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3.
象山港海域富营养化与赤潮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 2 0 0 0年 5月 2 4日至 6月 7日对象山港口门附近海域由原甲藻和多甲藻引发的赤潮进行跟踪监视监测的资料 ,用相关分析的方法探究了赤潮发生时各水化要素间的关系 ,分析了象山港海域富营养化的程度、范围、形成原因及其与赤潮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赤潮发生期间 ,水体中赤潮生物———原甲藻数量与溶解氧呈现明显的正相关 ,多甲藻和裸甲藻数量与无机氮呈现明显的负相关 ,可见此次赤潮是以无机氮为营养盐主要限制因子。象山港海域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现象 ,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5.
厦门港赤潮发生区溶解氧的时空变化与赤潮生物和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道了厦门西海域1987年1~12月赤潮调查的部分结果,阐述了厦门港赤潮发生区溶解氧的时空变化及与赤潮生物数量和环境因子的关系,讨论了赤潮的监测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6.
厦门西海域沿岸带环境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问题的提出在区域性环境管理规划研究过程中,常常存在对其中一系列给定环境单元进行合理区划问题,这是区域环境质量研究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因此,有必要通过大量实际社会调查,掌握区内各有关社会要素的定量数据,从而通过相应的模型研究和数值运算,得出合理的环境区划方案。厦门西海域是厦门经济特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目标之一,保护该海域水质,对于 相似文献
7.
深圳近岸海域氮、磷营养盐变化趋势及其与赤潮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深圳近岸海域(大鹏湾北部和东部沿岸、大亚湾西部沿岸、深圳湾西北部沿岸及珠江口东南部沿岸)四个海区氮磷营养盐近30 a变化趋势,统计了各海区历年赤潮发生次数和累计总面积,并对氮磷营养盐含量和赤潮发生次数、累计总面积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深圳近岸海域氮磷营养盐污染状况为东优西劣的趋势,东部海域水体均未达到富营养化水平,而西部海域水体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部分年份为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赤潮发生次数以大鹏湾最高,深圳湾次之,累计总面积以深圳湾最大,珠江口次之;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DIN、PO4-P与四个海区赤潮发生次数、累计总面积均无显著相关性,而NH4-N、NO3-N分别与大鹏湾和珠江口海域赤潮暴发次数、累计总面积呈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9.
厦门海域沉积物中钍的水平分布具有以下特征:整个厦门海域沉积物中钍的平均含量从东嘴港、厦门外港、厦门西港至九龙江口逐渐减少;在九龙江口及厦门外港,钍的含量随着离九龙江口距离的增加直线上升。这说明厦门海域沉积物中钍的主要来源是来自海洋本身的含钍物质,而非来自由九龙江水带下来的陆源物质。钍的这种分布特征和该海区铀及总β放射性的分布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10.
11.
2006年夏季浙江海域赤潮生物群落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2006年夏季浙江海域(120°~128°E,26°~30°N)91个站位赤潮生物物种组成及群落分布,共检出赤潮生物4门30属69种,其中角毛藻属和原多甲藻属种类数占优势.赤潮生物种类数及数量分布由近岸向外海递减且有随水深增加而减少的趋势,高值区为舟山群岛和南麂列岛海域.舟山群岛海域夏季赤潮生物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是新的引发赤潮的潜在藻种;南麂列岛海域夏季赤潮生物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与往年调查结果相符.舟山群岛和南麂列岛海域仍然是浙江海域赤潮发生敏感区. 相似文献
12.
13.
东海赤潮高发区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赤潮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根据2002-04~2003-02期间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4个综合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区营养盐季节变化及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海区营养盐状况与赤潮的关系.结果表明,各项营养盐的平均浓度分别为:溶解无机氮(DIN)(17.93±2.46)μmol·L-1,磷酸盐(PO3-4-P)(0.59±0.11)μmol·L-1和硅酸盐(SiO2-3-Si)(15.34±3.23)μmol·L-1,调查海区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海区营养盐含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秋冬季节高于春夏季节,其平面分布特征呈现近岸高、外海低,沿岸方向向离岸方向逐渐降低的特点;调查海区DIN和SiO2-3-S主要来源于长江冲淡水等陆源输入,PO3-4-P主要来源于长江冲淡水和台湾暖流;调查海区的赤潮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营养盐浓度相对较高,而总悬浮颗粒物(TSP)含量相对较低的区域. 相似文献
14.
厦门同安湾海域赤潮期间叶绿素变化的若干典型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4~2007年对厦门同安湾海域赤潮期间的叶绿素进行每隔15 min的长期、连续、自动、实时、定点监测,取得的126510组数据表明:赤潮期间叶绿素的变化形态具有很强的特征规律.赤潮的发生,从其整个发生和消亡过程的形态中可以分为对称型、不对称型、弱势型和强势型.研究这些不同的形态,对规范赤潮的监视监测、预警预报和深入研究赤潮形成的机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是由于日益加剧的海洋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结果呢?这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近几年,赤潮现象不但发生率日趋频繁,而且其浓度益重,分布区域及时间跨度都在扩大,可以说世界各大洋都有赤潮发生。北部海域如加拿大东部海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使用2008~2010年厦门同安湾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前的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数据,共计2160组,同时以人工监测数据为辅助,对该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的诱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同安湾海域生物、化学条件已具备的情况下,pH、溶解氧、叶绿素、营养盐并非赤潮诱因,清淤及盐度明显上升应是该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的诱因。 相似文献
20.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水文气象条件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诱发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广西海域赤潮虽然还没有造成重大直接经济损失,但已引起了中央有关领导人的关注.根据广西海域赤潮发生的情况,分析其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