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热烈庆祝中国地理学会成立85周年 为研究地理学如何面向21世纪,如何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中国21世纪议程实施行动相结合,“地理学与持续发展——庆祝中国地理学会成立85周年”大会将于1994年6月20日~24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活动的主要内容有:(1)21世纪的地理学;(2)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3)全球变化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4)中国农村持续发展与城镇化;(5)中国的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6)现代地理技术发展;(7)21世纪的地理教育。会议期间还将对先进集体、学会活动及科普活动积极分子、首届优秀地理图书获奖者、第二届青年地理科技奖、优秀地理期刊等进行表彰。对从事地理工作50年的专家、学者颁发荣誉证书。  相似文献   

2.
区域综合竞争力是当今各国政府与学术界普遍关注的发展问题之一,它源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对国家竞争力的研究,并盛行于欧美发达国家。直至今天,发展中国家纷纷参与到全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中来。大多数学者基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对其作了深入的研究。受学科限制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竞争力,一般较少考虑地区资源、环境等区域发展的承载基础,忽略了地理要素是构成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并对竞争力发挥持续作用。从地理学视角,探讨地理环境要素对综合竞争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认为区域综合竞争力是由区域资源禀赋、区域整体实力、区域发展潜力和区域创新环境4个部分支撑,48个具体指标构成。该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了能给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区域综合竞争力是当今各国政府与学术界普遍关注的发展问题之一,它源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对国家竞争力的研究,并盛行于欧美发达国家。直至今天,发展中国家纷纷参与到全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中来。大多数学者基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对其作了深入的研究。受学科限制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竞争力,一般较少考虑地区资源、环境等区域发展的承载基础,忽略了地理要素是构成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并对竞争力发挥持续作用。从地理学视角,探讨地理环境要素对综合竞争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认为区域综合竞争力是由区域资源禀赋、区域整体实力、区域发展潜力和区域创新环境4个部分支撑,48个具体指标构成。该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了能给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地理邻近性与区域创新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地理学已死”的认识相反.由于知识的特性和创新的背量依赖,在区域创新的研究中地理邻近得到重视。地理邻近在区域创新经济学中的位置与传统空间经济学中的位置一样.只是创新的促进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空间经济学和创新经济学在目的上是一样的.但由于各自不同的经济决定变量导致了对地理邻近性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尝试从知识流动和集体学习视角,对一直被视为“黑箱”的地理邻近性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地理邻近是“距离产生美”,太多或太少的地理邻近对集体学习和区域创新都是不利的。同时地理邻近性既不是区域创新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它和其它类型的邻近相互促进.相互替代。ICIS的发展使传统空间经济学中地理邻近的重要性降低,ICIS更进一步发展同样会使区域创新经济学中的地理邻近性重要性降低,也许未来的虚拟经济的世界里真的不太需要物理世界的地理邻近。  相似文献   

5.
洞庭湖区城镇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洞庭湖区是国内重要的商品粮猪基地。从城市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角度探讨洞庭湖区城镇体系的建设问题,就湖区城镇的规模体系,职能体系和空间体系3个方面展开了专门分析。在城镇等级体系建设方面,应着重加强其中心化趋势和有序性。强调中心城市对于中小城镇的带动作用,科学地确定在不同阶段较大城市的发展规模,形成大中小相结合,结构合理的城镇等级系统。在城市职能体系建设方面,应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强调产业结构的趋异和  相似文献   

