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南白龙江流域光照资源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照资源的变化会对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利用1973-2012 年甘肃甘南白龙江流域近40 a 日照时数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对甘南白龙江流域光照资源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南白龙江流域日照时数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其增幅为33.0 h/10 a,各季节日照时数都呈增加的趋势,其中以春季增幅最明显,夏季最小。这与中国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呈现显著减少的特征不同,体现出甘南白龙江流域独特的气候特点及日照时数变化的复杂性。甘南白龙江流域日照时数在1994 年之前以负距平变化为主,1994 年及其之后以正距平变化为主,为光照资源偏多期。甘南白龙江流域年平均日照时数及各季节平均日照时数均发生了增多突变。1983 年为年平均日照时数的增多突变起始年。夏季平均日照时数增多突变发生在20 世纪90 年代末,其余各季平均日照时数增多突变均发生在80 年代。年日照时数异常偏少年份主要发生在20 世纪80 年代,异常偏多仅出现在2002 年。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甘南白龙江流域≥0.1 mm降水日数的减少可能是引起日照时数增加的主要原因。日照时数与气温、蒸发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三者在变化趋势上有着很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朱溪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及地形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2003~2011年朱溪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分布状况及其变化的地形响应特征,为该地区进一步治理水土流失和生态恢复工程提供决策支持。基于RS和GIS技术,采用像元二分法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通过植被重心模型、地形响应指数表征其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规律。(1)朱溪流域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上升趋势,Ⅳ、Ⅴ类的植被覆盖面积比率已达到区域的62.28%;格局动态上,Ⅰ、Ⅱ类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Ⅲ、Ⅳ、Ⅴ类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表现为流域植被中、西部改善,东部零散退化的空间格局;(2)在海拔0~300m、坡度小于5°和大于35°区域各等级植被覆盖面积变化最显著,治理措施有效到位,而海拔450~500m处I类植被覆盖面积增加,应引起相关注意。8年间该流域植被覆盖有明显改善,各等级植被覆盖变化在不同地形条件下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3.
陇南山区白龙江流域农业气候资源的垂直分层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将农业气候指数分析方法引入到山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垂直分层中,取得较好效果,划分出陇南山区白龙江流域的垂直农业气候层次,还对各层次的农业气候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甘肃白龙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其时空分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我国典型生态环境过渡带——甘肃白龙江流域为对象,借助GIS技术和Fragstats软件,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境脆弱度和景观生态损失度构建了流域景观生态综合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开展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风险评价与时空分异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0年白龙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明显,林地和建设用地呈现增长趋势,耕地和草地面积呈现减少,未利用地和水域则呈波动变化.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白龙江流域西北部和北部的生态风险高于流域的西部、东部和南部.同时,各风险等级上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趋势,即中等风险区面积呈扩张的态势,低风险区和高风险区呈减弱的趋势.流域景观生态风险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其生态风险值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这可能是流域生态风险时空分布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结构及人类活动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采用滇池流域5个站点的气象资料对滇池流域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滇池流域冬季最低温度不低于7℃,夏季最高温度不超过20℃,冬夏温差较小,适于居住.滇池流域内,滇池沿岸的站点冬夏温差相对远离流域的其它站点要小.近40多a来,滇池流域冬、夏及年气温呈现年际振荡的变化分布,滇池流域气温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冬季增温最为明显.滇池流域的风向全年均以西南风为主,夏季滇池流域南、北部还受南风的影响,其西部受东风的影响,而东、东北部分别受东南、东北风的影响.滇池流域雨季主要从5月开始,夏季和年降水量较大的昆明、嵩明站均位于滇池流域主要风向-西南风的下风方向.  相似文献   

6.
基于InVEST模型的白龙江流域水源供给服务时空分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甘肃白龙江流域是我国嘉陵江上游水资源重要的补给地之一,对其开展流域生态系统水源供给服务功能空间定量评估研究,有利于水源区保护规划的制定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论文基于研究区土地利用数据、气象、土壤和野外观测数据等,应用InVEST模型水源供给模块估算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的水源供给量,并定量分析流域水源供给服务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不同地形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水源平均供给量约在388 mm左右,且存在一定的空间异质性;中部干热河谷区域水源供给量相对较小,东南部山地林区降雨量大,水源供给量较高,林地(如云冷杉类、针叶林类等)和农田水源供给量较高。流域内水源供给量随海拔高度和坡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高值区主要分布在1 500~3 500 m和15°~40°区段;阴坡区域水源供给量大于阳坡区域。  相似文献   

