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微型动物削减剩余污泥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污水的好氧生物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污泥的浓缩、脱水、处理和处置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而且如果处置不当 ,很容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 ,最大限度减少剩余污泥的排放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根据生态学的理论 ,加强微型动物对细菌的捕食作用 ,可使能量在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过程中有一定的损失 ,同时污泥量得以减少。应用两段式生物反应器或者直接向曝气池中投加微型动物均可达到此目的。本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两种方法 ,讨论了各自的优点和不足 ,并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污泥减量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1,自引:1,他引:71  
从现阶段国内外污泥处理与处置在环境和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阐明了研究污泥减量技术的紧迫性。根据生物处理工艺中影响剩余污泥产生的可能途径,将污泥减量技术分为降低细菌合成量的解偶联技术、增强微生物利用二次基质进行隐性生长的各种溶胞技术、利用食物链作用强化微型动物对细菌捕食的技术,介绍了各种技术的研究现状,井比较了减量效果和优缺点。  相似文献   

3.
污泥减量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现阶段国内外污泥处理与处置在环境和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 ,阐明了研究污泥减量技术的紧迫性。根据生物处理工艺中影响剩余污泥产生的可能途径 ,将污泥减量技术分为降低细菌合成量的解偶联技术、增强微生物利用二次基质进行隐性生长的各种溶胞技术、利用食物链作用强化微型动物对细菌捕食的技术 ,介绍了各种技术的研究现状 ,并比较了减量效果和优缺点  相似文献   

4.
采用序批式投加剩余污泥方式,连续34d考察了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的污泥减量效果,研究了MBR中微型动物种类与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生物捕食作用对污泥减量效果的贡献.研究发现,MBR中出现密度较高的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共13种,其中以红斑顠体虫平均密度最高,达到了338.5个/mL;MBR在运行过程中,MBR内的微型动物呈现出“纤毛虫—轮虫—红斑顠体虫”的演替变化规律;MBR内的污泥减量效果与微型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在试验初始阶段,MBR内污泥质量保持相对稳定,之后随着MBR内红斑顠体虫的快速增殖,开始大量生物捕食其他原生动物和轮虫,MBR内微型动物总量降低,导致试验后期(运行约20 d后)MBR内的污泥质量迅速增加,可见保持MBR内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种类与数量的相对稳定是MBR工艺能够长期实现污泥减量的关键.整个试验期间,向MBR中投加的待处理污泥总量为126.9 g,污泥累积减少量为100.2 g,污泥总减量率为78.96%,其中生物捕食作用引起的污泥累积减少量占总的污泥累积减少量的73.9%,是MBR工艺实现污泥减量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5.
污泥减量技术的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占污水处理厂基建和运行费用40 ̄65%的污泥处理和处置,因费用高 及污泥最终处置对环境污染的潜在危害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与运行。因此,如何减少剩余污泥的产量已成为污水自理的研究热点。概括介绍了目前在国内外正在研究和开发的新和新工艺。如: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摄食细菌的方法,能减少污泥产量60%以上。对于固定式淹没生物膜法甚至没有剩余污泥产生;微生物强化方法,利用外投优化菌种减少污泥排放量  相似文献   

6.
通过投加多孔载体处理人工配制的生活污水,培养驯化活性污泥挂膜成功后,在稳定运行60 d内,对系统污泥减量效果以及其与载体中微型动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剩余污泥真实产率为0.054 g SS/g COD,表观产率为0.045~0.052 g SS/g COD之间,剩余污泥真实产率与表观产率基本吻合,稳定运行期间,多孔载体中生物膜生长代谢良好;与传统活性污泥法比较,污泥减量效果明显;固着型纤毛虫和后生动物数量的变化,对剩余污泥浓度影响较大;筛选具有代表性微型动物与系统中剩余污泥浓度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其中钟虫和红斑瓢体虫相关系数最大,分别为0.915和-0.813,可作为剩余污泥浓度的指示性微生物。  相似文献   

