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城市化内涵出发,基于人口、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和地域环境构建了反映城市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江苏省13个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并通过聚类分析对其进行分类,目的是找出各城市之间的优势和差距。同时借助于GIS技术手段,将这种城市化差异反映在空间区域上,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提高江苏省各区域之间城市化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城市发展结构的基础上,将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理论应用到城市化发展各主体及其协调关系分析上,构建新型城镇化的"城市树"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辽宁省14个省辖市为例,构建灰色关联结构矩阵,采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赋权,用灰色综合评价法进行目标排序。结果表明:辽宁省各城市之间差距明显,大连、沈阳的关联度最高,朝阳的关联度最低;城市内部经济、基础设施、生态平衡、城乡统筹和资源安全发展失衡。实例分析得出"城市树"模型科学合理,为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根据全国31个省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建立城市化指标体系,从城市发展水平与城市土地价格一般规律出发,运用相关、回归和效应分析等方法开展城市化各指标对城市地价影响的研究,寻求与城市地价相关性强的关键影响因素,揭示城市化对土地价格的影响规律,为政府在城市快速发展时期制订城市发展政策提供参考建议和依据。结果表明:①城市地价变动与城市化水平高度正相关,人口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均是;②城市地价在近十年的时间内上升了近23倍,城市化过程中各种复合因素对地价综合作用效应显著;③城市化对地价的影响在东部、中部、西部同时存在,以交通因素影响最显著,人口和产业结构调整次之。因此,未来城市地价可进行合理控制,通过需求引导,转变居民生活方式,促进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繁荣等方式实现基于城市化的地价调控。  相似文献   

4.
1988年9月国务院环委会公布了《关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决定》,同年底又公布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实施办法》及一些有关文件。这个“决定”和“办法”不仅使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也使我国城市环境管理工作有了重大发展。所谓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就是用一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指标定量地反映、评价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相似文献   

5.
城市内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能够反映各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为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提供依据。以唐山市乐亭县为例,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城市内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新区高于旧区、中心区高于城市边缘区的集约特性,区域问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差异巨大,城市土地利用的重点应放在已建成区土地的挖潜改造上,走内涵集约式发展道路,最大程度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6.
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城市武汉市为例,从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角度构建了四级“两型”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武汉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近十年武汉生态综合指数(ECI)持续稳健增长,但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不均衡,各具体指标发展差异显著,因此系统协调性是今后武汉生态城市建设应关注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居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广泛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选取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建立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5个方面,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环境优美程度、资源承载程度、生活便利程度和公共设施建设程度。通过对评价指标量化分级,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后,对郑州市区最近5年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运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郑州市区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郑州市的人居环境整体不高,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郑州市的人居环境一直呈正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城市低碳化发展的有效模式并推广应用成功经验,我国先后确立了三批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从低碳城市的内涵与特征出发,在对低碳试点低碳化转型的基础与核心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基于代表性、可行性、全面性、针对性等原则,提出了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具体包括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与低碳政策等四类准则层,分别与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化转型的核心要素一一对应,以及具体反映四类准则层的14项具体指标。该14项指标系统性地呈现试点城市环境、经济、社会、技术、政策等具体状况,针对低碳试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在定性指标量化、指标权重确定、评价维度选择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国际权威机构典型观点的高频指标为基础,利用R聚类—变异系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能综合反映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城市养老地产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博弈论思想,通过极小化G1法得到主观权重和余弦夹角法客观权重之间的偏差,确定各个指标的组合权重,构建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的城市养老地产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对2014年全国35个大中城市的养老地产开发适宜性进行实证分析。根据评价结果,将35个城市分为重点发展城市、潜力发展城市和不适宜发展城市三类,三类城市养老地产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为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10.
于鲁冀  何青  赵晴 《四川环境》2010,29(5):40-45
根据函数单调性特点及模糊识别中最大贴近度原则,分别从距离函数和关联函数两方面对物元可拓法在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改进。距离函数改进后,能够真实地反应变量与区间的关系;关联函数改为贴近度函数后,评价结果中不再出现负值,易于级别的判定。采用改进后的物元可拓法建立了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多级物元模型,对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更快捷,评价结果能更客观地反映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1.
从城镇发展度、城镇宜居度、城乡协调度和城镇发展效率4个维度综合评估了2005—2019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城镇化质量。结果表明:①关中平原城市群城镇化质量呈快速上升趋势,但整体质量依然处于较低水平。②城镇发展系统和城镇宜居系统是关中平原城市群城镇化质量提升的重要维度,城镇发展效率和城乡协调度是城镇化质量提升的短板,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质量快速发展是城镇化质量提升的重要动力,城乡协调度是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关键维度。③研究后期关中平原城市群各城市城镇化质量差异明显缩小,城市之间的关联性增强,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2.
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行政区划、交通建设、市场外向化、农村基础6个要素构建了黑龙江省城市化动力的指标体系,利用AHP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计算出各要素域的综合值;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黑龙江省城市化缓慢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农业基础、生活水平和交通建设是主要动力,行政区划、市场外向化的作用不明显;各因素对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动力趋向均衡化。  相似文献   

