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关中渭河流域水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明代(1368~1644年)关中渭河流域水涝灾害的时空特征、等级序列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水涝灾害多发于夏秋季节,发生频率从早期到晚期呈明显增加趋势,且存在相对高发期;水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关中渭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且主要分布在渭河的干流或支流沿岸;该地区水涝灾害以中度水灾居多,约占56.14%,重度和轻度水灾次之,特大灾很少发生.较集中的大雨和暴雨是明代关中渭河流域水涝灾害发生的的主要因素,森林植被的破坏和河渠的淤浅使该地区水量承载能力减小,增大了成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196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暴雨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揭示西北地区暴雨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该地区109个站44年(1961—2004年)的日降水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地区暴雨的气候变化。研究指出,西北地区平均每年有40站次的暴雨;暴雨频次最少的地方在中西部,最多的地方在东部;4—11月都可能出现暴雨,其中6—9月占93.1%。暴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年际差异较大,最早可发生在4月初,最迟到7月中旬发生;最早8月初结束,最迟11月中旬结束。区域性暴雨平均每年发生4.7场次,主要发生在6—9月;第一场区域性暴雨平均日期为7月2日,最早出现在4月初,最迟在9月下旬;最后一场区域性暴雨平均日期为8月31日,最早结束于6月中旬,最迟结束于10月中旬。  相似文献   

3.
中国暴雨洪涝灾害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李翠金 《灾害学》1996,11(1):59-63
根据近40多年来的资料,对我国暴雨洪涝灾害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表明,我国暴雨洪涝灾害面积大,且有随时间而增加的趋势;年均受涝面积最大的地区主要位于江淮流域;暴雨洪涝发生的基本规律,南方早,北方迟,6~8月为暴雨洪涝主要多发期。  相似文献   

4.
热带太平洋海温场是大气环流异常变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加热场,当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发生,全球均有不同程度异常天气气候出现,因此对海温场异常变化的研究与分析,是对提高灾害性气候事件预测重要的环节之一。本文应用相关、相似、及对海温场分型方法,寻找对黑龙江省夏季降水异常的强信号。结果表明:海温变化对夏季降水的影响稳定性较差,但春季EOF第1~3模态异常时,对夏季降水有一定影响。厄尔尼诺年发生在降水与SST正相关时段里,副高加强,降水多;厄尔尼诺次年处在正相关时段里,副高加强,全省大部降水多,降水中心在西部;拉尼娜年处在降水与SST正相关时段里时,副高减弱,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少。  相似文献   

5.
纵观2001年,对于我国大部分城市来说,发生渍水的机率要比发生洪水的机率大得多。发生洪水的地域比较狭窄,大体上是广西、广东和四川省部分地区。渍水出现的城市,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地域十分广泛。洪水是外来水的侵扰,俗称“客水”;渍水是暴雨引起当地的积水,只要暴雨下到一定的程度,城市就无法排泄,形成内涝。渍水在受灾程度上要轻于洪水,实际上是衡量城市防洪标准最好的尺子。  相似文献   

6.
不同诱灾因子对秦岭南北旱涝灾害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小娟  延军平 《灾害学》2009,24(3):57-60
运用旱涝指数模型,计算、分析了不同诱灾因子对秦岭南北旱涝灾害影响.研究表明:①秦岭南北旱涝灾害与太阳活动存在相关性.具体表现为:太阳黑子处于峰年或谷年时关中与陕南地区形成旱涝灾害,且20世纪60-80年代太阳黑子数与旱涝指数呈负相关,80年代以来呈正相关;②厄尔尼诺年与秦岭南北旱涝灾害有一致性.1957-2006年50年中,发生厄尔尼诺事件为15次,在事件当年和次年关中、陕南地区发生旱涝灾害概率分别为:75%与50%,且间隔6年以上的两次厄尔尼诺之间,必有一次干旱年和多雨年;③太阳黑子与厄尔尼诺对关中与陕南影响既具有一致性,又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近52年山西暴雨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山西17个气象站1961-2012年的降水资料,应用线性趋势系数、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Morlet小波变换等常用方法,分析了山西近52 a来的暴雨气候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西暴雨具有"南多北少"的特点,主要发生在主汛期,频次下降趋势为1.26 d/10a;暴雨频次占90%以上;局地暴雨过程占69.6%,区域性暴雨过程占30.4%,大部分暴雨过程的持续时间不超过1d;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在1968年发生突变,突变后暴雨频次减少。年平均暴雨强度为96.15 mm/d,减少速度为2.85 mm/10a。大暴雨及特大暴雨主要分布在7,8月份,具"七下八上"的特点,暴雨频次的旬际变化以7月下旬为对称轴,在时间上对称分布。暴雨发生频次普遍具有10~15 a的年代际变化周期,另外还存在25~30 a的低频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8.
庄丽莉  周琴芳 《灾害学》1993,8(1):71-76
1991/1992年是厄尔尼诺年,也是全球自然灾害频发、重灾事件突出的异常年份。本文对发生在1991/1992年厄尔尼诺事件期间的全球主要气象灾害进行简介和评述。  相似文献   