6.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一体化范围扩大,区域经济地理格局随之发生变化,对区域环境治理产生深刻影响。该研究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3D分析框架,研究区域市场分割、密度、距离等经济地理因素对长三角城市环境治理的影响。基于2003—2019年长三角全域41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相对价格法测算长三角城市市场分割指数,构建环境治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全局熵权法测度城市环境治理指数,通过实证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长三角城市环境治理水平呈现提升趋势,环境治理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这种地区差异主要来自省级行政区之间的差距,环境治理的地区差距整体上呈现收敛的趋势。(2)从经济地理因素对长三角城市环境治理的影响效应来看,市场分割对长三角城市环境治理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运用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偏误后,市场分割对城市环境治理的负面作用更大;城市环境治理与经济密度之间以及城市环境治理与人口密度之间均呈现倒“U”型变化关系;交通通达度提高有利于促进城市环境治理改进,离区域中心城市的地理距离对城市环境治理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从不同角度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研究结论依然成立。(3)长三角城市环境治理具有正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理格局与地理集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传统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对地理集中具有更加强烈的内在要求,这导致其地理格局与传统产业具有明显的差别。在产业集中指数等相关理论方法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力图从地理学视角,结合高新技术产业的时间序列数据和2008年断面数据,从整体产业和分行业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地理格局和地理集中的现状和变动趋势。研究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高度集中在沿海省区和陕、川两省,省区间差距悬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份额同经济发展显著相关。时间序列分析表明:长时间尺度产业集中持续增强,近年来趋于稳定;地理格局逐渐清晰,核心省区凸显。不同行业由于产业性质、发展基础、资源需求和市场群体的差异,有其各自的集中态势和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8.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基于地理学综合研究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连接社会系统、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纽带,是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联系、又彼此相对独立的矛盾统一体的关键所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重要方向。综合性与区域性、人地关系是支撑其发展的重要理论框架。本文对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详尽的综述。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经近百年发展,从最初的单一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甚至农业资源承载力发展到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以及生态环境承载力。近几十年,生态足迹、虚拟水、能值分析等综合研究理论与方法兴起,极大地推动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定量化和模式化。目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挑战。主要表现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基础、学科范式和方法体系尚需继续完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尺度效应、关键阈值、变化机制等)亟待解答;基础研究需要与实践应用加强联系等等。在此基础上,本文主张从地理学综合视角重新审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框架和今后研究的优先主题。通过建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地理学综合研究范式,能够拓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深度和广度,有助于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水平。本研究提出未来相关研究应围绕以下优先主题开展:(1)资源环境承载力关键要素的变化及驱动机制;(2)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3)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动态监测与预警;(4)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国土功能区划与管控;(5)重点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恢复与提升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为推进我国低碳、循环、绿色发展,探索地理学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协同创新作用,2014年9月19-21日,山东省级强化重点学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在山东师范大学举办了"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高端论坛"。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先生和傅伯杰先生出席会议,与来自全国40多所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60多位国内知名学者共同围绕中国发展模式转型、生态环境管治、学科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丰  相似文献   

10.
2005年6月5日是第34个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营造绿色城市、阿护地球家园”,旨在获救人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意环境保护问题,控制污染,加强城市绿化,保护生态环境。为些,联合国2005年世界环境日暨全球绿色生态大会于6月2日在美国旧金山市召开。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劳斯托普费尔参加了庆祝活动。  相似文献   

