种的种间联结性和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所组成的231个种对中,χ2检验中有100个种对为正联结,110个种对为负联结;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有114个种对为正相关,117个种对为负相关,正、负联结或相关的种对数相近。正联结或正相关的种对主要体现了种间对生境具有相似的生态适应性和生物学特性,而负联结或负相关关系则主要由于对生境的不同偏好或相异的生物学特性所致。喀斯特山地高度的生境异质性促使优势种间的生态位相互分化,对生境的偏好趋异,负联结或负相关的种对趋于增加,因而喀斯特山地高度的生境异质性对植物种间关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指导喀斯特地区进行人工植被恢复和重建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用2×2列联表的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了喀斯特山地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群落22个优势种的种间联结性和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所组成的231个种对中,χ2检验中有100个种对为正联结,110个种对为负联结;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有114个种对为正相关,117个种对为负相关,正、负联结或相关的种对数相近。正联结或正相关的种对主要体现了种间对生境具有相似的生态适应性和生物学特性,而负联结或负相关关系则主要由于对生境的不同偏好或相异的生物学特性所致。喀斯特山地高度的生境异质性促使优势种间的生态位相互分化,对生境的偏好趋异,负联结或负相关的种对趋于增加,因而喀斯特山地高度的生境异质性对植物种间关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指导喀斯特地区进行人工植被恢复和重建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采用通过X2统计量检验,共同出现百分率(AC)和和联结系数(PC)3个指标分别分析了多枝尖山区林下主要植物的种间联结特征。结果表明:13个灌木植物中满山红Rhododendron mariesii和山霉Rubus corchorifolius、粉花绣线菊Spiraea japonica之间、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与箬竹Arundo donax以及满山红和映山红之间正联结极显著性(P〈0.01),而菝葜Smilax china和满山红、菝葜和五味子Schizandrae fructus、绿叶胡枝子Lespedeza buergeri和三桠乌药Lindera obtusiloba,绿叶胡枝子和映山红、满山红和五味子之间呈正联结达到显著水平(P〈0.05);17个草本植物中林荫千里光Senecio nemorensis和苔草Carex sp之间负联结极显著(P〈0.01),冷水花Pilea cadiere与苔草以及芒草Miscanthus sp和求米草Oplismenus undulatifolius之间负联结达到显著水平(P〈0.05),冷水花与堇菜Viola verecunda以及野青茅Deyeuxia arundinacea、求米草与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3个种对间呈正联结极显著(P〈0.01)。多枝尖山区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种间联结性较为松散,物种的生态习性、群落环境、群落演替进程和上层植物的影响等因素可能是形成该区种间联结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种间联结的研究对于人工林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可持续经营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巨桉人工林灌木层物种之间的作用关系知之甚少。根据野外60个样方的调查数据,运用x^2检验、Jaccard指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研究了巨桉(Eucalyptusgrandis)人工林灌木层18个优势种的种间关联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灌木层优势种具有总体上的正联结性,但在153个种对中,具有显著正联结性的种对数约占总种对数的10%,绝大数种对表现为弱联结性或无联结性,种间关系较为松散,表明巨桉林下灌木种群具有相对独立分布的特性。研究种间关系时,种间关联结合种间相关得出的结果较好。根据分析结果将18个优势种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生态种组内的种其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态要求相似,而组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生态种组的划分能为巨桉人工林林下灌木层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岷江上游茂县半干旱河谷灌丛优势种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采用2×2列联表,通过方差分析、X2检验、Ochini关联指数和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分别对岷江上游茂县半干旱柯谷灌丛的10个主要优势种的种间关联和种间协变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茂县半干旱河谷灌丛的优势种间关系较复杂.多物种间里显著的复合正相关关系,45个种对中的7个种对具有显著的正关联,其关联程度较高(Ochiai指数为0.645~0.858),这些关联的种对分别对环境的要求相同;5个种对存在显著的正协变,它们都是非显著关联的种对,表明在某一具体的植被类型中,种间关联与协变并无明显的内在联系.小角柱花(Ceratostigmaminus)与其它优势种间的关联性最广泛,而刺族花(Convolvulustragacanthoides)则无显著的关联和协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成分.  相似文献   

11.
岷江上游油松造林密度对油松生长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调查了岷江上游 20a龄油松人工林样方 17个(20m×20m),测定了油松生长参数、林下植被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盖度,以分析油松生长和群落结构变化的密度效应.结果发现:油松高度生长随密度增大而增加,在密度 2 500~3 500hm-2时达最大,随后下降;胸径生长在 2 200~2 800hm-2时达到最大,随后下降.油松单位面积生物量由低及高,在 3 500~4 000hm-2达到最大,随后稍有下降;而个体平均生物量约在 2 500hm-2时最大.随着油松盖度的上升,灌木层盖度开始下降,林下散射光增加,导致草本层盖度上升,中等密度时 (2 500~3 500hm-2 )油松林乔灌草层次盖度配置较为合理;物种丰富度与油松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但不同密度油松林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无一定规律.因此,如果不以追求生物量最大化为单一目标,中等密度(2 500 ~3 500hm-2 )的油松林具有较好的群落结构配置、较高水平的物种多样性和种群更新能力,符合可持续林业发展的要求. 图 3参 19  相似文献   

