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粪大肠菌群酶底物法在环境应急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国外粪大肠菌群的酶底物检测方法,针对某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用酶底物法和标准方法多管发酵法同步检测受污染地表水中的粪大肠菌群,讨论酶底物法在应急监测中检测粪大肠菌群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测定数据显著相关,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相对于多管发酵法,酶底物法特异性强,检测时间短,二次污染少,符合应急监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于比较固定底物酶底物法与多管发酵法用于水中粪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的检测,使用科立得TM(Colilert(R))试刺和传统方法检测地表水、水源水及污水水样,比较固定底物酶底物法与多管发酵法用于水中粪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固定底物酶底物法与多管发酵法用于水中粪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固定底物酶底物法可以用作评价水质微生物污染的标准方法.  相似文献   

3.
检测总大肠菌群的四管发酵法的改进ImprovementofFourtubeFermentationTechniqueforTotalColiformExamination孟祥有(兰州市环境监测站兰州730000)目前采用的四管发酵法检测大肠菌群数,...  相似文献   

4.
五管发酵测定总大肠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实验,摸索出测定总大肠菌群的一种五管发酵法。该方法下限为9个/L,适用于水源水,地表水和废水。  相似文献   

5.
谢嵘 《干旱环境监测》2004,18(3):191-192
通过实验摸索出粪大肠菌群的一种五管发酵法。该方法检测下限为9个/L,适用于地表水和废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酶底物法检测地表水粪便污染的适用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酶底物法检测地表水粪便污染的适用性,采用酶底物法与多管发酵法同步检测了长江南京段、秦淮河、玄武湖等水中大肠菌群。结果显示:在多数情况下,酶底物法检测结果略低于多管发酵法,两种方法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多管发酵法相比,酶底物法检测粪便污染特异性强、时间周期短、二次污染小、简便快速,适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荧光法快速测定水中粪大肠菌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荧光法测定水中粪大肠菌群的适用性,在6家实验室使用荧光法对粪大肠菌群的标准菌株和实际水样进行测定,并与多管发酵法进行比对。结果表明:6家实验室对标准菌株的监测结果均在误差范围内,实验室内相对误差为-2. 75%~1. 71%,准确度较高;对3个不同浓度实际水样进行精密度测定,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 30%~3. 93%、1. 94%~4. 72%、1. 88%~4. 54%,实验室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 14%、1. 59%、1. 72%,精密度较高;用荧光法与多管发酵法同时测定实际水样,2种方法测试结果线性相关性良好且变化趋势相同,对测试数据进行t检验,2种方法测试结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将《大肠菌群多管发酵法》(GB/T 4789.28-2003)初发酵时间24 h延长至48 h的原因,通过对139份不同种类样品进行大肠菌群总数检测,发现有12份样品增加了大肠菌群数,表明延长初发酵培养时间,可以增加迟缓发酵大肠菌群成员检出.指出迟缓发酵大肠菌群在44.5 ℃培养时,均无产酸产气现象,表明引起迟缓发酵的大肠菌群不属于粪大肠菌群成员.  相似文献   

9.
采用标准菌株、实际水样和国际标准样品,比较纸片快速法与多管发酵法的一致性。标准菌株试验表明,两种方法在粪大肠菌群的定性检测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际水样试验表明,纸片快速法的检测结果略低于多管发酵法,但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回归关系显著;国际标准样品试验表明,两种方法的精密度与准确度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采用酶底物法测定地表水中的粪大肠菌群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结果稳定,与多管发酵法相比,两种方法具有强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满足环境监测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1.
用标准菌株对比了酶底物法和多管发酵法及快速纸片法,监测分析了分组环境水样中的大肠菌群。结果表明,酶底物法操作快速、简单、结果稳定、无二次污染,能满足水质监测和应急监测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在试验过程中可将德汉氏小套管浸入装有培养液的烧杯中 ,然后用摄子夹取 ,并用微量移液管将培养液灌满德汉氏小套管后倒置放入试管中。由于表面张力的缘故 ,培养液始终充满小套管而不会产生气泡 ,然后再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培养液 ,灭菌消毒后即可用于大肠菌群的实验测定工作。经多次试验 ,反复比较后证明此法可提高实验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提高工作效率。多管发酵法测定水中大肠菌群过程中德汉氏小套管的倒置方法@夏琴$上海市浦东新区环境监测站!上海201200  相似文献   

