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6种观赏植物吸收甲醛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住宅的室内空气污染十分严重,甲醛已经成为中国目前室内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在已有的报道中,盆栽观赏植物吸收甲醛的效果并未排除盆土的净化能力,由此植物净化效果显然缺乏科学性.选用6种常用室内观赏植物,将盆土与茎叶部分隔开,放入自行研制的甲醛熏蒸箱中,对植物进行熏蒸实验.测得熏蒸前后甲醛的变化量和植物叶面积,以净吸收率及单位叶面积甲醛减少量来比较6种植物吸收甲醛能力的大小.主要结论如下:(1)甲醛质量浓度是国际标准(0.08 mg·m~(-3))23倍情况下,6种观赏植物均能吸收空气中的甲醛,且因种类不同吸收能力大小不一.吸收甲醛能力排序为:广东万年青(Aglaonema modestum)>绿萝(Epipremnum aureum)>垂叶榕(Ficus benjamina)>虎尾兰(Sansevieria trifasciata)>龟背竹(Monstera deliciosa)>四季秋海棠(Begonia semperflorens-hybr.).单位叶面积植物吸收甲醛量依次为:广东万年青绿萝>虎尾兰>龟背竹>垂叶榕>四季秋海棠.(2)甲醛质量浓度是国际标准(0.08mg·m~(-3))57倍情况下,6种观赏植物吸收甲醛能力排序为:垂叶榕>虎尾兰>绿萝>广东万年青>龟背竹>四季秋海棠.单位叶面积植物吸收甲醛量依次为:虎尾兰>垂叶榕>龟背竹>广东万年青>绿萝>四季秋海棠.(3)根据净吸收率及单位叶面积吸收甲醛量的差异,将植物的吸收能力分为两类,吸收甲醛能力较强的植物有:广东万年青、绿萝、虎尾兰、龟背竹、垂叶榕(与空白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较低的植物有:四季秋海棠(与空白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以MS 6-BA2.5mg/L NAA0.2mg/L为初代培养基,以MS 6-BA2.0mg/L NAA0.1mg/L为增殖培养基,1,3MS IBA0.5mg/L为生根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PP333,其结果表明:初代培养基中添加0.5mg/LPP333有利于库拉索芦荟外植体出芽,增殖培养基中添加0.1-0.5mg/LPP333对库拉索芦荟试管苗增殖有效,而在生根培养基中添加0.5—1.0mg/LPP333有利于生根和移栽,其中以1/3MS IBA0.5mg/L PP3330.5mg/L培养基对库拉索芦荟试管苗生根和移栽有良好效应.  相似文献   

3.
16种室内观赏植物对甲醛净化效果及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气体密封舱熏气法模拟居室装修后的甲醛污染环境,对16种常见室内观赏植物进行甲醛熏气处理,以熏气12h后植物单位叶面积吸收甲醛的量作为指标评价了不同植物对甲醛气体的净化能力,同时测定了熏气后植物的外观形态变化和叶片的SPAD值、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及POD活性等指标。结果显示,被测植物在一定程度上均可以有效吸收甲醛,单位面积吸收量从大到小依次为香石竹(Dianthus caryophyllus)、瑞典常春藤(Lsodon amethystoides)、蚊净香草(Saivia spp.)、比利时杜鹃(Rhododendron hybrida)、柠檬(Citrus limon)、袖珍椰子(Chamaedorea elegans)、龟背竹(Monstera deliciosa)、冷水花(Pilea cadierei)、长寿花(Kalanchoe blossfeldiana)、‘粉冠军’(Anthurium spp.)、巢蕨(Neottopteris nidus)、吊竹梅(Zebrina pendula)、栀子花(Gardenia jasminoides var.grandiflora)、百合竹(Dracaena reflex)、口红花(Aeschynanthus radicans)、孔雀竹芋(Calathea makoyana)。不同植物在甲醛熏气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受害反应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香石竹、瑞典常春藤、蚊净香草、袖珍椰子、冷水花、巢蕨等对甲醛的综合净化能力和抗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广州万顷沙大气中醛酮类化合物的污染特征与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州万顷沙大气中的醛酮类化合物进行了检测。实验方法是应用醛酮类化合物和2,4-二硝基苯肼(DNPH)迅速反应生成衍生物,产物在高效液相色谱上检测。结果表明,大气中可以检出12种醛酮类化合物,其中丙酮质量浓度最高,其次是甲醛、乙醛和丙醛。这4种化合物平均质量浓度分别是22.07、9.99、7.80和1.20μg·m-3。白天醛酮类化合物的质量浓度比夜晚的高。ρ(甲醛)/ρ(乙醛)、ρ(乙醛)/ρ(丙醛)的数值显示大气中醛酮类污染主要和人为来源有关。甲醛、乙醛、丙醛和丁醛的质量浓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广州城区的污染物随风迁移到万顷沙,使万顷沙也具有城市环境污染特征。  相似文献   

5.
