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因滑坡、泥石流引起的受损土壤含水量、总孔隙度和主要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受损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氮素、磷素、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明显低于未受损的土壤,土壤全钾含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
选取3.5年生巨桉林地下纯林、林果和林粮三种不同土地模式的土壤进行研究,同时与弃耕地土壤进行参照对比,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巨桉林地模式下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土壤团聚体组成中,0.25—0.5mm团聚体所占比例最小的为纯林,2—5mm团聚体在土壤团聚体组成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为林果,巨桉林地模式下0.25mm的微团聚体组成比例较弃耕地所占比例小,相反0.25mm的大粒径团聚体累积含量更高;不同模式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及分布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性,速效磷含量从大到小为弃耕地林果林粮纯林;弃耕地在各粒径土壤团聚体中的速效磷含量与其他三种林地模式相比差异极显著,其他三种林地模式在0.25mm、1—2mm团聚体平均速效磷含量中的差异不显著;四种模式各粒径土壤团聚体与土壤速效磷含量的相关性为:0.5—1mm、1—2mm、5—7mm粒径土壤团聚体速效磷含量与土壤中速效磷含量呈现极显著相关,0.25—0.5mm、2—5mm粒径土壤团聚体速效磷含量与土壤中速效磷含量呈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罗伟  黄勇  刘馨越 《四川环境》2012,(Z1):88-92
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养分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成分。本研究以四川省合江县、纳溪区2个区县12个乡镇的竹林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剖面的取样分析,对比分析了不同年份竹浆原料林基地与邻近土地的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含量特征,探讨竹子生长对土质有机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土壤肥力情况看,种植竹林对土壤养分有一定的影响。与旱地相比,种植竹林会降低部分区域的土壤肥力,与多年竹林地相比,竹浆原料林基地土壤全磷、速效磷、速效钾明显升高。从土壤物理性质看,种植竹林对土壤团粒结构影响不大,对土壤容重有一定正影响,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良土体结构。建议在生产实际中应结合土壤肥力监测结果,科学施肥、多施有机肥,尽可能做到平衡施肥,防止土壤养分的过度消耗。  相似文献   

4.
乌鲁木齐市蔬菜基地土壤有效态镍的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乌鲁木齐市北郊蔬菜基地为典型区甜干旱区绿洲城市郊区土壤有效态镍含量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得出该区有效态镍的空间分布格局并揭示了引起这种分布格局的成因,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北郊蔬菜基地有效态镍属中等变异。半方差函数模型拟合表明有效态镍含量可以用球状函数拟合,具有高度的空间自相性,有效态Ni主要受内在因子(土壤形成因子,如气候、地形、土壤类型等)控制。采用Kriging最优内插法得到了有效态镍含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明显的北高南低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小区域范围内土壤pH值与土壤主要肥力指标N、P、K有效态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pH值与土壤速效P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98;与土壤缓效K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52;与水解性N和速效K含量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武安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是研究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信息熵理论,以河北省武安市为例,对1996-2006年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以及2006年各乡(镇)信息熵差异进行研究,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信息熵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武安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持续增长,土地利用结构均衡度较高;2006年各乡镇信息熵差异较大,可划分成3种类型区;经济因素和人口流动因素是信息熵变化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7.
以辽河保护区七星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湿地土壤NO3--N和NH4+-N空间分布及湿地土壤含水量与pH指标分析,研究流域湿地土壤无机氮空间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湿地土壤含水量影响NO3--N和NH4+-N的空间分布,湿地土壤含水量高,土壤中NO3--N的含量相对较高;湿地土壤含水量低,土壤中NH4+-N的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8.
鲁西平原区荒地农业开发后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地的农业开发利用可以有效缓解当前耕地减少的现状,了解荒地开发后土壤质量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山东省西部平原区为研究区域,通过代表性地块取样分析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对比,初步结论如下:耕层土壤各项物理性质有不同程度的改良,个别地块改良效果不明显;养分含量增加明显,但速效养分含量偏高,产量仍属中低产水平.  相似文献   

9.
在Arc GIS、Geo DA和SPSS统计工具的支持下,利用标准差、变异指数、空间相关指数分析了2000—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101个旗(县、区)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收入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平均工资水平区域相对差异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工资水平空间绝对差异呈波动性缓慢增长趋势。研究单元的平均工资在空间上有明显的集聚特征,高值区在资源禀赋条件好的"呼包鄂"地区集聚,蒙东的通辽、赤峰、呼伦贝尔的部分地区是冷点集中区;不同类型区数量发生变化,热点区所占的比重由2000年的2.67%减少到2013年的16.83%;次热点区明显增加,两年的比重分别为18.82%、32.67%;冷点和次冷点区数量变化不明显。矿产资源富集、区域发展政策、良好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区域战略政策等都是影响内蒙古地区平均工资时空变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海湾区域的土地利用/覆盖空间变化特征,探析其变化影响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作用,本文以海南八门湾为研究区域,以RS与GIS为技术手段,提取了1988年、1998年和2009年3年的土地利用/覆盖空间格局信息,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并估算了这些变化所产生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影响。结果显示,研究时段内八门湾地区养殖水面、水田和果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红树林、天然林和旱作耕地则呈现大面积的减少。红树林、河流水面和滩涂湿地是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主要影响土地类型,可为海湾地区土地利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萍乡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郊农村为例,对城郊农村土壤重金属的含量水平、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萍乡地区城郊农村土壤中镉、汞、砷、铜、铅、铬、锌、镍、硒和钴的平均含量均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但汞、镍、钴的含量均超过了江西省土壤重金属相应元素的背景值,其中尤以汞最为显著。从研究区域的空间位置来看,居住区、农田区、蔬菜种植区的汞、镍、钴含量普遍偏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989-2009年20年间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以及变化趋势分析,揭示了造成双台子河自然保护区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定量计算了石油开发对研究区域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989-2009年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景观破碎度明显增加,人类活动导致保护区内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油田开发在总的土地利用变化中的贡献率仅为4.6%。  相似文献   

