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安徽省沿江地区生态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部崛起"战略和安徽省"沿江开发"战略的指引下,安徽沿江地区得以快速发展。合理划定区域生态功能区,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GIS技术为支撑,从自然生态约束分区评价着手,以安徽沿江41个县市为基本单元,选择山地、水网、湿地、水环境容量等指标进行生态功能差异评价,经聚类归并以及兼顾功能区的完整连片,将安徽沿江地区划分为4个一级生态功能区1、4个二级生态功能区。安徽沿江地区生态功能分区对科学有效地管理安徽沿江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实施保护和治理策略,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安徽沿江地区提供了研究支撑。 相似文献
3.
安徽沿江地区是安徽省和长江经济带生产力的重心之一.通过对安徽沿江地区当前经济特点的分析,从区域分工与协作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沿江地区主要城市的功能定位、产业结构调整、长江沿江产业带的发展方向、新产业带的开发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省内流动人口空间选择主要体现为省会优先、邻近区域优先和高工资区域优先的特征。省内形成以首府合肥为第一层次,以芜湖和淮南为第二层次,以蚌埠、淮北、安庆、马鞍山和铜陵为第三层次,其余城市为第四层次的空间选择格局。合肥是省内人口流入最大的辐合场,淮南、芜湖是次级辐合场,淮北、淮南、六安、巢湖等城市是对流场,流入人口规模与流出人口规模大体相当。 相似文献
5.
6.
7.
8.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安徽省市域发展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具有一定跨度的典型年份人均GDP统计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安徽省市级单元的经济发展分布空间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全省Moran’s I指数为0.11,经济上存在较弱的正空间自相关,经济发展呈多种类型,市域间有差异,呈现局部经济区化的雏形。根据人均GDP指标,结合空间自相关系数,将安徽省市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5类:集聚发展型、极核发展型、集中贫困型、贫困核型、一般发展型,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各红色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在不断加剧.从资源要素、产品要素、品牌形象要素、市场要素、区位交通要素、基础设施要素、管理要素7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安徽红色旅游的竞争力状况,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安徽省红色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安徽省红色旅游开发在资源、市场、管理以及区域基础条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需要从资源整合、宣传促销、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区参与、培育红色氛围和刺激旅游消费等方面进行完善和提高,以促进安徽省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以市级区域为空间结构研究对象,分析安徽省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安徽省各市级区域在近20年的发展中,区域差异空间格局整体上变化不大,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济发达的地区现在仍为发达区,原先落后的地区仍落后;②1980年以来,工业化进程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表明工业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③通过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空间机制得出:轴线的地位差异显著,以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和沿江轴线为主,形成经济实力中心,而其它地区相对落后,形成了明显的中心-边缘模式。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建立安徽省市域经济差异衡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安徽省17个地市为研究单元,采用层次分析法和ArcView GIS技术,探讨了安徽省市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空间格局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并对当前安徽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14.
回顾了安徽省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总结了城市化的现状特征,提出了促进安徽省城市化发展的对策: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有机结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体系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安徽工业产业的基础上,根据主导产业理论和主导产业的特征,建立了工业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应用Gray评价方法,对23个主要工业行业进行研究,确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工业共5个工业行业为安徽省工业主导产业,并对工业主导产业的培育问题给出了相关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安徽蔷薇属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10年的调查研究,初步查清安徽省蔷薇科蔷薇属植物共有13种8变种6变型,叙述了安徽蔷薇属植物资源分布状况、主要用途及开发利用途径,并对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