7.
本期推荐     
正本期"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栏目刊发了《生物炭和石墨的电化学性质对剩余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的影响》(于亚梅,沈雁文,朱南文,袁海平,楼紫阳)一文。自《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颁布以来,城镇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的处理处置问题备受关注。作为污泥减量化和稳定化的重要技术,厌氧消化在能源回收方面具有优势。近年来,已有  相似文献   

8.
活性污泥微型动物群落结构优化的可控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化活性污泥微型动物群落的结构实际就是从根本上优化活性污泥的运转效能。优化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为活性污泥中的微型动物提供适合其生长繁殖的运行参数 ;优化这些生物所需的营养 ;向活性污泥曝气池中投放微型动物。  相似文献   

9.
活性污泥微型动物群落结构优化的可控途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优化活性污泥微型动物群落的结构实际就是从根本上优化活性污泥的运转效能。优化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为活性污泥中的微型动物提供适合其生长繁殖的运行参数;优化这些生物所需的营养;向活性污泥曝气池中投放微型动物。  相似文献   

10.
解决剩余污泥问题的关键是将污泥原位减量技术(过程处理)与剩余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末端处理)相结合,对污泥实施联合处理。污泥原位减量技术是在保证出水达标的前提下,尽量促进微生物降解有机物产能用于热逸散而非增殖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其(非生物捕食)主要通过溶胞-隐性生长、解耦联代谢和维持代谢等方式影响污泥中微生物的增殖、衰亡和水解,进而降低剩余污泥产量。为系统了解当前污泥减量技术的驱动机制及关键问题,在分析污泥增殖和微生物新陈代谢途径的基础上,梳理了减量技术对微生物生长(电子受体、代谢解偶联及维持能)、衰减(饥饿、噬菌体、温度、辐射、极端环境及生物抗性)及水解(水解及水解强化)的影响机制及内部驱动,明确了基于微生物代谢过程的减量技术的不足及其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在总结各类原位减量技术利弊的基础上,展望了污泥原位减量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蓝藻与污泥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为了实现太湖蓝藻打捞后的快速处置,对厌氧颗粒污泥、消化污泥、剩余污泥与蓝藻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蓝藻与污泥混合可以有效促进沼气发酵。在蓝藻与厌氧颗粒污泥物料比为6∶1时,产气效果最佳,沼气产率为73 mL/g VS,平均甲烷含量为69%,最大产气速率为138 mL/d,累计产甲烷量为50 mL CH4/g干物质,分别是蓝藻与消化污泥、剩余污泥混合发酵时的1.5倍和2.3倍。厌氧颗粒污泥、消化污泥、剩余污泥与蓝藻混合,其VS降解率为11.40%~13.73 %,COD减少了27.97%~46.38%。厌氧发酵对蓝藻藻毒素的含量有较大影响,分别从356、366和244 μg/L降低到检测限5 μg/L 以下。  相似文献   