利用植物净化室内甲醛污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淑娟  黄耀棠 《生态环境》2010,19(12):3006-3013
室内甲醛污染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室内空气环境问题,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大量的植物净化甲醛研究表明,利用观赏植物净化室内甲醛污染是一种经济有效,并符合公众需要和心理的污染修复技术。文章简要综述了近年来利用植物净化甲醛污染的机理及净化效果方面的研究进展。植物可以通过茎叶的气孔和保卫细胞的开启来吸收甲醛气体,其经过植物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扩散以及维管系统进行运输和分布,最终被植物代谢和转化,而甲醛脱氢酶和甲酸脱氢酶是植物体内代谢转化甲醛的关键酶。同时,根际微生物间的协同作用,以及更换吸附能力更强的基质或在植物叶面喷洒二氧化钛溶胶等方式也能有效地强化甲醛的去除效果。总结文献的植物筛选试验可以发现,五加科、唇形科、菊科、秋海棠科及蕨类的植物具有较好的去除甲醛效果。文章认为还需进一步加强筛选高效的净化植物、植物净化甲醛的动力学、提高植物净化甲醛能力的遗传操作以及开发联合修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甲醛广泛应用于室内装修材料中,造成室内空气污染,危害人的身心健康。本研究用含甲醛的培养基从驯化的菜园土中分离出一株霉菌,并观察平板培养特征、孢子形态,提取DNA,PCR扩增,产物测序,序列比对,查找同源率,构建系统发育树等,研究了其在一定浓度下的甲醛转化能力,结果表明:该菌株的培养特征、孢子形态和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variotii)最相似,18S rDNA序列与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i)的同源率为100%,160 r.min-130℃摇床培养144 h,能将ρ(甲醛)=1 235、ρ(甲醛)=1 682 mg·L-1转化为ρ(甲醛)=0和ρ(甲醛)=65 mg·L-1,其转化能力分别为100%、96.1%,菌丝干质量分别从0.468 9、0.475 9 g增长到0.529 8、0.523 6 g,还能将ρ(甲醛)=2 377、ρ(甲醛)=2 849 mg·L-1转化为ρ(甲醛)=854、ρ(甲醛)=1 507 mg.L-1,其转化能力也能达到64.1%、47.1%,但菌丝增长缓慢,结果显示该菌株是高浓度的甲醛转化霉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西城区居民室内空气低分子量羰基化合物污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庆阳  刘艳菊  王欣欣  邵薇  蒲科  邢波 《环境化学》2011,30(7):1280-1283
2009年11月—12月对北京市西城区7个社区210户家庭室内的低分子量羰基化合物进行了采样分析.实验采用2,4二-硝基苯肼(DNPH)涂布的硅胶柱采样,液相色谱分析检测.结果表明,所有家庭都检测到甲醛、乙醛、丙酮和丙烯醛,其质量浓度水平相对较高;室内装修会增加室内羰基化合物的污染;甲醛和乙醛人体暴露水平评估结果表明北...  相似文献   

8.
