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造林的主动修复与退耕还林还草的被动修复是退化生态系统典型的生态修复策略.以三峡水库运行后形成的消落带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生态修复策略对消落带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对生态脆弱带的水土保持效应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桑树+水杉复合林(主动修复)、自然草地(被动修复)、农田(对照)为研究样地,探究了两种不同生态修复策略下三峡水...  相似文献   

2.
生态修复是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使用,解决环境污染、恢复自然生态平衡的过程,从提出“生态修复”这个概念至今,国内外学者及科研机构已有大量工作和研究成果。本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CNKI核心数据库,筛选SCI论文216篇和中文核心231篇,使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系统梳理生态修复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应用案例、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重点。主要结论如下:1)生态修复研究主题从最开始的单一生态系统逐渐转向多维度耦合,研究方法也从人工干预修复向近自然修复手段发展;2)针对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均有各自的生态修复方法,缺点是修复方式单一、缺乏对整体生态系统效应的研究;3)生态修复主要存在缺乏对生态系统整体性的恢复措施,缺乏多维度、多类型、多方式组合的综合治理与修复方案、理论研究未与实践相结合等问题。未来研究重点应从整体性角度推进生态修复研究,开展多要素协同生态修复实践工程,发展更多区域与国家之间的合作,加强多对象、多尺度的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3.
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流生态修复对改善退化河流生态系统状况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某一具体河流的修复实例,缺少对河流生态修复概念的归纳、目标和理念等方面的系统梳理,对河流生态修复的发展过程和未来重点方向尚不明确。该文从河流生态修复定义、目标、理念、修复影响评价和监测以及多学科交叉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5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归纳了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明确了国内外修复目标和理念的特点,列举了多学科交叉在河流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实例。在此基础上,总结得出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经历了从对河流形态到功能、过程和动力学的修复,从单一针对某个河流水质的小尺度修复到河流生态系统、流域乃至整个区域的大尺度修复,从简单的工程修复到河流整体修复战略的过程,同时多学科思想相融合指导下的综合型修复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指出未来应制定包含河流历史及现状调查、修复目标制定、修复措施计划和实施、修复影响评价和监测四部分完整修复过程的技术规范,以指导河流生态修复实践,同时建立一套确定后评价具体时间的标准为修复工作的跟踪评价提供便利,并开展基于地貌学和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融合应用的河流生态修复研究,以丰富和完善河流生态修复理论,为今后的河流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梳理总结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功能分区技术方案,通过综合研究,提出开展修复功能分区的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选取大连为实践案例,在摸清底数和生态问题识别的基础上,对大连市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进行了功能分区,共划分为5个功能区,规划了6项重点工程,从6个方面提出了需要建立健全的保障措施。研究成果可作为构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区域生态修复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5.
在充分调查永定河生态修复运行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以阈值跃迁、适应性管理为指导,对现有运行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目前运行管理存在缺乏理论指导,管理权责不明晰,资金来源不明确以及生态监测体系、原水买卖平台缺失等问题。为实现运行管理目标,研究提出从构建基于适应性管理的流域委员会管理模式、确定管理机构权责、管理资金配置及建立生态修复管理评估体系4个方面完善运行管理机制,为永定河生态修复工程的运行管理及北方缺水城市的水生态修复工程运行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广阳岛的生态修复设计以"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为价值追求,聚焦"生态"和"风景".生态修复设计围绕"摸清本底、自然恢复、生态修复、增加生物多样性"四个核心方面展开,通过运用土壤改良技术、海绵理水技术和生态疏田技术等生态修复技术提升生态修复科技内涵,使生态修复后的广阳岛以生态为魂、以风景为象.一期按照四种模式完成生态修...  相似文献   