12.
高效代谢解偶联剂的筛选及对SBR系统综合运行效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活性污泥法是最常用的污水处理技术,但它同时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需要进行额外的处理和处置.活性污泥的解偶联代谢能有效地减少剩余污泥的产量.比较了5种代谢解偶联剂,即2,4-二硝基苯酚(DNP)、邻氨基苯酚(AP)、2,4,6-三氯苯酚(TCP)、3,3',4,5-四氯水杨酰苯胺(TCS)、丙二酸的污泥减量效果和对COD去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它们在各自的最佳质量浓度20、1 5、4、1.2、15 mg/L时,污泥的表观增长系数分别降低了62.39%、63.75%、59.40%、34.58%和53.75%,而COD去除率仅有轻微下降.重点研究了15 mg/L的丙二酸和4 mg/L的TCP对SBR系统运行效能和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发现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两者都能有效降低系统的污泥产量,而对COD去除率的影响较低,但使用丙二酸6 d后极大地影响了污泥的沉降性能,而TCP对污泥的沉降性能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3.
蚯蚓直接处理城市剩余污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市剩余污泥为饲料,根据蚯蚓的繁殖、生长时间,定时引出成蚓换料连续饲养,并改变留在原泥中蚓卵的生存环境来控制卵的发育之蚯蚓养殖方法,并对城市剩余污泥直接饲养蚯蚓的可行性及其重金属转移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剩余污泥直接饲养蚯蚓是可行的;饲养过程中蚯蚓体内的重金属浓度随着饲养时间而上升,至4个月左右,蚯蚓体内重金属浓度达到极限,且该养殖法具有蚯蚓产量低,对蚯蚓具有易于处理和处置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污泥生物指数(SBI)由对活性污泥混合液中微型动物群落结构的分析得出,用于评价活性污泥的运转效能。SBI为0~10的生物指数,分为4个质量等级,为一客观的指数。此方法的优点在于通过对微型动物的日常检验,就能对活性污泥的运行状况给出一量化且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在SBR中试系统中,采用较高声能密度较短时间的超声波处理剩余污泥后回流至系统连续运行20 d的方式进行污泥减量,通过分析测定系统MLSS、累计排泥量以及系统出水水质指标,考察了系统污泥减量效果及污泥回流对系统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SBR系统2/3的剩余污泥用声能密度为1 W/mL的超声波预处理6 min后回流至SBR系统。SBR系统最终需处置的污泥量减少了45.64%,获得了理想的污泥减量效果。污泥回流后SBR系统对SS、COD、TN以及NH4+-N的去除效果均无明显变化,仅出水TP含量略高于对照的SBR,出水水质仍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  相似文献   

16.
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大量剩余污泥具有含水率高、有机物含量高以及富集了多种有毒有害物质的特性,必须进行适当预处理方能进行后续处置与利用。表面活性剂因其独特的两亲结构及表/界面活性近年来逐渐被应用于污泥处理过程。综述了常用表面活性剂对污泥脱水以及厌氧发酵过程的影响,重点对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总结归纳:在污泥脱水过程中,表面活性剂主要发挥增溶作用;在污泥厌氧发酵产酸过程中,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以及对微生物活性的改变共同影响产酸效果。最后对表面活性剂应用于污泥处理中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用污泥生物指数评价活性污泥的运转效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污泥生物指数(SBI)由对活性污泥混合液中微型动物群落结构的分析得出,用于评价活性污泥的运转效能.SBI为0~10的生物指数,分为4个质量等级,为一客观的指数.此方法的优点在于通过对微型动物的日常检验,就能对活性污泥的运行状况给出一量化且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大量的剩余污泥已成为国内外污水处理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被应用到污泥处理中,臭氧以其独特的性质从一开始应用就备受青睐.详细地说明了臭氧在污泥减量技术中应用的背景及原理,重点介绍了臭氧对污泥性质的影响,并分别从臭氧氧化技术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组合、与AO工艺组合、与膜生物反应器(MBR)组合、与磷回收工艺组合、与SBR工艺组合等角度分析了臭氧在污泥减量技术中的应用与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壬基酚及其短链聚氧乙烯醚在污泥和土壤中的存在和降解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nEO)是广泛使用的表面活性剂.在污水处理厂中会降解为具有内分泌干扰效应的短链产物和最终产物壬基酚(NP)。剩余污泥是其进入环境的重要途径。介绍了NP和短链NPnEO在污泥中的存在情况、污泥处理过程对其存在的影响、以及这些物质随污泥处置过程进入土壤后的降解。  相似文献   

20.
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大量难降解、有毒性的新型污染物转移到污泥中,为污泥后续处理处置留下隐患。厌氧消化是污泥稳定化、资源化的最佳处理方式,其对污泥中新型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受到广泛关注。将污泥中检测出的新型污染物分为8类,并对各类新型污染物的来源、浓度范围进行分析,总结了不同新型污染物在厌氧消化进程中的去除率、去除路径及影响因素,最后对污泥厌氧消化去除新型污染物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