马拉巴栗净化室内空气中甲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观赏性植物马拉巴栗(也称发财树,Pachira aquatica)进行甲醛去除试验,在模拟箱内通过甲醛分析仪研究甲醛质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模拟箱(1.25m×1.25m×1.25m)内甲醛初始质量浓度分别为0.24mg·m-3、0.40mg·m-3和0.53mg·m-3时,分别经过10h、14h和11h后甲醛的去除效率可以达到100%。在空白箱子及放植物的箱子内壁及植物叶片上喷洒1%的二氧化钛(TiO2)溶胶后,二者分别经过12h和10h后降低为零。试验证明,马拉巴栗对甲醛具有良好的吸收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9.
研究发现,在环境水平的甲醛染毒之后,动物体内的谷胱甘肽(GSH)含量会发生显著减少,并呈现剂量-效应关系.值得思索的是,GSH的减少对甲醛所致的遗传毒性指标DNA-蛋白质交联(DPC)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为了深入探讨GSH与甲醛的联合作用,进行了体外和体内两项实验.体外实验以Hela细胞为实验材料,实验组分为4组:对照组、250μMGSH组、250μM甲醛组、250μM甲醛和250μMGSH联合作用组;体内实验以昆明小鼠为实验材料,采用腹腔注射方法连续染毒两周.实验组分为4组:对照组、1mMGSH组、1mM甲醛组、1mM甲醛和1mM GSH联合作用组.体外实验与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单独GSH染毒组所致DPC与试剂对照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5),甲醛染毒组所致DP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5),联合作用组所致DPC不但显著高于试剂对照组(p<0.01;p<0.01)而且还显著高于甲醛染毒组(p<0.05;p<0.01).结果提示,GSH单独作用不能诱导DPC形成,但是GSH对甲醛所致的DPC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论文对这种协同作用的发生机制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GSH与甲醛的协同作用,和GSH与一氧化氮的协同作用的分子机制类似。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测定酸雨中游离甲醛和络合甲醛总量的方法,在液相中HCHO与S(Ⅳ)络合生成HMSA,通过加入I2丙酮溶液使甲醛游离出,再使用NaSh试剂(乙酰丙酮和铵)在60℃水浴中显色30min后在415nm光度测定,甲醛总量的检出率≥97%。1992年夏季用该方法测定北京市雨水,其络合甲醛和游离甲醛各占50%左右。测定甲醛总量时,雨样的最佳保护剂是NaHSO3。测定游离甲醛时,雨样的最佳保护剂是Hg  相似文献   

11.
Indoor air quality in elementary schools of Lisbon in spr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nalysis of indoor air quality (IAQ) in schools usually reveals higher levels of pollutants than in outdoor environments. The aims of this study are to measure indoor and outdoor concentrations of NO2, speciate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and carbonyls at 14 elementary schools in Lisbon, Portugal. The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May–June 2009. Three of the schools were selected to also measure comfort parameters, such as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carbon dioxide (CO2), carbon monoxide (CO), total VOCs, and bacterial and fungal colony-forming units per cubic metre. Indoor concentrations of CO2 in the three main schools indicated inadequate classroom air exchange rates. The indoor/outdoor (I/O) NO2 ratio ranged between 0.36 and 0.95. At the three main schools, the total bacterial and fungal colony-forming units (CFU) in both indoor and outdoor air were above the advised maximum value of 500 CFU/m3 defined by Portuguese legislation. The aromatic compounds benzene, toluene, ethylbenzene and xylenes, followed by ethers, alcohols and terpenes, were usually the most abundant classes of VOCs. In general, the indoor total VOC concentrations were markedly higher than those observed outdoors. At all locations, indoor aldehyde level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bserved outdoors, particularly for formaldehyde. The inadequate ventilation observed likely favours accumulation of pollutants with additional indoor sources.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挥发性有机物混合急性暴露对小鼠脑组织氧化损伤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选用雄性昆明种小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4个染毒组。