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是山地灾害链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地震作用后,灾害单体之间的连锁作用强烈,成灾机理更加复杂,防治难度大增,因此只针对灾害单体的减灾思想,很难对灾害链整体进行遏制,而必须从灾害链的各个关联环节着手,建立新的减灾框架。从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的成灾特点和防治思路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针对成灾规律特征,提出了5种山地灾害链的断链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2.
2012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宣教部(中国地震局宣教中心)于5月11-12日与中国消防博物馆共同举办了"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地震科普宣传活动。公安部消防局副政委尹俊士少将、消防博物馆馆长周久经大校、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副主任王英、地震专家孙士鋐教授及宣教中心同志出  相似文献   

3.
<正>2010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二个"防灾减灾日",也是汶川地震2周年纪念日,为进一步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关注,根据中国地震局关于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方案的要求,中国地震局办公室、震灾应急救援司、震害防御司,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搜救中心,北京市地震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等单位,联  相似文献   

4.
震后灾害链生机制及其对汶川地震城镇重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8级大地震对地表产生强烈扰动,导致次生山地灾害极度发育,影响到震后灾害的活动特征及其相应的减灾对策。震后松散固体物质急剧增加、流域微地貌变化明显(沟道堵塞严重)、水文变化利于侵蚀和洪峰,使得灾害群发链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溃决洪水(泥石流),8月中旬灾区各地因强降雨而大规模爆发泥石流堵塞河道,洪水冲毁掩埋重建城镇,给地震重灾区造成巨大损失。从以汶川县映秀镇为例,在阐述灾害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震后灾害链的形成条件、成灾过程以及对城镇重建居民点的危害特点,进而提出灾害防治措施,为灾后城镇建设防灾减灾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5.
根据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第二十二个国际减灾日活动的通知》精神,中国地震局下达了《关于开展国际减灾目活动的通知》要求,全国地震系统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设立“国际减灾日”主题活动开放日,邀请社区群众参观防震减灾基础设施设备,请专人讲解防震减灾科学知识,进一步深化群众对地震的科学认识。同时许多单位还通过布置展板、现场咨询、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的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向社会群众宣传防震减灾知识,提高群众防震减灾意识。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40年自然灾害总况与减灾对策建议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马宗晋  赵阿兴 《灾害学》1991,6(1):19-26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大陆地震的频次和强度居世界之首,占全球地震能量的十分之一以上;台风登陆的频次每年达七次;旱、涝灾害,山地灾害,海岸带灾害连年不断;危及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安全相当严重。本文介绍了中国近40年自然灾害总况,现有的受灾害威胁的状况和防御能力,最后提出了监测、预报、抗灾、防灾、救灾和援建为要点的减灾系统工程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灾害损失最大的少数国家之一。尤其是从2008年至今,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北方干旱、广西水患等相然灾害频发.经济和人员损失惨重.因此.综合防灾减灾已经成为摆在“统筹城乡发展”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大中城市由于其地位上的重要性,多已制定了相应的防灾减灾规划及采取了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但据资料显示.我国70%以上的城镇、半数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地震等灾害严重的地区,这些小城镇的数量大.防灾基础薄弱.因此,防灾减灾所面临的困难也更大。  相似文献   

8.
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容  崔鹏 《灾害学》2013,(1):133-138
加强社区灾害风险管理是当前国际减灾的主要趋势之一。经验表明,社区灾害风险管理是治理和减少风险并确保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分析国内外社区灾害风险管理成效基础上,指出我国社区灾害风险管理还存在总体发展不平衡、社会化参与程度不高、综合减灾协调机制不完善、防灾规划和应急预案针对性不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力度和减灾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等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与日俱增的各种灾害风险对社区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我国社区灾害管理工作:促进社区灾害管理立法,建立社会参与的长效激励机制,健全参与式社区减灾机制,加强社区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加强灾害资源化利用,并注重多方共同参与的社区灾害风险管理模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每年都要发生各种自然灾害,每年有3亿人不同程度受灾,年均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年均倒塌房屋300多万间。从灾害后果的严重程度可以看出,我国民众对灾害知识的了解层次较低,渠道较少,灾害应对知识欠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不甚了解。汶川地震后,我国将每年的5月12日定为防灾减灾日,目的就是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的关注,以此来增强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让民众了解防灾减灾知识,学会避灾自救的技能。  相似文献   

