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处理含五氯酚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在中温条件下处理含五氯酚(PCP)模拟废水时工艺特点及PCP降解机理。结果表明:①在以处理啤酒废水的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物(VSS接种量约15 g /L),运行温度为(35±1) ℃,水力停留时间为20~24 h,进水COD浓度为2 500~2 800 mg/L;进水PCP浓度由1.0 mg/L上升至8.0 mg/L条件下,120 d左右完成启动,PCP和COD去除率分别为94%及86%以上。②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结果分析表明,PCP厌氧降解的途径是首先经间位脱氯生成四氯酚和2,4,6-三氯酚,再经邻位和对位脱氯生成2,4-二氯酚和邻氯苯酚,最后矿化为CH4和CO2。   相似文献   

2.
对EGSB反应器处理五氯苯酚(PCP)废水的运行条件以及PCP的降解途径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PCP浓度为95mg/L,COD浓度为5000mg/L时,出水回流比为90,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6h的条件下,出水PCP和COD浓度达到排放要求(PCP<0.1mg/L,COD<100mg/L),反应器PCP容积负荷142.5g/(m3·d),有机容积负荷为COD7.5kg/(m3·d).PCP在EGSB反应器中主要脱氯产物是2,3,4,5-TeCP,2,3,5-TCP以及2,3,4,6-TeCP,表明PCP主要通过邻位脱氯产生2,3,4,5-TeCP,再脱氯产生2,3,5-TCP,部分PCP首先间位脱氯产生2,3,4,6-TeCP.  相似文献   

3.
氯酚废水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的典型工业废水,具有显著的生态毒性,为探讨废水中氯酚类化合物对污泥性能和功能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HRT(水力停留时间)为8 h、SBR(间歇曝气的序批式生物反应器)处理进水浓度为2 mg/L的PCP(五氯苯酚)废水,并与处理不含PCP的废水作对比分析,探讨PCP对污染物去除和微生物菌群的影响,并分析PCP诱导下污泥中Pseudomonas功能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①1~90 d,进水浓度为2 mg/L的PCP严重抑制污泥活性,出水ρ(CODCr)超过100 mg/L,PCP降解去除缓慢,而对照组出水ρ(CODCr)在31.6 mg/L左右波动.90 d后,降解PCP的优势菌群富集,水相、泥相PCP被降解去除,但PCP的毒性作用使其出水ρ(CODCr)仍高于对照组.②经PCP长期驯化污泥富集的优势菌属为Chondromyces、Ignavibacterium、Thauera、Pseudoxanthomonas、Bosea、Achromobacter、Comamonas和Salimesophilobacter,均归属于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在降解氯酚类污染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③当处理PCP的SBR处于稳定运行阶段时,SBR运行周期末污泥中降解PCP的菌属Pseudomonas调控ATP水解酶(ATPase)、过氧化氢酶(CAT)和细胞色素p450(CYP450)的功能基因表达被激活,而调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b)、氨单加氧酶(AM)、脱氯水解酶(HDLH)和甘油三磷酸脱氢酶(GAPDH)的功能基因表达被抑制,即活性污泥中微生物调控不同基因的表达受进水PCP的抑制或激活.研究显示:进水PCP诱导SBR富集的优势菌属可实现废水中PCP的去除,起到削减废水毒性的作用;通过分析不同优势菌属的相关功能基因表达,可加强对不同微生物降解污染物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林可霉素生产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工艺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采用单相中温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厌氧生物工艺处理含有有毒难降解有机物的林可霉素生产废水.当进水COD 8000~14000 mg/L,HRT约10h时,COD容积负荷可达20~35kg/(m3·d),COD去除率为50%~55%.适时调整并维持较高的表面水力负荷[0.2~0.4 m3/(m2·h)]、较高的进水有机基质浓度(COD为2000~3000mg/L)和污泥COD负荷[0.2~0.5 kg/(kg·d)],并适当延长启动驯化时间可培养出沉降性好、污泥活性较高的颗粒污泥.废水厌氧生物降解动力学符合Monod方程,动力学常数Vmax=1.3 d-1,Ks=8133mg/L.废水中不可生物降解物质占总COD的比例约为30%,这是废水COD去除率偏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乳品工业废水生物处理的去污脱氮能力,以新型螺旋状纤维填料作为载体,采用多级氧化槽内不同种类微生物形成的食物链系统(food chain reactor),详细考察了不同水力停留时间COD、TN、NH4-N、TP等的去除率及其去除机理,并对污泥减量化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当进水COD为842~1 843  mg/L、TN为36.3~92.2  mg/L、NH4-N为30.1~52.1  mg/L,HRT=6 h时,系统COD的平均去除率达到93.3%;TN和NH+4-N的去除效果显著,其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3.3%和80.7%,出水COD、TN、NH+4-N平均值分别为79.4 mg/L、9.6  mg/L、6.1 mg/L,均低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2002)的一级标准.该系统不仅具有较高的去污脱氮效果,而且产生的剩余污泥量极少,其污泥产率的平均值为7.7%.该系统运行费用低,操作管理方便,长期运行稳定,可应用于城市污水、中高浓度有机废水(如餐厅污水、食品工业废水)等的处理.  相似文献   