1到4号染毒组中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浓度依次为:(1.0+1.1+2.0+2.0)、(3.0+3.3+6.0+6.0)、(5.0+5.5+10.0+10.0)、(10.0+11.0+20.0+20.0)mg·m~(-3)。各染毒组混合气体组分的浓度分别是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的10、30、50和100倍。结果显示,在Morris水迷宫实验第4天,2、3和4号染毒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分别为(68.9±10.3)、(72.2±4.0)和(71.5±5.1)s,比对照组(48.5±10.1)s显著延长(P<0.05或P<0.01),但小鼠的脑体比和抓力在染毒期间没有明显变化。同时,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小鼠脑组织中GSH含量显著降低,ROS和MDA含量显著升高。研究表明,挥发性有机物混合暴露可导致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降低,而脑组织氧化损伤可能是引起神经毒性,导致学习记忆能力降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郑州市环境空气中VOCs的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挥发性有机物(VOCs)不但是引发霾和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达到一定浓度时还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为研究中原地区环境空气中VOCs 污染状况,探查VOCs 对人群健康产生的风险,以中原地区核心城市-郑州为代表,于2012年─2013 年间,在郑州市区内布点,以苏玛罐采样/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测定了VOCs 的时空分布,并使用健康风险评价四步法进行健康风险评价.郑州市环境空气中VOCs 年均浓度分布特征:以烷烃和芳香烃为主,分别占总量的23.8%和19.5%;年平均质量浓度,芳香烃类为131 μg·m^-3、烷烃类为118 μg·m^-3,酮类为84.3 μg·m^-3、卤代烷烃类为67.8 μg·m-3;单体化合物以丙酮(66.2 μg·m-3)、乙醇(27.5 μ·m-3)、正十-烷(24.4 μg·m-3)和甲苯(17.2 μg·m-3)质量浓度最高,污染程度在国内居于中等水平.VOCs 季均浓度分布特征:夏季高于冬季,但各类化合物在两季的浓度差异较大.VOCs 日均浓度变化特征:烷烃类和芳烃类化合物于10:00 出现浓度峰值,浓度变化趋势与交通量变化具有相关性.健康风险评价结果为:非致癌风险大于1,会对人群健康造成-定的非致癌危害;苯、四氯化碳、1,2-二氯乙烷、1,1,2-三氯乙烷、六氯丁二烯的致癌指数超过EPA 致癌风险值,但未超出OSHA 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生物滴滤塔(BTF)与光催化一体化(PCO)联用工艺应用于电子垃圾拆解现场废气处理的中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电子垃圾拆解现场排放的废气中含有高浓度的总悬浮颗粒物(TSP)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其中TSP的质量浓度为3792.5~7387.9μg·m-3,远高于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GB3095—2012)的二级标准(300μg·m-3);VOCs主要由芳香烃类VOCs、含氮含氧类VOCs、卤代烃类VOCs和脂肪烃类VOCs组成,总VOCs的质量浓度为(5 499.1±854.7)~(26 834.0±447.0)μg·m-3,其中芳香烃类VOCs含量最高,其质量浓度为(2369.9±359.8)~(24419.6±229.5)μg·m-3,其次是含氮含氧类VOCs和卤代烃类VOCs,分别为(1018.2±142.1)~(2144.2±167.5)和(1170.6±146.5)~(1 936.6±353.3)μg·m-3,脂肪烃类VOCs的质量浓度最低,只有(44.6±0.8)~(174.4±0.5)μg·m-3。相较单一BTF和PCO工艺,BTF-PCO联用工艺可以更为有效地去除电子垃圾拆解现场排放废气中的TSP和VOCs。研究结果表明,经过BTF-PCO处理后,出口TSP的质量浓度降低到747.4~1750.9μg·m-3,其去除率在76.3%以上,而对于VOCs来说,出口浓度下降更为明显,芳香烃类VOCs、含氮含氧类VOCs、卤代烃类VOCs和脂肪烃类VOCs的去除率分别大于或者等于97.0%、92.4%、83.4%和100%。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甲醛、苯、甲苯及二甲苯混合气体急性暴露对小鼠肺脏的氧化损伤作用,选用雄性健康昆明种小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4个染毒组。染毒组1到4中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浓度依次为:1.0+1.1+2.0+2.0μg·L-1、3.0+3.3+6.0+6.0μg·L-1、5.0+5.5+10.0+10.0μg·L-1、10.0+11.0+20.0+20.0μg·L-1,各染毒组混合气体的浓度分别是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的10、30、50和100倍。用静式吸入染毒方式,每天染毒2h,共染毒10d,实验结束后,测定小鼠肺脏中的氧化损伤指标。结果表明:染毒组小鼠的体重增加幅度均低于对照组,肝脏和脾脏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肺脏ROS、MDA含量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增加,T-AOC、GSH、CAT、GSH-Px及SOD活力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并且ROS、MDA含量与混合气体的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GSH含量与混合气体的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甲醛、苯、甲苯及二甲苯混合气体急性暴露对小鼠肺脏具有氧化损伤作用,混合气体的联合毒性效应强于单一组分,ROS、MDA和GSH可以作为评价VOCs急性暴露对机体氧化损伤作用的敏感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16.