10.
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是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受众获取灾害知识与信息的方式是影响防灾减灾宣传的重要因素,而受众获取灾害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则会直接影响防灾减灾科普内容的传递效率和效果。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开展问卷调查,依据收集的数据材料,分析和研究了防灾减灾四种科普宣传形式的现状,找出目前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势条件下改进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的对策,为我国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的有效开展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防灾减灾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范畴.防灾减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介绍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灾害防御协会在防灾减灾社会宣传、研究和为各级政府提供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并结合当地实际,就防灾减灾社团自身能力建设及当前重点工作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减灾事业的发展和综合减灾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中国减灾事业的发展史可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几千年,减灾活动以赈灾为主,帝王“祭天求恕”,“防灾吏制”,安抚于民。清末民初1800至1949年间计发生巨灾25起,死亡4993万余人,总灾亡则近亿,年均灾亡60万人以上,这段惨痛的灾况记下了十分难得的灾情史,泣血于残野。新中国成立后,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指导下,为减轻灾害损失,逐步建立了气象、水利、农林、地震、海洋、地质等专业的灾害科技与减灾工程,政府并组织社会兼事抗灾、救灾、应急减灾,国家减灾实力快速增长,已取得突出减灾实效,这个阶段比第一阶段灾亡人数下降了90%以上,但年均灾亡人口仍有1.2万人左右。该阶段的工作特点是以单灾种纵向体系为主,不同灾类的监测、预报水平尚高低不一,这与成灾机理的难易程度和工作条件的强弱有关。21世纪初,随全球增温之势锐升,多类极端灾变遍及各洲,促使许多国家发动全社会人众共同探求“综合减灾”之路;我国政府已迅即开展全社会应急减灾行动,开启了“综合减灾”之先声,这是减灾事业步入第三阶段的先导。综合减灾应该是全社会相关部门和民众的统一行动。目前尚有3个问题需要弄清楚,一是多种自然灾害之间成灾机理相关性的研究,其对象是灾害群与灾害链;二是全社会减灾要素综合运作预案的优选;三是如何核算减灾投入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正、负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防灾博览》2011,(3):28-29
“防灾减灾,从我做起。”2011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也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纪念日,为了更好地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切实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综合素质,实现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全国各地均在5月9—15日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4.
李波 《防灾博览》2011,(3):89-89
2011年5月12日上午,内蒙古赤峰市减灾委在红山区昭乌达社区举行2011年“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赤峰市副市长张恩惠亲临现场观摩。活动中进行防灾减灾宣传展览,为市民发放公众应急宣传手册,普及10种日常生活中防灾应急常识.播放涉及灾害的影视作品等。共发放2万多份传单,1000多册宣传手册。  相似文献   

15.
居民山地灾害意识水平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岳丽霞  欧国强 《灾害学》2005,20(3):117-120
通过对我国西部三个山地灾害易发省区的山地灾害社会心理学调查,分析了影响山地灾害意识的几种因素,并对居民山地灾害意识的差异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年龄、居住地的居民山地灾害意识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编辑寄语     
《防灾博览》2011,(3):2-2
2011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也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纪念日。为了更好地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切实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综合素质,实现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全国各地均在5月9—15日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以”防灾减灾,从我做起”为主题,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7.
城市是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一旦灾害发生.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因此。开展城市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的教育.对城市减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很多城市灾害的发生.除自然灾害外.往往是由于人们缺少防灾知识引起的.如城市火灾、爆炸等。另外不合理开采地下资源也可能引起地面的沉降、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公众的防灾减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很多灾害的发生。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和地区.由于平时接触的防灾减灾知识教育和宣传很少.人们缺乏对灾害防御知识的了解.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城市灾害的潜在威胁.因此在城市灾害来临时.蒙受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防灾减灾日"的由来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灾害损失日趋严重。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  相似文献   

19.
张勤  高亦飞  高娜  蒋春花  王宝坤  郭建素  贾军鹏 《灾害学》2010,25(3):130-134,144
社区地震应急工作是我国地震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如何依托社区开展地震应急工作是近年来,特别是汶川地震后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从地震应急组织管理、应急预案、志愿者队伍建设、宣传培训、应急演练、物资储备、避难场地和疏散通道设置以及地震应急处置等几个方面讨论了社区地震应急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20.
近5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灾害经济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各国政府在灾害管理实践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借鉴这些研究成果和管理经验,结合"汶川地震"灾害经济管理的实际,就完善我国以人为本的自然灾害管理机制和确保地震重灾区的可持续重建,提出了7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