6.
张文  陈玲  计军平  夏四清 《环境科学》2007,28(6):1252-1257
利用邻氯酚 (2-CP)和对氯酚 (4-MCP)的模拟废水驯化厌氧颗粒污泥并考察驯化的污泥对2,4-二氯酚 (2,4-DCP)的降解性.通过摇瓶试验和运行连续流反应器研究了将2种单氯酚驯化过的污泥混合后对混合单氯酚以及2,4-DCP的降解特性,并比较了驯化与未驯化的污泥降解2,4-DCP过程的差异.驯化与未驯化的污泥分别在50 h和180 h左右将2,4-DCP降解完全,表明混合单氯酚驯化的厌氧颗粒污泥降解2,4-DCP 比未驯化的厌氧颗粒污泥快.虽然2种污泥降解过程都出现了4-MCP积累现象,但驯化的污泥可以逐渐降解4-MCP,未驯化的污泥则无法降解.因此,混合单氯酚驯化的污泥可以强化邻、对位脱氯功能,并且提高污泥对2,4-DCP的降解性.连续流厌氧颗粒污泥-悬浮载体反应器的运行结果表明,接种混合单氯酚驯化的厌氧污泥能够同时降解2种单氯酚,可缩短启动时间,并提高了降解二氯酚效率.2-CP的去除率一直维持在80%左右,4-MCP随着进水浓度变化去除率在30%~80%波动.  相似文献   

7.
降解2-氯酚的厌氧污泥驯化及降解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降解2-氯酚(2-CP)的厌氧污泥为研究对象,探讨驯化过程对污泥降解能力的影响,并采用多种指标全面评价驯化后污泥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经68d驯化,污泥对2000mg/LCOD和25mg/L2-CP的去除率均>95%,2-CP的降解速率达0.3mg/(L·h).对于浓度<140mg/L的2-CP,降解速率随浓度增加而升高;浓度为200~300mg/L的2-CP,污泥能较快恢复降解能力,但不耐受600mg/L的2-CP.2-CP厌氧降解产物包括苯酚、苯甲酸、正丁酸、乙酸、H2、CO2和CH4.氯酚脱氯是整个降解环节中的限速步骤,速率仅为0.1mg/(gVSS·d).  相似文献   

8.
工业有机废水为共基质培养降解五氯酚厌氧颗粒污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向阳  冯孝善 《环境科学》2001,22(3):108-112
研究了工业有机废水和五氯酚(PCP)共存条件下,改良UASB反应器中厌氧污泥的颗粒化过程.实验发现降解PCP厌氧颗粒污泥形成可分成污泥驯化、颗粒污泥出现与成熟3个阶段,污泥颗粒化过程中污泥量、污泥活性和厌氧消化3大类群细菌数量与生态分布发生特征性变化,所培养颗粒污泥具有脱氯降解PCP的活性,产甲烷优势菌为杆状或长丝状产甲烷丝菌,在生物结构上形成互营微菌落,但污泥颗粒无明显层次性微结构.作为共基质的有机废水其种类影响着颗粒化进程、颗粒污泥脱氯活性与产甲烷优势菌.  相似文献   

