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低碳城市发展路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牛桂敏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3(4):9-11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开始寻求低碳发展方式。城市作为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集中地,是低碳发展理念的实践主体。阐述了低碳城市的概念,分析了低碳城市发展的技术路径,介绍了国际上低碳城市的实践途径,提出了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和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从碳排放水平、经济发展、能源消耗、交通出行、科学教育、资源环境、工业发展7个准则层以及30个指标层设计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融合两阶段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以及基尼系数等方法,构建融合多指标信息的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了中国各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我国城市低碳发展仍存在区域不平衡的问题,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受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行政等级、产业转型等因素影响。2)我国城市低碳发展力度受相关政策影响,科学可行的政策对于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具有强大导向作用以及推力,促使其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3.
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牛桂敏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2)
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城市生态循环系统和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支撑下的循环型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有机组合和共生,主要包括城市循环型生产系统、循环型流通服务系统、循环型消费系统、循环型社会系统、城市生态循环系统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发展模式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基于GM(1,1)模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可达性分析模型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可达性内涵进行评析的基础上,将其分析拓展到低碳生态城市三维空间模型研究中。借助既有研究成果,基于灰色系统GM(1,1)模型构建了低碳生态城市可达性分析的一般模型,用以对生态指数、低碳指数和幸福指数的可达性分析,并据此计算出发展度、持续度、协调度和有效发展度的预测值,形成对低碳生态城市的总体可达性分析。将该模型应用于天津城市发展可达性分析,证明该方法科学可行。 相似文献
5.
王勇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2,(2):15-18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要面对能源消费、热岛效应、气候变化等一系列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建设低碳城市。具体分析了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困境,基于微观行为主体的视角,构建了"MOCIC"分析模型,最后从政府、企业、居民3个层面提出了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7.
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 总被引:58,自引:2,他引:58
大气中碳浓度的升高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是目前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根本出路.农业生产与全球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农业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重要来源,如何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并探寻减排方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从低碳经济这一热点问题谈起,论述了农业生产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及当前农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以及具体措施,旨在为呼应低碳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决策,促进现代农业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9.
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态系统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尧华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4,7(3):27-30
本文从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出发,根据城市发展与环境污染相互联系,指出了必须改变目前的单个建设项目评价方式,提出了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评价的观点,并对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所涉及的若干问题做了初步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0.
胡歆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Z1)
文章针对生态城市的建设问题,提出将在城市范围内按照国际标准ISO14001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作为生态城市建设手段的观点,并分析了ISO14001与生态城市思路的一致性以及在生态城市建设中ISO14001能够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生态城市基本理论为依据,探讨了生态城市交通系统所应具备的特征。通过分析我国大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在提高城市交通系统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城市交通污染以及引导城市结构优化等方面的巨大优势,阐明发展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交通系统将是促进我国现阶段生态城市建设重要的前瞻性举措。 相似文献
12.
生态城市规划需要优先考虑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而生态城市规划则是生态城市建设的起点,因此在规划中需要优先考虑城市经营成本问题、人力资源转化问题、区域生态安全问题和增长空间控制问题,从而使城市的生态设计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我国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及潜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爱兰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3(5):14-17
面对国际发展低碳经济大趋势和世界各国低碳发展指标的强力约束,研究探讨了低碳城市建设的概念和关联性因素,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交通体系、消费方式、碳汇发展和制度创新等。尝试构建了低碳城市建设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比较分析了我国一些主要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和潜能,以期加快我国低碳城市建设,促使我国从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相似文献
14.
成都市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结合成都市自然资源的优势和特点,依据生态原理的基本思想,从城市河流生态的保护与建设;成都绿化的生态建设与城市生态社区示范建设;城乡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设计;成都郊县市生态农业、生态聚落的建设和生态建设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相关的设计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3
黄光宇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14(3):6-8
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背景及其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展望了进一步发展的前景,指出城市化加速,生态环境恶化和城市问题的严峻形势是促使全球生态环境意识和觉醒,生态城建设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理念是生态城规划建设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迅速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Low-carbon development is an essential measure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low-carbon standards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achieve low-carbon development.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size and development level among counties of China, the applicability and fairness of county-level low-carbon standards are very important in this country.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trends of county-level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defined the peak value of carbon emissions per capita,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isting low-carbon standards, and proposed a fair county-level low-carbon standard based on carbon emissions per capita. The results of our analysis suggest that,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 policies,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per capita will tend towards a stable range. Additionally, by referring to predictions results of the peak value of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per capita, it was determined that, in low-carbon development targets, China’s county-level carbon emissions per capita should be set within the range of 2–4 tons. Besides setting low-carbon standard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should develop low-carbon technologies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innovate management models to achieve the win–win situation of simultaneous economic growth and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 相似文献
17.
牛桂敏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1,(4):43-46
以低碳经济理论为指导,分析了近年来天津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和存在的不足,认为天津产业结构的“高碳锁定效应”仍较明显。按照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提出了天津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一是加强增量控制,产业增量向第三产业倾斜,逐步“减工业化”;工业增量向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逐步“降重工业化”;严格限制新增高耗能产业项目,从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