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ZSM-5分子筛粉体为原料,成型后负载铜盐和有机胺改性,制备出一种高效脱除氮氧化物的吸附剂。通过改变铜盐、有机胺的含量以及铜盐活化温度使吸附剂的性能得到优化,在实验条件下(NO2初浓度1 000 mg/m3,气流2.7 L/min)床层对NO2动态吸附的透过时间由改性前的3 min提高到90 min,并使NO气体的释放得到有效减缓。通过动态吸附实验研究了NO释放时间在负载前后的变化,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红外分析(FTIR)研究了吸附剂表面铜元素、有机基团等在吸附前后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可能的净化机理。  相似文献   

2.
以钠基膨润土为原料,制备了铁镍无机改性土和铁镍有机复合改性土,并应用于造纸废水的处理,探讨了改性土用量、废水pH值、搅拌时间等因素对COD去除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铁镍有机复合改性土和铁镍元机改性土对废水的处理效果明显好于原土;膨润土的用量、废水的pH对COD的去除率影响较大;对于铁镍无机改性土,吸附剂用量为12g/L,溶液pH=2,吸附时间为10 min时,对废水中COD的去除率为54.06%;对于铁镍有机复合改性土,吸附剂用量为14g/L,溶液pH=3,吸附时间为20 min时,对废水中COD的去除率为70.10%.  相似文献   

3.
铁镍改性膨润土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钠基膨润土为原料,制备了铁镍无机改性土和铁镍有机复合改性土,并应用于造纸废水的处理,探讨了改性土用量、废水pH值、搅拌时间等因素对COD去除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铁镍有机复合改性土和铁镍元机改性土对废水的处理效果明显好于原土;膨润土的用量、废水的pH对COD的去除率影响较大;对于铁镍无机改性土,吸附剂用量为12g/L,溶液pH=2,吸附时间为10 min时,对废水中COD的去除率为54.06%;对于铁镍有机复合改性土,吸附剂用量为14g/L,溶液pH=3,吸附时间为20 min时,对废水中COD的去除率为70.10%.  相似文献   

4.
污泥衍生吸附剂对铅离子的吸附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化学活化法热解制取污泥衍生吸附剂的工艺过程,得出相应工艺条件。利用污泥衍生吸附剂吸附溶液中重金属离子Pb^2+,得到动力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1)该吸附过程分为3个阶段:初始阶段(t≤20min)、过渡阶段(20min〈t≤30min)和后期阶段(t〉30min),满足线性方程dC/dt=kC;(2)该吸附过程的吸附活化能E=26,5kJ/mol,吸附频率因子A=6900s^-1。整个吸附过程为扩散吸附,吸附传质速度由孔隙扩散阶段和内表面吸附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5.
改性膨润土对废水中六价铬的吸附过程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蓝磊  童张法  李仲民  魏光涛  韦藤幼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27(5):352-354,378,i0003
以广西宁明膨润土为原料,利用微波干法制备钠化膨润土和有机膨润土,并用制备的改性膨润土对含Cr(Ⅵ)模拟废水进行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pH=5.6(为废水初始pH),加土量为2g/L,吸附时间为30min的条件下,有机膨润土对含50mg/L的Cr(Ⅵ)废水的去除率达95%。有机膨润土吸附Cr(Ⅵ)的机理主要为离子交换吸附及络合物沉淀吸附,钠化膨润土对Cr(Ⅵ)主要为表面吸附。  相似文献   

6.
利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DTMA)对凹凸棒土进行有机改性,并通过SEM、XRD、FT—IR、表面积及孔径分析对改性前后的凹凸棒土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利用HDTMA对凹凸棒土改性仅是表面的负载修饰,并未改变凹凸棒土的内部结构;改性凹土对4-氯苯酚的吸附实验表明,吸附速率很快,30min即达到吸附平衡,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符合H型吸附等温方程,在pH为中性的环境下有利于吸附。  相似文献   

7.
针对胺改性复合吸附剂稳定性差、负载胺分散性欠佳的问题,对介孔SBA-15进行原位Zr掺杂改性,考察了载体材料表面酸性对胺分散状态及其CO_22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载体表面酸性的增强可改善聚合胺在其孔道结构中的空间分散构型,使其暴露出更多的活性位点,由此低PEI负载量下复合吸附剂(30PEI/ZrSBA-15)对CO_2的吸附容量均在99 mg.g~(-1)以上,超过50PEI/SBA-15在优选温度75℃下的吸附容量89.8 mg·g~(-1);且表面酸性位与端位氨基间的结合也增进了复合吸附剂的热稳定性与循环稳定性,3次循环测试后样品的CO_2吸附容量没有下降。  相似文献   