9.
A/O生物法处理石化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处理水质组成复杂,毒性大、有机物浓度较高的石化废水,采用先厌氧后好氧(即A/O生物法)的处理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石化废水经厌氧处理后,其好氧可生化性提高20%~40%;当厌氧反应器进水有机负荷为5.2kgCOD/m3·d,水力停留时间为24h时,BOD5去除率为85%,COD去除率为83%,油去除率为91.1%;当曝气池污泥负荷为0.45kgCOD/kgMLSS·d,水力停留时间为4h时,BOD5去除率为94.1%,COD去除率为92.7%,油去除率为96.3%。系统COD总去除率为85%~96%,BOD5总去除率为95%~99%。A/O生物法为石化废水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处理3-硝基酚废水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维岗  佘宗莲  于建伟  高孟春 《环境科学》2006,27(11):2206-2211
利用实验室规模的UASB反应器,研究了颗粒污泥驯化前后的特性,3-硝基酚(3-NP)的降解效果和UASB处理3-NP废水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驯化过程中颗粒污泥很快适应3-NP废水;扫描电镜观察显示,颗粒污泥表面丝状菌占优势.在3-NP废水厌氧降解性实验中,保持HRT和进水COD浓度不变,分别为26 h和2 500 mg/L左右,当3-NP浓度由20 mg/L逐渐提高到250 mg/L时,COD去除率由95.2%下降到85.1%;3-NP的去除率保持在99%以上;3-AP是3-NP降解过程中的主要中间产物,3-NP转化为3-AP的转化率由58.7%上升到111.9%;产气量变化较小,甲烷占总产气量百分数最小为65%,最大为74%.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市政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阐述了污泥气化原理及工艺流程。结合成功案例,提出污泥气化所具有的技术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陈曦 《环境工程》2007,25(5):97-99
根据废水处理的工艺特点,从产生污泥的工艺单元着手减少污泥的产量,是污泥减量化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在高浓度酒精废水的处理过程中,通过控制厌氧反应温度,UASB反应器的结构以及污泥回流的路线,可以有效减少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泥产量,并且不影响废水处理效率。该研究结果从工艺设计角度最大限度地减量化污泥的处置,对降低污泥处理运行费用,实现废水处理系统的良性运转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半推流式活性污泥系统工程应用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工程实例和应用结果 ,分析了复合式活性污泥系统半推流式系统的特点 .即 :该系统具有处理深度大、抗冲击负荷强、不易发生污泥膨胀等优点 ,适合于工业废水的治理 .  相似文献   

14.
污泥焚烧工艺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前焚烧工艺被世界各国认为是污泥处理中的最佳实用技术之一。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该工艺已日渐成熟,它以处理速度快,减量化程度高,能源再利用等突出特点而著称。并且由于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环境条件均对废弃物处理所花费的时间和所占的空间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而污泥焚烧技术已逐步成为污泥处理的主流技术。我国在废物焚烧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特别是在污水厂剩余污泥焚烧这一领域更是缺乏基础性的研究,因此对污泥处理中焚烧这一技术的研究就显得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大量实验数据,探讨了各种影响印染废水化学混凝污泥脱水性质的因素,以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循环式活性污泥法在城市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县城采用循环活性污泥法处理城市废水,工艺简洁易行,反应时间短,出水SS、BOD5、COD和氨氮去除率分别达90%、90%、85%和70%以上,TP<1.5mg/L,均达到GB18918-2002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7.
剩余污泥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活性污泥,采用先干燥再浸渍于不同浓度活化剂,再于不同温度、时间下热解的流程,对有机剩余污泥进行改性吸附剂研究。采用正交设计以确定最佳制备条件,并对吸附剂的有机组成和比表面积等参数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有机污泥制备吸附剂的最佳条件是,污泥与活化剂质量比为5∶3,在550℃下恒温热解60min,所得改性污泥吸附剂具有最大比表面积;并利用制备的改性污泥对直接深棕M和酸性媒介棕RH染料进行吸附试验,动力学吸附速率符合Lagergren模型,吸附等温线与Freundlich和Langmuir模型有较好的拟合。同时与商品活性炭吸附性能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改性吸附剂吸附容量小于活性炭。  相似文献   

18.
黄友谊 《环境工程》2012,30(4):83-86
通过对厦门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现状情况的分析,结合厦门市城市污泥处置方式的适应性分析,针对厦门岛内、岛外特点,提出适合厦门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的技术路线,为今后的污泥处理处置规划、项目建设、运行监管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试验选用生活污水处理厂、化肥厂、友谊河的活性污泥作为菌种进行培养实验,培养过程中,考查温度、营养物质的添加等因素对污泥培养的影响,结果证明,大蒜废水本身有机物和其他无机物之间的比例还是比较协调的,营养物质米泔水的添加对大蒜加工废水COD的降解帮助不大.然而,温度对大蒜加工废水活性污泥的培育影响显著,从整体上看,随着温度的升高,COD去除率也增加.实验还显示经过培养,当水温为15℃时,系统的沉降性能变差,出水未沉降絮体增多,并出现污泥膨胀现象,综合考虑,确定25℃为最佳培养温度.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电镀废水及其重金属污泥处置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上海500多个电镀厂(点)两次调查结果表明,1990年与1985-1986年相比,虽然电镀生产增长约2.1倍,金属总耗量仅增加5.2%,其中毒性最大的铬耗量从占金属总耗量约10.2%下降到7.6%;工艺用水采用全封闭或半封闭循环的厂(点)增至49.0%,电镀废水排放量减少22.9%;化学法处理废水的厂(点)从55.2%增至66.1%离子交换和电解法分别从30.7%、7.8%降至22.0%、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