This review reports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abatement of major pollutants in air and water by environmental catalysis. For air pollution control, the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 x (SCR) by ammonia and hydrocarbons on metal oxide and zeolite catalysts are reviewed and discussed, as is the removal of Hg from flue gas by catalysis. The oxida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by photo- and thermal-catalysis for indoor air quality improvement is reviewed.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the catalytic elimination of inorganic and organic pollutants in wastewater is presented. In addition, the mechanism for the procedure of abatement of air and water pollutants by catalysis is discussed in this review. Finally, a research orientation on environment cataly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air pollutants and wastewater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区生活垃圾中转站臭气污染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上海市区3个不同位置的垃圾中转站运行过程中的臭气产生状况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监测和分析,研究了其浓度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个中转站内气体污染物中H2S、NH3以及臭气浓度范围分别为0.005~0.20mg/m3,0.44~4.67 mg/m3以及16~40,大多在春季达到最高,且与温度和垃圾量没有明显相关性。而挥发性有机物VOCs中主要有1,2-二氯乙烷、苯、甲苯、乙酸乙酯、间二甲苯等污染物,浓度在10-1~103μg/m3之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臭气浓度和VOCs的产生量与日垃圾处理量呈正比。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某生活垃圾中转站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上海市某生活垃圾中转压缩站产生的污水以及恶臭气体进行为期1年的监测和分析,研究了其污染产生的状况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转站产生的垃圾压滤污水呈弱酸性,pH变化范围为5.2~6.5,污水中主要污染物SS、BOD5、CODCr、氨氮和总磷的浓度范围分别为2.00~218.21 g/L、5.50~35.20 g/L、12.06~70.60 g/L、141~909.5mg/L和31~204 mg/L,中转站压滤污水中污染物浓度大体呈现夏秋季节高而冬春季节低的特征。中转站内气体污染物中H2S、NH3气体浓度范围分别为0.005~0.20 mg/m3和0.59~2.205 mg/m3。挥发性有机物VOCs中1,2-二氯乙烷、苯、甲苯、乙酸乙酯、间二甲苯等污染物在10-1~103μg/m3之间变化。中转站污染指标和环境因素的相关分析及PCA结果表明,温度与压滤污水主要水质指标和臭气浓度气体指标存在着相关性,而H2S、NH3气体污染物与水质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19.
甲醛致骨髓造血细胞遗传毒性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醛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相当一部分新装修的房屋室内甲醛浓度超过安全标准,室内甲醛污染已成为中国的环境污染公害.2004年6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局确认甲醛是人类致癌物,然而甲醛是否能导致人类白血病?该公报指出:虽然有流行病学的证据,但是由于致病机制并不清楚,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才能得出结论.问题的关键是:甲醛或其衍生成分经血液向骨髓转移的分子机制,以及这些成分在骨髓中对微环境组分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