9.
利用华北平原1961-2005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和降水资料,从强度和频率两方面对比分析了该平原地区1961-1991年(Ⅰ阶段)和1992-2005年(Ⅱ阶段)的高温、低温、旱、涝及暴雨灾害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在1992年发生变暖突变,气候变暖使得华北平原北部、东部大部分地区高温频率、强度增大,南部减小;低温频率、强度在整个研究区域内减小明显,河北西南部、河南东部以及山东半岛频率减小幅度较大,北部低温强度减小幅度大于南部;不同等级旱灾的发生频率在整个华北平原都有所增大,北部尤其明显,涝灾发生频率增大的区域主要在东部和南部;北京以北、山东中部以及河南大部分地区暴雨发生频率在气候变暖后增大。  相似文献   

10.
张智  蔡敏 《灾害学》2014,(1):81-86
选取河套地区87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以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河套地区暴雨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气候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河套地区暴雨日数呈明显的"东南多、西北少"空间分布特征,暴雨主要出现在河套地区东南部;暴雨以单站暴雨为主,同日1个站出现暴雨占暴雨总数的49.5%,同日10站以上出现暴雨主要是在河南、山西、陕西三省交界和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交界地区;7-8月份暴雨日数占暴雨总日数的74.1%;局地性暴雨平均每年出现26.3 d、区域性暴雨平均每年出现4.4 d,暴雨总日数、局地性暴雨日数和区域性暴雨日数均呈减少趋势,并存在明显的波动性年际变化,但均未发生突变现象;河套地区暴雨具有雨日少、雨量大,局地性暴雨多、区域性暴雨少的分布特点,暴雨常常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受灾、牲畜死亡、房屋倒塌、道路与通信设施毁损,因灾经济损失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11.
厄尔尼诺事件对黑龙江省春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际监测资料,分析了40年中厄尔尼诺(Elnino)现象与黑龙江省降水距平之间的时空变化关系.结果发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及前一年,黑龙江省以春季4-6月份少雨干旱与夏秋季7,8月份(除厄尔尼诺年前一年的8月份外)多雨洪涝为主要气候特征;在厄尔尼诺年的下一年,春季4,6月份与秋季8,9月份一般具有少雨干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厄尔尼诺事件导致极端天气频发,中国沿海城市较多,分布有不同的气候类型。该文开展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沿海地区水汽变化以及变化是否存在空间差异的分析。基于CMONOC中国沿海地区的GNSS水汽时间序列,综合厄尔尼诺事件(IEP、ICP)指数,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方法,从频域和时域开展GNSS水汽时序变化分析,分析东部型与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沿海地区水汽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GNSS水汽异常值的出现与相应时段的厄尔尼诺事件存在对应。东部型厄尔尼诺(IEP)与大部分GNSS站点水汽的相关性为正相关;中部型指数(ICP)与GNSS站点水汽的相关性为负相关。厄尔尼诺事件对水汽变化周期的影响,日周期变化较小,在5 d和10 d周期,东部型厄尔尼诺与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下的水汽周期小于正常时段的水汽周期。  相似文献   

13.
基于灰色理论和气象灾害普查资料对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灾变预测。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5-9月,其中7月损失最大;1990年以来暴雨次数虽然有所减少,但暴雨洪涝造成的损失却明显增加;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可划分为严重洪涝区、重洪涝区、中洪涝区和轻洪涝区,严重洪涝区位于松花江及其支流沿岸的大庆市、伊春市、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和哈尔滨市。根据灰色灾变预测理论预测2013年出现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500 000 hm2、可比经济损失≥50 000万元)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2016年。  相似文献   