13.
从湿地现状、服务功能和外环境影响3方面构建了城镇区域内湿地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广汉鸭子河湿地这一城镇区域内河滩型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广汉市城市化进程中,该湿地的生态系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就总体而言,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基本功能依然具备,但栖息地功能有一定的退化,在整体上属于亚健康状态。根据评价结果及退化成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恢复措施,对广汉市城市化进程中鸭子河湿地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对同类型的湿地保护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The potential impacts driven by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Boise River Watershed (BRW), located in southwestern Idaho, are evaluated. The outcomes from Global Circulation Models (GCMs) and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LULC) analysis have been incorporated into a hyd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modeling framework to characterize how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urbanization can affect the local hydrology and environment at the BRW. The combined impacts of future climate and LULC change are also evaluated relative to the historical baseline conditions. For modeling exercises, Hydrological Simulation Program‐Fortran (HSPF) is used in parallel computing and statistical techniques, including spatial downscaling and bias correlation, are employed to evaluate climate consequences derived from GCMs as well. The implications of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land use change driven by urbanization are then observed to evaluate how these overall global challenges can affect water quantity and quality conditions at the BRW. The results show the combined impacts of both climate change and urbanization can lead to more seasonal variability of streamflow (from ?27.5% to 12.5%) and water quality, including sediment (from ?36.5% to 49.3%), nitrogen (from ?24% to 124.2%), and phosphorus (from ?13.3% to 21.2%) during summer and early fall over the next several decades.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利用北京理工大学最新研发的环境经济系统多主体模型,实现了对中国不同部门CO_2排放的中短期高精度模拟,研究在后疫情重建阶段中国财政刺激政策以及行业减排路径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新基建"等疫后重建活动较多针对受疫情直接影响的人类活动高度聚集部门,若财政刺激政策与疫情防控在时间上保持同步,则前者对CO_2排放的增加效果不超过0.4%。各行业减排组合情景下CO_2排放增长率在2021年中位值为4.7%,之后直到"十五五"初期,各情景中位值在1.0%~1.4%。碳排放增长率具体取决于行业的低碳转型速度。相对于"十四五"单位经济产出CO_2排放降低18%的目标,各行业若减碳速度加倍,对降低中国碳排放贡献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电力、钢铁、水泥、交通及石化。仅在电力行业加速减碳的各情景下,中国可以在"十四五"至"十五五"初期将CO_2排放维持在稳定水平。与此同时,随着疫情减弱和经济系统中各主体适应性增强,中国GDP将维持平稳增长。上述结果表明,将疫后经济重建与绿色转型相结合,有望在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使碳排放按时甚至提前达峰。  相似文献   

16.
Forecasting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environmental impact at a watershed scale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Urban expansion is a major driving force altering local and regional hydrology and increasing non-point source (NPS) pollution. To explore these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urbanization, land use change was forecast, and long-term runoff and NPS pollution were assessed in the Muskegon River watershed, located on the eastern coast of Lake Michigan. A land use change model, LTM, and a web-based environmental impact model, L-THIA,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The outcomes indicated the watershed would likely be subjected to impacts from urbanization on runoff and some types of NPS pollution. Urbanization will slightly or considerably increase runoff volume, depending on the development rate, slightly increase nutrient losses in runoff, but significantly increase losses of oil and grease and certain heavy metals in runoff.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its impact were also evaluated at the subwatershed scale and showed subwatersheds along the coast of the lake and close to cities would have runoff and nitrogen impac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urban planning and decision making in an effort to protect and remediate water and habitat quality of Muskegon Lake, which is one of Lake Michigan's Areas of Concern (AOC), and the techniques described here can be used in other areas.  相似文献   

17.
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扩大绿色生态空间的重要区域,在实现全国生态资产保值增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围绕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资产保护成效及驱动力开展的研究较少。为明确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资产保护的驱动力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利用遥感影像并结合图像解译、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生态资产展开分析,并将其与非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重点生态功能区内森林、灌丛、草地和湿地生态资产总面积为349.30万km~2,优级和良级生态资产占生态资产总面积的42.42%,生态资产综合指数为21.19。15年间,重点功能区内生态资产总面积增加0.05%,优级和良级生态资产面积占比分别增加0.59%和0.85%,生态资产综合指数增加2.94。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资产面积和质量增幅均小于非重点生态功能区,然而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资产指数增量高于非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恢复是驱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资产面积变化的主因,对原有生态资产的保护是促进生态资产指数增加的最主要驱动力(贡献率达81%),城镇化和农业开发对生态资产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贡献率达-6.81%)。研究表明,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资产保护成效显著,同时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本研究也为优化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城镇化和农业开发的管理提供了证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碳排放研究一直是国际气候变化领域研究的热点,高质量的城镇化有利于碳排放减少及全球气候变化减缓。本文从人口、土地、经济三个维度构建高质量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对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域的高质量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价,在理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了三个维度高质量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维度的高质量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不同,当前的人口高质量城镇化具有显著碳减排效果,经济高质量城镇化也具有一定碳减排作用,但现阶段土地高质量城镇化增加了碳排放;不同维度的高质量城镇化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存在不同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劳动力结构转型在人口高质量城镇化与碳排放间不存在中介效应,土地财政在土地高质量城镇化与碳排放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经济集聚在经济高质量城镇化与碳排放间存在遮掩效应。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是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关的最引人注目的结构性变化之一。阐述了城市化的内涵,构建了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将城市化划分为5种类型:人口城市化、产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人居环境城市化,并且按照此标准将安徽省城市化现状与我国部分省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安徽省的城市化水平较低,针对该情况从5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城市河流是城市的生命线,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身心健康均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我国城市河流污染的总体现状发现,我国城市河流治污面临着城市化进程、区域利益分化、职能部门能力缺失等困境,以此为前提,分别从树立正确的城市河流治污观念、设立流域综合管理机构、预防为主和防控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模式几方面提出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