7.
生态保护红线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监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矿山生态环境损害被认为是影响区域生态安全的第一大诱因。多年来,由于"有矿快挖,有水快流"经济发展政策的惯性作用,矿产资源开发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严重的流域/区域生态功能破坏。以长江经济带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例,结合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要求,在分析矿山分布及其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矿山生态修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监管对策,以期科学制定不同矿山生态修复阶段的目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植被恢复/土地复垦—生物多样性重建—区域生态功能修复,为区域生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具体建议包括建立涵盖生态环境全要素的矿山生态修复监管机制,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损害与功能修复技术研发,研究制定矿山生态修复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8.
探究生态修复后九曲湾水库浮游动物优势种生态位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九曲湾水库及相关饮用水源地水库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于生态修复前2014年4月(平稳期)、2014年7月(爆发期),2015—2016年生态修复后12月(枯水期)、4月(平水期)、7月(丰水期)进行数据采集,采用优势度、Levins生态位宽度、Petrailis生态位重叠指数等方法,对九曲湾水库浮游动物优势种演替、生态位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九曲湾水库生态修复前共鉴定浮游动物30种,其中轮虫类26种,桡足类4种,枝角类未检出;生态修复后共鉴定浮游动物50种,其中轮虫类30种,枝角类13种,桡足类7种。生态修复前,平稳期到爆发期优势种的更替率为75%,爆发期到生态修复后枯水期优势种的更替率为80%。生态修复后,枯水期到平水期优势种的更替率为66.6%,平水期到丰水期季节更替率为57.14%,共同优势种为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九曲湾水库浮游动物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在0.250—0.931之间,生态修复前和生态修复后广生态位种类占全部优势种的75%、58.33%、70%、33%、0。优势种生态位重叠指数在0—0.998之间,生态位重叠程度差异较大,平稳期、爆发期、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生态位重叠指数大于0.6的分别占53.57%、50%、73.33%、66.67%、66.67%。生态修复前影响浮游动物优势种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因素是水温(WT)、溶解氧(DO),生态修复后影响浮游动物优势种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因素是总磷(TP)、叶绿素(Chl.a)。研究表明,生态修复前蓝藻水华发生期影响浮游动物生态位分化的环境因子为物理因子,生态修复后影响浮游动物生态位分化的环境因子为营养盐。  相似文献   

9.
依据"生态安全格局-关键区-保护修复策略"思路,以江西省大余县为研究区,识别生态源地、生态"夹点"、障碍点、断裂点和破碎生态空间等关键区数量及空间分布,提出生态保护修复类型区及其相应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大余县生态源地共147.36 km~2,涉及林地、水域和草地,生态廊道69条,呈现出两横五纵的空间特征。研究识别生态"夹点"12处,生态障碍点13处,生态断裂点23处,破碎生态空间57.46 km~2。(2)生态保护修复类型区包括矿山修复区、山水治理区、农田整治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区和交通用地优化区,建议分别采取矿山复绿、山体治理和水污染防控、农用地整理和耕地污染防控、居民点整合和农村道路复垦、建立野生动物通道和沿线植被恢复等策略。(3)基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从区域整体视角识别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依据关键区所覆盖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生态保护修复类型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系统性的保护修复策略。研究结果有助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系统从关键点、线、面的修复工程向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推进。  相似文献   

10.
退化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滨水带是重要的生态交错带,物质、养分和能量流动速率高,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美学价值。近年来,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生态规划意识,我国滨水带多被建成近直立人工护岸,加之自然、人为干扰力度的加强,滨水岸线生境破坏,生物群落丧失,滨水带退化,水岸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通过对滨水带生态景观功能分析,研究滨水带退化原因与机理,系统归纳了国内外退化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深入探讨了生境恢复、生物廊道恢复、景观格局美化和水岸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并提出今后滨水带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方向,以及基于生态学、景观学、水力学、土力学、生物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背景的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定量分析、配置方法。最后指出,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技术研究需进一步分析我国水岸生态系统退化机理、细化滨水深槽-浅滩序列、量化滨水植被配置宽度与生物多样性关系、深化稳定化长效管理技术等,为我国退化滨水生态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以全面有效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1.
河流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河岸带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生态平衡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本文以南渡江河岸带生态修复为例,提出了河岸带的3种生态修复策略和5种生态修复模式,并对未来河流生态修复重点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国内河流生态修复与综合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河流水生态修复阈值界定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阈值存在于各种生态系统中,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生态阈值的理论研究及在森林、草原、湿地、湖泊和河流等方面实践应用进行总结分析,指出生态阈值在河流生态系统研究中的不足之处。针对在高污染负荷下修复退化的水生态系统中,开展生态修复阈值的研究寥寥无几,关于界定河流水生态修复阈值指标体系的研究尚未出现。通过分析阈值在河流水生态修复中的重要性,指出河流水生态修复阈值确定是退化水生态修复的基础,为区域针对性修复水体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更是水环境管理发展的迫切需求。在此基础上,从新的角度探讨和提出河流水生态修复阈值概念。河流水生态修复阈值,是依据河流生态系统自然属性和河流功能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来界定退化到何种程度的水生态系统需要进行修复,退化现状程度大于此修复阈值,则需进行人工修复;退化现状程度小于修复阈值,则无需进行修复。通过对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筛选方法及阈值计算方法的总结,提出河流水生态修复阈值确定技术路线,采用频度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相结合,从影响河流修复的6大要素(物理结构、水文条件、水质状况、水生生物、河流功能和社会经济)初步构建了河流水生态修复阈值界定指标体系及阈值计算方法体系,为下一步河流水生态修复阈值指标体系的定量筛选与阈值计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露天停采矿山在前期开采过程中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破坏,主要破坏形式为潜在地质灾害、土地资源压占损毁、水土气污染、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水资源破坏、生物资源破坏等。以赣西南某停产饰面用花岗岩矿山为例,对生态环境修复治理问题进行研究,采用削坡整治、土壤改良与植被恢复、生态袋护坡、浆砌片石挡土墙、蓄排水等技术对矿山进行修复,以解决当地生态环境问题,达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赢目标,为类似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成都兴隆湖水生态修复前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体富营养化水平关系,于2020年9月、2021年9月、2022年9月分别对兴隆湖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浮游动物现存量评价结果在2021年9月生态修复完成初期富营养化情况较2020年9月生态修复前有所加重,但在2022年9月生态修复一年后,水体的营养程度得到有效控制,营养类别达到了贫营养状态;2)生物多样性指数显示,在修复完成初期,各项生物指数均有所下降,在生态修复一年后,又出现上升趋势,这也与现存量显示的营养状况变化相同;3)湖泊富营养化分级评价标准指示兴隆湖在修复前为中度富营养,修复后为轻度富营养。  相似文献   