14.
气候异常与中国小麦白粉病灾害流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分析了厄尔尼诺事件与我国冬小麦白粉病发病面积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厄尔尼诺出现的起始年,冬小麦白粉病发病面积相对较小;在厄尔诺起始年至下一个厄尔诺起始年前的前一年,冬小麦白粉病发病面积趋势逐年增大,并在下一个厄尔尼诺起始年前一年达到最大值;在连续出现厄尔尼诺的年份,冬小麦白粉病发生面积逐年降低。厄尔尼诺事件通过引发主要麦区的诱水、温度异常来影响小麦白粉病的流行程度。造成厄尔尼诺年我国小麦白粉病发病面向相对较低的原因,与厄尔尼诺起始年前的冬半年寒潮活动加强造成冬小麦冻害严重,大大降低了小麦白粉菌的越冬基数及春季干旱不利于小麦白粉菌的侵染有关。  相似文献   

15.
基于SWMM模型的城市洪涝过程模拟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SWMM模型作为研究基础,建立了西安市沣西新城区洪涝过程模型,对由暴雨强度公式和芝加哥降雨过程线合成的不同重现期、历时120 min、雨峰系数为0.4的降雨情景开展洪涝过程及其风险评估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区域设计的排水管网可抵御3年一遇暴雨,但高于此重现期的暴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内涝;溢流最严重的节点在重现期为T=10年暴雨中最大积水深约0.20 m,对城市影响程度不大,但在T=20年暴雨中最大积水深可达0.56 m,可引起严重灾情。根据积水深度模拟结果,可初步判断出在T=20年暴雨过程的特定时段(75~105 min)内,积水会导致以溢流节点为中心10 m范围内的行人和车辆失稳。  相似文献   

16.
1997/1998厄尔尼诺与江苏气象灾害及对农业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苹  黄毓华  武金岗 《灾害学》1999,14(4):54-58
1997/1998厄尔尼诺事件在1997~1998年冬春给江苏省带来严重气象灾害, 导致三麦、油菜减产近3成。夏季长江出现仅次于1954年的全流域性特大洪涝, 形势十分严峻。本文以大量翔实的数据与灾情资料, 分析了厄尔尼诺与江苏气象灾害的密切关系, 提请人们关注厄尔尼诺, 预防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17.
气候条件对中国水稻稻飞虱为害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30  
稻飞虱除了在海南、广东、广西、二南南部冬季有少量虫源存活外,在中国其它大部分地区常年均不能越冬,春秋季初始虫源主要来自于国外。越南是中国稻飞虱的主要初始虫源地,中国稻飞虱直接来自越南红河三角洲,而最初的虫源地为泪公河三角洲。入境后的稻飞虱每年均出现有规律的5次由南向北和3次由北向南的迁飞过程。暖冬使越南等境外或中国稻飞虱越冬区的稻飞虱迁入期提前,为害期延长.中国稻飞虱发生较重的年份大多出现在3—5月副高较强的年份.厄尔尼诺年的次年中国稻飞虱有可能严重发生。  相似文献   

18.
天津市城区暴雨沥涝动态仿真模拟系统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天津城区内涝对人民的财产和正常生活,交通等方面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研制了这套天津市暴雨商涝计算机仿真模拟系统,在收集城区雨量站实况降水资料和数值预报模式36h预报结果之后,通过对降水在地面不同走向的数值模拟,客观地反映出每场暴雨过程中城区的积水范围和积水过程,从而可以对暴雨灾害进行科学评估。  相似文献   

19.
青岛环胶州湾地区暴雨特征及暴雨灾害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7年(1971-2007年)的气候资料分析了青岛地区暴雨气候特征和暴雨发生概率及重现期分布特征。基于暴雨是对青岛地区城市建设和发展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结合1984-2007年的暴雨灾情普查资料,进行了暴雨气象风险评估。总的看来,青岛环湾地区暴雨灾害风险最高的地区在崂山区、胶南市和市北区。  相似文献   

20.
2005年渭河、汉江流域一次致洪暴雨过程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了高空、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水文资料和NCEP格点资料,对2005年出现在渭河、汉江流域一次秋季连阴雨中的致洪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总量大,地域集中,洪水汇流快,造成的灾害重;分别是渭河下游、汉江干流1981年和1983年以来的最大洪水过程。渭河洪水有7大特点,汉江洪水有3个明显特点;次致洪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500 hPa的西风槽、副高、700 hPa及以下的低涡切变;暴雨的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动力场上的高层辐散、中低层强辐合,使垂直上升运动强烈发展,为致洪暴雨的形成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