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空气污染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以及基于气象条件的空气污染等级报方法,以开远市为例,利用相关性分析、数值统计预报方法及《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等级》标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开远空气污染具有“冬春高夏秋低”的鲜明特点,影响污染物主要有SO2、PM10、O3、PM2.5,其中O3为首要污染物;(2)影响开远市空气质量的气象条件主要有降水、相对湿度和风向。夏季降水的湿清除作用对改善当地空气质量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调节降低SO2、PM10、CO、PM2.5浓度中作用显著。相对湿度与空气质量呈负相关,影响开远市空气污染扩散的风向主要为南向风;(3)根据《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等级》标准建立的基于气象条件的空气污染等级预报方程,比数值统计预报方法建立的AQI逐步回归预报方程具有更好的适用性,预测AQI等级对比实测AQI预报等级正确率达79.4%,对开远市空气污染防治具有一定的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2年1月~2015年12月桂林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到的地面、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及大气成分观测资料,从污染物浓度、水汽、风速、大气层结、降水等几个方面初选了29个预报因子,根据这些因子与霾天气相关程度,选取相关显著的因子,分别用事件概率回归、逻辑回归、指数叠加等3种方法建立桂林霾天气的潜势预报模型。结果表明:3种潜势预报模型中Logistic无论是在回报还是预报检验中效果都最好,其中在预报检验中空报率、漏报率、TS评分、准确率分别为32. 0%、34. 5%、50. 2%、80. 3%,事件概率回归、指数叠加建立模型效果稍差,但事件概率模型漏报率只有21. 4%。整体而言,3种模型预报效果稳定,TS预报评分都在50%左右,准确率均超过74%,在实际预报中有较好地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4.
5.
6.
青藏高原隆升的主要环境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仅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而且对中国、亚洲的自然环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具有深刻影响。高原隆升首先引起了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巨大变化,气候变化进而又影响局地甚至远离高原地区的自然景观的演化,文章就此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利用瓦里关地区19949年9月-2000年9月太阳直接辐的分光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大气浑浊度系数的特征,并对1999年4月4次大风和扬沙过程的载尘尘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瓦里关地区大气浑浊系数的年平均值为0.047,波长指数平均值为4.673;大气浑浊度系数的季节变化明显,但日变化不明显。(2)大气浑浊度系数与地面风向、风速有密切关系:1999年N风时大气浑浊度系数最大,NW风次之,而SE风时大气浑浊度系数最小。≥5.0m/s的风速对大气浑浊系数的变化影响最大。(3)该地区大气相当洁净,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其大气浑浊度状况与同期五道染地区同属一个量级。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了农业生产潜力指数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利用这一评价方法对内江市主要家业作物的生产潜力的进行了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大气臭氧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TOMS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地区大气臭氧近十几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9-1992年期间,共和地区臭氧总量呈现出不断下降趋势,平均气候倾向率为-0.65DU/a,各月臭氧总量均为减少趋势,各月臭氧总量的气候倾向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春季最大,秋季次之,夏季最小,春、夏、秋和冬季臭氧总量的气候倾向率分别平均为-1.00DU/a、-0.33DU/a、-0.38DU/a和-1.03DU/a;夏季出现臭氧总量低于280DU的天数在30d以上,1986年臭氧低值持续时间达81d左右,是持续时间最长的。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上的一个独特区域。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一个基于市场的灵活机制,其核心内容是允许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在该地区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同样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比较全面地论述了青海南部高原的植物区系,包括地史因素、科属特点、区系成分、地理分布和植被区划,文内对森林部分做了较多的说明,并利用了若干新的调查研究成果,尤其是可可西里地区的植物调查资料,可能对今后的工作具有参阅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多层递阶预测是近十几年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动态系统新型统计预测理论。由于该方法把动态系统看成是一个时变参数系统,因而符合客观这际预测误差相对较小,用它对水资源进行预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