7.
甘肃白龙江流域水源涵养服务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龙江流域是长江上游的主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对维系流域生态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甘肃白龙江流域为例,基于参数本地化的InVEST模型对1990—2016年水源涵养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多年平均水源涵养深度为47.50 mm,呈现先减少后回升的趋势。空间上,其高值区主要集中于迭部、文县和舟曲的中高山阴陡坡林区(平均涵养深度在该三县2500~3500 m海拔段、阴坡和半阴坡、25°以上坡段和林地高于流域的平均涵养深度);低值区主要位于宕昌和武都的中低山阳缓坡农牧区(平均涵养深度在该两县2500 m以下海拔段、阳坡和半阳坡、25°以下坡段和耕、草地低于流域的平均涵养深度)。气候背景下,人类活动驱动的土地利用/覆被格局空间差异是影响水源涵养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退耕还林对减缓气候变暖背景下水源涵养深度的下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流域总量控制下赣江流域控制单元划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控制单元的总量控制技术”的关键环节,控制单元的概念、内涵及划分方法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其重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在分析欧美控制单元的基础上,提出了控制单元的概念(基于“控制单元的总量控制技术”的理念,为实现水环境容量总量的计算、分配和管理等目标,综合考虑水文、水环境、水生态和水体使用功能等因素而人为划分的水质目标管理单元),并阐述了其内涵. 基于GIS技术,采用多指标空间叠加分析和专家判断方法,提出了不同尺度流域的控制单元的划分原则、指标体系及技术路线,并以赣江和锦江流域为例进行了控制单元的划分,赣江流域划分为17个1级控制单元、57个2级控制单元;锦江流域划分为4个控制单元. 对锦江流域开展了非点源参与下动态水环境容量计算及控制单元总量动态分配,丰水期CODMn和NH4+-N水环境容量分别占研究区年总容量的63.4%和60.6%. 假设总量利用率为70%,将控制单元的分配结果作为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的点源输入,验证控制单元划分方案的可行性,模拟结果显示,良田和均车断面的ρ(NH4+-N)均满足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的要求,说明划分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9.
牡丹江流域水质变化趋势及水环境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牡丹江近10年水质监测、评价及变化趋势研究,采用单项污染指数评价法、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法,评价牡丹江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水质现状,给出超标项目与超标倍数,计算污染分担率、污染负荷比,绘制主要污染物各断面浓度变化图,总结牡丹江污染特点和水质变化趋势,得出牡丹江水环境污染特征,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洱海流域水文特征及非点源污染负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泊。位于东经100°50′—100°17′,北纬25°36′—25°58′,大理白族自治州中心地带。多年平均水位1973.5m(海防高程),平均宽6.3Km,长42Km,岸线长115Km,平均水深11.3m,面积246Km容积27.7×10~8m~3;多年平均入湖水量8.20×10~8m~3,出湖水量8.16×10~8m~3,湖岸线发展系数为2.068,湖泊的补给系数为10.43,湖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国内外文献资料及科研体会,将铅锌矿床分为4大类7个亚类,并对各类型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总结了超大型铅锌矿床的一般勘察特征及铅锌矿床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于2015年丰水期和枯水期采集了都柳江河水样品,分析了河水的主要水质参数和主量元素.结果显示,都柳江河水呈弱碱性,优势阳离子为Ca~(2+)、Mg~(2+),优势阴离子为HCO_3~-、SO_4~(2-),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2+)—Mg~(2+)型.Gibbs图、三角图、相关性分析表明都柳江水化学上游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控制,下游硅酸盐影响增加.受地层岩性和地貌变化的影响,河流TDS沿主河道呈递减的趋势.离子比值分析表明,流域上游主要受工矿活动的影响,而中下游地区人为活动因素较为复杂,受农业、城镇排污等多种活动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新疆开都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开都河上游支流、干流及下游博斯腾湖(简称博湖)设置了15、12及17个采样点,于2014年6—10月及2015年6—9月进行了9次水环境调查,探讨了开都河流域不同类型水体理化参数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开都河流域支流、干流和博湖水体主要水环境参数时空差异显著。开都河支流和干流pH、水温、矿化度(TDS)、总氮(TN)浓度、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叶绿素a(Chla)浓度均显著低于下游的博湖,但浊度显著高于博湖,尤其是在6—8月的雨季,而开都河干流水体TP浓度显著高于支流及博湖。博湖TDS均值为1.62 mg/L,水体呈微咸水状态。博湖TDS与TP浓度和CODMn空间分布特征较为一致,表现为西北部>东南部>西南部;TN浓度均值为0.88 mg/L,呈现由西北黄水沟水域及西南河口区向湖心及东部逐步降低的趋势。这种盐分及营养盐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流域内频繁的农业活动及开都河的污染输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北江流域水文特征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8,他引:1  
水文特征变异研究是水文学研究中的重点之一。水文特征变异不仅包括时间、空间上的概念,还包括属性上的概念。研究水文序列在属性、时间及空间上的变异,才能够全面地反映水文序列的变异情况。论文探讨了水文特征变异的内涵,提出水文特征变异是研究对象或现象在属性、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异量度。以北江流域径流量及降雨量资料为基础,全面分析了属性范畴下及时空范畴下北江流域水文序列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1992-2006年的径流量序列和1973-2006年的径流量序列相对于1956-1972年的径流量序列都发生了变异;从重心移动方向来看,北江流域在1959、1967、1975和1983年移动方向发生了转折,从重心移动的距离来看,降雨重心离多年平均较远的年份分别是1967、1975、1983和2000年。  相似文献   