8.
桔皮吸附水中残杀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改性桔皮吸附水中残杀威的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实验考察了不同条件(提取液pH、残杀威浓度、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和盐离子浓度)对残杀威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改性剂破坏了桔皮表面活性基团,从而降低了桔皮吸附剂对残杀威的吸附效果。实验结果还表明,当溶液pH在2~4时残杀威更利于被吸附剂吸附;在25℃的条件下,吸附剂对残杀威的吸附在40 min左右达到平衡;当残杀威浓度为61.46 mg/L时,100 mL残杀威溶液中吸附剂的最佳投加量为0.2 g;低盐离子浓度有利于对残杀威的吸附。桔皮吸附剂对残杀威的吸附规律可用Langmuir吸附等温式描述。  相似文献   

9.
将纳米Li/Al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负载到改性小麦秸秆上制得秸秆基Li/Al LDH纳米复合吸附剂(简称复合吸附剂),并通过一系列单因素吸附试验对其除磷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升高温度有利于该吸附剂的吸附;最佳吸附pH约为4;动力学实验表明,100min时吸附过程即可达到平衡;以NO_3~-、Cl-、SO_4~(2-)作为共存离子,3者对于复合吸附剂除磷的影响程度为SO_4~(2-)Cl-NO_3~-,且共存离子浓度较高时复合吸附剂对磷仍有较好的吸附选择性;脱附再生实验表明,使用5mol/L NaOH和0.01mol/L NaCl的混合溶液可达到较好的脱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胺化麻黄废渣生物吸附剂对水中阳离子染料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麻黄废渣为原料,采用环氧氯丙烷和二乙烯三胺对其进行化学改性,得到麻黄废渣的改性产物。将其应用到中性红和亚甲基蓝2种染料模拟废水的吸附实验,并研究了p H值、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 H值为5.5,吸附温度为25℃的条件下,用4 g/L的胺化麻黄废渣生物吸附剂吸附初始浓度为1 000 mg/L的中性红溶液0.5 h,去除率为99.89%;用10 g/L的胺化麻黄废渣生物吸附剂吸附初始浓度为500 mg/L的亚甲基蓝溶液1 h,去除率为99.38%。改性吸附剂对中性红和亚甲基蓝的吸附可以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根据Langmuir方程,25℃时胺化麻黄废渣生物吸附剂对中性红和亚甲基蓝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62.3 mg/g和152.7 mg/g。实验结果显示,胺化麻黄废渣生物吸附剂是一种吸附性能优异的吸附剂,用于处理染料废水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活性炭纤维(ACF)去除恶臭气体H2S的性能,采用过渡金属浸渍改性ACF吸附H2S,揭示出改性ACF前后吸附H2S的性能差异及浸渍剂的浓度和种类对ACF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过渡金属改性后的ACF吸附性能有显著提高,对H2S吸附是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改性后的ACF硫容量大小依次为:5%硝酸铜改性ACF〉5%硝酸钴改性ACF〉5%硝酸锰改性ACF。不同浓度浸渍剂改性后的ACF吸附H2S性能有所不同,硫容量呈现出随着浓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浸渍剂改性后的ACF吸附穿透曲线也不同,穿透时间依次为:TCu-ACF〉TCo-ACF〉TMn-ACF。混合金属溶液改性ACF吸附H2S,5%硝酸铜-3%硝酸钴溶液改性ACF吸附性能最佳,硫容量可达166.7 mg/g;而5%硝酸铜-3%硝酸钴-1%硝酸锰溶液改性的ACF效果最差,硫容量仅为83.3 mg/g。  相似文献   

12.
选择3%SO2作为模拟工业废气,一乙醇胺(MEA)作为吸收剂在超重力条件下对模拟工业废气中脱硫工艺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旋转填充床转速、气液比、吸收剂入口温度以及吸收剂浓度对脱硫率的影响,确定了MEA作为吸收剂时适宜的操作条件。同时在旋转填充床中考察了几种不同吸收剂对3%SO2脱除率的影响。研究表明,1 mol/L哌嗪(PZ)的脱除率最优,1 mol/L N-甲基乙醇胺(MDEA)的脱除率最低。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白菜叶渣对锌离子的吸附作用,采用静态吸附的方法,以酸碱处理后的废弃白菜渣为原材料,获得加人量(X1)、浓度(X2)、时间(X3)、pH(X4)和温度(X5)各单因素对Zn2+的最佳吸附点,再通过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白菜渣吸附Zn2+的条件进行优化,并讨论了吸附过程中吸附等温线与动力曲线的相关特征。结果表明,当加入量0.2g、浓度2mg/L、吸附时间5h、pH为4以及温度20%时,吸附达到最大95.08%,验证所测最大吸附率93.89%,与预测值基本相符。对比实验说明白菜渣对Zn2吸附效果要优于活性炭。25℃和35℃时的等温线的拟合结果表明,白菜渣对Zn2+是物理化学共同吸附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4.
实验采用一步离子交换法制备Cu-Ce-La-ZSM-5催化剂,然后采用共混法制得Cu-Ce-La-ZSM-5/CaH2催化剂。采用扫描电镜(SEM),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X射线衍射(XRD),红外(FTIR)以及NO吸脱附(NO-TPD)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显示CaH2的加入使得催化剂中铜离子存在形式发生变化,催化剂表面变光滑洁净,并且吸附NO能力增强。NO催化分解实验的结果表明CaH2提高了催化剂活性和抗氧性。CaH2助催性是由于其受热分解过程中产生的H2能将Cu^2+还原为具有催化活性的Cu^+,同时使催化剂表面洁净光滑更容易吸附NO。  相似文献   