13.
以山东省冠县为研究区域,采用系统网格采样法获取研究样本,以地统计学方法探讨了冠县1990-2000年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土地利用强度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受交通干线的影响,东西的方向性结构尤其突出,各级行政中心也起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体现了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的行政边缘效应.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方式和时空格局变化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体现,掌握土地动态特征及发展趋势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以GlobeLand30地表覆盖数据为基础,利用Markov模型与PLUS模型对张掖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与用地扩张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各类用地的转化规则。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林地、草地与人造地表是影响空间格局变化的主导用地类型,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条件等是影响土地扩张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喀什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显著,文章从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水环境情况、土壤地膜污染、土壤肥力、生物多样性、沙尘暴、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喀什市土地生态环境现状,通过分析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和布局及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和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喀什市生态改善目标及用地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快速发展地区的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规律,解译大连金州区2005年、2010年、2015年三期Landsat TM影像,构造综合生态风险指数模型,以街道作为生态风险评价单元,基于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将土地利用结构转化为生态风险变量,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转移探究生态风险演变,揭示金州区"十五"到"十二五"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风险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005—2015年金州区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面积达1164.9km2,占总面积的85.45%,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林地等面积减少,综合生态风险指数由2005年的0.1073增加到2015年的0.1506,增加了28.75%;高风险区集中在南部和西部地区,较低风险区集中在中部和东北部的山地地区,生态风险变化大致呈现递阶结构,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这与人口与经济的集聚等因素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化快速发展下,金州区土地利用人为干扰的空间差异。该结论可为金州未来建立生态型新城新区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尤其在地表水资源稀缺的干旱区,湖泊的水文循环调节、水资源调蓄、水质净化等作用在干旱区显得尤为重要。为研究干旱地区不同空间尺度土地利用对内陆干旱湖泊水质的影响,以博斯腾湖为研究对象,分析湖泊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与周边六期土地利用进行统计相关分析,阐明土地利用变化对不同水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19年博斯腾湖水质有较大改善。根据标准,氨氮的浓度在地表水环境I~II类水水质标准之间,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处于地表水环境Ⅱ~Ⅲ类水水质标准之间,但湖水总矿化度仍大于1 000 mg/L的淡水标准,属于微咸水。相关性分析表明:耕地、城市、未利用地等面积占比与水质指标之间具有强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有效改善水质主要需要从城市用地、耕地和草地三种土地类型规划和布局着手。  相似文献   

18.
采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近14年主题为土地利用和碳排放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国外研究主题的演进依次是微观层面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机理认知研究、土壤碳和植被碳的有机碳核算、建立不同的模型模拟或仿真碳排放变化、生物燃料利弊分析;国内研究主题的演进依次是建设用地和农业碳排放的研究、土地利用结构与能源消费的相关关系、特殊区域的碳蓄积变化与土壤碳核算、不同省份或地级市的碳足迹核算,以及城市土地、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视角的碳减排研究;减少森林采伐和森林退化碳排放和生物燃料的相关研究成为国外最新的研究前沿,低碳城市、城市规划、低碳交通和低碳发展成为国内研究前沿。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快速发展地区的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规律,解译大连金州区2005年、2010年、2015年三期Landsat TM影像,构造综合生态风险指数模型,以街道作为生态风险评价单元,基于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将土地利用结构转化为生态风险变量,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转移探究生态风险演变,揭示金州区"十五"到"十二五"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风险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005—2015年金州区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面积达1164.9km2,占总面积的85.45%,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林地等面积减少,综合生态风险指数由2005年的0.1073增加到2015年的0.1506,增加了28.75%;高风险区集中在南部和西部地区,较低风险区集中在中部和东北部的山地地区,生态风险变化大致呈现递阶结构,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这与人口与经济的集聚等因素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化快速发展下,金州区土地利用人为干扰的空间差异。该结论可为金州未来建立生态型新城新区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区域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及其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用地公平、居民生活质量、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等四个方面构建土地利用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变异系数法和综合评价模型对湛江市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其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996-2006年湛江市土地利用的用地公平性较高且变化较小,而居民生活质量、社会公平性和社会保障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明显增加;2006年土地利用社会效益以遂溪县最高、徐闻县最低。分析了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