13.
设计了一种24孔最大可能数法,用玫红酸抑制杂菌,快速检测水质粪大肠菌群。方法能在24 h内检测不同程度污染水样中103L-1~107L-1的粪大肠菌群,回收率为76.1%~108%,批内RSD为24.0%~34.0%。与多管发酵法的比较试验表明,两种方法相关性良好,且在添加玫红酸条件下等效。提出方法还需要更多不同性质及来源水样的检测结果来验证。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规范化程度,保证工作质量,2007年3月12日,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并发布了7项国家水环境污染物监测方法标准,新标准自2007年5月1日起实施。此次新发布的标准包括《水质汞的测定冷原子荧光法》《水质硫酸盐的测定铬酸钡分光光度法》《水质氯化物的测定硝酸汞滴定法》《水质锰的测定甲醛肟分光光度法》《水质铁的测定邻菲哕啉分光光度法》《水质硝酸盐氮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水质粪大肠菌群的测定多管发酵法和滤膜法》等。这些监测方法标准主要是为满足实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需要而制定。  相似文献   

15.
粪大肠菌群快速测定——纸片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苏州具有代表性的地表水水体22个点位的样品,进行粪大肠菌群的测定方法比较,结果表明,《粪大肠菌群快速测定--纸片法》适于测定受粪便污染程度较轻的湖泊水体.但是,该方法的培养时间对阳性管率有明显影响,认为16 h~18 h是比较理想的培养时间.  相似文献   

16.
快速测定地表水中粪大肠菌群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表水中粪大肠菌群是评价水质卫生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采用多管发酵标准法测定。该方法工作量大,操作繁琐,周期长。因粪大肠菌群的复发酵试验在44 5℃条件下仍能以产酸产气加以判断,因此,可直接将地表水样接种于EC培养液中,按多管发酵标准法原理计算粪大肠杆菌群数,快速检测。1 材料EC培养液,试管,小倒管等。2 检测方法2 1 操作步骤调节地表水样pH值至中性(7~8),按多管发酵标准法的稀释接种方法对水样作适当稀释,以EC培养液直接接种水样,在44 5℃水浴中培养24h,观察结果。表1 多个样品粪大肠菌群两种测定方法的结果  L-…  相似文献   

17.
简要介绍了纸片法测定水质总大肠菌群的操作方法,并通过6个实验室的验证试验,研究了纸片法与现行标准方法(多管法)的一致性。结果表明,2种方法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无显著性差异,但纸片法测定周期比多管法缩短了2d,仅需1d即可。  相似文献   

18.
粪大肠菌群多管发酵测定法的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地表水和废水中粪大肠菌群目前通用的多管发酵检测方法进行优化。将水样接种至乳糖蛋白胨培养液后,在44.5℃±0.5℃培养箱中培养24h记录结果,并与优化前的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在时间上比改进前节省了约24~48小时,但两者在结果上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别。多管发酵改进法可以用于地表水和废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纸片法快速测定水质总大肠菌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纸片法测定水质总大肠菌群的操作方法,并通过12个实验室的验证试验,研究了纸片法与现行标准方法(多管法)的一致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无显著差异,但纸片法测定周期比多管法缩短了2d,仅需1d时间。  相似文献   

20.
比较了进口colilert试剂和国产colitech试剂及其各自配套制品对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检测,包括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分别使用同为酶底物法的两种制品检测地表水、地下水、水源水、生活饮用水及污水水样,比较了两种制品用于水中(粪)大肠菌群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同时验证了两种制品的无菌性和培养基的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进口colilert试剂和国产colitech试剂及其各自配套制品于水中(粪)大肠菌群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培养基具有很好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