15.
以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MAB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对粉末状天然沸石进行复合改性,制备得到了CTMAB/SDS改性沸石。对改性沸石及天然沸石进行红外吸收光谱及XRD衍射表征,并研究了PAEs在天然沸石和CT-MAB/SDS改性沸石上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没有对层状结构的键型造成较大的影响;PAEs在天然沸石和CTMAB/SDS改性沸石上的吸附更符合表面吸附一分配作用复合模型;PAEs的表面吸附和分配作用对吸附作用的贡献主要受吸附剂中有机质含量及吸附物质大小、极性及溶解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海藻酸钠-刺槐豆胶复合凝胶珠吸附孔雀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刺槐豆胶、海藻酸钠为材料制备复合凝胶珠,利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对其进行表征,探讨孔雀绿浓度、吸附时间及pH对复合凝胶珠吸附孔雀绿的影响。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表明,复合凝胶珠制备成功且热稳定性介于刺槐豆胶和海藻酸钠之间。复合凝胶珠对孔雀绿的吸附在5h后达到平衡,pH=6为最佳吸附pH,相同条件下复合凝胶珠对孔雀绿的吸附作用优于活性炭,其对孔雀绿的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和颗粒内扩散模型。海藻酸钠一刺槐豆胶复合凝胶珠有望成为新的处理印染废水的吸附剂。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在120℃的反应温度下,H2O和SO2对V2O5-WO3/TiO2催化剂选择性催化氧化(SCO)NO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2O和SO2存在的情况下催化剂失活很快,停止通入H2O和SO2后活性不能恢复,但在加热到250℃后催化活性基本恢复。FT-IR分析表明,催化剂表面形成了金属硝酸盐和Ti的硫酸盐,对催化活性有一定影响,但不影响催化剂在250℃下催化活性的恢复。SO2、H2O和NO的竞争吸附与SO2和NO2的铅室反应是影响催化剂活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为开发脱硫率高、成本低、可回收SO2的脱硫技术,以旋转填料床为吸收设备,磷酸钠溶液为吸收剂,系统开展了液气比L/G、转速N、气体中SO2浓度CSO2,in吸收剂磷酸浓度CL和初始pH等工艺参数和溶液再生循环次数对脱硫率叼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叩随L/G、N、CL和初始pH的增加而增大,且它们的值越低时,叩增加越明显;受G和CSO2,in影响较小。在适宜操作条件下,脱硫率达99%以上,出口SO2浓度低于100mg/m^3。磷酸钠溶液可再生循环使用,脱硫率稳定在99%以上。表明超重力-磷酸钠法脱硫技术在小的液气比下即可达到高的脱硫率,吸收剂循环使用,可实现低成本并达标治理SO2废气,且适用范围宽,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Huang YJ  Wang HP  Lee JF 《Chemosphere》2003,50(8):1035-1041
Speciation of copper in the channels of MCM-41 during reduction of NO with CO at 473-773 K was studied by in situ extended 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al (EXAFS) and X-ray absorption near edge structural (XANES) spectroscopies in the present work. The component fitted (in situ) XANES spectra of the catalyst showed that about 72% of metallic copper (Cu(0)) in MCM-41 was oxidized to higher oxidation state coppers (Cu(II) (46%) and Cu(I) (26%)) during the NO reduction process (at 473 K). By EXAFS, we also found that in the NO reduction process, oxygen was inserted into the metallic copper matrix and led to a formation of the copper oxide species with a Cu-O bond distance of 1.93 A which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model compound Cu(2)O (typically 1.86 A). At 573-673 K, mainly Cu(II) was found in the channels of MCM-41. Nevertheless, at a higher temperature (e.g., 773 K), about 61% Cu(I), 31% Cu(II), and 8% Cu(O) with averaged Cu-Cu and Cu-O bond distances of 3.04 and 1.88 A, respectively were observed, that might account for the high selectivity-to-decomposition (S/D) ratios for yields of N(2) and CO(2) in th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 with C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