12.
岷江上游大沟流域驱动植被退化的人为干扰体研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研究了岷江上游大沟流域内的人为干扰体,分析了干扰的类型、强度、频率及其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了不同干扰类型及其特性对植被退化的作用、干扰体与人口增长、植被退化等的关系.结果表明:大沟流域人为干扰类型多达8种,但优势的干扰类型是砍伐薪材和牲畜放牧.从近30a的干扰强度变化看,以80年代初的干扰强度最大,并在近20a内保持很高的干扰强度水平;干扰强度的年内变化表现为春末、夏、秋大而冬、早春小.近40a来的干扰频率愈趋增高,年内表现为春秋季干扰频率最高,夏季中等,而冬季最小.人为干扰的空间差异十分明显,反映出人为干扰的现状及其对植被的破坏强度差异,即由村寨向沟尾和高海拔区、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形成“钟形”干扰格局.认为大沟流域植被的严重退化是所有人为干扰长期共同驱动的结果,与该区人口及其需求迅速增长密切相关.结果还表明,不同性质的干扰对植被的影响作用具协同性,同一干扰体长期连续对植被的影响具累加和放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岷江上游刺旋花种群格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随机取样、解剖的基础上,对岷江上游灌丛优势种刺旋花(Convolvulustragacuthoiedes)建立种群静态生命表进行统计分析,以探索其在该地区特殊的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刺旋花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发展型,存活曲线接近于decvyⅢ型;生活史中分别在1a和4~5a有两个死亡高峰;种群数量变化可用年龄结构模型Xx=3.37·x-3.21(其中x表示年龄,Xx表示种群数量)来预测.X2检验法和区组样方方差法的格局分析结果都表明:刺旋花种群的分布格局随生境破碎程度和水分状况有很大差异,在不同样地分别趋向于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相似文献   

14.
岷江上游典型退化生态系统鸟类物种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岷江上游典型的退化生态系统(十里乡)、逐渐恢复的生态系统(茂县生态站,1986年开始人工恢复)和原始森林及次生高山草甸生态系统(上卡卡沟)选择样地,对其乌类物种多样性在夏秋两季进行了调查,并计算其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各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有微小差异,但总体一致。综合夏秋两季,茂县生态站夏季的鸟类丰富度、多度和多样性指数值最高,十里乡秋季的鸟类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值最低,上卡卡沟秋季的均匀度指数最高。各群落的相似性指数较低,表明各群落组成有较大差异,拟合各样地鸟类的物种-多度曲线模型,十里乡鸟类的物种-多度模型与对数级数分布拟合,茂县鸟类的物种-多度模型与对数级数分布相似,上卡卡沟鸟类的物种-多度模型与分割线段模型分布拟合,夏秋季的物种-多度模型无明显差异,仅茂县的物种-多度模型与风何级数分布拟合,并对鸟类对生态恢复的监测效应进行了探讨,认为物种-多度模型是良好的生境变化生物指示因子,图3表4参19。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游农区洪涝灾害后鼠类数量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至2001年在湖南安乡对洪灾后的啮齿动物数量进行了监测,并以正常区为对照;与此同时,也对曾遭受过洪灾的其它地区进行了对比调查.调查发现,虽然洪灾对啮齿动物的种群影响很大,但其数量回升速度较快,退水半年左右,种群数量就会超过未发生洪灾的相邻地区.主要原因是洪灾使害鼠的生态压力减少,如害鼠数量大幅减少,而食物相对丰富,栖息空间相对较大以及天敌的数量减少等,从而使残存鼠和迁入鼠的数量得以迅速回升.洪灾后鼠密度回升到很高的地区,即使进行大面积的化学防治降低鼠密度后,其回升速度也不同于正常地区,同样具有快速反弹的特征.图4表2参15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果粮间作经营的中后期常出现的作物减产和资源浪费的矛盾,有必要分析果粮人工植物群落中各生态元的时空变化过程,揭示果粮间作经营中矛盾的产生、发展乃至激化的过程,寻求合理的间作作物组合,并进行优化调控,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选择处于不同经营阶段(3a,5a,10a,18a,28a)而经营管理条件基本一致的的9种苹果与粮食作物间作模式,调查测定了每一模式各阶段的果树的生长及其苹果产量,各间作粮食作物的生物量、总生物量、作物固定的总能量及其光能利用率、经济产量和经济收入等指标,揭示了苹果和各粮食作物28a内的生物生产力的动态变化及其特点,找到了果树不同经营阶段的合理间作物组合,提出了该区不同经营阶段的最佳模式类型.对果粮间作的作用、理论基础及优化调控指标及其不确定性等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