15.
张瑞斌  黄伟丽  钱新 《环境化学》2011,30(10):1816-1817
太湖流域的污染负荷主要来自入湖河流,开展入湖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对太湖流域水环境和湖体富营养化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后,河流生态修复成为国际上的热点.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河流生态修复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开展得较多,修复技术已相对比较成熟.自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进入河流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阶段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主导生态功能与生态退化程度的生态修复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修复分区是科学高效地开展生态修复的前提,以科尔沁沙地源头巴林右旗为例,采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分区思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手段,在主导生态功能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区域生态退化程度,并根据区域气候特征、地势地貌和植被类型,划定不同等级的生态修复分区空间分布。一级分区按照立地条件即考虑地形地貌和植被覆被类型划定,是区域环境主导生态类型的组合;二级分区按照主导生态功能即水源涵养功能、防风固沙功能、土壤保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划定,是中尺度下区域环境主导生态功能类型的组合;三级分区按照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划定,以此划分修复难易型小区,即生态修复预防小区、生态修复调控小区和生态修复重点小区。将巴林右旗共划分为3个一级区、7个二级区和29个三级区,既体现了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异规律,又使得恢复具有针对性,为制定植被配置、产业结构调整等不同调控措施和生态修复方案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修复分区是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的基础,是制定差别化的生态保护修复政策的主要依据。本文以重庆为例,围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及人类活动的现实需求,在全面分析国土空间生态现状和生态功能状况评估的基础上,遵循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态系统完整性,探索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方法及思路。研究表明:(1)山、水等自然资源天然地将全市划分为两大本底空间。一是大巴山、巫山—七曜山、武陵山、大娄山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空间,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功能突出;二是以平行岭谷、方山丘陵为主体的人类活动空间,地势平坦,耕作条件好,是主要的城镇建设区和农业发展区。(2)盆周山地和海拔较高的山脉人类活动强度低,生态敏感性高,服务功能水平较高,退化不明显,恢复力处于高位水平。中心城区、渝西地区人类活动强烈,生态系统退化明显,生态服务功能水平较低,恢复力不强。(3)根据生态现状和生态系统状况评估的差异性,综合自然、社会、经济复合需求,综合划定了“一核四片”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并提出分区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方向建议。  相似文献   

18.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原理与生态保护修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原理是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理念和指导思想。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原理内涵出发,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生态保护修复进行初步探讨,并从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进行阐述。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系统特征和生态保护修复的战略需求,总结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生态保护修复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状况调查与评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效巩固、退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优化、生态移民与产业升级的有序推动、生态保护与修复典型示范以及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建设7个方面。同时,对目前我国在陕西、河北、甘肃、江西、青海等省开展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区情况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9.
为做好土壤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项目申报工作,环境保护部生态司于2009年3月6—7日在江苏省南京市举办了土壤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申报工作研讨会。来自山西、内蒙古、辽宁、江苏、浙江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局(厅)的负责同志和技术骨干出席了会议。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污染场地评估与修复中心承办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生态系统功能退化问题突出,已经威胁到区域生态安全,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此,生态修复受到高度重视,但目前生态修复过程中存在重植被、轻功能,重手段、轻效益,重局部、轻区域的特点。鉴于此,基于当前生态修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为核心,提出区域生态修复手段不应仅依靠生态工程,而应采用工程与经济社会调控相结合的手段;生态修复的重点不应只局限于解决眼前生态问题及遭受破坏的区域,而应着眼于受到潜在压力的更大范围区域;生态修复的目的不应只满足于植被的恢复,而应采取多种措施全面减轻生态系统压力,提升区域生态功能,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减压增效生态调控修复框架模型,提出应从问题识别、诊断分析、模式构建、效益分析和示范应用5个方面建立区域生态调控修复技术流程,以期实现生态修复的区域化、永久化和最大效益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