15.
对堵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功能区的合理划分及功能可达性分析进行了探讨。在确定了功能区划分的原则、方法、依据和水质目标并对排污趋势和水质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分析了各功能区水质目标的可达性,计算了主要纳污河段的容许排污量和污染物削减率。对主要纳污河段治理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优化分析。在分析结果基础上,推荐出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相结合、总量控制点源加区域综合优化治理的规划方案,为堵河流域水质保护、排污许可证发放及污染源治理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DEM分辨率及子流域划分对AnnAGNPS模型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大中尺度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精度与运算效率的突出矛盾,选取数据精度与空间离散化2个关键影响因素,讨论数字高程模型(DEM)分辨率和临界源面积(CSA)取值对AnnAGNPS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分别比较了7组CSA取值及8组不同DEM分辨率对华北潮河流域大阁子流域AnnAGNPS模型参数提取及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CSA取值对汇水单元的数量、地表径流量、泥沙以及总氮的模拟有很大的影响.随着CSA取值的增大,地表径流量变化不大;泥沙先逐渐增大,后呈减少趋势;总磷负荷的变化趋势不明显;总氮负荷呈逐渐减少的趋势.选择合适的CSA是流域AGNPS模型模拟的基础.DEM是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基础数据,研究表明:DEM分辨率对坡度有较大的影响.随着DEM分辨率的降低,径流量变化不大;土壤侵蚀和总氮负荷变化却十分明显,当DEM分辨率从30m逐渐降低至60m时,泥沙输出及总氮负荷迅速减小,总磷呈现先减小后逐渐稳定的趋势,但变化幅度小于总氮和泥沙.当DEM分辨率小于60m,泥沙和总氮的输出随分辨率降低下降缓慢.以30m和50m DEM为例,通过不同精度的DEM坡度回归分析,建立了低精度DEM坡度修正的方法.用修正后的坡度进行AnnAGNPS模型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坡度修正对泥沙、总氮、总磷的模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双鸭山市采暖期污染较重是因为采暖期燃煤量大、低矮分散的面源多的缘故,同时气象因素及地形特征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采用2005年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进行双鸭山市气象特征及地形特征对空气质量影响分析,得出空气较稳定的取暖期和具有山风、谷风、局地环流的地形特征是形成双鸭山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并针对地形特征及气象特征对双鸭山市空气质量的影响提出空气污染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分辨率的地形数据和预测网格对AERMOD模式预测结果的影响。文章以某热电联产项目为例,运用AERMOD模式,在模式其他参数设置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地形数据和预测网格分辨率,设计2组预测情景(A1~A5和B1~B5),对预测区域内的最大落地浓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预测网格分辨率相同的情况下,选用分辨率越大的地形数据,最后的区域最大落地浓度预测结果越大,随着预测网格分辨率的不断减小,地形数据分辨率的不同所带来的预测结果差异性越来越小。30 m分辨率的地形数据与分辨率100 m的预测网格配置最优。90 m分辨率的地形数据与分辨率150 m的预测网格配置最优。选择的预测网格分辨率不能与选取的地形数据分辨率相差太大,以免造成预测结果失真。因此,在选用AERMOD模式预测大气污染物扩散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地形数据分辨率与预测网格分辨率的最优配置问题,从而使最终的预测结果更加精确、更贴近实际。  相似文献   

19.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黑河流域的水汽输送和收支特征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西风环流使得源于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成为黑河流域空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流域内水汽输送以自西向东的纬向输送为主,东边界输出强度强于西边界输入强度,纬向净输入量为负;经向输送为自北向南且在强度上不及纬向输送,北边界输入强度强于南边界输出强度,经向净输入量为正。700 hPa气层流域南部的水汽辐合辐散特征随季节变化显著,冬季为水汽辐散区,夏季为水汽辐合区;流域北部没有明显的水汽辐合辐散特征。全流域多年平均水汽输入量为997.3 km3,输出量为1 046.1 km3,净输入量-48.8 km3,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流域水汽净输入量呈现增加趋势。黑河流域北部荒漠区年内各季均为水汽输出期,中低层大气(地面~500 hPa)为主要的水汽输出层;南部山区年内6-9月为水汽输入期,低层大气(地面~700 hPa)为水汽输入层,中高层大气(700~300 hPa)为水汽输出层。据大气水平衡原理,黑河流域多年平均蒸发量约为84 km3。  相似文献   

20.
双鸭山市采暖期污染较重是因为采暖期燃煤量大、低矮分散的面源多的缘故,同时气象因素及地形特征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采用2005年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进行双鸭山市气象特征及地形特征对空气质量影响分析,得出空气较稳定的取暖期和具有山风、谷风、局地环流的地形特征是形成双鸭山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并针对地形特征及气象特征对双鸭山市空气质量的影响提出空气污染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