11.
整合新经济地理学、现代经济地理学强调的地方化因素,构建了一个包含初始因素、增强因素和扩散因素在内的非均质空间产业集聚的分析框架,采用历史归纳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了影响苏锡常地区制造业集聚、扩散的向心力和离心力及其变化过程。认为,自然条件和地理区位优势、历史积累的地方化因素、接近外部市场是苏锡常地区产业集聚初始向心力;地方政府的作用、集群和网络效应成为外资快速集聚的增强因素;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要素价格上涨、区域开发重点转移导致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微妙变化,导致近年来苏锡常地区部分产业呈现扩散趋势,并使得苏锡常地区制造业步入产业升级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2.
基于进化经济学和进化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文章重点讨论了黄河流域的区域发展优势和建成黄河流域经济带的可能性。研究从黄河流域发展的历史出发,论证了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地理学本性(nature)条件和现实可能性:第一,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地理学本性条件是,该区域已经完成了农业经济建设,出现了遍在性的工业化和经济区人口聚集,特别是经过长期聚集,黄河流域已经形成了中国的人口密集带,形成了具有区域发展优势的中原城市群。第二,在分析黄河流域区域发展优势基础上,提出建成“大中原-黄河经济带”的可能性及其发展途径,即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坚持地理环境的鲁棒性建设,坚持城市创新发展,坚持发展新型产业。第三,地区发展政策重点应该关注中原城市群的工业化-城市化发育和一体化产业链的形成,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提倡城市产业专业化方向,打破省界限制,发挥经济区的地缘结构优势,在空间上与环渤海经济带融合,完成黄河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3.
美国政府在防止全球变暖协议问题上一直态度暖味,是诸工业发达国家中唯一不愿保证将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在2000年稳定在1990年排放水平上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担心对环保责任的承诺会给美国带来额外负担或会阻碍美国经济的发展。布什在赴巴西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犹豫态度也说明了这个问题。那末,对环保责任的承诺——主要是减少现有二氧化碳排放量,会不会使美国经济付出很大代价?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于1996年6月3日~14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了第二届人类住区大会(简称“人居Ⅱ”大会),170多个国家、50多个联合国系统有关机构、2000多个国际与政府组织及区域组织的代表,共15000多人参加了会议。 一、大会背景 1976年5月31日~6月11日,联合国在加拿在温哥华召开了第一届人类住区大会,通过了《温哥华人类住区宣言》,反映了各国对极其严重的人类住区问题的关注。1978年联合国成立了人类住区委员会,负责推动人类住区发展工作。联合国人类住区委员会成立以来,通过技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口与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所关注的焦点。本届大会以“人口、资源和环境发展的前景与对策”为主题,充分反映了太平洋地区各国对人类所面临的这些问题的关注。我相信,通过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必将为促进太平洋地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为迎接 2 0 0 2年 8月 2 6日至 9月 4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根据联合国第 5 5届大会的要求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于2 0 0 2年 8月 2 1日发表了。报告全面介绍了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地方 2 1世纪议程、公众参与等方面的行动和成就 ,阐述了我国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部署和政策措施。报告对国际社会在环境与发展领域的活动进行了评价 ,进一步阐明了我国对可持续发展相关国际问题的基本原则和立场。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及大会所达成…  相似文献   

17.
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里约+20"启动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关系到未来全球发展规则的制定。在对SDGs的提出背景进行全面回顾基础上,就其制定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①SDGs应重点关注四大问题,即全球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公平性、人口快速增长以及老龄化和城市化加速、人类活动持续超过全球承载能力、全球可持续发展治理机制的不完善;②在SDGs制定中,两大阵营的斗争将持续,但其利益共同点也在增加,最终可能是重点面向2030年设定一系列具有政治意义的目标;③SDGs将为我国加快绿色转型创造机遇,与此同时,实现SDGs过程中我国也将承受更多的国际压力;④我国参与SDGs进程应坚持4点原则,即在总体目标设置方面强调三大支柱的协调性,在目标的约束性方面强调指导性和参考性,在实现目标的时间方面强调预留充足转型期的重要性,在执行手段方面强调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指导下强化国际合作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8.
1990年10月22日,中国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国际会议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这次会议是在我国首次召开的高层次的国际环境保护会议。出席会议的有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秘书长斯特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主席戈德马克、联合国开发署驻华代表莫利、联合国前秘书长助理马丁·里斯、莫中关系国家委员会主席兰普顿和有关国际组织的负责人及美、日、英、德等国的知名人士,中顾委常委黄华和国家环境  相似文献   

19.
综合自然地理学以自然环境整体及各级自然地域综合体为研究对象,是我国自60—70年代发展起来的年青学科。它的出现符合现代科学的显著特点,即更加综合化和更加整体化的趋势,代表了当今自然地理学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发展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任务是:1.将自然环境的各个组分纳入系统分析,研究自然环境的结构功能、形成机制和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温家宝强调 :努力提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水平   2 0 0 4年是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 2 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作出重要批示 ,充分肯定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 2 0年取得的成就 ,强调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提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水平。温家宝指出 ,建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 2 0年来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温家宝强调 ,在新的发展阶段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